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山寨游记

漫山霜叶

傣家山寨游记<br> 文: 邓宝斌<br><br> 今年初春我到西双版纳旅游,特意到傣族山寨去了一趟。<br> 我去的这个寨子叫做“曼巴过”。这个寨子是一个村民小组,隶属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巴宰行政村,离景洪市区只有六七公里,而且离公路也不远,虽是山区但并不偏远,是西双版纳的一个旅游点。<br>  我们的车停在了村民小组办公室门前的广场上。车刚停稳,办公室里就走出来一个傣族女子,走到我们车门前帮我们拉开车门,双手合十微微弓腰,满面笑容的对我们说:“欢迎欢迎,欢迎你们到我们寨子。”她自我介绍说她叫育香,我们可以叫她香香,是村里派她来接待游客的,今天我们的游览由她来全程陪伴。 香香个子高挑身材苗条,杏眼桃眉,瓜子脸,发髻高高的绾在脑后,穿着一身十分得体的傣族衣裙,面色虽然稍微有点黝黑但仍不失天然的美丽,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指着我们车后边的一棵大树对我们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它的学名是粉红山扁豆树,又名伞树,傣语叫做孤迈香沙,翻译成汉语,是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意思。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迁到这里建寨子的时候它就已经长在这里了,它是我们寨子的神树。”我们围着这棵树看了一圈,随后香香又指着我们车前方的一棵大树说:“你们看,这就是我们村的菩提树,也有一千年了。”香香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傣族人信奉佛教,因此都要拜菩提树。香香对我们说:“你们也拜一拜菩提树吧,佛祖会保佑你们。”然后她教给我们说,拜的时候要双手合十,两个大拇指并拢向前弯曲,掌心呈空心状。两个大拇指向前弯曲是表示向前礼拜,空心掌是表示虔诚。香香告诉我们,每个傣族寨子都有自己的菩提树和寺庙,菩提树和寺庙对于笃信佛教的傣族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br> 拜完了菩提树,香香领着我们朝寨子里走去。她说本来游客是可以到寺庙里面去参观的,但是现在他们寨子的寺庙正在翻修,因为施工就不能参观了。我们只好表示遗憾,但是香香却说我们是有福之人,说是翻修寺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的,因为任何一个寺庙建好后最少要过六十年才能翻修,能有幸看到修寺庙的人都是有福之人。他们寨子的寺庙已经一百年了,决定今年翻修,现在已经动工了。修寺庙对于傣族人来说是百年不遇的头等大事,也是头等的喜事,不论哪个寨子修寺庙,寨子里都像过年一样。等到寺庙修好后开光的时候,州里的领导和市里的领导以及全部其它傣族寨子的头面人物都要来参加开光仪式,到那时候要比过年还热闹。<br> 这个寨子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寨子里的房屋高低错落,寺庙在寨子的最高处。香香给我们介绍寨子的情况,她说寨子里的人都是傣族,有72户人家,300多人口,但是绝大数人不会讲汉语。傣族是云南13个少数民族里唯一一个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傣族不但有文字,还有自己的历法,有自己的新年。她说今年是傣历1380年。公历每年的三月,也是傣历的一月,就是傣族的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全西双版纳有360多个傣族村寨。凡是村寨名字的第一个字是“曼”字的,都是傣族村寨。他们这个寨子的人家以前都是给傣王宫里做银器的,所以以前还算是比较富裕。傣家人的民风很淳朴,只要是白天,家家户户都不会关大门,从来没有丢过东西。无论是谁家,不管家里有没有人,任何人都可以去家里坐一坐,主人是不会责怪你的,但是进门一定要脱鞋。傣家人热情好客,如果家里有人,他一定会热情的招待你。香香特意指着路旁的人家说:“你们看,傣族人每家人都挂着毛主席像。”我们果然看到每个家里挂着的毛主席像。<br> 走到一处房屋的门口,香香指着墙壁上的大幅照片对我们说,那个是他们的傣王,也就是西双版纳的老州长,旁边那个是傣王的夫人。香香说他们的傣王非常好,当年是坚决拥护共产党,他本身也是个共产党员,为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傣医傣药发展、维护名族团结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傣族人民中威望很高。五十年代时还曾经在北京参加过全国的重要会议,2015年将近九十岁时才去世,他的夫人现在还健在。<br> 香香给我们说,她先领我们在寨子里看一圈,然后到她家去做客,我们很高兴的答应了。寨子不大,沿着寨中的水泥路上到半山坡就到了寨子的最高点。