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利:回忆六十年前的安东风情

安平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安东(现丹东)55年了。安东的地方,安东的人……时刻还能回忆起来。</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前,我工作的学校叫安东师范学校,坐落在安东市的五龙背镇,有安奉铁路(1965年安东改名为丹东后,这条铁路改名为沈丹铁路)在此通过。安东师范是招收安东市、东沟县、凤城县、宽甸县、岫岩县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学生,毕业之后回本县工作。下图是2009年5月17日我回丹东时在五龙背的丹东师范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  由于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师,所以安东师范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到农村小学实习,吃住在农民家里。我是实习带队的老师,也随学生一起共同生活在农民家里,所以比较了解安东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一、东北的农民,因为气候关系,农闲时主要是从事砍柴和积肥两项活动,把来年要烧的柴火和农田里施的农家肥积够。砍柴和积肥必须用马车,所以农民家大都有马车。下图为农民用马车往田里送肥(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北的农民,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和小碴子粥,必须把玉蜀黍碾成小颗粒或粉,所以农民家大都有养驴,驴蒙着眼睛推磨(下图,引自网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机械化程度很低,粮食加工都是原始手工和驴推磨。</p> <p class="ql-block">  东北的农民,半年辛苦在田间,半年农闲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二、在家生活起居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家几代人共睡一个火炕。白天把被褥叠起来,放在炕尾边上。冬天,在炕上摆放泥制的小火炉,从烧柴的大火炉中铲火炭到炕上的小火炉中,小火炉上放上小锅,锅中放肉、菜等等,边煮边吃,非常暖和,窗外温度是零下,室内零上二十多温度。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暖烘烘。下图是一家人炕上吃火锅(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北人从小会盘腿坐,所以上炕坐是非常容易的事。有一次我被学校后勤工人邀请到他家吃饭,那天他家杀了一头猪,用猪血灌猪肠,大家坐在炕上吃火锅。这种美味快意的生活,只有东北养猪人、杀猪人才有享受。农民家养一头猪,杀了不卖,放在罐里当油吃,平时拿一块炒菜。</p><p class="ql-block">  东北人爱吃生大葱,沾大酱吃(下图,引自网络)。爱吃生萝卜,地里刚拔出的萝卜,用衣襟擦两下就放嘴里吃。</p> <p class="ql-block">  东北农村人(城里也是)多数日子吃粗粮,苞米面窝窝头。大米面粉很少很少,要粮站供应才有。在重大的节日才有大米饭和饺子吃。</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东北的住家室外极冷,便是一个天然大冰箱。很多人在过年前,包了一些饺子,放在室外坛子中冰冻起来,要吃时挖几个煮了吃。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家不干活在家玩,互相拜年,便把年前包好的生饺子、生猪肉、鸡肉从室外天然的冰箱里拿出来煮了吃。有的饺子,吃的时候里面还有汤汁呢!原因是冻起来的汤饺子。下图是东北室外的冻饺子(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有客人来,主人就说:“上炕!上炕!”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像和尚念经的那种姿态)。我们南方去的人不会盘腿,只好拿小凳子坐着或坐在炕沿。下图是2009年5月17日我与老伴回丹东时到五龙背安东师范老同事家中,我(右)上炕盘腿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当天我老伴(左)坐在炕沿与老同事(右)叙旧。</p> <p class="ql-block">  东北人喜欢吃家常便菜,如酸菜炖粉条(下图,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三、在生活用语方面也很特殊。</p><p class="ql-block"> 例如,开门叫掀门。</p><p class="ql-block"> 问成年人多少年纪就说:“您老多大岁数?”我第一次听到学生问我此话,很不理解,心想“我老了吗”。原来这是尊重你的口气。</p> <p class="ql-block">  互相交谈应允事情,不是说“可以”,而是说“行!行!”</p><p class="ql-block">  不讲卫生,很脏,叫“埋汰”。</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一下子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年纪老了,闲来无事,自然爱回忆往事。东北人现在住的大都是楼房,取暖用暖气……从前的那种生活状况,可能比较少了,但还留在我的记忆当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