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先生故居——濠南别业(上)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濠南别业为张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主楼为英国式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已作为我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范例,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册,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的一个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阳台旁的紫藤为张謇先生亲手种植,每年4月下旬开花,东边那株开紫花,寓意着紫气东来,西边那株开白花,一紫一白,相映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楼前有庭院,种植着花草树木,环境优雅。此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门楼、回廊等,与主楼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楼是濠南别业的核心建筑,内部装饰精美,有张謇生平事迹陈列及故居复原陈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是晚清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他在南通开展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濠南别业见证了他的一生及对南通近代化发展的贡献,对研究张謇的思想、实业救国实践及南通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b></p> 生平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 (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江苏南通,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实业救国的典范。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亡之际,张謇以士负国家之责的自觉,毅然放弃仕途,力行实业救国壮志,开拓工农商诸实业,书写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传奇。毛泽东同志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造福桑梓的楷模。近代中国社会调敝,民不聊生,张謇秉持兼济天下苍生的追求,把实业收入悉数用于办教育、修水利、建市政、广慈善……全方位致力于家乡民生改善,展现了为百姓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尽责任的博大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现代化的先驱。在中华民族被动而艰难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中,张謇洞明世界大势、开风气之先,汲取运用国外技术、管理、文化,推动工业、农业、金融、城市等现代化,使南通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模范县,被当代学界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53年(清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这种出身,使他从小就接触到社会最底层,从而为他民本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图为张謇家中园内的此君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住宅扶海垞内的尊素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摆脱农间阶层的命运,走上科举正途,经人说合,张謇认如皋张氏为族人,以张育才之名参加科举考试,1868年考中如皋馆的秀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是冒籍参加考试,引起了一场风波。这场风波后经通州知州孙云锦的慧眼识才,从中斡旋才得平息,张謇写下《归籍记》记录此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中进士、状元等告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大魁天下”不久,中日战争爆发,面对日本的侵略野心,他竭力鼓动恩师翁同龢坚决抗击。此间两人通信交往频繁。图为翁同穌为甲午战事致张謇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对其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进行了70天的考察,亲身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社会发展。回国后,他便积极呼吁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4年,张謇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光焘撰写了《拟请立宪奏稿》,同年还与朋友一起印发了《日本宪法》《日本宪法义解》《议会史》等书,揭开立宪运动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与张之洞、魏光焘等1904年在南京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6年,朝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颁布了预备立宪的诏谕。为推动立宪,张謇等发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江苏省咨议局成立,张謇被公推为议长。此后,他联合各省咨议局发起请开国会的请愿活动,成为公认的立宪派的领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謇亲眼目啫了武昌起义的熊熊火光。鉴于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张謇审时度势,毅然转向民主共和,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思想政治转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退出出政坛的张謇全力实践他教育、实业等方面的救国主张,他所办事业的各项成果多次在国内外获得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巴拿马塞会颁给张謇的荣誉大奖及民国政府颁给的嘉禾勋章和宝光嘉禾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2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张謇被任命为实业部总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孙中山在上海与张謇等人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3年,张謇为实现他思谋已久的强国安民的方针政策以及他梦寐以求的“棉铁主义”,就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两年间,张謇主持全国农林、工商政务,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水利、渔牧业、度量衡、银行证券、引用外资等20余个法规条例,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15年,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张謇劝说无效,愤而辞职。从此,他倾注全部精力对家乡南通进行全面的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出于对军阀政权的失望,张謇寄希望于各地的自身努力,试图以此来达到强国的愿望,1920年,他与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江苏自治组织“苏社”,并被推选为社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苏社成员在南通博物苑中馆前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对国内的军阀混战深恶痛绝。在直皖、直奉和江浙战争期间,他频繁地通电调停,希望停止战争,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脆弱的民族工业和苦心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成果,他又不得不与各派军阀周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上图:1925年底,张詧、张謇与孙传芳、徐树铮等人在南通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图:张謇注重科学,1922年邀请中国科学社到南通召开年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下图: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南通的濠南别业,终年74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逝世的消息震惊了国内外,各地的吊唁函电如雪片飞来,濠南别业每天前来拜祭者不绝。11月1日,南通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出殡仪式。