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瞻园三友石</p><p class="ql-block">瞻园已逾600高龄。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题书“瞻园”二字。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和夏官丞相赖汉英的王府花园。瞻园分东西两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二进大厅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垄、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该馆现已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1600余件,其中有42件是国家的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瞻园西假山上有一方亭,匾额为武中奇手书,为瞻园最大且最精巧之亭。亭长4.5米,宽4.5米,面积20.25平方米,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岁寒亭,亦称三友亭。亭前有梅花坞,植梅数十株,此为明清“十八景”之一。清文学家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说到此坞.袁枚亦有吟诵梅花坞的诗句:“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置石屏风。” 据记载,瞻园自明代开始植梅,入清更以梅花取胜。</p><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袁牧在《瞻园十咏》中写道: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p><p class="ql-block"> 迈进岁寒亭,刚好可以俯瞰大半个园子。</p><p class="ql-block">园子不大,却布局精巧用心。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较大篇幅对瞻园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p><p class="ql-block">天气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羊角灯。</p><p class="ql-block">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p><p class="ql-block">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p><p class="ql-block">只是,历经浩劫的瞻园早已不复往昔的荣光。</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只是今人的竭力还原罢了。</p><p class="ql-block">刘敦桢(1897.9.19-1968.5.10),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0-1966年,刘敦桢对南京瞻园的改建,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的建筑制作,也是他对园林研究的具体实践。他在亭旁留一古石,名三友石,远远望去,竹石掩映,风过处,凤吟细细,让人或可息心于片刻。石为地壳变化之留存,石理曲折不似湖石以孔洞胜而以奇古为优。石上有古篆“三友石”,系明代原刻。此石因其体量不大,疑为园中遗存。“三友”一解为孔子语“友直、友谅、友多闻”;一解为石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友。园中置石,似以次解为适。</p><p class="ql-block">静观三友石,该石高近一点五米,宽一米余,石肤老到,石色黑润,骨感强烈,寒冬凛冽,气质长存。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松奇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瞻园,峰石峥嵘、池沼秀异;深院回廊,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树名卉,蕴玉吐芳;名联题刻,藏函凝香。既保留了明、清园林特色,又汲取了我国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造园艺术精华,兼容并蓄、宛若天成。</p><p class="ql-block"> 北京薛胜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