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紧邻银河 ,是一座隐藏在京城二环内、文艺值点满的明代古刹。它始建于明朝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我们会发现它灰色且充满沧桑的山门十分低调,但山门上模糊写着的"敕赐智化寺"五个大字却在诉说着它曾经的奢华。"敕赐"的意思是"皇帝御赐","智化"指的是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那么皇帝为什么会给一座寺庙赐名?这还要从它的第一任主人、明朝太监王振说起。</p> <p class="ql-block">图为北京智化寺门口外景。太监王振,河北蔚县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宫,曾先后服侍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当年被立为太子时,王振以"东宫局郎"的职位侍奉左右,与朱祁镇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朱祁镇即皇帝位时年仅九岁,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既是皇帝的宠臣也是老师。年幼的朱祁镇继位之初,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后来张氏一死,王振走上了前台,开始了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智化寺就是王振以"感念皇恩"的名义修建的,作为自己的家庙使用。明英宗亲自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智化门景观。智化寺的香火鼎盛了五年之后,明朝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挫折﹣-"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也就1449年,23岁的皇帝朱祁镇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教唆鼓动下御驾亲征蒙古瓦剌。由于轻敌冒进、指挥混乱,明朝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三万瓦刺军队击溃,最终全军覆没,太监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堂堂大明皇帝也被俘虏。土木之变后,瓦刺军队大兵压境,兵临北京,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朝中处处弥漫着恐慌,很多大臣甚至议论纷纷要迁都南京。这时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推举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皇帝位,将"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智化寺由于是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免于被查抄。同时,于谦等人组织兵力抵御瓦刺的南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进攻失败后,他们觉得朱祁镇在自己手里已失去作用,索性将他放回。这样一来,明朝就出现了两位皇帝,继位的朱祁钰只能将自己的哥哥朱祁镇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八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山门内景。八年之后,朱祁钰病重,而且膝下儿子早早夭折,没有人能继承大统,明朝政局悄然发生变化。朱祁镇在旧臣的拥戴下,于紫禁城复辟,重新成为大明朝皇帝。复辟不久之后,朱祁镇清算"于谦",将其斩杀,同时下令为王振平反,在智化寺内为王振立了旌忠祠,还做了塑像,从此智化寺的香火都十分的鼎盛,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逐渐走向衰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智化寺曾遭到波及,破败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智化寺得到整修,并于1992年开始,作为北京文博交流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智化门景观。它原本是寺内的天王殿,中央供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后侧供奉韦陀菩萨,两厢供二金刚和四大天王,主要起护卫佛法的作用。现如今,门内开辟为智化寺历史沿革展,讲述了智化寺从明英宗下令敕建直到现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北京智化寺钟楼,是佛教的法器,我国寺庙一般都有"晨钟暮鼓"的司时制度,也就是用钟鼓来报时。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起床、睡觉、吃饭等都是以钟声作为信号。叩钟的时候还会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到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正统九年,即公元1444年,高1.60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鼓楼,第一进院西侧是鼓楼,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砖壁",上层是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下层角科的"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好像并列了两具"坐斗"。这样既增加了重力,又不影响上下两层比例。值得一提的是:鼓楼内原有一架明代"龙纹大鼓"放置其中,鼓高1.45米,鼓面用牛皮制成,直径1.07米,最大周长4.3米。1987年鼓楼修缮( shan )时,将明式大鼓挪出,经修复后,保存在智化殿内。目前鼓楼内陈列一架复制大鼓,规格虽小,但图案和装饰技法一致。</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两通石碑”,走进智化寺山门,迎面就是智化门前两通高大的石碑,东侧是 “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此碑记述了王振自明永乐年间入宫以来,在明仁宗、明宣宗尤其是明英宗朝屡加显庸的历史,并为此建此宝刹,为国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寺“两通石碑”,走进智化寺山门,迎面就是智化门前两通高大的石碑, 西侧是"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此碑记述了王振为报答祖宗的庇护而出资兴建寺庙礼佛,建成之后得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前的两侧就种有两株梨树,梨花开时,花朵如雪飞舞,洁白而雅致。雪白的梨花搭配红色的墙体和黑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除了梨花之外,届时,丁香花、海棠花也都在花期内。