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这座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70余年的建都史。自她筹建之始,便依据《周礼 ~ 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结合实际地理环境,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设计。据考证:元大都城依据积水潭(今什刹海水系)东岸确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和南北中轴线,又以积水潭的东西长度确定了大都城东西城墙位置。什刹海,这片天然的水域既是整个都城规划建设的依据,也是城市的核心所在。在其影响下的城市整体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没有什刹海,就没有北京城”。</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是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地,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更是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万宁桥被誉为“北京中轴线上的第一桥”,是北京中轴线十五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在元大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起到了特殊作用,是元代大都城内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对保障元大都城的供给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还兼具水利功能,设有澄清上阐,使得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船可以直抵积水潭码头。万宁桥的存在促进了元大都的商业繁荣,成为当时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是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约34.6米,宽约17米,桥拱净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桥西存有四只镇水兽,桥东存两只,其中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p> <p class="ql-block"> 镇水神兽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通常被雕刻在水边和桥头,象征着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万宁桥下的镇水神兽共有六只,分布在桥的东岸、西岸和水下,形成二龙戏珠的有趣画面。这些神兽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水的敬畏,也展示了他们在建筑和装饰上的独特创意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下的镇水神兽被称为“趴蝮”。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生性喜水,常被用作桥鿄和河边的装饰,以保佑河道平安。它们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水位线的功能,上趴蝮、中间的龙珠、下趴蝮分别标示了三个不同的水位线,帮助人们判断水位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