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飘香满元江🥝🌺

黄河行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农历十月,勤劳的哈尼族人把粮食收入谷仓,男女老少满怀丰收的喜悦庆祝新年!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便是哈尼族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哈尼十月年庆”。哈尼族是一个重感情、懂感恩的民族,千百年来,哈尼人敬佑大山,崇敬梯田,他们与梯田稻谷相生相伴,在梯田间欢歌耕作,日出而干,日落而息,形成了独特灿烂的哈尼梯田农耕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十月年庆”是哈尼族的重要节日,时间从农历十月第一个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哈尼十月年”是哈尼族四大传统岁时节令年之一,兼具宗教祭典节日色彩,具有天文历法、农桑耕作的意义,又有感恩祭神的底蕴,是哈尼天文历法中旧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内容非常丰富,习俗也特别严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一拨人由王总带领,特意赶到哈尼山寨参加哈尼人的"十月年"大热闹,今天村长家里面来了许多各民族的客人,大家在一起把酒言欢,同声齐唱哈尼人《祝酒歌》。这世界果然真是小,前两天我跑南恩瀑布路上遇到的车主停车为我点赞,今天居然在村长家又见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换新衣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节日临近,无论是在外归来的游子,还是候守山寨的阿爸阿妈,都会上街购买年货为节日做准备,更要换上一套漂亮的哈尼族新衣,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煮汤圆、舂粑粑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年前的头一天晚上,全家人终于团聚了,一定要做一锅热腾腾的汤圆,象征团圆的美满幸福,然后蒸上香喷喷的糯米饭,大家一起动手舂粑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杀猪宰羊炖鸡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年第一天大清早,各家各户开始忙活起来,男人们杀猪宰羊炖鸡、女人们烧水洗菜煮饭,大家分工合作,锅碗瓢盆的碰撞奏响了一支厨房的交响曲,也开启了哈尼人的美食之旅。我们就是被好客的哈尼主人邀请来哈尼族的寨子一起欢度哈尼新年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祭祀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食饭之前哈尼族要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用饭菜、酒、茶水、糯米粑粑和染红的鸡蛋五种物品来祭祀,祈求来年家人平安吉祥,哈尼山寨人畜兴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哈尼烟熏肉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美食数不胜数,而过年期间烟熏肉的制作可谓是美食中的重头戏。男人们把猪肉切成条,在上面撒上适量的盐巴、辣椒、花椒揉捏,然后挂在火塘上方的屋梁上慢慢熏烤,经过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烟熏肉香腊味浓烈独特,不论走到哪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火塘上挂满了腊肉,满屋子腊肉飘香,让人垂涎三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送粑粑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年的第二天,出嫁的哈尼姑娘们会带上准备好的粑粑回娘家,把它送给亲朋好友,粑粑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贯穿了整个哈尼年,无论是刚舂出来的、还是蒸的烤的油炸的粑粑,都代表着哈尼年的“新年味道",如果你是远方的来客,当你离开哈尼山寨时,热情的哈尼同胞会为你准备舂好的粑粑让你带回家,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四面八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十月年”期间,哈尼山寨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荡秋千、转磨秋、玩转秋、打陀螺、打核桃等传统体育活动等你来体验!到哈尼山寨过新年,除了好吃好玩,不能错过的,还有神奇壮观的云海梯田。羊街乡的西龙观景台、阿郎邦克观景台、那诺乡梯田观景点,都是观看云海梯田的绝佳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锣鼓敲起来舞蹈跳起来,美味佳肴上桌来。来到民族风情浓郁的哈尼山寨过十月年,极具特色的长街宴绝对不容错过。长龙般的宴席上,风味独特的哈尼自制烟熏肉、色泽金黄的梯田鸭蛋、软糯香甜的梯田红米、香喷喷的哈尼腊肉等美食应有尽有,再喝上一口芳香四溢的焖锅酒,席间随着牛皮鼓欢快的鼓点,跳起棕扇舞过一个原汁原味哈尼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梯田与云海相会,奔腾的云海与错落有致的梯田相依相偎,一动一静,变化万千,日出霞红之时,更加奇幻夺目。