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天气:阴雨。今天,游览乐山大佛景区后,队友们集结,大巴车直奔今晚驻地峨眉山市,当下午安全抵达入住酒店时间比较早,相约队友老李在出酒店转了一圈。 温泉酒店的条件非常不错,晚上可以来泡温泉了。酒店的占地面积很大,大部分都是绿地,环境非常优雅,酒店内的装饰,文化元素十分浓厚,应该与峨眉山的文化底蕴有关。 峨眉山市,是乐山市辖属的县级市,位于四川省南部。 据《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峨眉县;1988年9月,撤销峨眉县,建峨眉山市,由乐山市代管。峨眉山市主要景点有峨眉山、大佛禅院、仙芝竹尖生态园、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报国寺等。 峨眉山市境内河道属大渡河、青衣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四级河峨眉河、双福河、临江河、茅杆河4条,总长89.35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峨眉河,从西向东,在符溪镇汪坪村出境,经苏稽、至水口镇老王坝流入大渡河。峨眉河干主要支流有粗石河、赶山河、虎溪河等。 峨眉山市因山得名,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峨眉建制历史悠久,在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统一巴蜀前为古蜀国地,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立蜀郡,峨眉为蜀郡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蜀,设置犍为郡,峨眉属犍为南安县地。 据《元和郡县志》载,随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峨眉正式设县,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县治地迁峨眉山麓到今,因“枕峨眉山东麓,以为名”。“峨眉”二字最早见于汉扬雄《蜀都赋》,“南则有犍样、潜夷、昆明、峨眉”。《犍为郡志》也说“此山云鬟凝翠,鬓黛瑶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 峨眉山高谓之峨,山秀谓之眉。峨眉山除山光水色引人注目外,它的人文古迹,宗教文化也是举世知名的,古今文人墨客、名士显贵,香客游人无不为之神往陶醉。可以看出,峨眉山与峨眉县实为一体,水乳交融,难以分割,是因山而得名,山因县而显赫,故命名为“峨眉山市”,更能昭示它的存在而提高它的知名度。 峨眉山市,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仙山佛国”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有李白、陆游、徐霞客、别峰宝印禅师等古人曾流连峨眉山,并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等誉满千秋之诗句。 山为严父,城为慈母,山城合一是对佛学和人们心灵归宿的追求同一,也是现实峨眉山市的真实写照;山上一尊神圣的佛像,照应城中宁静的安详;山上一句深刻的经文,点拨城中心灵的亮光;山上一次虔诚的膜拜,开启城中真实的寻找;山城合一,无法分割,交相呼应。最终的诉求,在于生活、生命的自在享受。 【雄秀温泉大酒店】位于峨眉山-山亭广场旁,报国寺农业银行右侧,毗邻报国寺,从酒店步行5分钟到报国寺,步行5分钟到峨眉山旅游客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酒店地面积70亩,属有花园式酒店的美称,设有天然氡温泉浴场。 晚餐后可来泡温泉。温泉水采自峨眉山清音阁两河口地下1652米深处,出水口温度达60℃,水质清澈、无色无味,氡含量达191.66Bp/m³,亿年的积累,千年的流淌,孕育出世所罕见的珍稀温泉。 远离城市的喧嚣,抛开工作的烦劳,浸泡在飘散着鲜花和芬芳的温泉里,波光滟潋,心醉神怡,峨眉山的妙曼风姿隐隐可见,树木随着风儿婆娑起舞,心也慢慢地变得空朗起来,闭上眼,静静地享受着这美好的夜晚、温柔的月光,渐渐融入其间,待睁开双眼时,一切的人世浮沉都归真于自然! 【峨眉山】别称“牙门山”“蛾眉山”。峨眉山属于邛崃山脉的支脉,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这座山脉南北延伸约23千米,总面积约110平方千米。 峨眉山主要由四座山峰组成: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 其中,大峨山海拔最高,达到3099米,金顶海拔为3079.3米。 峨眉山主要山峰还有宝掌、天池、华严、玉女、石笋等七十二峰。 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峨眉山为什么称之为“峨眉”。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峨眉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道教佛教并存,各自发展的地方。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而佛教称之为:光明山。故峨眉山又享有“仙域佛国“之誉。两教在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或灭佛崇道的影响,加以自身的演变,力量时有消长,发展时有兴衰,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也时有高下和大小之分。 总之,后来发展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微。唐宋时代,两教比较盛行。延至明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无峰不寺,缁流往来;道教日趋式微,宫观几无人进祀,进至清初,道教泯灭。羽士绝踪,全山宫观改为寺庙,独尊普贤。 【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是梵文音译,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另外还有: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以及浙江雪窦山布袋和尚(弥勒佛)道场。普贤菩萨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了。