同时,智化寺还保留了其特有的京音乐演奏节目,上下午共两场。看一树飘雪,听一曲京音乐,仿佛世界都安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智化寺智化殿外景观。,智化殿是智化寺第二进院落中的主殿,地位相当于"大雄宝殿",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坐像。现在供奉的佛像则是"三世佛",中间的是现世释迦牟尼佛,左边为前世燃灯佛,右边为来世弥勒佛,这三尊造像原存放在第四进院内"大悲堂"内,体量较小,因此显得与殿内的宽敞空间不匹配。我们抬头看,智化殿的殿顶原本有一座十分美丽的"天花凿井"。据记载,智化殿原来的"天花藻井"选用上等的楠木雕琢而成,整个藻井呈平面方形,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四角以支条区划成八角形,再置方格两重 chong ,相互套合成内八角,空档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 pan )绕垂首,俯视向下,整个结构精美绝伦。可惜的是,"天花藻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失到了美国,现如今存放在费城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寺智化殿原来的"天花藻井"画面。</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智化殿的两侧是"智化寺京音乐"展。"智化寺京音乐"是寺内三绝之一。作为明代宫廷音乐,它起源于唐宋宫廷音乐,自1446年由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后,一直按"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有严格保守的传承训练方式,艺僧们要先学乐谱,后学乐器,七年后方可出师,至今已传承二十七代,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智化殿"智化寺京音乐",其特点是以笙、管子、笛子等为主奏乐器,辅以云锣、鼓、磬等打击乐器,曲调庄重典雅,曲谱珍贵神秘,曲牌古老丰富,是中国现有古乐中少有的按代传袭而沿袭至今保存完好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天早上10点、下午3点时,智化殿会有一场大约15分钟的音乐演出。届时,您就可以欣赏到这种古老的音乐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大智殿,是智化殿的"东配殿",坐东朝西。原来供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位菩萨的塑像。现在这里是《光影·遗珍》展览,通过图文形式对智化寺的历史进行讲解,主要展示了智化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变化。智化寺在清朝乾隆年之后,香火逐渐衰弱,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寺院遭到破坏,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寺院房屋才能维持生计。抗战时期,院内住着各种小生意人家。</p> <p class="ql-block">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队进驻智化寺,迁走了寺院内的住户。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北京市政府开始拨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成功入选,被列入古建筑类。1986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2005年,为了配合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智化寺油饰、壁画、寺内佛像、经书、木质家具等得到了完好的修复,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刹终于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万岁牌上的铭文图片,具体为“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大明正统九年九月制”。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智化寺的建造时间,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信仰。其中提到的“皇图永固、帝道遐昌”表达了当时统治者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则体现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如来殿是智化寺高度最高、规模最高、最精美的建筑,它是一座黑琉璃瓦庑( wu )殿顶的二层楼,下层是"如来殿",上层是"万佛阁"。如来殿东西长约19米,南北宽约12.6米,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供奉释迦牟尼,东侧是大梵( fan )天,西侧是帝释天,这样的组合很少见。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而大梵天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帝释天是印度神话中的主神,后来大梵( fan )天和帝释天被吸纳进入佛教,成为释迦牟尼的护法。这么做有拉两位神仙为佛教背书、为释迦牟尼站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市智化寺如来殿,在如来殿两侧下层,有一排排的"小抽屉",它们其实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即公元1462年颁赐经书的"藏( zang )经橱",是存放经书的地方。据说,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人刊刻"大藏( zang )经",直到明英宗天顺六年大藏经才刊刻完成,当时明英宗给国内许多寺院都赏赐了"大藏经",赐给智化寺的这套"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智化寺如来殿存放的宋英宗颁赐藏经碑,其碑文:皇帝圣旨 朕体 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智化寺,永充供养,听尔住持右觉义然胜及其徒众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从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故谕。天顺六年十二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市智化寺如来殿藏经橱。</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京市智化寺如来殿藏天花板图案。</p><p class="ql-block">2025.1.8编辑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