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2024年11月,中国双拥新媒体中心携手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组委会,共同策划“永远的老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老兵口述历史展版块。除广东、湖北、陕西、河北等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单位集体选送的一批口述历史成果外,还向社会征集大量优秀项目。 </div><div><br></div><div>中国双拥新媒体平台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管,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是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重要宣传力量和专业媒体平台。笔者的项目《南疆1979:靖逸村担架队支前口述》有幸入选该老兵口述历史展版块,个人认为有以下亮点:<br><br>一、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与众多关注将军、基层指挥官、战士的口述历史不同,《南疆1979》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前线与后方默默奉献的参战民兵和支前群众,比如担架队。他们的经历鲜为人知,但却在战斗中发挥了修路筑路、前送后运、收殓遗体、直接支援前线的作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南疆1979》在众多口述历史项目中脱颖而出。</div><div><br>二、 入选项目涉及题材广泛,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但《南疆1979》是为数不多以对越自卫还击作为主题的口述历史项目,自卫还击虽然规模和影响范围不及前两者,但同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项目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挖掘,填补了相关口述历史记录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涉及自卫还击的项目是十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致敬英雄——寻访十堰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自卫反击战老兵故事》。</div><div><br>三、 笔者家乡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南疆1979》属于“本地人做本地的口述历史”,同时,通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全球史的学习,有助于运用更广阔的历史观和更深入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和呈现担架队的参战支前经历。<br></div><div><br></div> 在接受中国双拥新媒体的直播采访时,笔者表示《南疆1979:靖逸村担架队支前口述》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22年项目开始到2024年,三年时间才有了初步成果。<div><br></div><div>这个项目从本科论文到研究生论文,再到研讨会论文和项目展,题目从强调“被遗忘战争中的无名众”到“草根记忆”,战争中的支前民工、参战民兵群体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理解,他们也是“永远的老兵”。</div><div><div><br></div><div>如今回想起来,项目的缘起离不开三个方面。首先,广西是红色土地,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冯子材抗法、百色起义、抗日战争、抗法援越、援越抗美、自卫还击,广西都有深度参与。这种红色基因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孕育了广西人。</div><div><br></div><div>此外,口述历史方法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普通人的身上。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精彩,他们也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自卫还击的后勤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着滇桂地方群众的支援。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淮海战役的小推车,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div><div><br></div><div>最重要的是,习主席非常重视双拥工作,他多次强调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保卫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强国强军汇聚力量。《南疆1979》是人民群众参战支前,军民团结共筑国防的生动实践。因此,《南疆1979:靖逸村担架队支前口述》这一口述历史项目得以汲取不竭的动力源泉,笔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br></div></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笔者接受中国双拥新媒体采访的直播截图</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