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的匆匆脚步,把还未来的及向过去挥手的人,一下子又带到了新一年的跟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了我国申报的<b>“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b>的评审。这样,2025年的春节便成了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虽然,节日的过法与往不会有何不同,但其历史意义与国际影响力,则是有了新的质的提升,这是值得国人高兴骄傲、令老外称奇羡慕的一件大事、喜事、好事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抚今追昔,历诉过年:昔曾的酸,穷人的关,富家的炫;而今的欢,孩童的盼,炎黄的恋;团圆的甜,值守的愿,老外的羡。</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也愈来愈浓了。眨眼间,大小商场店铺的货架上,便摆满了各类饰有红色的过年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公路过卡等集散地,到处都是跨区流动的回乡过年人员,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无论是在繁华闹市,还是在乡村僻壤,街谈巷议,一言一蔽之:备年货过年啦!</p><p class="ql-block"> 岁岁年相似,年年岁不同。此时此刻,泱泱中华,勃勃神州,到处都是欢歌笑语,满眼尽见祥和喜庆,男女老少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全都一览无余地挂在了脸上,心情确实是无比的喜悦、充满着期待!</p><p class="ql-block"> <b>一、春节是华夏农历的“换岁日、三元点(</b><b style="font-size:15px;">年.季.月之始</b><b>)”</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上古时代,人们于前岁农事结束后、在新岁开端的岁首,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span>春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新年、新岁、大年,口头叫庆新岁、度岁、过年。</p><p class="ql-block">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年正月前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的年景。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当日,如果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如果阴,则所主之物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之前,前朝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古时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便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1911年我国辛亥革命之后,便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p><p class="ql-block"> 概而言之,春节是我国最古老、最热闹、最重要、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b>是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的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b>。它既是华夏史脉衍生出来的一颗明珠,也是炎黄子孙“<b>生肖换岁</b>”的良辰吉日。</p><p class="ql-block"> <b>二、春节是传统习俗的“万花筒、文化宴”</b></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是寄托希望梦想的时刻,不仅是一个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更是一个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春节一直在我国家庭代代相传,代表了家的重要性,强调家的和谐美满、亲情力量,让自己不忘文化根源、牢记传统习俗。通过庆祝春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中,去充分地表达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年”文化,反映的是古人<b>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b>的人文精神。随着历史演进,春节习俗又不断地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赋予了更多积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指的是那些逐渐发展、约定俗成、并被延续下来的做法及仪式,而是充当了承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b>真正传统民俗的“年”</b>,是从过小年开始(即阴历腊月北方的二十三,南方的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期间,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要举办“<b>置年货、做新衣、大扫除、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b>”等各种活动,以示庆祝。<b>主要习俗。</b>有:<b>一是</b>置天地桌,贴门神、春联、窗花,挂灯笼;<b>二是</b>吃团圆饭,吃水饺(初一早上的饺子还要包上钱硬币、豆腐、糖、糕、枣等寓意吉祥的东西),吃年糕、鸡鱼、荷菜等食肴,接神;<b>三是</b>守岁,看大戏(从1983年春节开始至今,央视还增加了看春晚的节目);<b>四是</b>燃放烟花爆竹,拜年,送神(亦称送年,多在初二晚上,送诸神和祖先回天);<b>五是</b>走亲访友(在北方不少地方,正月初三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舞龙舞狮等,以辞旧岁、祈福新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标志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无论是礼仪上的“<b>节序安排、讲究忌讳</b>”,还是实操中的“<b>饮食寓意、穿戴要求</b>”,无不是在彰显着优秀的传统习俗,折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狮、祭灶祭祖、守岁拜年、走亲访友,都寓意着<b style="font-size:18px;">辞旧迎新、</b><b>庆岁祈福、追求好运、平安纳祥</b>的本义。又如,除夕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抚今追昔,缅怀先人,重温祖训,弘扬家风,均体现了对<b>家庭和睦、祖先敬仰、民族团结,及对未来美好</b>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b>三、春节是家国情怀的“中华结、同心圆”</b></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华夏举国同庆、阖家团圆的重大节日,其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生命力,是目前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伦比的,堪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无二亮点。