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续)

晓杰

<b>难忘的电影插曲</b> 美篇名:晓杰<br>美篇号:114152199 自《青春之“歌”》上传后,受到了广大美友的欢迎,尤其是受到了时代同龄人的共鸣,请看美友们的评论和留言:<br>★看到这些歌曲照片,就想起它们陪伴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曾经年轻时的那一段时光,当时无忧无虑,不知什么叫忧愁,岁月蹉跎我们老了。<br>★杰哥很下功夫,你的文章和用心很好,回忆过去,就在不经意间感到了时过境迁,改开以来很盛。<br>★美篇写得好,读来亲切自然,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回忆,谢谢晓杰。<br>★儿时管它们叫"歌片",书报亭里有得卖。我记得在人民公园门口的书报亭里买过三张,侬贴上的《航标兵之歌》我唱到现在。还有两张是《阿诗玛》和《我爱祖国的蓝天》。赞赞赞!<br>★这些歌曲和老照片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让我感受到青春的温度。<br>★今天饱眼福欣赏到了晓杰老师精心收藏的具有浓郁时代色彩的经典作品,仿佛又让我们回到年轻时代。<br>★晓杰老师爰好多,收集了这些陪着我们长大的歌曲!每一首介绍详细,现听起来回味无穷。<br>★大哥这些歌曲照片保存了好额,我家住你所说的文庙学前街松筠里,小辰光经常看到门口头一些摊贩买歌曲照片,几十年了。再配上歌曲照片录音,把我带回到儿童时代,我们老房子那些喧闹的景象。谢谢老哥分享。<br>★每一首歌都是时光的见证者,记录着我们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br>……<div> 美友们的评论、留言以及点阅量,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所以,这都促使我加快了编写续篇的进程。<br> 本篇看点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四首经典插曲;<br> 本篇看点二:改开后第一部外国电影《追捕》的主题曲<br> 好了,还是看看这些照片、以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吧。<br>(曲目按电影名首拼字母先后排列)<br></div> ▲<b>《秋收》电影《白毛女》插曲</b> ▲《秋收》张平原唱(该曲录制于原版电影,故效果欠佳)<div>词:贺敬之,曲:张鲁 瞿维<br></div><div> 电影《白毛女》是在1950年拍摄的,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一版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新中国第一部“大片”。电影编剧:水华 王滨 杨润身,导演:王滨 水华,主要演员:田华 李百万 陈强 胡朋等。<br>电影《白毛女》是根据歌剧改变拍摄的,歌剧《白毛女》由王昆在延安演了20多场,以后又演到西柏坡,一直演进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白毛女》被拍成了电影,由王昆的小同乡田华扮演喜儿,王昆为她配唱,两人珠联璧合。电影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br>电影《白毛女》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51年,该片获得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2022年还获得了百年百部优质电影的荣誉。<br></div>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b>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付笛生/任静演唱<br> 付笛生和任静均为中国歌舞团独唱演员<div>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首著名插曲,由雷振邦根据塔吉克族民间歌曲改编而成,由李世荣、于淑荣首唱,1963年影片公映后,该曲在中国群众中普遍传唱。<br>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新疆民歌风味,歌词主题是边防战士的爱情生活。作曲家雷振邦先生的电影音乐,常以民间音乐素材构成音乐主题,也有根据民歌改编发展的,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歌,后来由雷振邦先生改编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插曲表现的是电影故事中,一名驻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军边防战士,同当地一名姑娘的一段爱情故事。主要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讲述的是一名为商人赶脚的塔吉克青年,爱上了喀布尔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对,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流浪,把优美凄凉的歌声,传遍了所有他路经的地方,最后传回到帕米尔高原他的故乡。<br> 雷振邦接到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作曲的任务后,便立即来到新疆体验生活。为了能搜集到少数民族战士们传唱的民歌,他已经跑了许多个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哨所,还有几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哨所,因为风雪太大、路况艰难而暂时没有去成。当时许多人劝他不要去了,因为那几天已连续发生雪崩,太危险。可是雷振邦不甘心,执意要去。 <br> 在向导的带领下,雷振邦冒着大雪出发了。当他走了近一天刚刚来到一个哨所时,还没有进屋,身后便发生了雪崩,这一幕令在场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感动了苍天,在这个哨所里,他终于从一个塔吉克族战士的口中,听到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听到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雷振邦被深深的感动了。歌声里那如泣如诉的哀伤与纯真,更让雷振邦震撼。他怀着满腔的激情,进行了再创作。于是,电影的插曲、那首后来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就这样诞生在一个不眠的夜里。<br></div> ▲<b>《怀念战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b><br><br> ▲《怀念战友》李世荣原唱<div> 《怀念战友》是雷振邦的代表作之一,歌曲以深情的歌词、动人的旋律、炽热的情感而著称,是歌友们上歌厅唱歌的首选。