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大道之行,透过文物,跨越数千年。在中国近万年的文化史上,不同地域的人群及其创造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走进故宫博物院,观儒家文化特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时器时代,华夏先民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了"重瓣花朵"式的文明格局。万物自有其来路,位列展厅中央第一的红色陶罐是长江下游上山文化的代表,</span>上山文化远早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被称为远古中华第一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溯古源儒,大道之行缓缓铺开…</span></p> <p class="ql-block">符号陶罐。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约公元前8000~前6500年)。器身遍施红衣,白彩短线组合纹被认为是最早的数卦符号,与后世的卦象体系非常相似。在没有文字的年代,这些纹饰是先民对世界对生活的观察和记载。"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彩陶在世界出现最早。</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耳壶。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口,短颈,鼓腹,肩和上腹部间有作拍状的双耳,内有一圆形小凹孔。</span>没有纹饰,与泥土、大地一样朴实,一种原始美学,也为返璞归真这个词增加了新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夹砂筒形罐。裴李岗文化,比著名的仰韶文化还要早一千年。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新石器时代,天地万物运行规律,赋予了古老的生活有了节奏和旋律。</p> <p class="ql-block">红陶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2300年)。造型小巧,器身如壶,口捏扁成流,短颈,腹部明显,扁方形握持,三足,其空档可放柴火烧煮食物。这件来自几千年前的文物,每天稳稳地立在展厅里,接受着来来往往游客瞻仰。</p> <p class="ql-block">红陶人面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2800年)。造型古拙、手法简练,圆头圆脑、小眼、高鼻梁、高颧骨,嘴角上扬,双耳有孔未穿透,"红陶人"清晰记录下了六千多年前人类真实容貌特征。跨越几千年,它"貌美如初"。</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200年)。彩陶风格优美流畅,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滥觞。<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遥远古代,黄河上游地区的先民</span>用彩陶记录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情。跨越数千年,凝视这些纹饰,蓦然发现,古今之间,智慧与情感共鸣,审美和艺术交融…</p> <p class="ql-block">刻符号石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100~前2300年)。钺由斧演变而来,体型较大、杀伤力强,象征王权威慑,给人以庄严肃杀之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良渚文化的</span>庄桥坟遗址研究表明,先民已达到一定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交流来沟通,出现了刻划符号。</p> <p class="ql-block">玉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100~前2300年)。"以苍璧礼天",璧的形状为中间有圆孔,象征着天圆的特性。玉器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认为天是圆的、青色的,因此用苍璧来祭天,表示对天的敬仰和礼敬。</p> <p class="ql-block">玉神人纹十一节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100~前2300年)。"以黄琮礼地",琮是古人礼地祭器。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琮<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玉牙璋。石峁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800年)。牙璋长形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铲</span>,首部支出如两个齿牙相对,作柄握持及雕琢齿牙装饰,是祈年的礼器。新石器时代对天神的崇拜,创立了以等级和祭祀制度为核心的早期礼制,星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夏商时期趋于成熟。</p> <p class="ql-block">青铜兽面纹钺。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器身方正,气魄恢弘,是青铜钺中精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钺,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权力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夏朝君主夏桀沉溺女色,施行暴政,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朝代更迭,开创了武力夺取天下的先例。</span></p> <p class="ql-block">刻辞牛骨。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一片甲骨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刻辞龟甲。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这是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其背面有占卜时烧灼过的钻坑和凿坑。本版卜辞卜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之事。商朝在文化与艺术上极致绽放,制定了366年的历法,甲骨卜辞中已经有了日食、月食、星星等记录。</p> <p class="ql-block">册方斝。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从夏代晚期到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渐至巅峰。青铜器是红铜加入锡和铅铸造后金灿耀眼,长年深埋地下氧化成青灰色,宋代金石学者命名为青铜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杂神秘仿佛充满能量的花纹,希望能以此沟通神灵。今天注视依然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壶。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壶体呈现出优雅的扁方形,仿佛是一尊静默的玉立之士,既庄重又典雅。