阳光穿过云雾,晨风吹散白纱,静谧安然的古村寨在缭绕的雾气中逐渐显现,宛如人间仙境,轻纱下那波光粼粼、延绵不绝的梯田景观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族是中华民族56个少数民族的一支民族,祖先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在了云南南部红河一带,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哈尼族世代居住于此,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风俗习惯,哈尼族是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一个族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历十月,五谷冬藏,哈尼族山寨家家户户粮食满仓、猪肥牛壮、鸡鸭欢腾,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哈尼人能歌善舞,让客人把酒喝痛快是他们最高兴的事,男主人会用哈尼祝酒歌祝福你的到来,大家在欢歌笑语中度过哈尼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月年第一天,哈尼山寨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姑娘们头上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链银牌,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既好看又好听。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羊,烹制各种美味食品。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祭献”活动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辰龙日开始,是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2006年5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祭献是以追忆祖先迁徙历史、传授梯田农耕技艺,推崇生殖意识、彰显婚姻家庭伦理、突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重要意义为宗旨的综合性的祭祀舞乐礼仪。祭祀内容有咕哧哧涡(围着寨子走一圈)、阿奴才咋(农耕稻作)、阿波门祖(爷爷莫害羞)、果多撒咋(出工做活)、阿尼托咋(生儿育女)、阿腊搓(屋外跳娱乐)、哈咪那哈咋(找媳妇)、阿认皮(讨鲜花)、咋则把涡啦(桌子收回来)九大类别26套动作。在整个九祭献祭祀活动中,歌、舞、乐和器具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鲤是多种杂交鲤鱼的重要父本渔资源,被全国许多地方引种,全国知名种鱼。特征:体侧扁较高,略呈椭圆,头较小,略尖,上颌较下颌突出,须二对,鳞较大,在腹鳍基部有一较发达的腋鳞。鲜活时尾鳍下叶呈红色,偶鳍呈淡红色,故当地称红尾鲤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族棕扇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年庆期间将以村民小组形式组队进行棕扇舞比赛。赛后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教学棕扇舞,组织游客同跳。当日村寨中央还将举行草坪赶街活动,展销土特产,品尝哈尼美食,体验哈尼族节庆习俗。乡村还将举行哈尼长街宴、露天观影、登山活动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族年庆,人们在寨子广场上架起高大的秋千,举行荡秋千活动。好斗的青年则聚集在一起举行陀螺比赛和摔跤游戏。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围火而坐,老人们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调》,小伙子们则敲响铓锣大鼓,姑娘们跳起“扭扭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通宵达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他们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分化,形成了今天的哈尼族。他们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不同的名称。他们在老挝叫老松族,有“山上的民族”之意,在西双版纳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也有倭岛学者认为,哈尼人是倭民祖宗,倭岛有无数人来云南研习过,专门为此有博士学位授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天到元江有点热,夏天到元江更加热烈,秋天到元江还是热,冬天到元江仍然热。人本世俗,知道世间有四季,到元江后会生活得简单,这里只有一个季节,就是热季,一心一意的热季。就是温暖如常态,只要你不管不顾、敢于忘乎所以地到这里生活,你就可以感悟生活的温暖,一生一世的温暖。这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你活出滋味、感悟人生真谛的古老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历史悠久,府屹峙南陲,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通。公元前109年元江县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蜀汉、西晋时名罗槃甸,属兴古郡地。隋、唐时名步头,属黎州地。宋大理国时名因远部、罗槃甸,属威远(楚雄)治地。元(1264年)名罗槃部,属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设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元江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设元江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元江县,属普洱道。13年改元江直隶州,后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元江镇。29年直属云南省。80年改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span></p> <p class="ql-block">元江府,(东至临安府石屏州界一百十里,南至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界二百十里,西至思茅界癸寨界三百里,北至新化州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九十里,至江州江宁府七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五里)。府屹峙南陲,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通。