寨子的寺庙就在这里,可以看到正在翻修施工。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路边有很多热带特有的高大树木,还有很多热带特有的水果树,像芒果、菠萝蜜、柚子等等,还有一些橡胶树。寨子的道路和房前屋后都很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没有痰迹,有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之类。转到寨子的另一边,从另外一条路回到山坡下,就转完了整个寨子。大白天,寨子里静悄悄的,没看到几个人,香香说,寨子里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大家都去他家帮忙了,所以寨子里没有人。<br> 转完了寨子,香香领我们去她家。她家在半山坡上的大路旁边,是一座典型的傣族民房。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人。香香说,她家的房子是二代的房子。一代房子是有名的“吊脚屋”,是使用竹子和茅草做的。这种房子是先用若干根竹子在地面立起一排排的立柱,再在离地面一米多高的空中用竹子做房子的地面、墙壁和屋顶,然后在屋顶上铺上茅草,屋顶是两面坡的。后来因为大家的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有了提高,房子就用木料建造了,这就是二代房。二代房与一代房的区别仅仅是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形式则没有改变。过去的竹子材料全换成了木料,立柱用是用25厘米左右的方木做成,地面、墙壁、屋顶用的都是木板,笘在屋顶上面的是青瓦而不是过去的茅草。一代房和二代房都没有窗户,只是在屋顶旁边留一个方孔采光,因此屋子里还是有点暗。现在很多人家已经住上了三代房,这种房子用的材料就是现代化的了,是砖混结构的,建筑形式也有了变化,已经有了现代化、多样化的形式,有着明亮的窗户,屋顶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有平顶的、尖顶的等等。但是还有一些房子保留了部分传统,他们的墙壁上半部分仍然用木板做成。<br> 走到香香的家门口,香香打趣的给我们说,她家有全寨子唯一的地下车库,并指给我们看,原来这个是就着地势,把房屋前边的土坡挖平,向里一直挖到地板下面,形成了一个停车的空间,她家的小车此时就停在“地下车库”里。香香自豪地说这是她老公的主意。在进她们家以前,香香给我们讲了进傣族家里的禁忌:不能穿着鞋进人家,不能进人家的卧室,不能拍照。香香又说,因为脱鞋不方便,汉族人也没有这个习俗,我们到她家就不必脱鞋了,只要套上鞋套就行。香香说傣族人家这个风俗并不是怕客人的脚脏,而是担心客人把自己家里不好的东西带回去了对客人不好。其实她家早已就准备了很多鞋套,我猜想,她家经常会有游览的客人来访。踏着木楼梯进了家门,香香给我们斟上凉茶,还拿来了她们家自己酿制的米酒让我们品尝,并且说在傣族人的家里可以吸烟,他们还欢迎客人在他们家吸烟,因为他们做饭也是在房子里,他们认为烟气会杀死屋顶的虫子,保持房子的牢固。<br> 我们环顾了香香家的房子,总共大约有二百多平方米。房子分为两部分,进门右手边是卧室,大概占到整个屋子的三分之一大,其余的就是所谓的客厅,厨房是在最左边的一个角落,并没有隔离出来。傣家人现在做饭仍然烧的是木柴,屋顶上熏得黑黢黢的。但是他们认为屋顶熏得越黑越好,可以防止木料腐朽。<br> 我们喝着香香早已凉好的普洱茶,香香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傣族人没有姓,男人都姓岩,女人都姓育。傣家人把男人称做“毛德利”,把女人称做“梢德利”,小男孩子可以称作“毛毛”。傣族人现在还是处于母系氏族时代,与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点是男嫁女娶,所有的女人不离家,而是男人嫁上门。“毛德利”如果要想嫁到某个“梢德利”家,必须先在她家做三年苦力,在这三年里接受“梢德利”家的考验。三年过后“梢德利”家同意他嫁过来,他还要带来一份丰厚的嫁妆,一般的嫁妆是三百棵橡胶树和“三金”,所谓的“三金”是三斤银子,所以他们认为“毛德利”是赔钱货,不愿生“毛德利”而愿意生“梢德利”。寨子里的人家生了孩子,如果放爆竹庆祝,家里热热闹闹的,那就是生了“梢德利”。如果是静悄悄的没有动静,那就是生了“毛德利”。“梢德利”长大后继承家产,但不能学习技艺和傣族文化,也不能学习傣文。而“毛德利”长大后出嫁,不能继承家产,但是却要当和尚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艺。香香说傣族的“梢德利”非常欢迎汉族的“毛德利”,要是有汉族的“毛德利”愿意嫁给哪个“梢德利”,只须在她家做一年半苦力就行了,而且嫁妆也优惠,只要一半“三金”,还不需要带橡胶树。傣族所有的“毛德利”在到八岁时,都要被送到寺庙里去当和尚,最少要当三年,最多不限。当和尚期间,不但要学习佛学经典,还要要学习傣文,学习傣医,学习各种手艺。他们寨子的小和尚学习的手艺主要是做银器,因为他们寨子的人过去就是给傣王宫里做银器的银匠,有着很优良的银器文化传承。