壶身的装饰更是精美绝伦,营造了承上启下的殷商浩荡深窈的精神世界。它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向世人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p> <p class="ql-block">青铜跪坐人像。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像具有强烈的古蜀文明特色。</span>人像作跪坐姿势,双手抚膝。"跪坐"是商周时期起居与供奉祖先、祭祀神天等正式场合的举止仪节,贵贱无别。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为当时的重要物资,所以</span>其神态气质所显示出尊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白陶壶。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自远古先民学会用火,陶器文化随着烧制技术提高绽放光芒。商朝崇尚白色,高贵素雅,<span style="font-size:18px;">繁复的花纹与青铜器相似,是商王室极为珍视的物品。白陶艺术的产生,与青铜文化的发展、甲骨文的创造,共同缔造了殷商文化的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西周分封形势图。商纣王沉溺于酒色,宠幸妲己,荒废政务,终使江山摇摇欲坠。周武王姬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伐纣灭商</span>,结束了延续数百年的商朝统治,开启了周朝的新纪元。周武王论功行赏,推行分封制,广封诸侯,建立了一套稳固的封建体系,以巩固新兴政权。</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禁为承放酒器的器具,有"禁戒饮酒"之意。商代因酒亡国,周人引以为戒,实行禁酒政策。武王灭商后,周公发布禁酒令</span>《酒诰》规定王公诸侯在祭祀时才能饮酒。以"酒戒"修身律己,成为儒家"克己复礼"的重要渊源。</p> <p class="ql-block">伯盂。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盂为供盥洗用的水器。《韩非子》引孔子言日:"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西周初年,建立的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道德秩序和礼乐制度,成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推崇的文化范式。</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此鼎夔龙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鼎向来被视为传国重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典故,道出了这一文化符号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有龙纹的铜鼎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span></p> <p class="ql-block">师旂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此鼎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周将铜称为"金",</span>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并盛行于周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尤其是钟与鼎上,因此也被称为钟鼎文。‌金文主流地位的建立,全面开启了笔法演变的源流。</p> <p class="ql-block">神鸟纹方座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座簋的器型四侧面饰高浮雕凤鸟象鼻纹,凤鸟为立姿,各凤鸟胸下站立一小凤鸟。</span>通常,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被古人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西周时期,簋是经常与鼎搭配使用的青铜礼器,用于盛装粮食。</p> <p class="ql-block">格伯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二兽头耳,耳下端似象鼻卷曲,不仅造型精美,更有铭文记录了土地买卖合约过程,反映了西周政治与法律制运作情况。"格伯"即"霸伯",为霸国国君。土地,是国之重器和重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多因为争夺土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荣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圆体四耳簋,甚为罕见。是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器,作器者"荣"与周王关系密切,被称为"臣父荣"。铭文记录周王赏赐给"臣父荣"玉勺和用于祭祀的贝。为了答谢天子恩赐,荣制作了这件宝贵的彝器。</p> <p class="ql-block">五联璜玉组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套组玉佩为西周时期晋靖侯所用。</span>"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比德于玉焉"。西周联璜组玉佩兴盛,王公贵族们等级越高,所佩越为复杂精美,行走时根据玉器发出的声音来调整行进节奏,从而维持自己的步调符合礼制。</p> <p class="ql-block">康侯斧。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康侯是周武王之弟,名封,文献中又称“康叔封”,在三监之乱后被封为卫国国君,统治殷民七族。《尚书》中的《康话》《酒诰》等篇,周公旦训诰的对象即是康叔封。</p> <p class="ql-block">鲁侯爵。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鲁侯即鲁公,器壁内铸铭:"鲁侯作觞,鬯觞,用尊用盟。"西周初,周公受封鲁国,为辅佐成王长期在洛邑,功勋卓著,成王特许鲁国世世代代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造就了鲁国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时人谓之"周礼尽在鲁"。</p> <p class="ql-block">士父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青铜器中的标准器物之一,其上铭文"士父"指一个贵族或官员的名字。西周社会结构严谨,礼仪制度完善,士父钟不仅是乐器,也是权力的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逢大典或征战,编钟奏响,音律铿锵…</span></p> <p class="ql-block">春秋列国形势图。周朝的辉煌因周幽王的荒唐举动而衰退,幽王为取悦魏国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美人一笑而丢了江山。周朝国都迁至洛邑,开启东周历史。周天下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开始做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复制品)。