<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西南夷地,蛮名惠龙甸,又名因远部。蒙氏时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蛮戍之。后和泥蛮侵据其地。宋时,侬智高之党窜于此,和泥开罗槃甸居之,后为些麽徒蛮阿僰诸部所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初依附后复叛,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万户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讨平其地,复于威远置元江路:割罗槃、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尼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明初改为元江府。永乐初改元江军民府,领长官司一(土知府那姓。嘉靖三十年,土舍那鉴作乱,讨平之,革其官以临安卫署之。今曰:元江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4月,元江县周朝晋、刘志敏、白万福、张纯才等股匪也先后在猪街、小羊街、尼白、洼垤、九冲、青龙厂、南溪、瓦那、堕谷、它克等地相继发生土匪武装叛乱。各地土匪大肆造谣诬蔑,蛊惑人心,气焰嚣张,四处骚乱;威胁群众,扰乱社会治安,抢劫新建粮库,抗交公粮,密谋策划串联,网罗匪徒,组织武装,杀害革征食队,占据乡政府。先后杀害干部 29 人,警卫队员 3人,基干队员 10 人,民兵27人,复员军人2人,无辜群众数百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境内叛乱武装土匪有七股:周朝俊股,在锅洛垤、它克、青龙一带,匪二百多,步机枪百余支;刘志敏股,在猪街、羊街、归池、章巴、清水河一带,匪百多;李华之、杨春荣股,在堕谷、瓦那、草坝、韩家寨一带,匪六十余,机枪2挺,步枪五十多支;杨怀麟股,在洼垤、尼白一带,匪三百余;王学周股,在半昆村一带约二十余匪,机枪一挺步枪十来支;刘麻蚱股,在四区小羊街一带,匪五十余。这些土匪大部分为地霸及蒋军潜伏特务所掌握,其反动番号有“剿共救国军”“云南人民抗共军”“滇南人民救国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5月新民区、牛街坝木垤霞水龙等地土匪暴乱,杀害征粮工作队。匪乱发生后,蒙自军分区独立团奉命到元江剿匪。成立元江县剿匪委员会,苏去非任组长。县委组织了213人的武装工作队,配合解放军坚决执行“军事打击、政策争取"的方针,开展清匪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2月初,部队三进猪街,解放军第13军驻墨江部队也奉命来元江剿匪。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包围了阿波列大山刘志敏大本营。刘匪以深山密林为屏障拼命挣扎,但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匪徒纷纷投降自首。部队将投降自首的匪徒集中起来,开办“教育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8月下旬,蒙自军分区独立团集中兵力进驻羊岔街一带进剿张纯才匪部。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战斗,终于把嚣张一时、盘踞时间最长、作恶多端的匪首张纯才及其主要骨干击毙,其余匪众陆续投诚自新。至此全县先后计击毙击伤、俘虏投诚土匪共千二百多,匪患彻底平息,各族人民欢天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9月一10月,消灭“反共救国军”第二支队,支队长李华之被击毙。1950 年 11月一1951 年4 月,先后击毙了白万福、张纯才、刘德富、杨贵昌等匪首,其部属全面瓦解。1951年6月,击溃了刘志敏与四寨乡李松坡策动的二百余匪暴乱。1951年8月一10月,消灭了“剿共救国军”部,营长倪学善被击毙。并重创了刘麻蚱所率匪群。最后消灭杨春荣、黄学礼等负隅顽抗的土匪五十余。十月刘麻蚱逃出国境。全境匪患被肃清。人民解放军和县人民武装部在全县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清匪运动中,共击毙土匪二百余,俘敌二百余,缴获枪支536件,迫击炮7门,马67匹,弹药25万发,炮弹305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古属西南夷地,称“西南荒裔”;夏商周时名惠笼甸;蜀汉、西晋时名罗槃[pán]甸;隋、唐时名步头;宋大理时名因远部、罗必甸;元、明设元江府;清时改设元江直隶州;民国时始称元江县;1949年8月元江解放,属蒙自专区,1954年7月改属玉溪专区,1980年11月22日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以礼社江得名,又为元代所命名故称元江(县名)。因该河流经元江城边故而得名。“澧江”是“礼社江”的雅化书写法,“澧”为地名专用字。元代以前名“礼社江”,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元代设治,名“元江府”,据《元史、本纪》载:“元江府之有也自元至元十三年十二月始。”元江,既是江名,又为地名,历史沿用至今不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隋、唐名步头,属黎州地(今红河州境)。唐南诏时别建城甘庄,遥属银生节度(今景东县)。宋大理时期,名因远部、罗必甸。至元元年(1264年),名萝槃部,属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萝槃部为元江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元江万户府为元江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洪武十四年(1381)元江路土府那直投诚傅友德,改元江路为元江府,授予那氏知府世袭府职;明永乐三年(1405)那荣赴京朝贡,明成祖朱棣授那荣以元江军民府信,升为元江军民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为元江直隶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别名礼社江。西源于魏山县甸头和祥云县梁王山;东源于禄丰县大五台山,两源于双柏、新平两县交界处汇合,经元江、红河,河口等县向南流入北部湾。