《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 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div>《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div> 普贤菩萨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文殊菩萨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普贤菩萨,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 同诸其他大菩萨一样,普贤也没有真实的来历。《第二菩萨经迹经》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名泯国,即普贤菩萨。” 在汉代以前,峨眉山原为道教天下。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也是吕仙剑划而成。在神水阁前,还留下刻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还有“大峨”石刻,传为吕纯阳之手迹。 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但在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 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终于一统为佛家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侣3000多人,香火鼎盛。许多梵宇琳宫,依山而建,有的隐藏于翠林树海之中,有的耸立于高山峻岭之巅,有的建于深壑幽谷之内,有的筑于危崖绝壁之畔,与峨眉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天下名山》牌坊的夜景。古朴庄重,颇具明、清建筑风格的《天下名山》牌坊,耸立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进山的交通要道上,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峨眉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天下名山牌坊】是峨眉山标志性建筑之一。该牌坊于1993年3月重建,正额“天下名山”为郭沫若1959年应家乡画家李道熙先生邀请题写,背面“佛教圣地”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牌坊高17.8米,宽22.2 米,四列三跨,仿古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风格,是我国最大的牌坊之一。 郭老的书法自成一派,具备了传统书法的法度,让人有一种洒脱感,到此一游的朋友们都很欣赏。而赵朴老的书法雄强厚重,有一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让朝山进香的四众弟子生欢喜心。两位大家的墨宝相得益彰,为“天下名山”牌坊增光添彩。 《天下名山》牌坊,既有我国北方建筑的古朴典雅,又有南方建筑的精雕细刻,别具韵味。它不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也承载着每一个峨眉人都能见证的身边故事,埋藏着一段段历史,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峨眉山文化长廊】由第一山亭、古今游山图、摩岩石刻、三行道、儒释道、峨眉武术馆、影展馆及儒释道休闲步行道等景点组成。 第一山亭是乐山市峨眉山市的景点,位于低山游览区中心,长6.7米,高14.05米,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峨眉山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宏大气势与宽阔胸襟,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是中国最大的铜亭,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点。 第一山亭,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建造,同时还包括峨眉山金顶的大雄宝殿,成为举世的大型铜建筑工程。 游客进入“天下名山”牌坊后,首先步入眼帘的就是气势雄伟的“第一山亭”,亭上“第一山”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亭高16.1米,重檐翘角,精工巧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亭四匾分别为“第一山”(出自宝掌和尚语:“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峨眉山”、“大光明山”(出自佛教《华严经》“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皇人之山”(出自《山海经·西山经》和《三皇经》),代表着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以及佛教、道教中的显著地位。 亭子中间屹立着全铜铸造的标志物,高2.5米,宽2米,为“水浮莲花托起的晶莹宝石”。 标志分三层。峨眉山第一山亭的宝石、莲花和基座。宝石为水晶,内含铜铸“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志,晶莹透明,星光璀璨。 莲花与基座均为铜铸,六个莲花瓣上雕有峨眉山著名的新旧景观,分别为生态灵猴、四面十方普贤、双桥清音、秀甲天下、九老仙府、万年寺。 基座图案则以峨眉山的自然和人文为内容,凸起部分选取了海瑞开凿第一大佛、宋太宗赐金像普贤、轩辕受道天真皇人、蒲公追鹿显真身、宝掌点化造祖殿、李白歌咏峨眉月、楚狂接舆求仙迹七个人文故事,凹进部分则以峨眉山的自然资源为内容,主要有桫椤、灵猴、桢楠等。 整个标志喻意是大自然的赋予和历代为峨眉山贡献过的人们,造就了这颗“世界之星”。 亭柱内四侧雕有生态猴区、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金顶祥光、双桥清音、白水秋风、瑜伽幽境著名景观图八幅。 “第一山亭”对峨眉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略释,对峨眉山的游山赏景进行了指点,文化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令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 俗称“天下第一图”,为铜铸造。古图(左)选明万历皇帝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体现峨眉山传统文化的厚重,新导游图(右)突出新风貌、新景观。