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论语里的诗经18——何莫学夫诗</font></h1><div><br></div><div>本篇重点词语:<font color="#ed2308">兴xìng观群怨 ,是孔子对诗经各种功能的概括。</font></div><div><br><font color="#ed2308">孔子整理、编订诗经,钻研诗经,对儿子、弟子们也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学诗经,用诗经,这四个字,把学诗经的用处、好处汇总得非常全面、具体。诗经“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论语里用到诗经的地方好多处。论语里也有很多格言,言辞简练,意义含蓄深远,用了很多比喻,意味深长。坚持学经典,绝对能收获不一样的自己!</font></div> <p class="ql-block">(图片原作者是漫画家蔡志忠,感谢:)</p> 1、《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里有句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xìng,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iv> <br>大意: 孔子说:“孩子们,为啥不好好学诗经呢?学好诗经,能激发心志,启迪智慧,懂得观察天地万物,用诗来交友合群,抒发情感,恰当地发泄怨恨,免得憋出毛病。在家懂得如何奉事父母,出仕当官能学会如何奉事君王。退一万步讲,也可多了解大自然的鸟兽草木。”</div> 2、何莫学夫诗,这里诗指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数原作者目前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手法多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div><br>春秋时期,《诗经》可算是百科全书,奉为圭臬绝对是有理由的。那时可不像现在,学习资料浩如烟海,那可是沉甸甸的竹简,学好一本诗经就有可能学富五车了。</div> 关于兴xìng:《诗经》中运用起兴手法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周南·桃夭》里原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hu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祝贺年轻姑娘出嫁。学好了诗经,就能学会见景起兴,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div><br>关于观:比如《豳风·七月》,用铺叙的手法,按季节变化,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做衣、采蔬、造酒、修屋、打猎、凿冰到过年宴饮,清晰地描述了百姓一年到头忙碌 的工作,反映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非常宝贵的画面感、既视感!学好了诗经,透过诗,观察到社会发展,万事万物变化及历史沿革,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div> 关于群:诗经里《周南·芣苢fú yǐ》,描述姐妹们一起采集车前子,群歌互答,艰辛的劳动也多了几丝轻松和甜蜜。合群很重要,虽劳苦却能彼此鼓舞,简单重复的歌谣,也是大家一起唱和才更有趣、开心。通过学习诗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就可以有更多交流内容,促进友谊。<div><br>关于怨:诗经里《魏风·伐檀》描述一群伐木人,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虽然劳动量不会减轻,但情感能得以疏解,在群体里得到共鸣。学好了诗经,可以把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至于因过于激烈而伤到自己及家人 ,不会表达闷着又可能会生病。</div> 3、能治国安邦,兼备文学修养被千秋传颂的例子很多:春秋之后历朝历代,很多文臣武将都颇具文学修养,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范仲淹,他被誉为“宋朝300年的第一完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这样评价他:“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div><br>再比如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写下《满江红》,字里行间全是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鼓励万千将士奋勇抗敌。</div> 4、活学活用:学诗经一定会认识的大人物就是郑玄,他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为经学传承做出极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曾经师从郑玄。据说郑玄家的下人都被要求学诗经。《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div><br> 一次,郑玄交待一奴婢去办件事,结果不如意。郑玄就用鞭子抽她,她觉得委屈,就替自己辩解。郑玄越发生气,令人把她拽到泥坑里罚站,另一个奴婢过来,见此情景不解,问道:“胡为乎泥中?”被罚的奴婢说:“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div> <h5><font color="#ed2308">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学术大V,刘备的老师, 名留青史的光环人物郑玄:</font></h5> 郑玄,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郑国的后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被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胡为乎泥中”出自《邶风·式微》,就是“为什么在泥里啊?”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邶风·柏舟》,意思是“我要上前解释,却正赶上他生气。”俩丫鬟精准地使用了诗经里的原句,十几个字,就把这一事件缘由、过程、结果说得明明白白。<div><br>唉,不学好诗经,都没资格在郑玄家应聘个仆人岗位的。</div> <h1>5、文后说明:《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20章,492篇,约一万六千字。<br><br></h1><h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数作者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约三万九千字。在先秦时期称《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先秦诸子们在说理论证时,常引用《诗经》句子为证,《左传》也多处引用《诗经》。</h3><br><font color="#ed2308">《论语》、《中庸》、《大学》里均有多处引用或提及《诗经》的内容,我在阅读时,分别记录下来,本系列就是我的学习笔记。</font><div><br>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 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