在县境内长八十千米,有24条境内河流均流入元江,河宽平均22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在云南植被区划上属于滇东南岩溶山原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元江岩溶高原峡谷云南松、红木荷林,木棉、虾子花草丛亚区。元江森林植被分为六个植被型,十二个植被亚型,十八个群系。元江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随着山地海拔升高,土壤发生改变,导致森林植被明显不同。据统计,元江植物资源共有2303科1081属2394种,其中:桫椤钟萼木(伯乐树)元江苏铁、润楠、十齿花、红椿、千果榄仁、翠柏榉树、香木莲等植物为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顶果木八宝树野茶树尖叶木等为地方独有珍贵树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百五十年前的元江旧城是古香古色的,也是通向云南府的茶马要道要冲,那时的古城民风淳朴,商旅往来,城中有各类私塾学堂,文庙,寺院,还有衙门官府,商旅马帮,游人如织。只是气温太高容易带来一些流行病泛滥成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动物资源有30目96科142属479种,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有狼豹熊(狗熊马熊人熊)野猪等。其中、云豹黑熊蜂猴猕猴、穿山甲、绿孔雀、蛇雕、红鹏、蟒蛇、蛤蚧、岩羊等为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麇、眼镜王蛇、豪猪等为省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的彝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为彝族南部方言元江土语。县内彝族所操的语言可分为“聂苏”“山苏”“仆拉”“腊鲁”四个方言土语。聂苏语可与新平、峨山、玉溪、石屏、昆阳、双柏等县的彝语相通;山苏语可与峨山、新平的山苏支系相通;腊鲁语可与新平、镇沅的腊鲁相通。元江县境内聂苏、山苏和仆拉三个支系语言虽有差别,但大同小异,在社交活动中可以互相通话。而腊鲁支系的语言则自成语言体系,与其他三个支系的语言差别较大,互相很难通话,腊鲁语仅限于本支系内的交际土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属于河谷与高山地带,雨量充沛,动物植被繁多,当时中草药非常盛行,很多头脑精明的人就靠山吃山,问诊治病,良忠的父亲就是一位优秀的老中医师,一生当中悬浮济世治好了很多病患。就靠祖传的望闻问切,自己在山中采中药炮制,因势利道治病救人于水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少数民族多信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白族信奉“本主教”,汉族信奉“佛教”,各民族均有信奉“基督”的。各种教义在元江非常普及,和平共处,良忠信的是佛教,而他的百岁老寿老母亲信的则是基督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的少数民族对祖先十分崇拜和怀念。供有祖先的灵牌法器。逢年过节都要祭祖,用食物虔诚祭献,求祖先保佑家人四季平顺,吉祥安康。哈尼族还要由贝玛吟唱世代流传下来的创世歌和迁徙歌,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在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有很多背诵的祭词及咒语。祭祀活动的祭师,哈尼称贝玛,彝称毕摩,傣称波勐,苗族称端翁。在彝和傣中还有一种宗教活动的活跃人物…师娘。师娘一般不脱离生产,地位略低贝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良忠是近十年的兄弟,我俩都喜欢喝酒,没事的时候喜欢互约爬爬山,在山间找个清闲地吃个背上山来的简餐,当然酒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喝上两盅。他是玉溪地区第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元江彝族同胞,第一个向中原白血病患者伸出仁爱之手,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拯救了对方的生命和整个家庭。良忠为此被评为"玉溪好人"。这次出游元江,非常感谢良忠的实时影相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民国12年10月(1923年10月),美籍牧师巴克在元江设教堂。随后,美籍牧师巴哲里,德籍牧师贝罗克、洪福满、狄世洪等又先后在元江新平境内继续进行传教活动。入教者多为彝族,此外还有哈尼族、傣族和汉族。基督教徒每星期集中在教堂欢度“礼拜”,其内容是传经讲道,唱赞美诗。元江基督教堂位于澧江镇碎米巷七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主”为白族信仰的多神中的主神。被认为是一方或一村的保护神。较大的因远、红安等村设有本主庙,庙中供着泥塑的本主像。传说最先开辟因远坝的是祖先曹小吉,所以因远的白族就将他奉为“本主神”,并建寺供奉。白族人民对“本主”的崇奉高于一切,祭祀十分隆重。本主庙的建筑结构古朴雄浑,气魄宏大,碑刻技艺高超,神像体态栩栩如生,具有较大的宗教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信仰佛教的多为汉人。县城、青龙厂、武山、洼垤等汉族聚居地,多有供奉泥塑或铜铸神像寺庙。大明寺原名大明庵,该寺位于澧江镇桥头社区漫费后山,大雄宝殿,巍峨气派,是元江城区内的佛教活动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历史文化悠久深厚,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县”之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十五个民族相融共生,每年举办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傣族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等丰富的民间节庆活动,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古有“滇南雄镇”之盛名,今得“天然温室”“哀牢明珠”之称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花果城,元江盛产热带水果之王——芒果,芒果种植面积24万亩,其产量达到了23万吨,产值12亿元。