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颐和园(下)

忆梦

<p class="ql-block"> 美篇名 :忆梦</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507388</p> <p class="ql-block">  北京颐和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我有幸来到北京颐和园游玩。从新建宫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昆明湖。昆明湖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周围的景致。湖面上游船如织,游客们乘着小船,在湖面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湖光山色。湖畔边,一座座小凉亭点缀期间,供游客们休息赏景,微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走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远眺周边山岚,近看层楼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满目锦绣,充满了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面临昆明湖畔而建,清乾隆十五年建,光绪年间重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  玉澜堂北侧是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光绪帝隆裕皇后的寝宫。这座大院落的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云门。殿内家具均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院内的南墙上,镶有十几块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p> <p class="ql-block">  宜芸馆西侧是乐寿堂,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重建,改成新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东岸是颐和园博物馆,前身是文昌院,四合院式的院落。四周的游廊将各个展厅相连,与颐和园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博物馆占地5661平方米。馆内共建有七个现代化文物展厅。陈列了上至商周下至晚清的颐和园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相邻而建的是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现存城楼为光绪时重建。 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 文昌阁中供奉着文昌帝君铜像,两小侍童伴其左右,旁边一匹铜骡,体态自然,传说是帝君的乘骑。站在文昌阁上,既可以远眺万寿山和西山风景,亦可俯瞰昆明湖全貌,是个观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知春亭。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光绪十九年重建。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原来的湖心小岛与湖的东岸相连成形式 。知春亭,正投影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来到昆明湖西堤,只见岸上柳树婀娜多姿,随风翩翩起舞,形成“六桥烟柳”的美景。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清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造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p> <p class="ql-block">  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以分界昆明湖内多湖与后溪河湖水得名。“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也是昆明湖北端的入水口。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苎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玉带桥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清代与北长河相通,北长河南支水经玉带桥昆明湖,为昆明湖最大入水口,清代为御船往来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了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桥身上方是一座拥有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练桥为单方孔石桥,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尖顶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柳桥,取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柳桥晴有絮”,描绘了柳桥在晴天时柳絮飘飞的景象。 西堤上遍植垂柳,桥亭掩映在柳色之中,因此得名“柳桥”。‌</p> <p class="ql-block">  练桥和柳桥之间为景明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式建筑并点缀着匾额楹联。楼名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景明楼两边的湖水碧波荡漾,视野开阔。不仅是当年帝后们游乐观鱼赏景的最佳地点之一,也是如今游人驻足欣赏的极佳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漏窗。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前身为清漪园时期的五百罗汉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今仍存八角形水池、汉白玉石桥、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碑等遗物。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在罗汉堂的基址上建成了这组前后两进的院落。取东晋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诗意命名,前后院之间有游廊相连。游览完颐和园的美景,让我有流连忘返之意。</p> <p class="ql-block">  北京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走进北京颐和园,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图编辑 : 忆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 . 1 . 8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