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在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撼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 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 摩崖石刻用六组石刻讲述佛传故事。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br> 《佛祖训导》 《华严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在舍利埃瓦国讲述如来十地、十定、十通、十忍等佛不思议法的故事。 《震旦第一山》震旦纪,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地层,距今约8亿一5.7亿年。震旦纪的得名,与佛教颇有渊源。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德国著名学者李希霍芬,首先将“震旦”作为中国地层的科学名称,与他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堪称对中国文化最显著的两大贡献,显示出独特的东方魅力。更令人叹服的是,《峨眉山志》称峨眉山为“震旦第一山”,演绎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十方来潮》各地的,都来朝拜。十方,佛教用语,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儒释道文化长廊】建于峨眉山报国停车场旁的虎溪河南岸,隐藏于密林翠竹之中。在景区入口,我们看到左面高约20余米的摩岩上,雕刻着历代先贤对峨眉山赞誉的题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贤士傅光宅所题“山之领袖”,袁之让所题“神州第一山”。 据史料记载,晋、元、明、清等朝代,赞美峨眉山,称其第一山的甚多,魏晋印度宝掌和尚曰:“三峨高出五岳,秀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震旦”为印度国对中国的古称,明代袁子让在《二心图记》中撰文写道:“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普陀,则峨眉山神州第一山也!” 沿着虎溪河南岸的景区路径,我们步入了儒释道文化长廊。转过一道弯,登上一排石梯,便到了景区的第一部分:“三行道”,这里记录着儒释道三教门人先后来峨眉山求道之逸事,让人们初步了解了峨眉山古老文化的历史。 越过“三行道”进入景区第二部分“儒释道”,这里是整个文化长廊的中心所在。正门前,一幅壁雕画吸引了游人,这是“三教会宗圆雕”,喻意天人和谐,俗称“一团和气”,即儒释道三教人物融为一体,象征着“三教会宗同源”。 中为佛,右为儒,左为道。三教人物的背景为三教漆画,上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图,左为道教神仙图,右为佛家三千弟子朝拜图。在馆内正厅两边,分别有介绍道教和佛教在峨眉山之初的史料及图画。馆内,还有石刻、雕塑、壁画等反映儒释道在峨眉山的遗踪。 道教以“三教融合”、“天人和谐”的思想来展示峨眉山三教的历史和发展。出“儒释道”后门,正对景区的第三部分“峨眉武术”馆,馆内有对峨眉武术的介绍,并塑有峨眉武术代表人物的蜡像,从武术和天地精气的角度突出其三教的文化。在景区的第四部分“山灵水秀”,则主要以摄影的形式来表现峨眉山新老历史的进程…… 三教会宗(原报国寺旧址)。走进峨眉山儒释道文化长廊,仿佛在读一本峨眉山儒释道文化历史的图书。在这里,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峨眉山,更感到峨眉山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我国历史中最早为道教立传的《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山教帝喾于物德”。原报国寺旧址, 足见,早在五千年前,紫云东来,元始无尊,之门徒天真皇人,于峨眉山苍玉为屋,藏天书于七宝玄坛。元始天尊所传经文为“飞云紫气”凝结而成,真经“大梵隐语”、“字方一丈……诸天仙不能省视”,全靠天真皇人注书其字,解释其音,将天尊难懂的“赤书玉字”,解释成容易理解的“八威龙文”、“诸仙得之,始授世人”。上皇元年,三年,轩辕黄帝求道于峨眉,得皇人“三一”、“五牙”之法,故而轩辕氏兴。 而峨眉山佛教经南方丝绸之路早已传入,据《峨眉山志》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即公元63年,峨眉山有位采药老人蒲公,在初殿见一足迹似莲花的白鹿,便跟其后,追至金顶,顿时晴空万里,云海茫茫,出现奇异的七色光环,并且环中还人影,深感惊奇,不问其因,后问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方知为普贤菩萨示现。蒲公便在山顶建造一寺庙,名普光殿,又称祖殿,足见,峨眉山佛教文化历史之悠久也。 通过文化长廊,可了解峨眉山的历史,以及峨眉山的文化,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峨眉山的无穷魅力,它不仅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离开了峨眉山儒释道文化长廊,可是人们的思绪仍然回荡在峨眉山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峨眉山儒释道文化长廊,不仅是多看了一个景点,而是多学了一点历史。可使人们对峨眉山留下一个全新的映像。 峨眉山武术馆。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并列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历史悠久创派最早的当数峨眉武术。少林武术创立于后魏,武当派创立于宋,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由先秦司徒玄空创“峨眉通臂拳”为其标志。司徒玄空也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儒释道休闲步行道。 瑜伽河畔,凤鸣桥。伏虎寺外的瑜伽河,经历了冬春季节的干涸后,在夏季迎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庇荫场所,河水冰凉但不刺骨,水深刚好没过脚踝,大自然的清风与泉水,才能真正让人由内而外的凉爽。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峨眉山之所以成为天下名山,这与道佛二教在1000多年间用心经营的寺庙分不开的。 