元江芒果的种植面积及种植加工全省第二,被评选为全省水果商品基地示范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光皎洁,县城边上寨子里的灯光逐渐熄灭,整个寨子在皎洁月光下变得委婉了。游人悄无声息地游走在寨外的田埂上,清风呢喃,诗一般的村寨风光。找到村边的酸角树,用竹竿击打那棵郁郁葱葱的酸角树,只为了那酸酸甜甜的滋味。借着夜色,能感觉到被酸的莞尔一笑,隐藏在了酸角树后,一根红绸带隐隐约约地在飘动,这是一个梦吧?我快步朝红绸带奔去,却看到酸角树的枝丫在晃动,仿佛我内心的力量击中了它,让它释放了本身固有的酸甜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尘之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再来元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舒展早已封闭的情怀。既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说清楚理由。情怀是这个小城的名片,情怀是这座县城的意境。曾经的期待,江边的邂逅,芒果林中的偶遇,缱绻的思念,都在酸角树下烟消云散了。那杯晚风中的玉林泉酒,那一片骄阳下火红的凤凰木,不就是来元江淘一杯的理由么?打开心窗,让风景在你我心里流淌;思绪漫漫,你才是元江永不褪色的春夏秋冬。元江,岁月静好,别来无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境内哈尼族的人口数为1733166人,是中国第十六大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等地。这里是哈尼族的世居地,也是他们创造了世界著名的梯田景观的地方。除此之外,哈尼族还有一部分布于西双版纳州。此外,哈尼族还有一支阿卡人,在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的北部山区也有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行于元江的羊街乡、那诺乡、咪哩乡等哈尼族聚居的乡镇。哈尼棕扇舞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舞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现在流传的套路有六十多种,舞蹈多用腿部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等动律。女子的舞步以“猴子作揖” “鹭鸶寻鱼”“老鹰叼小鸡”为主,男子则多用“老熊搂腰”“老熊洗脸” “猴子搂腰”等动作。棕扇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牛皮鼓、铓,钹,唢呐三弦等,伴奏音乐大致分为自由节奏、打击乐伴奏、自由伴唱、唢呐与打击乐伴奏等类型。在哈尼族的“昂玛托”“苦扎扎”“十月年”等传统节日,以及“莫搓搓”葬礼等人生礼仪活动,哈尼族都要跳棕扇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全国第二,全省最大茉莉花种植加工基地,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茉莉花在元江生长速度快,当年种植,当年产花,且开花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香味浓,是国内开花最早、花期最长产量最高的茉莉花产区。成功注册“元江茉莉花”地理标志商标,年收购茉莉花四吨多,实现产值超亿元,实现附加值近三亿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尼族“阿批突”活动为村寨的重要祭祀活动,“阿批”是哈尼语,意为最先定居村寨的先祖,寨神,居住在村子上方一片繁茂的原始森林,并把其中最高最壮实的一棵树设定为对“阿批”的祭祀点——寨神树,“突”为祭祀之意。“阿批突”祭祀习俗是当地哈尼族民族文化的系统展现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凝聚了哈尼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归属感。“阿批突”活动至少历经了八百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妙莲寺大殿位于县城西南40千米的因远镇太平山南麓,现存大殿及群芳门。为元江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妙莲寺又称“大佛殿”,位于因远小学校园内,依山面水,掩映在苍翠的绿树丛中,保护较为完好。妙莲寺始建于元。明代重修,后又多次维护,至今仅大殿较完整。大殿建在三台石基上,平顶歇山,庑殿屋顶屋面呈八余脊,山花向内收进,用方砖垒砌,花脊鸱[chī]兽宝顶,整体布局为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井,梁柱属穿斗结构,柱体粗大圆体,柱脚粗,柱头略细,侧间柱脚外蹬,稳定性极好,斗拱硕大,较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的基本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的地里永远是绿色,青翠欲滴的绿,美不胜收。芒果林是永远的绿,高大威武;谁仰视它,它就对谁笑。火龙果枝条是永远的绿,生命不息、绿色不止;芭蕉树是永远的绿,迎风招展,婀娜多姿,让人如沐春风、流连忘返。从芒果林到芭蕉林,阿哥阿妹情意长,是很多年轻人爱情的发祥地,幸福的始发站,婚姻的见证场。茉莉花含情脉脉,娇小的身躯,总在阳光下踮起脚尖东张西望,望眼欲穿;那万亩梯田,高山流水,千万株水稻风中一一颦一笑,从草坪到农田,从江边到城边,从路边到山边,一望无际的绿翻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芒果熟了,稻谷熟了、菠萝熟了、芭蕉熟了,一抹抹绿色,在不经意间,在斗转星移里,悄然变得黄澄澄的。微风飘过,一片片金色的稻浪匍匐前进,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身穿民族盛装的老乡,拎着那杆拴着大秤砣的秤,那些蛇纹般的刻度早已经模糊不清了,像祖先留下的文物。满脸堆着笑容,黝黑的肌肤,操着生硬的汉话,说:“香蕉芒果菠萝,生态水果,绿色养生,自家种植的,买点买点。”即使你不买,他也要从篮子里顺手拿几个给你尝尝,笑眯眯地说:“自家的,尝尝不要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傣族特色民族歌舞、傣族民间小调、傣族蒙面情歌等傣族特色文化,环村古树群、祈愿湖等自然景观,傣香百味园、打炭傣味缘两家傣族特色农家乐,青枣种植基地和芒果、菠萝蜜、火龙果种植园等旅游资源,打造的集民族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为一体的景区元江风情,不用解读,所有的解读都是曲解,唯有凤凰木花开的时候,你踩着碎步,慢悠悠地徜徉其中,才有深刻领悟。