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6日,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绍兴市的大禹陵,参拜大禹这位上古时代与尧、舜齐名的伟大历史人物,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大禹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大禹陵景区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双重阁楼式牌楼,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十二根粗大浮雕华夏柱,有历史典故、名人雕像、古代重城等,展现悠久的华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一点,是一座九龙坛,直经38米,高6米,周围有喷泉设施,喷水时一定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绕过九龙坛,很快就来到了大禹陵神道。神道石牌坊下,横放着一根粗大的龙杠,按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示禁见到龙杠,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寢。立“拴马桩”供官员拴马。龙扛、拴马桩系青铜铸造,纹饰则取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神道两旁绿树成荫,并有序排列着12对雕刻很粗犷的巨大石像生,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每个石兽都蕴含了一个有关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 神道尽头便是祭禹馆,馆前有8根图腾柱,上面放着象征大禹功德的九个鼎。两侧馆壁分别是长92米、高6米的浮雕墙。记录了大禹治水、治国等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人人皆知。上古时代,汤汤洪水,浩浩滔天,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而亡,禹尚未从丧父的悲痛中走出来,便毅然接受了帝舜之命,肩负起父亲未尽的治水事业,禹公而忘私,新婚第四天便离家治水。禹率众治水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从未放弃,禹在结合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疏通导滞”的治水理念,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禹平水土,定九州,安天下,以其卓越功勋赢得后世的代代敬仰。</p> <p class="ql-block"> 从祭禹馆门中穿过,便是宽阔的祭禹广场,有1.8万平方米,可容纳万人。大禹广场设有钟亭、鼓亭、洛书台、图腾柱等祭祀礼仪设施,是华夏儿女追思先祖大禹的重要场所。右、后边是禹池,正后方建水上祭台。2007年祭禹升格为国家级祭典,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礼先祖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走过左后侧的这座石桥,来到了会稽山下的景区核心,大禹陵是由禹陵、禹庙、禹祠为主体的纪念性帝王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棂星门,门前一对古老的石狮憨厚可掬,棂星门正对禹池。进入棂星门,上一会儿台阶便来到了大禹陵碑亭。</p> <p class="ql-block"> 禹陵,即大禹葬地。《汉书.地理志》载:“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所指位置就是今天禹陵的范围。这里耸立的“大禹陵”碑,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请学者郑善夫考证陵址后镌刻立的,“大禹陵”三字亦为他所题字。</p> <p class="ql-block"> 大禹碑亭旁边还有一座“咸若亭”,亭系石构建筑,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咸若,语出《尚书.皋陶谟》篇,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p> <p class="ql-block"> 大禹碑亭的后面就是享殿,是禹陵的主体建筑之一,为后人供奉大禹神位,祭祀献飨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与大禹陵碑同属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到清末已完全损毁,现存建筑于2007年11月开工重建,至2008年完工。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以禹庙相同,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享殿正中上方悬挂“德配乾坤”四字匾额,下面放置“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正前方陈设了祭品,左右两边的墙上,分别为“治水”“立国”大型彩绘, 浓缩体现大禹一生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享殿两侧设配殿,配殿三间。</p> <p class="ql-block"> 配殿陈列一些重要的告祭文和重建大禹陵享殿碑记等石碑,用玻璃罩住,以免损坏。</p> <p class="ql-block"> 出享殿,直接从右边的侧门上山去看大禹铜像。</p> <p class="ql-block"> 石台阶共有957级,中途有休息的石条凳,上山有点累,不过能坚持。</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这个缵禹之绪的山门,就登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这里的山道平台,也就马上到了,可稍作休息,看一下古代的九州各有多大。