峨眉山寺庙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构筑精巧,布局合理,与雄伟旖旎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是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与得体独厚的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其梵宇宫殿、庭阁桥廊,或隐于密林处,或立于翠蜂之颠,或建于幽壑之上,或依于危崖之畔,依山取势,不拘一格,飞角重檐,令人叫绝。 峨眉山山高风大,霜雪剥蚀,多数寺庙都经历过坍塌、焚毁的厄运,故峨眉山保存至今或修葺的寺庙仅有26座。这些寺庙多系明、清建筑,虽不及极盛时期壮阔,但就金顶华藏寺、报国寺、万年寺、洗象池、清音阁、伏虎寺、洪椿坪、仙峰寺等八大寺庙而言,亦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特征,仍体现出宏伟、典雅的风貌。 在低山区有很多石刻供游人欣赏。 峨眉山景区非常大,可以分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几个片区。峨眉山低山区也有很多可供游玩的地方,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有选择地游览一下。 低山区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 纯阳殿、 神水阁、 中峰寺、 广福寺。 中山区寺庙有:清音阁、 白龙洞、 牛心寺、 洪椿坪、 天池峰、 九龙洞、 仙峰寺、 遇仙寺、 万年寺。 高山区寺庙有:初殿、 长生坪、 洗象寺、 华严顶、 雷洞坪、 接引殿、 卧云庵、 太子坪、 金顶、 万佛顶。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山中第一大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一说1620年),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 报国寺占地40000平方米,坐西向东,前有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风亭。清迁于此,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以《释氏要览》 “四恩斯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会堂寺始建。明末,会堂寺毁。清初,会堂寺移今址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9年),康熙御赐匾额,改称报国寺。清同治五年(1866年),报国寺扩建。后经多次维修,报国寺保存完好。 [2]1986年,报国寺重建山门。1993年,报国寺新建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 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览峨眉山的起点;也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占地40000平方米,背靠青山,逐层高隆,布局规整,气势恢宏。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阁等。殿堂周围还有花影亭、七香轩、凝翠楼等。 报国寺红墙围绕,庭院式布局。南北中轴线上,依山面建,一重比一重高。建筑股堂两侧有僧察客舍,周围环烧着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轩等庭院园林建筑,布局严谨;建筑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和遇相融恰到好处,建筑与塑像,绘画等艺术相互村托突出感染力。 保国寺的山门是峨眉山寺庙中最雄伟的。面阔五间,中间三间设门,形式对称,正中一间突儿隆起,屋棉飞翘,两侧各问星格连问跌落,造型富有变化的立体轮廓进一步强调了轴线,山门屋顶形式,反映了古建筑屋顶丰富变化的特点。中间屋檐下高悬的康熙御笔“报国寺”金字匾额。报国寺整体建筑风格独特,其造型、布局和色彩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庙内所藏明代大瓷佛像、华严铜塔、嘉靖铜钟,为寺中“三宝”。华严铜塔铜塔通高7米,塔身分上、下两部,每部铸有楼阁七层。全塔共铸《华严经》一部,小佛像4700尊。明嘉靖铸造的莲花铜钟高2.8米,唇径为2.4米,重12.5吨,铸有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讳,以及《阿含经》一部。人称“天府钟王”。现悬挂在圣积晚钟亭内。 在七佛殿后,有一尊高达2.47米的大瓷佛像。佛像的底座上,有千叶莲花图案,佛身上披有千佛袈裟,体现了“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的佛教思想,为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 在江西景德镇烧制。在七佛殿中,还有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书写的四幅《七佛偈》木条屏。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即正殿,也称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其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其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 【圣积晚钟】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圣积晚钟”亭,圣积铜钟的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圣积晚钟”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桫椤树】报国寺旁有两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是峨眉山最古老的蕨类植物,距今约一亿八千多年前中生代侏罗纪留存下来的木本蕨类,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人们称之为“活化石”。 【峨眉山博物馆】位于报国寺凤凰湖畔,是一个展示峨眉山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博物馆,被称为“峨眉山百科全书”。 【伏虎寺】经虎浴、虎啸、虎溪三桥就到达了伏虎寺。伏虎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唐代,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依山坡重建,历时二十载,建成上下十三殿,成为峨眉山第一大刹。