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地藏里(一)

林中小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笔者寻访老家时的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我的老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年1月5日</b></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过:老家是一个一生都会发生和溢出五味杂陈故事的地方,也是和最牵挂的人一起分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地方。在近三十年的地藏里邮电宿舍大院的生活中,曾留下了我童年、少年时代的快乐与烦恼,记录了我16岁参加工作、每天进进出出小童工的生活轨迹,体验着我重新实现读书愿望的美好感受,见证了我从工人转变为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起步历程。大院耳熟能详的文化熏陶,也为我们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首小诗刻画出我当时怀念老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老 家</p><p class="ql-block">流逝的岁月已将印迹深深刻在了门头,</p><p class="ql-block">仲秋的阳光也把曲折幽静的小巷渗透。</p><p class="ql-block">高高的楼层虽已阻隔了闹市的喧晔,</p><p class="ql-block">旧墙上的茅草却依然把世间故事演绎记录。</p><p class="ql-block">阴柔的细风洗不尽千百年来的风花雪月,</p><p class="ql-block">老宅庭院里的砖石老屋仍将孤独地守候。</p><p class="ql-block">盼旧友去年轮换童音为之轻歌吟诵,</p><p class="ql-block">唤新人常来往在好客人家潇洒寻梦.......!</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籍南京。父亲1954年2月从南京邮电学校毕业,分配至徐州邮电局载波室。同一年冬天,母亲也从上海电信局国际长途台申请调动至徐州邮电局。父母亲在河清路光荣巷集体宿舍短暂过渡后,年底前住进了地藏里邮电局宿舍,直至1982年8月搬家,算起来我们家在地藏里整整生活了28年。</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早已离开了地藏里老家,可并没有忘记对老家的无尽思念。这里蕴藏着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太多纯真的故事,时代的气息、以及同龄人相互间温暖的情谊始终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对从脑海里喷涌而出的、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往事回忆,颇有深刻的感触。</p><p class="ql-block"> 看着邮电宿舍大院一天天的发生变化,体会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搬家离开时并没有特别留恋的想法,但地藏里附近的小街巷以及大院里的那些景、那些情、那些人、那些事却时时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清晰的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近几年我也曾多次专程到地藏里,在现场重拾成长的记忆,品尝小时候的味道,体会老家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以及从不同角度感受更多的关于地藏里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地藏里》文章几易其稿,挂一漏万地回顾了大院小伙伴们那快乐且难忘的童年,也就有了把小时候的趣闻记录下来的冲动。在多次整理并重新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得到同住在地藏里邮电局宿舍大院的胡兴伟、汤庆珉、张建忠等好友的鼓励和帮助,提供了不少素材,在此仅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小街巷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 地藏里位于徐州市中心地带,是我难以忘却的老家所在地。附近的大坝头和坝子街都是徐州历史悠久的老街巷,只因该处建筑有故黄河拦水大坝而相继得名。</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宋至清代黄河曾经在徐州穿城而过,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后留下了旧河道,标志着黄河在徐州流淌了661年后的历史变迁。故黄河在徐州境内全长约173公里,其中穿过城区约20公里。它是徐州重要的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变迁和地区文化,还是徐州现代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徐州市街巷名录》中记载,编为大坝头门牌号的共有141户,另外大坝头三个巷子有150余户。由此可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坝头一带约有200多户人家,已经算是当时比较大的居民区了。初始时居住在大坝头的多为城市贫民,居住房屋绝大部分都是土墙、草顶,鲜有大户人家。清末民初此处形成了繁华的街巷,也就有了大坝头的路名。大坝头路全长约有200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坝头某些地段还能清晰地看到残存的拦水大坝的痕迹。八十年代后期,为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大坝头区域开始拆除破旧房屋盖起了高楼,2000年前后又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居民小区。</p><p class="ql-block"> 坝子街地名的得来也是如此。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为便利民众渡船来往和装卸货物,在故黄河北岸也筑起了一道拦水大坝。1932年前后开始筹资建造桥梁以替代渡船。起先称作延平桥,后改称为坝子街桥,路随桥名则称之为坝子街,全长约900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为大坝头老桥,下图为大坝头新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城市功能的转型</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环城北路上厂矿林立,商贾云集,人来车往,煦煦攘攘,算是除淮海路以外徐州最大和最繁华的马路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陆续都把城市作为产业经营,为获取巨大收益而大量实施土地出让的政策举措,同时以改变城市面貌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物大拆大建也已非常普遍。很多城市都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代表新经济的高科技产业上面,以创造更多的GDP,更多的体现城市形象和国际化地位。曾经历过辉煌、体现过传统产业独有气质的老国有企业,在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力下,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面前逐渐的衰退了。</p><p class="ql-block"> 徐州的城市功能定位也使环城北路上的传统产业,被迅速地边缘化而变得无足轻重,就连几十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环城路上、具有悠久历史的 2 路公共汽车,也被其他公交线路所彻底替代,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环城北路沿线的玻璃厂、保温瓶厂、造纸厂、火柴厂、粮库等一大批轻工企业先后被迫转型。取而代之的是成片地盖起了投资收益较高、形象体现较好的高层住宅楼房。昔日工人阶级的名气已让位于现在的产业新贵,长期在城市中形成的、历史悠久的老国有企业自豪感也早已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唯有烟厂不但很好地存活,还吃掉了毗邻的火柴厂和环城粮库,形成以过街天桥相连接的南北两大块厂区。近几年烟草公司又投巨资,在徐州高新开发区建设了规模更大的新厂,烟厂的员工都为自己企业一流的装备水平、一流的利税收入和一流的福利待遇而倍感骄傲。仔细想想这不都是那无数烟民为国家、为烟厂所做的贡献吗!</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地藏里小区北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