<br> 雷振邦激情奔涌,一口气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谱完曲改完词之后,虽然影片还没有拍摄,可是处于亢奋状态的雷振邦,脑际又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冰山上,一班长冻死在边界哨所的岗位上,手里仍然紧紧握着自己的钢枪…… ,于是,伴随着脑海中一班长巍峨高大的冰雪雕像,雷振邦创作的灵感再次闪现,一首《怀念战友》歌词,又从他的笔下奔泻而出: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啊……亲爱的战友,我再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啊……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也许是他的情感太过投入,在整个词曲创作过程中,激动的情绪如同翻涌的浪涛一直在冲击着雷振邦的胸膛。特别是当他为末尾那句“啊……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谱下最后—个音符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情感的潮水,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打湿了那一行行五线谱。<br></div> <b>▲《高原之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b> ▲《高原之歌》吕继宏演唱<div> 《高原之歌》是一首由李世荣首唱的电影插曲,由白辛作词,雷振邦作曲,收录在《记忆的符号》专辑中。<br> 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正蓝旗。从1955年到1980年,雷振邦谱写的电影歌曲多达100余首,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董存瑞》、《马兰花开》、《花好月圆》、《吉鸿昌》、《小字辈》、《赤橙黄绿青蓝紫》等40余部影片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银幕上诞生了大量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并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地域风情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脍炙人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br> 由雷振邦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谱写的乐曲,在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br></div> <b>▲《冰山上的雪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b> ▲《冰山上的雪莲》阎维文/张也对唱<div> 《冰山上的雪莲》,也是李世荣、于淑荣首唱的电影插曲,歌唱家李世荣1927年3月4日出生于长春一户普通的市民家庭,2005年3月19日病逝,享年78岁。多年来李世荣一直藏身幕后,但是他演唱的电影歌曲却为人们所熟悉:《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以及《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电影《刘三姐》插曲《世上哪见树缠藤》等等,而且,李世荣演唱的电影歌曲远不止这些,据其长子李晓光介绍,李世荣演唱的电影歌曲多达400余首。此外,李世荣还专心于后代歌唱演员的培养,著名歌唱家、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的演唱者边桂荣就是他的学生。<br></div> <b>▲《地道战》电影《地道战》主题曲</b><div> 《地道战》是1965年上映的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由任旭东和傅庚辰共同创作歌词,傅庚辰作曲。《地道战》因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成为了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电影《地道战》讲述的是1942年中国冀中平原上,人民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游击战的故事。《地道战》这首歌曲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激励着人们不忘历史,奋勇向前。<br> 这是一首洋溢着活跃气氛而又高昂雄壮的歌曲,激昂的节奏朗朗上口。开头“嘿”字助词的两次运用,增加了朴素的音乐语言的生活质地。歌曲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机智勇敢、坚韧不屈、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br> 2000年7月5日,该曲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b><br></b></div> <b>▲《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电影《地道战》插曲</b>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邓玉华演唱<div> 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都会对里面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印象深刻。该曲由傅庚辰词曲,邓玉华原唱。<br>影片中,由于主人公高传宝在对敌斗争中多次受挫,区长赵平原给了他一本《论持久战》。他秉烛夜读,学习人民战争的道理。天明时分,他豁然开朗,推开窗,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同时,女声演唱的“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响起。<br> 邓玉华,女,1942年出生,北京市人,满族,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该曲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br></div> <b>▲《永远跟着共产党》电影《苦菜花》插曲</b><div> 该曲原名《苦菜花开闪金光》,也有歌名就叫《苦菜花》的。作词:冯德英, 作曲:肖珩,原唱王音璇。<br> 电影《苦菜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片,于1965年摄制并上映。该片根据冯德英同名小说改编,它生动描写了一位伟大母亲在民族和个人的漩涡中的崇高情操。影片在人物塑造、画面和音乐等方面均充满了乡土气息,尤其是电影插曲“苦菜花开闪金光”更是脍炙人口。《苦菜花开闪金光》是王音璇演唱的歌曲,收录于《中国电影百年歌曲精粹5(1960-70年代)》专辑中。<br> 王音璇(1936-2013.10.12),女,汉族,山东省益都县人,教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离休干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最有特色的歌曲有《苦菜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等 。主要成就:为电影《苦菜花》、《红日》、《大浪淘沙》配唱的插曲,及她演唱的《我的家乡沂蒙山》、《谁能比得上咱》、《红花献雷锋》等歌曲广为流传,并录制了多个专辑唱片、盒带。