当和尚的时间越长,越是受欢迎,因为当和尚的时间越长学到的东西就会越多。和尚是不能回家的,小和尚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到外边去看妈妈,妈妈想儿子了则能进寺庙里去看儿子。香香说她的儿子现在就在寺庙里当和尚。我想,傣族的这种制度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的,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立性,并且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而失去自己的特色。香香说,傣族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与内地这边信奉的大乘佛教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大乘佛教是普度众生,让广大受众脱离苦海,而小乘佛教是个人自己度自己,要严于律己,自我约束。她这么一说,我也感觉到,在内地也有佛,也有寺庙,我也去过一些寺庙,到了寺庙才能看见佛。可是在西双版纳感觉到的却是到佛的无处不在。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不知道佛教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是有相关性和相容性。<br> 香香又谈起了他们的民族风俗,她说,傣族家里只有一个大大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去的,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进去。卧室有两个门,靠里边这个门是老人进出的,小辈人不能进出,靠外边的门才是小辈人进出的。卧室里边没有分隔,只是各人在自己的帐子里睡觉。傣族人说,分帐不分房,卧室分开了就意味着家里不团结了。香香说,家人辈分不同,帐子的颜色就不一样,这是有讲究的,外婆辈的用黑色帐子,妈妈辈的用蓝色,女儿辈的用白色。外婆住在最里边,所以里边的门只供外婆外公进出,这样老人方便也不打搅小辈,小辈们走外边这个门也不打扰老人。家里要是来了客人晚上不走了要住宿,只能睡在客厅里而且只能住在直对着门的最里边这个位置,要是只住一天,就脚朝门的方向睡,如果不走了,就头朝门的方向睡,这样外婆回来时一看就知道了。自己家里人在客厅睡觉可以睡在任何地方。<br>  说起房子,香香说傣族人有一个规矩,就是一个房子盖好后最少住五十年才能再盖新房子,即就是你再有钱再有权也不能破规矩。她家的二代房现在还不到五十年,所以还不能盖新房。寨子里的二代房已经不多了,她说二代房也很好,冬暖夏凉,很舒服。我们在她家看到的二代房,是一排一排的木柱埋在地下往上直通到屋顶,屋内的地板离地面大概有一米五左右,木柱的排距和间距都是三米左右,纵横对齐,方方正正的。木柱用的都是25厘米左右的方木。香香说,立柱做成方的是为了防止蛇爬上来。她说把房子建的离开地面是为了避免瘴气侵入,瘴气侵入了人容易生病。过去在这里的知青不懂这些,直接把房子建在地面上,而且还喝地面上的水,所以很多人都生病了,甚至还有许多知青病死了。傣族人不喝地面上的水,说是那不干净,他们喝的都是井水。香香还说,傣族人讲究阴阳,房子也不例外,柱子里也有一根阳柱和一根阴柱,阳柱在客厅,就是包着红绸子的那一根,阴柱在卧室里。因为人主要是白天在卧室活动,客厅就属阳性,晚上在卧室里睡觉,卧室就属阴性。早上抱一抱阳柱,一天都会消灾辟邪,她让我们也去抱一抱阳柱,让我们也消灾辟邪。阴柱在卧室,过去傣族女人生孩子就靠着阴柱生,人老了去世时也是靠在阴柱上咽气,这就是轮回。说到轮回,香香说傣族人去世了不土葬而是火葬。傣族人去世后各家都要行礼,但是这个礼不是金钱,而是柴火,并且是家里最大的柴火。尸体被烧后第三天,家里人要把骨灰收敛起来,然后洒在大路旁边的草丛里。傣族人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吃肉,而肉是动物吃草长成的,人死后把骨灰给草做肥料,让草长大了再给动物吃,这又是另外一种轮回。傣族寨子周围没有坟墓,不占土地,这无疑给处在大山深处土地资源贫乏的的傣族人民节余了资源。<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图1.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图2.村中的老房子</p> 香香家的茶水是泡在一个银钵里的,这个银钵直径有25厘米,高也有25厘米。银钵的外面满刻着非常漂亮细致的花纹,内外通体闪着白花花的银光。银钵旁边放着两个银碗和几个玻璃杯。她用竹制的茶舀把茶水盛在玻璃杯里让我们喝,给我孙女则是盛在银碗里。她说小孩子用银碗喝水很有好处,银本身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而银离子对身体又有很大的好处。她说银碗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能使酒味变得更加香醇。