那一片片的火红,像极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青春。从含苞欲放到尽情绽放,百鸟飞过,花絮纷纷,地是红色、树冠是红色,谁看它看久了,连眼珠子都是红色。天分两半,近处是红色,远处是蓝色。红红火火,若非幸福生活的极致,如何能调出这样的色调?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追求,不就是要把日子过成这个样子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和才故居位于咪哩乡咪哩社区咪哩居民小组,距离元江县城34千米,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012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李和才故居座落于咪哩村中央,属于建筑群落,分为家庙、一号院住房、二号院上下房、厨房小院、石牌坊、学堂、练兵场和祖坟,建筑面积2919.32平方米。李和才故居由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是云南省保存基本完整的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清光绪丁酉年体验滇中“火炉”——元江》(体验者原文)</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直隶州,辖新平县清元江直隶州,辖新平县,行政体制相当于府。其地处思普大路之要冲,距省会五百里,从昆明徒步七天可以到达。元江直隶州地域广大,南北长五百余里,东西宽约三百六七十里,境内多山,能耕种的土地不多,其中,一半以上为瘴疠之地,故人烟稀少,物产单一。但因气侯炎热,土质肥沃,水稻可一年两熟,即使不施肥,亦长势良好。田农一般种三分,丢七分,仍家有存粮,温饱不愁。也许是因为气侯恶劣的原因吧,这里的特产仅有槟榔、紫米、荔枝、酸角及芒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丁酉年(1897年),父亲任元江州牧,偶然发病,我便从昆明赶去探望他。3月16日从昆明出发,22日到达元江,在距离县城70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青龙厂,21日投宿在此,以便明天中午后能赶到州城。青龙厂位于高山上,气候比昆明还冷,第二天早上五点半起程,我坐在轿子中,身穿棉衣还感觉冷。走出十多里,道路盘旋而下,又走了约二十里到达一高坡上,此坡叫二塘坡,意思是从山脚到这里有两塘路程,在地志上名叫五台山。伫立坡顶,清晨俯视元江坝子一览无余,用望远镜可看清州城,正午及午后,则黄雾迷漫,昏昏沉沉,无法辨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坝子窄而小,四周高山环绕,南面高耸入云的叫摩郎山,北面的叫五台山,两山交汇处形成元江坝子,其状如一锅底塘,东西南北纵横约十余里,故气侯极为炎热。轿夫在二塘坡上休息一会儿,便站起来说:“我们赶路进城,免得在坝子内受热。”此时,我已感觉身上热起来了,遂脱去棉衣,着长衫。越往下走气温越高,又脱去长衫,本以为这样就舒服了,岂不料下了一个山坡后,轿内气温又增高一倍,走了约二十里至山脚,隔江可见对面的州城。时值正午,坐在轿子内仿佛置身于蒸笼里一般。幸好,父亲预计我应该到了,便安排两个夫役来助我快速渡江入城,夫役备了把扇子来,我坐在轿内不停地扇,方感觉热气稍减。抵达州署时太阳稍偏,不似在山脚那般酷暑难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住处,庭院宽广,屋宇高爽,仆人时不时洒水降温,我一到这里,感觉通体清凉!远程来探亲,见父亲身体安泰,心中的忧愁一扫而光,身上的燥热亦自形消散。此时正是小满时节,其他地方尚艳阳高照,春光明媚,元江却不一样了,城里有许多不知名的树,此时已吐露枝芽,地面上的青草也长出来了。州署前后有酸角树五、六株,荔枝树两、三株,枝干上还挂着些墨绿色的叶子,城墙内外则十分干燥,一草一木均难以见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属瘴疠之地,在近城的坝子内并无瘴毒,只不过天气酷热,人难以忍受而已。可靠近城墙内外,街道则污秽不堪,狗、马、猪、牛粪便到处皆是。由于天气炎热,秽气容易蒸发,人触秽气,岂有不病的道理。本地人大多不注意饮食卫生,随意吃不干净的东西,从而沾染瘴气,病毒身亡。我询问了下近年来病死的人,十有七、八均生活在社会底层,比如,家父任州牧两年有余,署中公办的人死了十四个,其中亲兵、骄班占十二个,跟丁死了两个,为官者却无一身亡,由此可见是不讲卫生,病从口入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城内外,住户不多,约四、五百户,人口两千多人,男女老幼均面黄肌瘦,六十岁以上的人很少见,且大多为妇女,更未听说有八十岁以上者,可见元江人在此生活之不易。元江汉夷杂处,夷人占十分之六,汉人仅十分之四,夷人以僰夷(摆夷)、窝泥(哈尼族)为最多,糯比(哈尼族)、山苏(彝族)、卡惰(哈尼族)等族则较少。元江一地,南诏设威远赕安置和泥蛮之后裔,为因远部,明置元江府,现元江所属因远、漠沙两地人民多半是窝泥、糯比、山苏、黑窝泥、白窝泥、僰夷等族之人,这些就是所谓的土人了。总的来说,汉人集中在元江坝子,僰夷集中在勐烈一带,四周山上则夷多汉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不觉在元江已二十多天,在这儿严遵父亲嘱咐,循规蹈矩,少贪嘴,按时作息,每天仅与公办人员及来宾聊聊闲话,私自不敢乱行一步。气温一天比一天高,四月初芒种节令,热得像四川、广东的三伏天。四月初十前后,每天正午烈日当空,人若站在烈日下,脑门上就像火烤一般。坐在屋檐下看书,热度亦不亚于在灶前凑火,如果有一阵风吹来,这风热得像饭甑上喷出的蒸气,即使躲在屋内,身着单衣,也要手摇蒲扇才有惬意。房内多有蛇蝎出入,大的蝎子能长至七八寸,小的蛇有三四尺。房间里,这类恶心的东西很多,所以也不敢常时间待在屋内,这也许是我初来乍到,还不习惯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种地方,每天要到太阳西斜气温才可能降下来一点,至夜半,天气骤凉,人病多由夜寒引起。土著人喜欢住土掌房,土掌房热气不易挥发,夜间全家老小登屋而卧,屋顶睡觉比屋下凉爽多了。夜半时分,有的不注意盖被子,便会着凉,寒气侵身,日久成病,病了不医,十个有九个都得死。土掌房一家挨着一家,距离不过数尺,青年男女相爱者,方便约会,因经常在屋顶私会,免不了受风寒所侵,注意不当就拖成大病,像这样死去的人也不少。所以,土著男人很少有高寿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城井水甘甜,饮此水极养人。