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 又有传说树林中曾经多有虎患,虎最终被“摄伏”了(注意,出家人不杀生,不是把虎“消灭”了)。现在的伏虎寺是峨眉全山比丘尼(女性出家人)集中居住处,游客不多,环境异常清爽。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与报国寺相邻,晋代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名虎溪禅林。伏虎寺名也沿用。 伏虎寺,明朝被毁,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当年,为昭示入山最大寺宇胜境,清康熙太史蒋超虎臣定居罗峰庵,撰书《峨眉山志》十八卷之际,特意在虎溪河畔竖一座简朴高大、飞角重檐的牌坊,并亲书“伏虎寺”三个行楷大字。今之坊为清代遗物,上额伏虎寺(行楷书)为近代书法家童咏樵所书。 普贤殿内塑有普贤金身塑像,背龛供奉阿弥陀佛像。大雄宝殿内正龛上供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按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化身。殿内左龛塑文殊像,右龛塑普贤像,左右两侧塑十八罗汉像,后龛塑观音渡海像。 伏虎寺整座寺院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然而神奇的是,寺院的屋顶上终年无败叶堆积。伏虎寺距报国寺1公里,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海拔630米,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 涉及寺院离垢环境的中国的一座“布金林”,为当年寂顽和尚以《大乘经》字数为据,特在寺周广植桢楠杉柏十万九千余株,绿荫蔽日。 至今的“布金林”行书牌坊,前后为当代书法家沈鹏、李长路书写,如意拱木结构,掩映在苍楠翠柏丛中,雅逸宜人,纳凉胜境。 大雄宝殿右侧后院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体镌刻《华严经》全文——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为十三级楼阁式钢塔。塔基为须弥座,上置瘦长覆钵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联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界有情,同生净土。”联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6排。 华严塔,上接十三级八角形重槽楼阁,各级均劳佛像,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此塔铸造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建筑特点】伏虎寺字境内,拥有三桥(虎浴、虎溪、虎啸)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葱茏,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斜面有飞凤山为绿色屏障,寺宅地基又处于狭窄的盘谷之中,四季气流动势涌劲,致使寺宇屋顶终年没有枯枝残叶尘积,康熙赠书"离垢园",为精辟立论。 古刹殿宇重叠,巧夺天工地构成一个个四合大院的特大天井,四周绿山秀水盘抱,四季气流反复回旋,形似“龙卷风”风卷残云,就是动物鸟虫也难有在屋顶立脚之地,何况林木枝叶也难留迹。康熙玄烨得知这一神奇怪事,赠书千年古刹“离垢园”封号,是对峨眉山佛教圣地的敬仰之笔。 从地理学气象学分析,该寺地处山洼,座西南面向东北,而东北风势强劲远胜于西南风势。寺院森林密布,山环水绕,建筑物造型特异环境构成了一幅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画面。信佛的康熙帝赐书“离垢园”,恰到好处。 寺院地形、环山临水,百亩建筑均系纵横交错与散点布局构成的四合院,轴线上从低到高,序列殿宇三重布局,隐没于十万株密林森森之中。这是当年建寺设计者按佛家意境,“清净无为”的构造意图构建的古刹禅林。“离垢园”佛学玄奥。 【弥勒殿】弥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个大殿,里面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弥勒殿左右两厢为四大天王的塑像,左边手抱琵琶为东方持国天王,旁边手持宝剑为南方增长天王。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大天王持四物,象征风调雨顺。在伏虎寺弥勒殿右边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左边手握红伞的是广目天王,右边多闻天王则是手捏青龙。 【韦陀菩萨】伏虎寺还供奉着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所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离垢园】伏虎寺离垢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来此时,亲笔所题写的。从离垢园看庭院四周的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被世人视为奇迹,所以称为“离垢园”。 【大雄宝殿】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长明灯,也叫做佛前海灯,寺宇建筑构成若干个四合院,随意性很强,但有一点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带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峨眉山地处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匠来自民间,民间建筑与寺庙建筑手法相融,重檐,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并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几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宝殿”为主。 大雄宝殿在伏虎寺的中轴线上,而纵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从明代以后,丛林规制已趋定型,大殿设像已有成法,大雄宝殿的佛像可分为几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伏虎寺五百罗汉堂里实际有四百九十九尊罗汉,为什么叫做五百罗汉堂呢?