说着,她就把酒倒进银碗,说是过上半个小时以后再品尝,看看是不是不一样了。确实如此,我品尝后还与盛在玻璃杯里的酒作比较,确实银碗里的酒比玻璃杯里的更醇香。香香说就是平常喝水用银碗也是有好处的,把高于25度的水倒在银碗里过半个小时就会有效用。香香说他们的银器都是用傣银做的,而傣银是傣族用特殊的方法制成的,做生活用具的傣银还要用特制的药水浸泡。做傣银的银子是国库银,纯度都在99.9 %以上,因此傣银都是闪着晶亮亮的光泽。傣族人认为银不但象征着纯洁,更主要的是它驱邪避毒。香香说过去的时候傣族人和爱伲族人打仗,爱伲族人打不过他们,就偷偷地在他们的水井里投毒,因为他们都是用的银碗,银碗发黑了他们就知道井水有毒了,能及时避免中毒。傣族人对银情有独钟,家中的银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银钵、银碗、银梳子和女人的银腰带。银钵和银碗自必不说,用银梳子梳头不仅仅是对头发好,最主要的是能提神醒脑。傣族女人梳头时不像汉族人那样坐着梳头,而是站着梳头。梳头时上身前倾约45度,头低下来,从后往前梳。不能光梳头发,最重要的是要用梳齿刮在头皮上,而且在百会穴位上要多梳。她把她的银梳子从发髻上取下来让我们体验他们的梳头方法,果然很舒服,梳齿尖尖的,刮在头皮上有一种很奇特的舒服感觉。她说银梳子不但能梳头,梳子背还可以用来刮痧。还有银镯子,也是傣家女子的必备之物。傣族人崇尚银但不贪婪钱财,他们崇尚银是因为银具有杀菌解毒益体的作用和人们赋予它的人文品质,而并非看重它的财富价值。傣族人每年赚到钱了都要买金子,可是买来金子的用途是把它熔成金水涂在佛像的身上,这就是傣族人的财富观。<br> 香香解下她的银腰带让我们看,她说这个要带很长很重,有一米二长,四指宽,重量将近二斤,是她老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亲自给她打造的。香香说这话的时候充满了幸福感。她说傣族的女人一生中有三个银腰带,第一个是在小的时候父亲给打造的,二指宽,也不是太长。第二个是老公给打造的,三指宽。第三个是到了老年的时候,要打造一个四指宽的,因为人老了的时候腰椎都会有一些疾病,宽一点的腰带能保护腰椎。最重要的是第二个腰带,平常系着它,前边护着肚脐后边护着肾。香香说傣族与汉族不同的是傣族人的家是敞开的,大门从来不上锁,但是要把身体封闭起来,避免生病,而汉族是把房子封闭起来,门是防盗门,窗户上也安上防盗窗,却把身体敞开了不防护,所以汉族女人常常生病而傣族女人很少生病。她说是肚脐是身体通向外界的通道,银腰带系在肚脐上面就封住了这个通道,防止外界的寒气进入身体。女人保护好肚脐能避免很多疾病,如果在经期痛经了还有舒缓作用。身体如果有了病,腰带就会变颜色,比如感冒了,腰带要是变黑就是冷感冒,变红了就是热感冒,就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老公给爱妻把腰带做的很长是为了在怀孕的时候也能带着,孕期更要注重保护。傣族女人生完孩子七天就下地干活了,不像汉族女人生完孩子要坐月子。傣族的女人虽然看着都比较单薄,但是却很健康,比如她的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上楼梯时“蹬蹬蹬”的就上来了,从来不用扶手,所以他们家的楼梯也就从来没有安装过扶手。香香又说到傣医,说傣族人很少生病,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讲究卫生,以预防为主。他们非常注重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要是生病了傣医也是有很高明的治疗方法,她的外公就是当地很有名的傣医,经常有人开着车来接他去看病,今天不在家就是被接去给人看病了。耳濡目染,香香也掌握了很多傣医傣药的知识。香香自豪地说,全国只有四个少数民族被允许开医院,傣医就是一个,其它三个是蒙医、藏医和维吾尔医。<br> 香香给我们说,傣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寨子里谁家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去帮忙,比如若是有人家盖房子时,全寨子的“毛德利”都去帮忙,而且只帮忙不吃饭,干活的时候大家都去,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各回各家,自己吃自己的饭。如果有的人家没有生下“梢德利”,老了的时候没人养活,这时候就可以每天在村委会领二十块钱作为生活费,左邻右舍也会照顾他的。外边的人到他们寨子游览是不收费的,她们做导游也不收费。全寨子只有十九个会说汉语的“梢德利”在做导游,做一次导游村委会给他们记一个工分。香香说她只要再多记工分就可以竞选妇女主任了。回程的路上我们的包车司机说,傣族村寨里,妇女主任比村委会主任有权,因为他们是母系氏族社会。我问香香说傣族是母系氏族,那为什么傣王是男人而不是女人,香香说她也不知道,可能是男人的领导力更强一些吧。<br> 香香很健谈,说话声音不高,慢条斯理,慢声慢语却滔滔不绝,显得很文雅。她又说起了傣族服装,说是街道上卖的傣裙都是前边开叉偷工减料的假货。真正的傣裙是不开叉的。