在治水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都了如指掌。治水成功后,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而治,从而为华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古代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p> <p class="ql-block"> 到了山顶,有禹绩台和大禹铜像等。禹绩台,站在上面也可俯看绍兴城景。</p> <p class="ql-block"> 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面朝中原,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看完山顶大禹铜像后,下山回到享殿,右前方就是碑廊。</p> <p class="ql-block"> 顺碑廊而下,来到了菲饮凉亭。</p> <p class="ql-block"> 旁边有“菲饮泉”和一块斑驳的拱形石碑,为重建“菲饮凉亭”碑记。菲饮泉不大,水也不深,但泉水四季不枯。</p><p class="ql-block"> “菲饮”二字,出于孔子记念缅怀大禹一段话中的菲饮二字。圣人孔子评价大禹:“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这话大意是:“大禹在我看来已经无可挑剔了!他饮食节俭,却能尽力奉祀祖先;他穿着朴素,却对祭服十分讲究;他居住简陋,却在兴修水利方面不遗余力。大禹在我看来确实己无可挑剔了!”</p> <p class="ql-block"> 颂禹阁,有赞颂大禹的文句、影视画面等。</p> <p class="ql-block"> 来到禹庙,最前面是峋嵝享,内置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字像缪篆,又像符箓,每个字的形状很像蝌蚪,也有人称“蝌蚪文”,碑文后面附有释文,大意是:受命于舜而去治水,废寝忘食,历尽艰辛,平定水患,水患全除后,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p> <p class="ql-block"> 禹庙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梁初,为宫殿式建筑群,几经兴废。清朝乾隆年间大修,基本上保持了清初原貌。座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照壁、岣嵝碑、午门、拜厅、大殿,依山而上,左右对称,布局精当,四周丹垣回绕,树木苍郁,流碧溢翠。</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午门,单檐歇山顶,清乾隆年间修建,属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再走上四十几个台阶便是拜厅,顺山势而建。</p> <p class="ql-block"> 拜厅前面就是大殿禹王殿,殿中塑大禹像。这座大殿重建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p> <p class="ql-block"> 大殿里,正中的大禹塑像,端庄威严,殿中柱子上的对联从不同侧面讴歌了大禹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和“绩典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分别是康熙帝和乾隆帝撰写的盈联。.</p> <p class="ql-block"> 从大殿侧门出来,沿着台阶再向上走十几步,经过方形石亭,上方便是窆石亭。</p> <p class="ql-block"> 窆石亭中有禹庙镇庙之宝窆石,巨大的一块石头,形若称砣,顶有穿孔。窆石相传是古代帝王的一种下葬工具,绳穿孔,将窆石放在四个角,然后吊起来,起到一个定滑轮的作用,使木棺缓缓的进入到墓穴当中。</p> <p class="ql-block"> 在窆石亭旁墙下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石纽”,一块是“禹穴”,分别指大禹的出生地和葬地。</p> <p class="ql-block"> 出了禹庙,现在去看禹祠。禹祠是各地大禹后裔追认、祭拜先祖的场所,其始建时间可追溯到夏朝。大禹葬于会稽山后,其儿子启在此立禹祠,并于每年春秋两季派人前来祭禹。禹祠屡毁屡建,1986年于大禹寺原址重建,仿清砖木结构建筑,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祠前有一处放生池,旁有一口禹井。</p> <p class="ql-block"> 禹祠有介绍禹裔姓氐演变过程、大禹家世、禹裔分布、禹裔祭礼、禹裔名人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宋人赞扬大禹之句。</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文史资料都有记载,现存古井,是六朝遗物。</p> <p class="ql-block"> 碑园,碑园位于祭禹广场一侧,以古典园林为主要建筑风格,山水萦绕,亭榭精美,花木繁茂,是一处兼具历史人文展示功能与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院落。碑园中主要陈列着历朝历代最具代表性的祭祀碑文,也包括自1995年公祭大禹陵至今的现代祭文,以此展现大禹文化、祭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大禹纪念馆,里面分篇详细地介绍了治水伟业、立国始祖、舜禅位禹、划定九州、涂山会盟等内容,大禹禹德无间,万世敬仰。</p> <p class="ql-block"> 此外,大禹陵景区还建有百鸟乐园,供人参观,增加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科普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