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孙武在此期间写下《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影响后世几千年,成为军事学经典之作。《孙子兵法》在开篇计篇"五事七计"中把道列在第一条。"道者,令民以上同意也。"定义明确,就是上下同心同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大司徒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span>器自名为"铺"。从铭文内容可知其为鲁国大司徒厚氏元用器。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此器与之年代相当。周朝·东周·春秋,礼崩乐坏之际,思想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大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史称"百家争鸣"。</p> <p class="ql-block">王子婴次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春秋晚期的乐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竞相登场,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国君,也塑造了此后数千年中国文化与政治格局。孔子的儒家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通过道德感召和礼乐规范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镈。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镈是类似钟而平口的乐器,打击时只发生一个音,与钟磬相和。此器物厚重中寓精巧,威严中寓柔美,是铜镈中完美之器。</p> <p class="ql-block">少虡剑。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剑脊两面有错金铭文20字:"吉日壬午,作为元用。玄镠铺吕,朕汆名之,谓之少虡。"</p> <p class="ql-block">邗王是野戈。<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span>造型新颖独特,镂空纹饰精美。铭文:"邗王是野,作为元用。"考据认为"邗王是野"即吴王夫差,此戈为吴国灭邗后制作。历史上说起吴王夫差必与越王勾践相联,前者从霸业巅峰到情灭国亡,后者卧薪尝胆坚韧最终称霸东南。</p> <p class="ql-block">战国列国形势图。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度纷乱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杀伐中英雄辈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很多诸侯国相继灭亡,逐合并为七大强国,</span>逐鹿中原,史称"战国七雄"。</p> <p class="ql-block">郭店楚简《老子》(复制品)。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郭店楚简《老子乙》是截止到二十世纪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之一。它的出土证明了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p> <p class="ql-block">楚王璋戈。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此戈有错金鸟篆铭文18字:"楚王畲(熊)璋严犹南越,用作萃戈,以昭扬文武之【烈]"。记楚惠王舍(熊)璋重击南越,作此车战用戈,用以宣扬武功。</p> <p class="ql-block">青铜宴乐攻战渔猎纹壶。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脱离出鼎盛期青铜器的粗犷和神秘,以细腻优美的写实图案再现了古代社会多元生活场景。中国青铜器中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p> <p class="ql-block">"生"字错金干支仪。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器壁为十二个内凹的弧形面,分两层,上层为十天干铭文,下层为十二地支铭文。此器制作精巧。天干和地支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学者考证其为战国时代用以推算时日的干支仪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诏铜权。秦(公元前221~前207年)。大秦横扫六合,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帝国版图上实行郡县制,以铁腕手段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以御外敌。权,是一种衡具,其用途和砝码相似。</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诏铁权。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权呈馒头状,上部有鼻形提梁,提梁一侧镶嵌铜诏版,上阴刻篆书四十字,共六行,铜诏全文内容为:"廿六年黄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p> <p class="ql-block">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复制品)。秦(公元前221~前207年)。《法律答问》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一部分,编纂于秦朝晚期,内容涉及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实际司法判例,是秦朝律学活的"教科书",体现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原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创了中国律学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汉并天下"瓦当。西汉。西汉瓦当,陶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秦帝国只存在短短十四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二世昏庸无能加上国内矛盾激化,</span>土崩瓦解而亡。刘邦依靠张良、萧何以及韩信辅佐,运筹帷幄之中灭秦破楚,开创了延续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基业。</p> <p class="ql-block">《仪礼·士相见礼》简(复制品)。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武威出土《仪礼》简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早版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简记述了君子相见的礼仪。</span>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这是西汉经书的样本,不愧是天下第一简。</p> <p class="ql-block">孔子衣镜(复制品)。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物原件出土自西汉海昏侯墓。最上一栏左为孔子,右为颜回。</span>这是已知最早孔子形象。