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蔺俊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实际上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三秋”所表示的时间差是不同的。最长可以表示三年,如李白《江夏行》中的“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是说时间远超预期,诗中的“三秋”可以理解为三年。其次,“三秋”时间差也可以指的是三个季度,古人称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因为一个秋季是三个月,三个秋季也就是九个月。至于农忙时节的“三秋”却意义非凡,农家“三秋”指的是秋收、秋耕、秋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2月,上山下乡落户新疆兵团农八师一四九团七连后,每年都会参加三秋大会战。九月上旬,连队就开始秋收动员,招开“三秋大会战”誓师大会,一个响亮的口号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条件好的年份,连队偶尔还会杀猪宰羊,犒劳一下全连职工。平时食堂每餐也就一个菜,誓师大会这天破天荒做好几个菜,大家按班席地而蹲,五花八门的盆盆碗碗,凑在一起会餐。饱餐战饭之后,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大干苦干拼命干的“三秋大会战”就此开始。采摘棉花和收割玉米乃是三秋会战的重中之重!至于其它如割苜蓿等等,也都是不轻松的活儿。老苜蓿粉碎以后,经过发酵,是连队养猪场的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摘棉花俗称拾棉花,口语“拾花”。一般是教师节之后开始,每人每天任务是四十公斤,有的拾花高手一天能拾一百公斤。拾棉花的工具是一个花兜,花兜前面还缝了一个小口袋,是用来装落地脏花的,还有一个大背篓或大布袋。早饭和午饭都是由炊事班送到地里,晚饭下班回家吃,到家基本天也黑了,如果不是天黑拾棉花看不清,不到天很黑是不会早收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机械采棉,散落的棉花遍地都是,浪费严重,放在过去,会马上招开现场批判会。那时候拾棉花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必须做到两个干净。首先是拾到兜里的棉花,不能有杂草和干枯的棉花叶,所以为了不影响拾棉花的速度,不但要用两只手去拾,还要不时地用嘴充当第三只手,叼去粘在棉花上的杂草枯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就是地里的棉花必须拾干净,包括落在地下粘满杂草枯叶的脏花。一朵棉花有五或四瓣,对没拾干净留在棉枝上的棉花,还有形象的叫法,一整瓣叫做“羊大腿”、半瓣叫做“羊尾巴”、没棉籽的棉绒叫做“羊胡子”!还有一些没有成熟,发黄的“僵瓣子”也要抠出来。如果有谁没拾干净,排长的大喇叭就在你身后大声吆喝,“XXX把你的羊胡子揪干净”、“XXX的羊尾巴…”!没开花的棉桃,也要全部捋回来,冬天晚上班组学习时,一边听读报,一边剥棉桃。总之必须把地里的所有产品干干净净的全部采摘回来。然后还要把棉花秆用镰刀割掉,木质化的棉花秆割起来很费劲,虎口都震的有点发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割玉米,就没有拾棉花那么复杂,背上背个小背篓,一次掰一行或掰两行都行,边向前走边掰玉米棒子,背篓掰满了倒在地中间的棒子大堆上,接着再掰。一块地棒子掰完了,就该砍玉米秸秆了。天黑该下班了,肚子饿的咕咕叫,排长却一声令下“加班腾地”,大家又得解下腰里的绳子,往地头背玉米秸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饭都不想吃了。背到地头的玉米秸秆,就成了怀孕和产羔母羊的最佳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腾空的玉米地、拾掇干净的棉花地,会及时翻耕,也就是三秋之“秋耕”吧,连队的职工家属都会带着孩子,去捡玉米秸秆根、棉花根,这些都是小家生活不可缺少的柴火。接着便进行“秋种”冬麦等农作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岁月中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的“三秋大会战”,经过紧紧张张、忙忙碌碌的工作,到11月中旬,终于可以松口气消停一阵,然后又开始冬季繁忙的拉沙运肥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