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我在辽宁省安东师范(1965年改名丹东师范。校徽见下图,源自网络)任教。该校当年有许多好的教育举措,现回忆点滴如下。</p> <p class="ql-block"> 当时安东师范要求学生“能歌善舞”,也要求师范的教师(除了个别年纪大的之外)都要“能歌善舞”,以带动学生。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是学生自由活动课,全体教师要集中在音乐教室(那里有一台钢琴可伴奏),由音乐教师王贵华老师教新的流行歌曲,教师学会了以便集会时与学生一起唱,师生同乐。王贵华老师还表扬我,说我唱歌的音色很好。</p> <p class="ql-block"> 在重大节假日,学校常常在礼堂举行师生联欢会,师生包括校领导一起上台表演节目。记得有一次过元旦庆新年,校党支书高嵩扮演藏族老大爷,校教导主任刘俊杰扮演藏族女儿,一同上台表演舞蹈“逛新城”。在中秋节,各班学生都要把课桌椅搬到操场上,按照班级围成一圈,唱歌跳舞,师生同乐。</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59年7月25日安东师范三年二班毕业生与教师在礼堂前操场上合影(源自网络),我在前排左2。</p> <p class="ql-block"> 师范重视“尊师重教”教育。每逢节日或期末评比,都要给评上优秀的教师拍照,把照片贴在学校操场边的宣传栏中,或向安东日报投稿宣传。每逢辞旧迎新的日子,学生会把评上先进的教师抬起来,几个学生抬一位老师,绕着礼堂游行一圈,以示尊敬。但这时有些老师会躲起来,特别是女教师。下图是1959年1月我被评为师范先进工作者时在学校操场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安东师范还开展“学校生活即家庭”教育。师范的学生来自安东市区和临近的东沟、凤城、宽甸、岫岩四个县,当时交通不便,回家交通费用高,因此学生节假日都在校度过,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59年7月安东市中学毕业生赵庆岩报考安东师范的申请报考书(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每逢元旦前夕辞旧迎新那天晚上,全校师生通宵都不睡觉,先在礼堂听广播电台零点的元旦钟声,抬先进教师游行,再回到各班级教室包饺子。学校食堂为各班准备了饺子原料,师生们边包饺子边说笑,其乐融融。饺子包好后送到食堂,食堂师傅们用大锅煮好后,各班抬回班级,师生一起吃饺子。我是教几个班的教育学心理学老师,每个班级都要去一下,每个学生都要挟一个饺子往我嘴里送,我吃不过来,嘴里塞满了饺子,饺子油不断流出来,滴在棉袄上。我与学生乐得通宵达旦,到天快亮才能回家。学生乐!老师也乐!学生不想家!不回家!</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59年12月1日安东师范发给一位宽甸县籍学生的毕业证书(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