这样的傣裙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裙脚从前边撩上来掖在腰带上就成了一个大布兜,可以装很多东西。过去的时候,女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有时候会采摘一些野菜野果什么的,就是装在这样的“布兜”里。她还演示给我们看,她说她们小时候看到妈妈从地里回来时布兜里如果是鼓鼓囊囊的,就知道妈妈带回来了好吃的东西,就会很高兴。当然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再也不会从地里带东西了。<br> 香香说傣族是一个知恩感恩的民族,他们牢记着三个大恩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周总理,另一个是当年下乡的知青。是毛主席让傣族人脱离了世世代代的苦难,所以现在家家户户还挂着毛主席像。周总理是在1962年到西双版纳来划定了边界线,他们才知道他们是中国人,以前他们不知道他们是中国人,还以为是缅甸人呢。周总理还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那是对他们民族最大的尊重,所以他们在当年周总理和他们在一起过泼水节的地方建了周总理的铜像。关于知青的说法是,很早以前他们那里很穷,人们都是种罂粟。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们给他们栽种了橡胶树,教他们学割胶,他们才能有今天的富裕生活。香香说那时候知青太苦了,自己吃不饱,还要每天上山种胶树管胶林。由于不懂卫生防护知识,很多人生病死去。知青们到最后大概只有十分之七回到了城市,剩下的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在了当地没有回到城市,其他大部分人是病死在这里了。现在他们这里漫山遍野的橡胶林,都是那时候的知青种下的。橡胶树从栽下苗后四五年就能出胶,一棵树一年能出二三百元的胶,能维持五十年左右的出胶期。橡胶现在是西双版纳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这是那一代知青们用青春和生命给他们栽下的摇钱树,傣家人永远不会忘记。香香他们家现在有三千棵橡胶树,每年光割胶就有六七十万元的收入。<br> 香香告诉我们,她的儿子今年十一岁,在寺庙里当小和尚。女儿十七岁了,正在读高中。这下轮到我们惊奇了,看着她俊俏的面容,年龄也就象是只有三十来岁吧,女儿已经上高中了?冒昧的问了香香的年龄,香香说她已经四十岁了。真是深山出凤凰啊,亚热带的酷日和风雨没有剥蚀掉香香的青春美貌,却又给予了她中年的温柔和妩媚。香香说她是高中毕业,是在民族中学上的学,她这个年龄的高中生在他们寨子里就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br> 不知不觉,已是正午时分,我们已经在香香家待了两个多小时,该回去了。<br> 从香香家出来,香香告诉我们,他们寨子正在准备建农舍,以接待外面来的游客。听香香这么一说,我的心里倒是不由得升起一丝隐隐约约的忧虑。目前来说,虽然这里并不偏远,但还是相对比较封闭的,而正是这种封闭,却又完整地保留了傣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使游客能感受到浓郁的异族风情,一旦与外界相通,外面世界的喧嚣和污浊会不会污染了这里的纯洁?天长日久之时还会不会保留住这淳朴的民风?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兄弟民族傣族能够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而又保留住属于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香香说如果我们下次再来,就来住在他们的农舍里,每天只花二三十块钱,省得住酒店每天花几百块钱。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住在这里的。<br> 香香双手合十向我们告别,我们也以同样的礼节向她告别。再见了,香香。再见了,曼巴过傣族村寨。<br>  回程的汽车徐徐启动了,我却把一份美好的祝愿留在了这里。 <p class="ql-block">图3.1村中的伞树</p> <p class="ql-block">图3.2伞树简介</p> <p class="ql-block">图4.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图5.村中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图6.1村中的二代房</p> <p class="ql-block">图6.2村中的二代房</p> <p class="ql-block">国7.现代化山寨</p> <p class="ql-block">图8.村头的市场</p> <p class="ql-block">图9.漂亮的傣家小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