</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在外游子回家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尽可能在这个时节回家过年。旧时候有“<b>有钱没钱、剃头过年</b>”的说法,现今则有“<b>不管通过啥法、过年都要回家</b>”的做法。所以,过年期间,尤其是近些年来,跨区流动的人次,一再刷新,屡破纪录,甚至快逼近了我国现有人口的总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甭提是多么的劲爆超燃啦!</span>男女老少,比肩接踵;大包小兜,肩背手拎;立体客运,一票难求;舟车劳顿,皆是年客。此,已成为了<b>一道独特的风景年画</b>。</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一个能将自己的<b>古文明独自延续至今</b>的国度,所呈现出来的生机活力、独特内涵,是多么的惊世骇俗、何等的有魅力;一个有着“<b>中华结</b>”“<b>同心圆</b>”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民族习俗、文化精神,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多么的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节日期间,为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生所需,军队武警、公安消防及交通电力、水暖餐饮等一些常态供保单位,绝大多数人是不能正常过节休假的,仍需要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服务保障,需“<b>舍小家、为大家</b>”,要“<b>舍自家、为国家</b>”。“<b>辛苦我一个,幸福其他人</b>”,便是这些人骨子里的信条和口头禅。此情此景,多么像王维诗句所说的那样:“<b>每逢佳节倍思亲</b>”,“<b>遍插茱萸少一人</b>”啊!</p><p class="ql-block"> 自己在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只有一个春节是回老家陪父母亲过的。每念及此,便会深感愧疚,这时也只有用父亲的话来宽慰自己,心里才会略微好受一些。自己的父亲本是一名乡村私塾先生,于1943年参加了八路军,任文化干事时在<b>辽宁宽店战斗</b>中负伤,后被评残回乡。<b>他说</b>:“<b>忠孝不能两全</b>”这句话的本意,是用来慰藉精忠报国志士的。但为国尽忠和为家尽孝,实质上是一回事。二者相辅相成,<b>既不要对立看待,也不能对等对待</b>。因为,只有那些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或被称作是忠臣孝子的。<b>为家尽孝是为国尽忠的个化,而为国尽忠则是为家尽孝的升华,也是最大最好的尽孝</b>。</p><p class="ql-block"> <b>四、春节是相互祈福的“七彩板、三江源”</b></p><p class="ql-block"> 过年期间,只要是有炎黄根脉和认同情怀的人,不论其在那、是何身份,都必然会“<b>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接受着节日的文化之染,享赏到节日的亲情之乐</b>”。鞭炮唱喜庆,锣鼓闹喧天,阖家举杯欢。大江南北起歌舞,长城内外迎新年,举国上下绽笑颜。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享受这个美好的节日,还要把它所承载的传统习俗、所寓含的始根文化,不断发掘、弘扬传承、学习利用好,让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来。</p><p class="ql-block"> 春节拜年,是我国很早就有的一种礼仪习俗,除了自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外,亲朋好友之间,不管平时联系疏密、走动勤稀,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祝福、辞旧迎新。拜年形式上,虽然随着社会发展逐有渐变,而且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登门面贺、团拜欢庆,还是致电问候或微信祝愿,所表达的心境与情意则完全是相同的,均是美好真诚的表达,希望共赴新年,同享好运平安。因而,此期间的电话和信息,比平时不知要高出了多少倍了,那真可是激情燃烧,热闹非凡啊!</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农历年的起点;生肖,是炎黄人的印环;鸡鸣,是晨曦时的呼唤;钟声,是岁月里的唱盘;平安,是生活中的保险;快乐,是健康者的源泉;问候,是亲朋间的思念;祝福,是心坎上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向诸位亲友和看官道一声:<b>春节好!拜年啦!颂祺吉祥喜乐事事好!恭祝幸福安宁步步高!</b></p><p class="ql-block"> <b>《华夏过年集锦》</b></p><p class="ql-block">神州华夏过大年,炎黄子孙庆岁欢。</p><p class="ql-block">大江南北共此日,长城内外同祈愿。</p><p class="ql-block">春联窗花新桃符,爆竹灯笼红烛闪。</p><p class="ql-block">天桌酒肴拜诸神,香火纸钱祭祖先。</p><p class="ql-block">一夜连着双岁福,五更分作两载看。</p><p class="ql-block">此刻游子行尤甚,速背乡愁把家还。</p><p class="ql-block">机场车站人如织,自驾搭租客满船。</p><p class="ql-block">四面八方沐笑语,千门万户喜团圆。</p> <p class="ql-block"><b> 《孩童欢》</b></p><p class="ql-block">春节姿绽俏,孩童撒欢笑。</p><p class="ql-block">衣着像彩绘,脸色似光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提小灯笼,脚踹大花炮。</span></p><p class="ql-block">玩的真乐乎,最爱是今宵。</p> <p class="ql-block"> <b>《拜年啦》</b></p><p class="ql-block">三十来拜年,绝佳好时间。</p><p class="ql-block">网络不拥挤,人亦挺悠闲。</p><p class="ql-block">相互送祝福,共祈家和安。</p><p class="ql-block">恭候良辰至,同迎新一天。</p> <p class="ql-block"><b> 《年夜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夕年饭老花样</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藏味道沁心香。</span></p><p class="ql-block">鸡鸭鱼肉卤豆腐,菏菜锦粉金菇汤。</p><p class="ql-block">水饺炸糕花馒头,瓜子桔果点酒糖。</p><p class="ql-block">举杯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盏庆新岁,欢声笑语享安康。</span></p> <p class="ql-block"> <b>《拜年曲》</b></p><p class="ql-block">辞旧曲刚唱,迎新歌又响。</p><p class="ql-block">春节送祈福,电波来帮忙。</p><p class="ql-block">千山距非远,万水载情长。</p><p class="ql-block">心中有灵犀,互祝友安康!</p> <p class="ql-block"> <b>《喜盈门》</b></p><p class="ql-block">张灯结彩庆过年,敲锣打鼓贺团圆。</p><p class="ql-block">烟花爆竹开新日,载歌载舞向明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