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和几位文友回到广兴中学校。资水河支流从学校门前流过,学校掩映在苍松翠柏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来到广严寺街上的禹王宫旧址,看当年读书的原广兴中学校。眼前的禹王宫右侧濒临倒塌的残墙破壁上,藤枯叶落。接殿向北六间单门单窗的教师办公平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稀可见旧时光的热闹和喧嚣。</span>一座已经废弃的学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成为广兴中学的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春季招生,冬季毕业,初高中学制均为二年,违背了基础教育“十年寒窗”的客观规律。过了春节,我接到通知,到广兴中学校读书。学校共招生四个班,玉洪、熊安等村的学生编入初中第四班。踏上一个特殊时代的教育节奏,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在星宿山下的罗家沟,到广兴中学读书,均有一条山间小路和广兴至中江冯店的土石子马路。路弯弯,道道梁,每天去回走两趟。别小看那条马路,历史上,是成都东出经金堂、遂宁至云、贵向南的茶马古道,历史沧桑,尘埃飘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校门,两侧为教师宿舍的禹王宫耳楼,古香古色。北侧的教师办公室白墙灰瓦,前院里那棵百年黄桷树,粗枝叶茂。再往校园里面走,上几节石台阶就是新修的教室,南北两侧为学生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北侧有个通道门,直通江西会馆的政府所在地。会馆舞台左前方有口古井,学校用水,街上居民食用水都去这口井取挑。学校给学生蒸煮自带的“缸缸饭”,有的蒸红薯饭,有的蒸牛皮菜饭,有的蒸白米饭,免费供开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学校后门上台阶,是靠近山梁子的露天操场,右边支起一幅篮球架。体育课主要是跑步,有的女生跳绳,有的男生打球。会打篮球的学生很少,好像农村的孩子没有那个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忠富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周树镐老师教语文,教数学的是姓刘的女老师。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学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尊重老师,把老师铭记在心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span>初中开设的课程不全,没有英语,初二才上物理和化学课,有的同学到毕业时,都没有听懂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取消了百分制,老师改作业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判题。我的学习成绩属中上,语文能排在全班的前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前,班主任通知,自愿报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经组织批准后,我和班里三名同学到政府礼堂去宣誓、学习。今天,在学校的团课教育室里看到入团自愿书、团员证,还有历届代表会选举情况登记等,让我回想起我入团时的懵懂,以及生命里已有了理想和做人的启迪与方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那天,下起毛毛细雨,天气特别冷。学校从竹篙街上请来照相馆的师傅,给愿意照相的学生照毕业合影。班里没有经费,全班没有照毕业合影。我靠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小钱,与要好的同学照了合影。我所在大队的十四名同学和班主任、大队书记一起\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那天晚上,我写日记:看着一张张幼稚的面孔,心中没有毕业概念,却永远定格在同学的称呼上。照片右上角写着“志在四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毕业季在冬天,比起秋季的丰收果实,似乎树叶落了,更加凄凉。天阴沉,西风带着细雨,伴随毕业的离别心情,有些同学流泪了,个别女同学泣不成声。如果有一天,看到一阵蓝色的风吹来,那么,我们又将团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今天的学校教学楼,窗明几净。学校现有十五个初中班级,近八百名学生。学生既要学习全国统一课程,还要进行团课教育、体能训练等,特别是保持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像竹编撮箕、刷把、菜箕、竹耙、簸箕、粗细筛子等,学生都要在劳动课学习,学会做而且能做出物件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将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同我们这些老校友见面,仿佛时光倒流,青涩的回忆涌上心头。郑老师让我看,操场上有位初三的杨童润同学,与我同村。说曾经发现他冬天来上课时穿着旧凉鞋。老师去问他,才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靠母亲种地养子,吃农村低保,买不起运动鞋。后来老师们买牛奶、鸡蛋让他先吃饱肚子,好好学习。那天他的脚上穿的是蓝色运动鞋。老师说,上月重点高中及高中学校来校摸底测试,他取得初三年级前五名的好成绩。听到童润同学的故事,辛酸与激动,五味杂陈。我让郑老师把他叫过来,和童润同学说了几句话,照了合影,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和校领导及老师畅谈,浓浓的母校情结,油然而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和三位校友向母校赠送了书籍,为文学进入母校做了点事。</span>这一切,如读书的馨香浸润着心田,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家乡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