在门前罗汉堂的香炉,每天都是香烟缭绕,烟火不断的。据说当初塑罗汉的大师也是一位罗汉,所以大家说的五百罗汉实际上只有四百九十九尊,而还有一尊就是这位大师。 在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 罗汉是梵语译间阿罗汉略称,关于罗汉的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追随佛陀左右的五百真传弟子;还有的说是五百个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但比较普遍的说法却是最初参与整理经,律,论大型集结的比丘。 佛灭后,其在世时的教义,由弟子加以整理,举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续集会,第一次在佛入灭之年,于摩羯陀国之都城“王舍城”,共有五百比丘出席,称为“五百集法”。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风景区的核心地段,左通洪椿坪、仙峰寺,右达白龙洞、万年寺,为上山朝拜、观光必经之地。清音阁属于中山区寺庙,从五显岗停车场步行约30分钟可到。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唐时名牛心寺(牛心寺为后牛心寺),是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牛心岭下的景点,明朝初年,僧人广济将其改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有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 历史上,该阁曾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此外,阁前有“接王亭”。《峨眉伽蓝记》称:“阁下旧有接王亭,王者孰谓,谓御前头等侍卫海清伍格也。”意思是说,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拆掉旧亭,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今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入天竺求舍利以及《贝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佛骨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赵光义即命将这些圣物择其名山修持;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后,选在峨眉山延福院安身,因相中寺前的黑、白二水交汇地,发愿在此新修一座寺院,以供养终身,寺院建成后取名前牛心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安徽凤阳凤凰山龙兴寺(朱元璋曾在此出家,后改名皇觉寺)僧人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驻锡于此;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禅隐于此。 广济禅师根据寺周山水怀抱的天然风貌,又见亭、台、楼、阁与流水潺潺和谐相融,即取晋朝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后广济禅师圆寂在后牛心寺。 在清音阁深夜听“清音”,是最好的黄金时段,早在1200多年前就大有人在了:唐代初年的高僧继业三藏,从印度研经归来,常信在大峨寺后的呼应庵中。夜听清音,已成了他多的癖好,每每必至,往返六十多里,风雨无阻;还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传说:在一个月明星衡的秋夜,他喜孜孜的倾听着“清音”返回庵中。 在黑、白二水汇流处,高兴地拾得一枚奇石,竟如人面,眉清目秀,活生生的呼之个人成分出,以为至宝,供奉前,见石之处,后名“宝现溪”。而今,虽然人面宝石不见了,但“宝现溪”这个地名是无法磨灭的,还泛起人们听清音的兴头。 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使游者获得峨眉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周边景色】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中部,是丹檐红楼的接御、中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 两江汇合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仍巍然不动,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也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这样如诗如画的“双桥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这里一年四季,无论昼夜,满回荡着水声,这水声单一而清晰,加上两桥,故而誉为“双桥清音”,成为峨眉十景之一。 清音阁,是峨眉山两条溪水汇集的地方,峡谷深幽,溪水湍急,隔着很远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在清音阁的峡谷中,岩壁上有许多古代的摩崖石刻。已成为珍贵的历史人文景观。这是著名的《康熙游山摩崖石刻》。 君临天下,敬天地父母师长为先。康熙为了寻找出家的父亲,一路简行到了峨眉山,被沿途的男耕女织,秀美景色,袅袅梵音,越风脱俗所感悟,欣然书写‘’忘尘虑‘’三字敕刻于岩上。 大臣宣旨。<br> 大臣葛哈齐、头等侍卫海清、乾清门大侍卫五哥、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奉旨降香,赐经书、賞品于清音阁。 顺治帝出家为僧,有一种传说是在峨眉山。康熙六下江南,多次寻父未果,但体现了‘’孝‘’字,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康熙与清音阁长老参禅。 到达峨眉山市入住后,队友们自由活动,天还下着小雨,在酒店周边寺庙和景区转了一圈,天色已晚,返回酒店,温泉已经开放,前往泡温泉,只有几个队友在游泳、嬉闹,非常安静,不知不觉在温泉中睡了一个多小时,感觉很舒服。 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天气:阴雨。昨晚泡温泉返回房间入睡,一夜无语,清晨早起,早餐后,退房,领队带着在报国寺游览一圈,然后前往报国寺客运中心,乘车前往雷洞坪,徒步至接引殿,然后乘索道直达金顶。 