假如再遇到污染严重的饮用水,身处这种毒热环境中,外地来的人怎么还可能活着回去呢?以我亲身体验,元江之地真是酷热难耐啊!人们都说:“五、六月间,若久旱无雨,地面可热起烟,草木枯焦,坡塘积水能被阳光炙烤得沸腾冒泡,田地间劳作的农民亦无法赤脚站立于地面。”听人讲,元江有个州牧,号称酷吏,有一年五月间,抓到一个大土匪,把他绑在石块上曝晒于烈日下,仅两个半小时,土匪并被晒死了,五六个小时后尸身都被烤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有一个老乡名叫张怀宣,父亲派他去漠沙收税,回到州城时对我们说:“漠沙比元江州城还热,到处是烟瘴,四月后瘴气暴发,无论天晴下雨,都可见红、绿、黄、紫色云气在地面蒸腾。男人们都害怕这类气体,不敢靠近,女人们却不怎么畏惧。据说,此地妇女身体大多不会感染瘴毒。瘴气达到高峰时,从地面蒸腾而上的五色云气会凝聚成人形,四处飘游,土人称之瘴毒神,人一旦误撞,当即毙命。土人一发现瘴毒,便会跑到山林里躲藏,若瘴毒流散开来,可让人死光。”张怀宣经此惊吓,畏惧瘴毒,不耐炎热,遂辞职返乡逃逸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州城居民于每年五月间迁往四周山上居住,深秋后才返回。按惯列,至四月末,州署也要搬到青龙厂办公,也有的州牧干脆在青龙厂设治,不下元江坝。清明之后天气更加炎热,早晨太阳一露头,地面就像火焙干锅,没人敢顶着烈日站在屋外,也没人不打伞而敢行走于郊外。屋内办事的人把藤席铺在地上,席地而坐,时不时还要洒水降温。早上和中午两餐,必须多喝点温热的稀饭,身上才觉得爽适些,这里的井水既凉又甜,整天汗流浃背,喝生水也不至于生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月中旬后,父亲按惯例率领府中办事人员迁往青龙厂避暑,早上七点,我随父亲一行离开元江城,出城数里即可渡江,可到江边又因其他事稍作停留,不知不觉就到八点了。江边一带气温比城里高出一倍,万幸的是江边有一所河伯祠,可以在祠下躲避骄阳曝晒,事办完,渡江而行,我坐在骄里大汗淋漓,又不敢赤身露臂,怕被风吹到,染上不治之症,只得忍受烈日的炙烤了。还好,这一段路不长,用时也不多,一爬上山梁,便感觉到太阳的烈度减弱了,愈往上走这种感觉愈强,上到二塘坡顶,赶快把长衫穿上。当天行至青龙厂住宿,下晚要把棉衣穿上,才能抵御微微的寒气。又过了几天,我辞别父亲,回省城上学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闲时尝读《括地志》,里面道:“身毒国最热,夏则草木焦干。”我觉得元江城的热不亚于印度。中国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虽然称为炎热之地,如果与云南元江相比较,则差远了。所以说,云南中甸最冷,元江最热,这两个地方可以号称滇省冷热之两极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罗养儒,名继春,字兆熙,广西昭平人,前清贡生。其父罗实夫因与云贵总督岑毓英有姻亲关系而为其幕僚。此文为其父任元江直隶州州长时偶发疾,罗养儒从昆明前往元江探父时的切身感受。据其文《元江州之气候恶劣》编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喜欢元江,念念不忘。开心时去过,悲伤时也去过。那一盘盘酸酸辣辣的风味菜,芭蕉花、攀枝花、牛干巴,每一盘菜都是一张笑脸。牵肠挂肚的不是那敦厚可掬的菠萝蜜,不是那清幽高雅的茉莉花,而是一个人的独处,一段清欢中的独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阻击战是陈赓野战军围歼国民党嫡系中央军的经典战例,也是俘获国军最高级别将领和大规模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一场战役,从此中国大陆再无大规模成建制的国军了,这也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终结以及妄图在云南建立反攻基地的幻想彻底失败。随后的昌都战役,东山战役,也被很多人称作中国大陆最后一战,但从交战规模、参战将领级别以及意义来讲,都要比元江追击战逊色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江是云南境内的一条大江,两岸峡谷高耸,水流湍急,一路奔流出国门至安南,就被叫做红河。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元江县域,那时候跨越元江只有一座铁索桥。1950年初国民党军107师师长孙进贤带领残部三千余人到达元江铁索桥,守桥解放军和地方部队寡不敌众,在铁索桥失守后退守红土坡,最后全部壮烈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进贤命令手下拆当地老百姓的门板铺桥,带领他的人马过桥后,上演了国民党军队的看家本领,“宁死道友,不损贫道”。为阻止解放大军追击,孙进贤不顾后面的上司和几万人马死活,下令炸毁铁索桥,分兵两路,只顾自己逃命去了。炸桥的时候,孙进贤亳不顾及还没来到的大部队,甚至不顾桥上还有没逃过来的人和骡马,场景非常惨烈。孙进贤的队伍一路几天后即被歼灭,另一路逃进了金三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台湾飞来指挥蒋介石非常看重的残余嫡系部队的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汤尧,妄图率队伍经元江撤退,逃出国境再返台湾。当他于1月23日带领后续部队到达元江东岸,发现唯一的逃跑通道铁索桥被炸毁,一问之下才知竟然是自己手下所为,气得大骂。他一边命令工兵紧急抢修铁索桥,一边发狠过了江第一件事就抓住这个罪魁祸首孙进贤就地处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是汤尧的算盘打得不够快,铁索桥还没修好,解放军的两个师已经追击到了元江东岸,经过三天三夜激战,解放军将国民党残余部队围困在元江东岸,毙敌三千多,俘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第八军军长曹天戈等万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克崖画位于甘庄街道它克村委会它克村北面约1千米的酒壶山上,距县城46千米处,海拔1592米,崖画长19.5米,高约3米,分布面积约为60平方米。