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青年歌手,如彭丽媛、王世慧、罗余瑛等。报刊、电台对其演唱和教学均有专题评价。<b><br></b></div> <b>▲《一支人马强又壮》1963年电影《怒潮》插曲</b> ▲《一支人马强又壮》蔡其平演唱<div> 《一支人马强又壮》作词:郑洪 作曲:巩志伟,首唱者是孟贵斌。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2年12月,1963年上映。<br> 电影 《怒潮》 中的插曲包括 《送别》 、 《一支人马强又壮》 和 《无义之人莫相交》等 。这些歌曲都是由郑洪作词,巩志伟作曲,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的。插曲在影片中起到了烘托主题、表现主人公内心情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电影上映近60年多后仍然广为人知,成为经典的电影歌曲。<br> 孟贵斌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他的歌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除了《一支人马强又壮》、《送别》外,他还首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歌唱二郎山》、《草原之夜》、《汾河流水哗啦啦》等。<br></div><div> 本曲由歌唱家蔡其平演唱,现为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正师级、男高音歌唱家。先后获羊城十大歌星称号、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奖赛“金孔雀杯”奖、广东电视台“威乐斯”全能歌唱竟赛冠军、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声乐表演一等奖、广州市“万千星辉耀中华”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br></div> <b>▲《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曲</b>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蒋大为演唱<br>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作于1956年,这首歌由陈景熹原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曲作者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歌曲,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全国传唱几十年而不衰。<br>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经典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铁道游击队英勇抗日的故事,还因其主题曲而深入人心。《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描绘了游击队员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旋律激昂有力,深受观众喜爱。<br> 《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及相关的歌曲如《微山湖》,都是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宝贵记忆。<br> <b>▲《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录片《学大寨,赶大寨》插曲</b> ▲《敢教日月换新天》郭兰英演唱<br> 1965年4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学大寨,赶大寨》插曲,吕致清词,巩志伟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原唱。<br> 纪录片介绍的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穷山恶水开战,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面貌,把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大寨人用顽强的革命干劲,为发展农业生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竖起了一面红旗。<br>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br> 这首歌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原唱,歌曲不仅在纪录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依然被人们传唱,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符号。这首歌曲不仅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也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即使在今天,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b>▲《杜秋之歌》日本电影《追捕》主题曲</b> ▲《杜秋之歌》<br> 日本电影《追捕》是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br> 《追捕》由佐藤纯弥执导,高仓健、原田芳雄、西村晃、中野良子、田中邦卫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为人正直的检察官杜丘在被人诬告后,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坚持追查自己被诬告真相的故事。该片于1976年2月11日在日本上映。1978年10月26日,文革后首次日本电影周在北京举行,并放映了该片。<br>影片放映之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震撼很大。第一,影片里的生活场景和我们平时想象的日本的生活状态出入很大。第二,影片中男女主角个性化的突出表演,也颠覆了我们对电影的一些认知。第三,影片里的语言和音乐,也都对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冲击。<br> 记得杜丘和真由美一起骑马逃跑的时候,杜丘问真由美为什么要救他?应该是连问了两句。真由美简单的回答:因为我喜欢你。当时两人骑在一匹马上,真由美在前,杜丘在后。真由美一头披肩长发被风一吹轻柔飘逸,配上那经典的音乐,啊呀啦......。<br> 所以现在追忆《追捕》,是追忆一种记忆、一种文化沉淀、一种文化感觉。 结束语:希望你我都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沉湎于过去!有兴趣就再唱唱老歌,再听听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