最佳游览线路应该是:从报国寺客运中心乘坐景区观光车至万年寺停车场,再乘坐万年索道到万年寺,观赏峨眉山古十景之一“白水秋风”,无梁砖殿,峨眉山镇山之宝“普贤骑象铜像” ,然后徒步到清音阁,沿途游览白龙洞,清音阁、峨眉山古十景“双桥清音”、 游览一线天、黑龙江栈道、进峨眉山生态猴区观猴、清音平湖、中日石碑亭,最后在五显岗车站坐车到雷洞坪车站,住雷洞坪附近(有钱直接住金顶) 我们时间有限,只能乘坐景区观光车直达雷洞坪,下车后徒步1.5公里到接引殿的金顶缆车乘坐处。这里是乘坐缆车到峨眉山金顶的必经之路。 最佳徒步风景线路:从洗象池经连望坡可到雷洞坪,这段路程长约3.5公里,是全山最为陡峭难行的几段山路之一(另还有钻天坡和九十九道拐),也是全山自然风光最为奇美的路段之一。 从报国寺客运中心到达雷洞坪停车场需要乘车2个小时左右,雷洞坪很热闹,大部分游人都会在这里解决午餐,然后再去接引殿,也有从进定下来的在这里解决午餐后再乘车下山。星空每次来雷洞坪不市大雾弥漫,就是蒙蒙细雨,应该是季节不对吧。 下车后等待队友集结,雷洞坪新建了一座灵觉寺。 <br>【雷洞坪】雷洞坪是峨眉山景点之一,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年间僧心量移基重建,同治年间,僧觉园迁建于此,后毁坍。现今,原雷洞坪寺院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存,现存建筑改建于1992年,坐南朝北,砖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一楼正中供弥勒像一尊,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br> 1992年,峨眉山佛协再建,一楼正中供弥勒佛像,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名“雷洞亭”。因长期受风雨湿热侵蚀,又将朽毁。2010年,为满众生之愿,峨眉山佛协决定在原址重建灵觉寺,并于2012年4月30日举行了重建奠基洒净法会,经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灵觉寺。 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可惜,铁碑现已无存。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 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云遮雾绕,人迹罕到。 从雷洞坪到接引殿一带,可见名贵花木--杜鹃。初夏时节一树千花,五彩缤纷成片成林,耀眼夺目。据专家考察,峨眉山杜鹃花有29种,雷洞坪就有12种,均为中国或峨眉山的特有种,有:美容杜鹃、芒刺杜鹃、山光杜鹃、海棉杜鹃、皱皮杜鹃等。 寺前广场塑龙神、雷神石像,示崖下洞中有二神居住之说。 队友们集结后,冒雨前往接引殿乘坐前往金顶的缆车。 在前往接引殿上行的路边有一处墓葬,墓碑上赫然刻着“月印千江”,其蓝底白字方显耀眼。墓碑上有圣钦禅师碑铭。百度了一下这圣钦和尚(1869—1964),出家于峨眉山接引殿,受戒于重庆华岩寺,先后参学于武汉莲溪寺、扬州高旻寺、镇江金山寺等禅宗道场,朝礼九华、五台、普陀等名山古刹,曾任高曼寺僧职、堂主、知客、书记等职,据传曾于高曼(或金山)获印可,有“破参上座圣钦”之誉。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在佛教事务上贡献卓越。<br><br> 雨越下越大了,但阻止不了有人的脚步,继续前行。 从雷洞坪徒步到接引殿大约半个小时,这段路不是很难走,顺台阶而上就可。不过今天下雨,地面有点湿滑,台阶有点陡峭,队友们基本走散了,等待队友陆续到达接引殿。 【接引殿】是峨眉山主要寺院之一,始建于宋朝名为新殿,明朝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也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毁坍,佛像倒卧荒草丛中。清顺治年间,河北一80余岁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发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饿六日,恰遇川人赵翊凰登山,大为感动,回成都劝说总督李卓捐金修复,由闻达和尚办理。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br> 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闻讯后即回山,当即决定恢复祖庭,经过3年准备,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于民国八年(1919)开工,因工程浩大,经数年艰辛努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方可圆满。筑殿三重,成为山中主要寺庙之一。庙内有接引殿,供阿弥陀佛塑像,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供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龛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艺技之精湛。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遥不及往日。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 接引一词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根据佛教传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接引道人",便是释迦牟尼前的佛祖,此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传说中是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 1988年在接引殿侧新建的直达金顶的客运索道。全长1168米,它由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直达海拔3048米的卧云庵,人坐索道车厢中,俯看众山烟云缥渺,翠岚重叠,幻化奇纱。金顶索道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单跨最长、坡度最大、设备好、安全舒适的客运索道之一。 乘坐缆车前往金顶的人很多,只能慢慢排队了。 接引殿海拔2540米,去金顶需要乘坐索道,缆车速度很快,大约3-4分钟就可到达金顶,如果徒步的话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下了索道,往上走一小段路,就是峨眉山主峰金顶,海拔3077米。 【华藏世界门】是索道金顶站通往华严寺的一道山门,称“华藏世界门”。 