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20241118)

朱建新

11月18日,我们一家三口又一次来到东平,之前游过东平湖,爬过腊山,去过大宋不夜城、水浒大寨,这次是来爬白佛山的。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mz7xd6u" target="_blank">东平游(20230217)</a></p> 白佛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海拔370.6米,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这里山势奇绝,风景秀丽,被誉为“十里长山之首”。山上有了佛像之后,因山石呈白色,故称此山为“白佛山”。 入冬时节,白佛山别有一番韵味,银杏大道上金黄的银杏叶与法国梧桐棕黄的叶子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过文化广场</h3> 圣水观音雕塑广场位于白佛山前,总体呈圆形,半径50米,主体雕塑由佛教造像群雕成,高20米,其中观音塑像高6.19米。雕塑四周设计十二生肖许愿池、钟鼓环音廊等景观,雕塑、喷泉、灯光等各系统,伴随佛教音乐,不断变幻各式造型和颜色,呈现庄严、神圣的意境。 拾级而上,整条盘路虽没有泰山十八盘的雄伟气势,但是在两侧柏林树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种和谐之美。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山路也愈发陡峭,路两旁有很多鼓劲提气的广告语,倒也让登山之路不再枯燥。 来到半山腰的观景台,东平小城一览无余,正是橙黄橘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山腰间有一座三教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时只有三间正殿,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三教寺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为太上老君像。 <p class="ql-block">  白佛山自隋代产生了大佛,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在石壁上有一处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p> 看到金碧辉煌的大佛殿了。 大佛前有一小石门,称南天门。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隋窟居中,称“大佛洞”,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既有中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整全国实属少见。 主像两侧的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每龛造像栩栩如生,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 唐窟位于隋窟的西侧上方20米处的峭壁上称“小佛洞”,景区进行了围挡,无法参观,只能在图片上了解一下。 第四窟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内有造像12尊,也无法进入参观。 山石上刻着小佛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佛山石窟造像重修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韦陀殿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伽蓝殿遗址</h3> 下山需要原路返回,不想再走台阶,本来想体验山地滑车,可是50岁以上不能乘坐,只好选择低空索道。 旅游淡季,没有游客,景区的摆渡车也极少,从索道下来,沿步道步行下山,虽然距离有点远,但是没有台阶,轻松下山。 在网上找到东平老字号餐馆——东平味道,直接导航到店。据说这家店节假日很难订到位子。 店内菜品丰富,明厨明档,难以取舍,无奈胃口有限,只能选择当地独有的特色美食。 墙上是画在河蚌壳上的梁山好汉108将。 <p class="ql-block">  终于喝到了心心念念的东平粥,东平粥又名徐家粥,为州城镇桂井子街徐保明家世代经营,自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00年)创制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东平粥以大豆、小米为原料,分别磨成浆,按配方熬制而成。滑润爽口,清香甘甜,有一股独特的糊香味。喝粥时五香熟豆撒在碗里,与粥同食,愈嚼愈香,韵味无穷。</p> 老刘点了一条海带酥鱼,东平糟鱼是吃过的,肉质松软,骨烂如泥,但是我不是太喜欢。 海带酥鱼和东平糟鱼相似,外面裹着整张大海带,用筷子轻松挑开,鱼肚子里还放了肥肉增香,鱼个头不小,鱼刺和鱼鳞都很烂糊,没有一点腥味,海带也很软糯,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很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豆炖猪蹄</h3> <p class="ql-block">  炸荷尖,嫩荷叶尖包上肉馅裹上面糊炸制而成,酥脆咸香。点了煎包直接退了,菜量不小,根本吃不完,三人吃饱喝足,直奔戴村坝。</p>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位于东平县城东部20多华里南城子村附近,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辞海》《中国水利志》均有载。</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后,为实现南粮北运,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对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改造。当时,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在济宁南旺段,此处比北边临清高出30米,比南边江苏徐州高出40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p><p class="ql-block"> 面对水量不足的难题,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进入小汶河,将汶水分流南北,实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内的芦苇</h3>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p> 戴村坝坐落在以“大汶口文化”而扬名的大汶河上,主要的功能就是引汶济运,保障了明清京杭大运河500余年的畅通,素有“中国第一坝”之美誉。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的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它解决了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有效地解决了山东丘陵地区运河断流的问题,船只能够在大运河畅通无阻,被称为“运河之心”。</p> 白英的头像雕塑矗立在戴村坝博物馆最前面。这个汶上县白家店明清民间著名的水利家,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他为戴村坝的设计施工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当年策划主持修建这一伟大工程的白英老人为“农民水利家”。 现在是枯水期,没有呈现河水漫坝、声若虎啸的“戴坝虎啸”奇观。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工程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泄洪坝三部分构成。泄洪坝为长度260米的三合土坝。当主石坝漫水超过2米时,泄洪坝即自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大坝为石结构,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毛泽东誉为“了不起的工程”。如今,大汶河水经过戴村坝已不再流入运河,而是注入东平湖,但在缓洪拦沙、控制河势、灌溉农田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 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窦公堤,窦公堤的迎水面为石砌,当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流速度,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 坝前有一座石碑,是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修缮戴村坝,移建龙神庙所立。这通碑螭首雕刻精美,碑身高大,但碑下的赑屃呈回头上望的姿态,这种回头造型全国罕见。 <p class="ql-block">‌ 戴村坝的镇水兽是明代修坝时设立的,名为蚣蝮(gōng fù)。蚣蝮是龙之九子中的第六子,本名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力大无穷,常背负“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收复,成为驮碑兽。重获自由后,赑屃脱去龟壳,改名蚣蝮,以镇水兽的面貌出现,具有张口吸干“三江四海”的能力‌。雕刻者把它塑成双目圆睁、威猛凶悍的样子,以其“威猛”来镇洪波、驱水怪,以保戴村坝安然无恙,护佑一方百姓平安。</p> 漫步在水边的木栈道上,大汶河碧波荡漾,水面上成群的水鸟贴着水面滑翔,水边的芦苇在风中翩翩起舞,呈现出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p class="ql-block">  东平这个地处鲁西南地区的小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从壮观的自然风光到丰富的文化遗产,再到地道的山东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