仙寓山寻仙记(3)——西峰禅寺

二马事儿

如《建德县志》记载,檀仙姑离家出行,在九龙池停顿后,最终到达目的地——西峰禅寺。 仙寓山以龙头岭为主峰,余脉四散开去。九龙池与西峰寺隔一座山脉,翻过山岭就是,不过十几里路而已。我们此行驾车,需要从祁门县新安镇龙源村炼丹石组绕到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西峰寺组,出山陇、绕山行、进山陇,一圈过去五六十公里。 遥望龙头岭风车,似乎近在咫尺。 村头,古碑林立。 原西峰寺庙址已是茶园,居民也不是院中人,皆近代江北棚户。 图左阴影处即近年新建的西峰禅寺与郑三公祠。 《郑氏族谱》可以窥见西峰寺当年的辉煌。 近期广德籍僧人复建的西峰寺,未完工又人去院空。 三座大殿,最左为郑三公祠。 檀仙姑出家、修成之处,今非昔比,一声叹息! 道光《建德县志》(卷之十六)记载了檀仙姑出家在西峰寺修炼成仙:“檀氏仙姑,传为檀给事倬之女也。及嫁而夫死,遂矢志祝发。父母阻之不得,乃备骑一匹、奁资一囊,曰:从骑所之即汝归所也。中途遇一僧抄化,欲拜为师。僧曰:我为造塔方他往,某处有道场可往住之,某日会我于西峰山。女如言往得九龙池胜地。至期之西峰山,果见造塔,谒所塑像乃知前为圣僧显化也。尽以奁资助工,自是益勤修炼,竟仙去。”<br> 檀仙姑之所以选择祁门西峰寺为皈依、修心之所,源于本县唐宋八大世家“柯、罗、董、桂、金、檀、姚、郑”之一的郑家。郑家世居仙寓山北、檀家世居仙寓山西,过同春方岭相互交往甚密。因此,民间有“檀仙姑离家过方岭,访郑家,经华芝港上大岭,登善民庵(今石台县仙寓山镇考坑村上民安组),经十里横排抵达九龙池”一说。 檀仙姑选择郑氏家庙修行,情理自然。当时西峰寺的地位也太突出了,至今徽池有谚语:“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华山”。 郑三俊后裔、现在南京供职的郑素明先生对西峰寺有深入研究。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的《祁阊志》记载:仙寓山原名新安山,由大小七十二峰组成,牯牛降、红旗岭(良禾岭)为其中最高的两座山峰,前者海拔1727.6米、后者山高1376.5米。位于祁门西部一百二十里的仙寓山余脉上元山相对平缓,为歙州郑氏家族拥有。来自五台山的高僧清素看中此地,请求施建庙宇。歙州郑氏三世祖郑传,将此事陈述于歙州刺史陶雅,请求吴王杨行密奏请唐昭宗李晔准奏赐建。歙州郑氏家族于光化二年(899年),在祁门二十都上元山之椒(平坦的土丘)施建了西峰寺。西峰寺首任住持清素,为感谢歙州郑氏家族捐地施建之恩,建檀樾(施主)祠——郑三公祠一座,以供万生景仰。郑氏家族三世祖郑传、郑鲁、郑玫兄弟三人,妆列公祠,郑氏族人将西峰寺及所属郑三公祠作为郑氏家族祖庙,世代祭祀。 《祁阊志》 现存西峰禅院残碑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祁门县志》把西峰禅寺的来历记载的更清晰:“广福宝林禅院在邑西一百二十里上元山西峰,唐光化二年(899年),里人郑传保据乡里。有僧号青素者,自五台山来,造(拜访)其垒(军营),求安禅地。传(郑传)曰:‘自紫溪入上元山,有地数亩,古木曲涧,中有洞穴,龙神潜焉,可居,为筑室百余间。’白(陈述)刺史陶雅(歙州刺史)请于吴(吴王杨行密),赐上元西峰宝林禅院。岁旱,祷雨有验,宋赐号神惠永济禅师。熙宁(北宋,1068-1077年)改寿圣宝林。隆兴(南宋,1163-1164年)中改广福。嘉定间(南宋,1208-1224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二字(见万历《县志》)。<div>清康熙《徽州府志》:在上元山,唐光化邑人郑传,为僧清素建额曰:“上元西峰宝林禅院”;宋熙宁改曰“寿圣宝林”;隆兴间改曰“广福”;嘉定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今名西峰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