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闲云】《关于潮汕方言文学创作的几点浅见》

南山闲云

<p class="ql-block">《关于潮汕方言文学创作的几点浅见》</p><p class="ql-block">有关方言与文学方面的讨论在中国已经不是新话题。从近现代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看,以某一方言做为文学创作语境底色的作品,由于存在明显地域文化特征,决定其不能构成文学主流。当然其中也不乏佳作名著,从中国现代文学看,主要集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主流集结地域,典型有北京的“京味小说”(如老舍作品)、“海派小说”(以江浙方言为背景的吴文化圈,承接了明清白话文学语境。如胡兰成、张爱玲的文字,以及近年的《繁花》)、“粤味小说”(如欧阳山《三家巷》、近期的葛亮《燕食记》)。而以东北、西北方言为小说语境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更是佳品频出,俨然已渐挤身主流。</p><p class="ql-block">这些以方言为文化底色的作品,能取得主流文化认同,至少必须具有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一,方言的地域覆盖面广、方言受众人数多。或者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所在方言区。</p><p class="ql-block">二,方言与主流语言在表达上能做到顺畅切换。北方方言是主流语言的地域分支,属于空间分支。而南方方言是古代年代分隔所产生的不同语言属性,更侧重于时间分支。所以北方方言的切换效果更佳,更容易进入主流文学领域。而南方方言(严格说是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切换难度更大。</p><p class="ql-block">三,成功的方言作品,往往不在于如何使用方言进行创作,而是懂得用方言更能表达地域的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以方言作为母语进行思考,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会显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这才是方言版文学创作最值得关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四,以方言为文化背景进行文学创作,不能限于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自嗨,而应该放在更大视野去思考创作,才能真正走出方言的文化局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是一句空话。马尓克斯《百年孤独》是最有代表性的,用传统语境思考人生百态。</p><p class="ql-block">潮汕方言的文学创作,我想也离不开上述因素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提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一,潮汕话属南方语系方言,由于与主流语言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作为文字创作,语音可以忽略,事物称谓差异也可以解决,但语言结构差异则直接影响文字表述,已至思维模式的表达。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予注意的。这关乎读者的思维切换效果问题。</p><p class="ql-block">二,关于扩大受众的文化参与问题。潮汕方言的基础受众圈可以将视野扩展到东南亚区域。其实除本土、台湾,星马泰的中文文化基础很好,哪里广布闽南语系族群。潮语文学创作应该在大闽南语系下做特色拓展,不宜偏安一隅之地,孤芳自赏。</p><p class="ql-block">三、潮语创作的文化背景是潮汕文化,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的表达方式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潮汕文化基因的存续方式、能量表达、文化变异等方面,可以将之放在更大时空下去思考。文学离不开传统,更离不开时代,这是文化生命张力存续的内存要求。从南洋的潮汕文化、到现在大都市潮人新文化心态的呈现、未来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都存在潮汕文化基因的时空变异现象。值得我们用文学形式去探究和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