要进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须通过这座神圣壮观的山门。山门的顶部是锻铜铸就的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而且每个花瓣上都有一 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生动地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的简称。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虚空有多大,包括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袈裟幢世界、胜莲花世界等,从相上讲是华藏世界,从性上讲是一真法界。 【华藏寺】全称永明华藏寺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华藏寺其历史沿革缘起普贤显相的“蒲公追鹿”和奉汉明帝旨建之传,创建于公元1世纪。历经多次修葺,最近一次为2021年10月,峨眉山华藏寺宝顶观音殿落成开放。 华藏寺现包括金殿、大雄宝殿,总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金殿274平方米,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金殿采用金瓦,大雄宝殿采用铜瓦,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称为铜殿。华藏寺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寺院。为峨眉山最早寺院之一,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建设背景】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禅院后,峨眉山便成为了长江流域的佛教发源地,列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金顶与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相邻,海拔3077.96米,这里山高云低,景色壮丽,游客可在陡峭的摄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 华藏寺开建于公元1世纪,时称普光殿。唐宋之际更名光相寺。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时称“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石湖居士范成大,在其《峨眉山行纪》中写道:“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有普贤小殿”。因山高风厉,霜雪剥蚀,以瓦覆盖,须一年一换。明洪武初(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山,易为铁瓦,故俗称铁瓦殿。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山西五台山僧妙峰,携潞安沈王朱模赐金数千来蜀,于寺后高处铸造大峨山铜殿,万历帝朱翊钧题名“永明华藏寺”,从此,即统称永明华藏寺。铜殿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四尺四寸,进深一丈三尺,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锁窗,中供普贤大士像,旁绕万佛。殿顶渗以真金,巍峨晃漾,光耀天地,故俗称金顶。西峰之巅也因而得名。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毁于火。光绪十八年(1892年),月照和尙重建改为砖构,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的称誉。民国十二年(1923年)和民国二十年(1931年)两度火灾,均延及此寺。1972年4月8日,大火成灾,寺宇尽成灰烬。1986年5月,四川政府拨款重建,1989年竣工。1990年9月11日,举行了落成开光典礼。 2002年,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规划并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方案。拆除原华藏寺前部,整治环境,由峨眉山佛教协会具体承担,建成了高48米(含法台须弥座)的“十方普贤”铜像,以恢复华藏寺(金顶)庄严。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在明代,宝昙禅师便开启了以金顶、银顶、宝顶三顶为主体的峨眉山华藏寺寺院建筑群格局。华藏寺现包括金殿、大雄宝殿,总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金殿274平方米,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金殿采用金瓦,大雄宝殿采用铜瓦,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称为铜殿。 【金殿】华藏寺最高层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门两侧有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题写的对联。金殿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 【大雄宝殿】殿门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宝殿”匾额,两侧有“愿王圣地”、“灵山一会”、“银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是1990年开光时隆莲、宽霖、真禅等赠。 【观音殿】于2021年建成,包括观音殿主殿以及禅堂、僧伽寮房、念佛堂、钟鼓楼、五观堂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十方普贤菩萨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十方普贤菩萨圣像正面手持如意,骑六牙圣象;另一面结阿陀定印,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 等待队友前来集结,原路返回,下山。 下山后,在报国寺客运站上车,大巴车开往今晚入驻地:乐山市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傍晚到达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