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颜世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瞬届岁末,龙去蛇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网上发布了2025蛇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取名“巳升升”。因为韵脚相同,听着和龙年吉祥物“龙辰辰”像是兄弟。蛇在十二生肖排列中不仅像小弟紧跟着龙哥,它俩长得也像,民间不少蛇年出生的男孩会取名“小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肖蛇与十二地支第六位巳相对应,所以称为“巳蛇”。巳时,指上午9-11点,此时阳气渐出,阴气已藏,气温开始升高。蛇作为冷血动物,正是出洞活动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巳”,最早见于甲骨文,样子像一个腹中胎儿的简笔画。甲骨文大都象形文字,巳字最初本意就是胎包中的小儿。南朝顾野王编撰的字典《玉篇》,直接用“嗣”来解释“巳”,表示子嗣绵延、传宗继承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巳和蛇相遇,可谓是天作之合,鸾凤和鸣。 “巳”读作si,像蛇吐信的“嘶嘶”声。更巧的是,巳字还神似一条仰头翘尾的蛇。据设计方透露:“巳升升”的最初设计灵感就来自甲骨文“巳”。当然,完整创造这个吉祥物,还汲取了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是借鉴国宝出土文物鎏金如意,而头部的蝙蝠装饰和通体寿盘长结则是民间常见的喜庆祈福符号。“巳升升”憨态可掬,童趣古韵,洋溢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的喜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吉祥物让人惊艳,2025蛇年春晚主标识也颇有讲究。构图由两个巳字组成,把字设计成吉蛇吐信、飞舞灵动模样。双巳合璧,对称排列,亦字亦纹,方正流畅。这吉祥曼妙的创意,精准生动映衬了蛇年春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之主题。</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二生肖中,蛇是最古老的动物,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5千万年前侏罗纪恐龙鼎盛时期(恐龙不是龙,恐龙是动物,龙只是个传说)。早期的蛇长有四肢,与现代的爬行动物类似。它们通常居住在森林,树栖为主。在茂密森林和灌木丛中生存,四肢对于通过障碍物和攀爬树木非常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地球气候变化,蛇开始从树上下来,渐渐成了地面生活的物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存环境的改变,让蛇蜕化了四肢。放弃四肢,不仅减少能量消耗,也使身体变得更加细长灵活,降低在洞穴和其他狭小空间活动的阻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的确神奇,没有脚却比许多长着四只脚的爬行动物跑得更快。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初,刚失去腿的蛇尚不习惯,仅能靠扭动身体勉强移动,动作缓慢且疲劳度大,容易被天敌掠杀。蛇的先辈们痛定思痛,细心揣摩,终于发现靠腹鳞与地面摩擦能轻松推动身体快速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腹鳞爬行,节能高效,此法迅速在全蛇界推崇效仿,并世代相传,沿用至今。不同品种的蛇还会根据所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的具体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常见的是蜿蜒式,就是走“S”形。蛇通过有规律缩放躯体肌肉,利用腹部的鳞甲与地面摩擦,让身体呈曲线模式顺畅丝滑地向前。这种方式也适合在水中游行,蛇的肌肉运动让鳞甲产生如船桨、爪蹼般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路况不好,如软滑的沼泽或疏松的沙漠,蛇则采用侧行式。移动时,将弯曲的身体分成若干段落,按顺序担任曲线的正极或负极,交替转换,产生一种奇特的盘驱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遇到需要向上攀缘,蛇先从颈部收缩肌肉,在腹部寻一个支点,身体分节往左右两边折叠挤压,形成弯折状。然后,用力伸延,让身体上移。这种蛇行方式有点像手风琴风箱的开合,被生物学称作“风琴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悠闲的蛇行方式是直蠕式,即逐节收缩移动身体,有点像毛毛虫的蠕动。蟒、蚺等大型蛇类就以此方式出行的,它们体态笨重不太灵巧,无法完成高难度动作;另一方面因体型巨大,成年后没有天敌,出门就如闲庭散步,不用慌忙。直蠕式也需要身体弯曲,但其波浪起伏是上下,而不是左右。形态如“W”,而不是“S”。</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是分布很广的物种,除了北极、南极,全球几乎都有蛇的身影,唯独新西兰没有。新西兰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孤独岛国,地表布满含有硫磺的火山岩和火山灰,几乎没有土著陆地脊椎动物。直到大约1千年前,毛利人从3千公里外的库克群岛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成了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后来英国殖民者来了,发现这里到处是得天独厚的肥美牧场,便从欧洲运来各种家畜,畜牧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何至今依然无蛇,原因是新西兰法律禁止蛇在本国存在,带蛇入境是会被判刑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的种类数以千计,花纹不同,体态万千。别的动物因品种不同也会有大小差异,但绝不会像蛇那么悬殊。地球上最小的蛇只有蚯蚓大小,不足10厘米;生活在南美的蟒蛇长达 10余米,体重可超100公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生理上说,蛇属于耳聋眼拙的动物——没有外耳和鼓膜,实际上听不见声音;眼球和眼睑不会活动,视力也很弱。然而,蛇可以灵敏捕捉来自地面的低微频率振动,觉察危险来临或猎物接近。蛇的嗅觉非常发达,有极高的气味辨识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不吃植物,因为没有消化纤维所需的曲长肠道。作为食肉动物,蛇有自己独特的捕食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很少会去追捕猎物,而是采用伏击手段。潜伏在草丛或凹凸的地表,凭借灵活身体和敏锐嗅觉,一旦猎物靠近,迅速张开比脸还大的嘴扑向猎物,用强大的咬合力将对方控制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不会咀嚼,只会活囵吞咽。铁扇公主的教训让蛇明白:必须先使猎物死亡,方可吞进肚里。于是不少蛇会用体内蛋白制造毒液,将唾液腺转化为毒腺。一旦上口,猎物就会中毒昏厥直至断命。