1987年12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克崖画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崖画长约二十米,高约三米,绘有人物、动物和一些符号,具有较高的原始图腾崇拜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倭岛人的祖先很有可能是元江一带的彝人或哈尼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云南彝族人最重要的“火把节”与倭的“盂兰盆节”都在同一天,都是每年的6月24日,节日的内容也十分相似,在倭瓜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倭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等地,正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在倭岛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倭岛专家在元江考察发现,当地的婴儿出生屁股上都有胎斑,长大后消失,而这个胎斑跟倭大和族初生娃一模一样。倭研究了云南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发现其中很多的语言用法和发音,竟然跟倭语十分类似。比如“二”的发音,彝族哈尼和倭都读作“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倭博士研究发现,云南哈尼族与倭大和民族的信仰十分相似。在诸神中,倭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艳”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倭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同样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如果这些都不足为证的话,那么不可辩驳的事实就是现代基因辩证技术,通过基因对比,倭岛人的基因和云南土著的基因存在共同祖源谱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倭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倭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元江一带地区是倭人基因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9月,倭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倭人的起源》。此后,倭学者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世居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哈尼、傣等多种说法。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倭的“孟兰盆节”,即在倭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倭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云南传统文化在倭岛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倭岛民也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倭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血源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开始,中国及倭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倭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倭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倭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乘五十艘船组成庞大船队,东渡扶桑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本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始皇所交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依计留下,至今倭岛的古老码头依然有"徐福渡"的旧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倭岛仍在石器时代,大多数倭人蓄长发,用绳结扎于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额头上。直到今天倭鬼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于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渔夫,认为下海捕鱼时是诱惑鱼的好办法。女人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倭鬼性格古怪嫉妒心强。实行一夫多妻,男人可娶四五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倭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稻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倭人长寿者多,可活到八九十岁,有的甚至过百。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鸡头,鸡翅,鱼骨占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土著的彝族哈尼族很多有特异功能的占卜师,就能够从鸡头,鸡翅,鸡脚杆的筋络纹路中,看出凶吉祸福,怎么在东南西北的属相中避祸驱之。很多彝人哈尼人都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够从鱼骨的头型和尾型上推断出近来天象的征兆,在这一点上倭岛人也继承得天衣无缝,因为这是一本世代祖传的无字天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动物的血脉基因里有祖先迁徙的痕迹,四年前一群西双版纳的大象顺着元江逆流而上,也就是寻找它们祖先曾经走过的熟人熟路,这是一条瓜果丰盛的旅游地,是唤醒这群大象基因库里面的怀旧之旅。元江一带生存的猕猴,跟倭岛猕猴也是鸣叫相同,基因相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