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读高尔基《童年》励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读这本书,在深为感动的同时,我被文中阿廖沙、外祖母等人那种坚韧不拔地顽强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的乐观精神所激励。是呀,生活中有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有光明的一面。只要我们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黑暗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母亲再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继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生活中有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有光明的一面。只要我们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黑暗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高尔基的童年是悲催的,但也是快乐的。越是悲催的童年,越能激励一个人奋发的斗志,越能珍惜幸福之生活,越能美好其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的孩子、学生们缺乏的就是挫折教育和失败的历练!读《童年》、知苦难、励心智、磨毅力,才能成就其伟大的人生!为阿廖沙点赞,为高尔基点赞!面对苦难越挫越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