当然,这不光只为了捕食进攻,有时是为了自卫反击,尤其遇到那些想捉拿自己泡酒的“两脚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毒蛇在蛇类家族占比约1/3,其中眼镜蛇是最让人生畏的毒蛇。毒蛇和无毒蛇最明显的区别在头部:毒蛇头呈三角状,像块烙铁;无毒的蛇头则通常是椭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无毒蛇不具备杀伤性化学武器,只能靠物理手段征服猎物。蛇的脊椎骨很多,每个椎骨都和肌肉及鳞片相连,通体弯柔但相当有力。蛇用躯体盘缠猎物,越缠越紧,直至猎物窒息丧命。</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几个月不进食也饿不死。有传闻曾有人打开密封了数月的白酒坛,未等尝一口酒反被里面的蝮蛇咬了一口,酿成大祸。浙江民间有用活的蝮蛇泡白酒之习俗,说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造成悲剧的原因是酒坛里酒没装满,虽经封口,里面还是有点空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用鳞片覆盖外皮,以保护身体,减少水分流失。蛇最大的短板是不耐寒,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只能躲入洞里进入冬眠状态,依赖贮藏在体内的脂肪缓慢补充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命养料。通常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聚洞穴或树洞蛰伏,冷血动物即便抱团也取不了暖,但至少可以减少身体和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冬眠一般维持三个月,直到翌年冰消雪融、春暖花开才会苏醒。钻出洞穴后,抓紧捕食恢复体力,接着就开始谈情说爱,繁衍后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城里几乎见不到野生蛇了,我们小时候宿舍大院的草丛都会有蛇出没。蛇蛋也有见过,一窝大约10枚上下,跟鸽子蛋差不多大小,形状呈略长的椭圆体。蛇和飞禽不同,并非全部卵生的,有部分是卵胎生,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卵生蛇通常将蛋产在外面而后就不再管了,也有个别例外(如眼镜王蛇)会产在自己居住的巢穴里。卵胎生的蛇类不同,有蛋后并不着急排出,而是继续留在体内,等孵出小蛇后才让其离开母体。但这算不上胎生,所谓胎生的都是哺乳动物。不管如何出生,小蛇钻出蛋壳就很能干,用不着爹妈照顾。卵胎生通常被环境条件不好的蛇采用,如日夜温差大的高海拔地带,再有就是海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虎和狮子能诞下虎狮兽,马和驴也可以产出骡子。然而同样是蛇,品种不同就会有生殖隔离。如眼镜蛇和银环蛇同属于眼镜蛇科,亲缘还算较近,邂逅有可能会擦出爱情火花,但事后产下的蛋决孵不出它俩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代中国,蛇是受先民褒扬甚至膜拜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龙的造型虽含有多种动物的元素,但就整体而言跟蛇最为接近。有理由相信:蛇是龙的原型,龙是蛇图腾化的产物。再有据古籍记载,咱们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我国古代文化里,蛇有智慧、长寿、子嗣兴旺等喻意,是富贵吉祥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方文化不同,《圣经•创世纪》有描述:蛇引诱夏娃偷吃禁果,又连累了亚当,迫使这两位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园。人类从此失去了富饶安宁的家园,踏上了苦难辛劳的旅途。在西方古典文化里,蛇是冷血、贪婪、阴毒、诱惑的象征,代表了邪恶和堕落。尤其那本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则“农夫与蛇”让蛇背上了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至今难以洗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东西方的蛇不一样,而是人们看问题的视角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雨前气压降低,洞里气闷,蛇要出来透透气。同样雨前青蛙、老鼠也会出来,使蛇更容易捕捉到食物。雨前出洞是蛇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就以为蛇有灵性会祈雨。同样道理,冻僵的蛇被焐热会苏醒,醒了就要张嘴觅食。这也是本能,跟品行没有关系,要它知恩图报实在强蛇所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二生肖中,蛇最受民间争议。它既不像有的动物那么不受待见,会被“人人喊打”;也做不到某些动物那么会任劳任怨干活,被看作“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对蛇既有褒奖,但似乎针砭更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翻词典,带蛇字的成语居然找不出一个是夸赞的,能像“蛇毛马角”、“弓杯蛇影”这样保持中性就不错了。诽谤诋毁蛇的成语比比皆是,可信手拈来。诸如:蛇蝎心肠、蛇鼠一窝、蛇欲吞象、佛口蛇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不公允的,对于人类来说,蛇的优点明显远大于缺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蛇在控制鼠患,维护生态平衡作用非常重要,是大自然生物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人们之所以对蛇心存芥蒂,根本原因是怕蛇有毒,可蛇毒恰恰是极珍贵的药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按天干地支推算,2025是乙巳年。乙属阴木,对应青色;在地支中,巳对应蛇。故而乙巳年称为青蛇年,六十年一遇。西湖断桥上和许仙发生爱情故事的是白蛇,但人们大都觉得她身边的那条小青蛇更讨人喜爱。江浙一带唤作“小青”的女孩不少,不一定诞于蛇年,但肯定长相秀气且聪慧伶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将有两个立春,这是蛇年的幸运。网上有流传“青蛇逢双春,五人分九饼”说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的第一个“壬日”是正月初五,第一个“丙日”在正月初九。民间用谐音将“人、饼”替换“壬、丙”, “五人分九饼”表示粮比人多,寓意年景不错,丰收可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颜世亮</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元月8日於杭州桥西</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m8qazx" target="_blank">龙年说龙</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pepz66" target="_blank">兔年说兔</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z4vpinq" target="_blank">虎年说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