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一处承载着大诗人杜甫历史与文化的圣地。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曾在这浣花溪畔结庐而居,度过了四年时光,他的诗歌和人生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杜甫草堂如今已成为一处集纪念祠堂与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古典园林,古朴典雅的建筑和清幽秀丽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初秋时节,当我和妻子踏上这座成都的文化地标,瞻仰和凭吊这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时候,仍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博物馆总面积300余亩。馆内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筑循序屹立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堂、廨之间以回廊连接,曲折宛转,风韵别致。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碧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个杜甫草堂即具有诗情,又富画意,可以说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文化胜地。</p> <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 草堂 〞两个字是清康熙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所写,距今近300年。</p> <p class="ql-block">我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近慕名己久的杜甫草堂的。最早读到并至今难忘的,还是入选到小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那些杜诗。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因其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而被后世誉为"诗圣"。</p> <p class="ql-block">来杜甫草堂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想,他们当中未必有多少人是杜甫诗的爱好者,但上学期间肯定都学过杜诗,驱使他们前来的应该是杜甫朴实的平民风格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幽深静谧。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部祠,祠由此得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原貌。</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大雅堂"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堂是杜甫草堂最宏伟的建筑和中心展厅,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陈列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展示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大雅堂"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堂是杜甫草堂最宏伟的建筑和中心展厅,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陈列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展示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大型壁画前展示的12尊诗人塑像是从战国时的屈原到宋代的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著名诗人的形象。这些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或者对杜甫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受到杜甫影响而自成一家。塑像用乌木、汉白玉、青铜等材质塑像,尊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每位诗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 大㿍”,为景区纪念性建筑的第二重。清嘉庆年间重修草堂时命名。“㿍”即官署,杜甫在成都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之职,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其实员外郎是个虚衔,表明其品级,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杜甫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从他的诗中大体可以看出唐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转折,所以称为“诗史〞。</p> <p class="ql-block">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柴门。杜甫的诗中多次提到柴门,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南邻》中的“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中白沙、翠竹、江村和柴门在月色下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小的时候曾多次一边背诵杜诗一边想像柴门的样子,但肯定不是我今天亲眼所见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柴门附近是草堂内景色最为优美的游览区,小桥勾连,流水萦回,竹林掩映,显得既肃穆、典雅而又幽深、秀丽。</p> <p class="ql-block">杜甫生活于动乱年代,他的诗中对简朴生活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反思。草堂景区尽量以景致来物化杜诗的韵味,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实体再现。</p> <p class="ql-block">花径。杜甫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据此推想,当年定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路通向草堂,即所谓"花径"。花径影壁上的“草堂”二字,是用青花瓷碎片镶嵌的。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来此曾久久凝视并留影,遂成为代表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座茅草顶的凉亭名气很大,几乎成了杜甫草堂的标识,亭内石碑上“少陵草堂”四字,也出那位果亲王之手。</p> <p class="ql-block">反倒是诗圣栖身四年的茅舍,似乎没有受到得到应有的青睐。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其余240多首诗,就是在这所茅草屋里创作的。当然,目前人们所见到的是依据杜诗的描写和历代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一种田园风格的“茅屋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还有些配属设施,这些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行至东面楠木林,万佛楼矗立其中,它高耸入云,气势恢宏,复原了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的历史风貌,为草堂增添了一抹古朴大气。楼内的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视着世间众生,让人在敬仰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而那 12 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态各异,或豪放不羁,或婉约沉静,他们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着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站在堂内,我对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的感悟,仿佛能听到千百年间,诗人们在时光长河中此起彼伏的吟哦之声,那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在杜甫草堂,我不仅领略了杜甫草堂的建筑之美、园林之秀,更在一砖一瓦、一诗一像中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诗意与敬意,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时光虽流转千年,但杜甫的精神与诗歌的魅力,却在这草堂之中永远鲜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仍能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慰藉。</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诗意栖居之地。草堂之堂,历史文化之旅,至今终生难忘。</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