将孔子及弟子形象绘在衣镜,反映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的上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p> <p class="ql-block">"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画像石。东汉(25~220年)。画像石从上往下,其中"孔子见老子"图,右为老子,左为孔子,其间为神童项橐。闻一多曾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p> <p class="ql-block">《两汉策要》。汉武帝时代,政治与思想进一步升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为国家正统思想。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理政基石。自此汉人雄风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新莽诏版。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诏版共81字,反映新莽度量衡改制同样以儒家经典依据。公元9年,王莽篡汉,断送了西汉的辉煌,新莽王朝存世仅15年。汉光武帝刘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复大汉,开创了东汉的中兴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尚书》。东汉(25~220年)。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隶书写定《诗经》《尚书》《周易》等七部儒家经典,刻于碑石,</span>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世称为"熹平石经"。</span>本刻石残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声地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传递着经典传承的坚韧意志。</span></p> <p class="ql-block">正始石经《尚书》。 三国魏 (220~265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石为《尚书·皋陶谟》残篇,存"言""帝"等字,古文、小篆、隶书三体呈"品"字形排列。</span>后世称为"正始石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古文一体石经。三国魏(220-265年)。本石经纯用古文一体,存世罕见。汉魏石经是官方校定的儒家经典定本,保留了早期经书文本的诸多信息。贞石坚例,仍不免归于沥灭,但儒家经典却在千年风雨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代有其人,世传其书,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忠君爱国、君为臣纲,这一主流思想在《出师表》中处处体现出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荣启奇间日答孔夫子"铭葵式镜。唐(618~907年)。记录了荣启期与孔子谈"人生三乐"。其故事的流传,体现了时人对孔子思想兼容并包的理解。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大动荡时期,到隋唐大约经过了375年‌,由大分裂再次走向大一统。</p> <p class="ql-block">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册。刻石年代:唐贞观六年(632年)。贞观年间将隋仁寿宫改称九成宫,作为皇帝避暑之行宫。后来太宗至此,发现有泉水,遂命大臣魏徵作颂。该文在赞美皇帝文治武功与天子令德的同时,又言"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颂中含谏,尽显谏臣本色。</p> <p class="ql-block">旧拓唐石台孝经碑册。刻石年代:唐天宝四年(745年)。《孝经》阐述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提出自天子至于庶人,都要践行孝道。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并书写刻石,是官方大力提倡孝道形成的重要政治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晟钟·黄钟清。北宋(960~1127年)。乐器。为宋徽宗时大晟府乐器大晟编钟之一。唐朝经安史之乱后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最终灭亡。中国再次进入大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持续近50余年,由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了分裂局面。</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岳阳楼记》。北宋时期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守仁致伯显礼。</span>明(1368~1644年)。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即是天理。通过内心的反者和修炼,可以达到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此礼为王守仁写给其弟王中文(字伯显)。</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兽钮组印。清乾隆(1736~1795年)。印文分别为"乾隆宸翰""奉三无私""惟精惟一",常搭配钤印于乾隆帝书画。"奉三无私"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奉斯三者,以劳天下",认为君主应如天、地、日月一般,无私覆,无私载,无私照,天下为公,不谋私利。</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欹器。清光绪(1875~1905年)。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中空时,会向一侧倾斜;当注水一半时,能够保持端正;水注满时,会倾覆倒出。欹器生动展现了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古时国君曾将欹器置于座右,以为修身之戒,故又称为"宥坐之器"。</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致时卿札。清(1644~1911年)。墨迹阳刚正气,透着一"铮铮铁骨"的坚毅。想当年,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六旬抬棺披挂出征,收复新疆。这是</span>晚清对外战争唯一胜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那满是屈辱、黑暗的近代史,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span>如果没有左宗棠,或许中国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p> <p class="ql-block">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道之行,重磅特展,在这里与一件又一件文物对视,仿佛感受来自久远的温度,仿佛看到千年跳动的脉络。倘若借用一句名言来形容,这就是传颂不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