张謇的灵柩安葬于南通南郊啬园,在墓前伫立着他的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张謇是一位极其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事业家。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披荆斩棘,艰苦自励,为中国实业、文化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b></p> 实业肇基 强国富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5年,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张謇意识到要提高国力、必须振兴自己的实业,并且“责任须在士大夫”。为此他毅然放弃仕宦前途,回乡创办纱厂,投身到“实业救国”的行动之中,到1926年张謇逝世为止,围绕纱厂,他还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并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b></p> 纺绣染织 大生纱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纱厂。1895年,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委派张謇以“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名义,在南通筹办纱厂。历经种种波折,选址于唐闸的纱厂于1899年建成投产。张謇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日生”之意,给纱厂命名为“大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感于创业的艰难,张謇请人画了四幅“厂儆图”,挂于厂内公事厅,以示做戒。图用隐喻的手法,讽刺了办厂过程中故意刁难、提弄的数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纱厂投产后,鉴于在同期华资纱厂中获利最丰,张謇又于1904年购崇明外沙(今启东)地筹建分厂。1907年大生分厂建成投产。</b></p> 大生纱厂分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选址崇明外沙建立分厂,除有阻止别人在此建厂的因素外,还因该地产棉甚丰,且于通州陆地可通,可与大生纱厂成犄角之势。分厂初期,机器设备简陋者甚多,后张謇派人去英国直接购进新产纺纱机,因此开车后所产纱支色白调匀,很受织户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几年,大生一、二两厂获利甚多,张謇因此更锐意扩展,计划再于海门建三厂。四杨坝建四厂,天生池建五厂,东台建六厂。如皋建七厂,南通城南建八厂。上海吴淞建淞厂。其中大生三厂和八厂先后建成,其它建厂计别未能实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建在海门的大生三厂(又称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它于1914年筹建,1921年投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下图:大生三厂有着专门为自己服务的水陆运输设施和工具,1920年该厂花十万元代价铺设了一条11华里的轻便铁道,从三厂直达青龙港,同时又在得龙港兴建会云闸,并疏浚河道通往垦区,使得载重货物可由港闸直达工厂。</b></p> 大生八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八厂筹建于1920年,厂址按1914年计划,定于南通城南江家桥。1923年落成,建筑材料全用钢筋水泥,故在大生四家纱厂中最为坚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国内棉纺织业开始步入箫条,导致八厂集股的困难,为此只得将厂房出租给永丰公司,于1924年开车出纱,1926年大生一厂收回自办,更名为“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简称“大生副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八厂金印“魁星”商标。</b></p> 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在筹办大生纱厂之初,就曾有兼设缫丝机盆的打算,及至大生纱厂投产获利后,他于1903年集股2万元,并于大生系统其它企业调集5.8万元,在唐闸创办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公司主要经营缫丝和染织两项业务。 </b></p> 大生织物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织物公司开办于1915年,位于唐家闸河东,专门织造纱毯占地十余亩。该公司以五月九日国耻日作为公司的开办时间,由张謇三兄张詧任总理。公司生产大号、中号、小号及各色毯及台毯等,并以金梭图为商标,有年产约8.7万余条。产品最初销售本地,后则外销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并在上海、汉口均设有批发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织物公司分考工与营业二大部。考工部复分漂练、络纱、牵经、制织、花板、结边、整理、成包、染色等处。营业部则分会计、收货、出货、庶务四处。张詧任总理,马翠伯为公司经理。</b></p> 南通绣织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通绣织局创始于1920年,是鉴于欧美各国人士喜爱中国绣品而设的。绣织局从事绣品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总局设在南通,并在上海成立运输机构,还在美国设立分公司,经营刺绣工艺品。绣品除由总局提供外,还在上海、浦东、苏州等地收购。</b></p> 垦植盐业 通海垦牧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895年,张謇就有开垦通海地区滩涂发展农业生产的动议。1900年大生纱厂初见成效,他便着手将此付诸实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兴办垦牧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大生纱厂建立一个产棉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海垦牧公司是按招股集资方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农业公司,它的创建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进入了从工业扩展到农业,而使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公司第一届股东会的合影</b></p> 同仁泰盐业总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继创办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后,张謇于1903年在通州吕四创办了同仁泰盐业公司。创办盐业公司的目的是与张謇“ 救国先救纺”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他还希望公司通过改革传统的煎盐方法,腾出沿海草滩来植棉,为棉纺工业提供原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仁泰盐业公司是张謇改革盐业生产和经营的试点,公司设总理一人,由张謇担任,下设经理和分工办事的“执事”。机构除“内外账房”、“修理”、“粮房”外,还有专营生产的“煎房”、“草场”、“垣友”、“灶友”等。图为公司的总办事处。</b></p> 大有晋盐垦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有晋盐垦公司设在通州三余镇,成立于1914年,占地27.6万亩。公司共分十二区,每区皆设自治公所、警察所及小学校各一,并有街道、公园、运动场等。另有煎盐池,兼营土法煎盐。</b></p> 大赉、大豫盐垦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赉盐垦公司地处通泰两属之交,总面积5122亩。内分九区。资本总额80万元。公司设于角斜场。垦区佃农自南通、海门、启东迁来。主要棉作物系山东棉、脱子棉、退化洋棉,每亩产量50斤。公司还兼营盐业生产。上图:大赉盐垦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豫盐垦公司在如皋掘港场(今属如东县),1917年6月创办,总面积48万,其中已垦地13万亩,未垦地35万亩。全公司分十六区,垦区佃民多自南通、海门、启东、崇明、如皋迁来。自治组织为公乡所。下图:大豫盐垦公司。</b></p> 华成、大𧙗盐垦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成盐垦公司成立于1917年,为江苏督军冯国璋创办,后因冯国璋入京代理总统之职,张謇受请代为主持公司事务。公司位于阜宁县庙湾场,资本总额250万元。上图为华成盐垦公司雇工在荡地锄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祐盐垦公司位于盐城伍佑场,1918年由张謇发起创办集股,至1922年成立,张孝若任董事长,公司资本总额80万元,规划地10万多亩。</b></p> 大丰盐垦公司、新通垦植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丰盐垦公司是1918年由张謇等创办的,地点在东台(今大丰县),占地112万亩,是淮南垦区内规模最大的公司。公司农户来自南通、海门、启东等地。主要作物系山东棉、脱子棉,每亩产量约40斤。公司最初集资200万元,后增至400万元。上图:大丰盐垦公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通垦植公司为张謇门人许振创办,地点在阜宁县之八滩,资本总额12万元,规划地13万亩,分有13个垦区。已垦熟地专种棉、麦、大豆等作物。1918年公司成立,公推张謇为总经理,并组成董监事会。下图:新通垦殖公司耕地作业及新通垦殖公司棉田。</b></p> 通泰盐垦事务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2年因垦区棉花田连遭灾荒,各盐公司联合召开会议,决定组建南通实业总管理处统筹全局,规划复兴。总管理处由张謇自任处长。通泰盐恳是无所即为下属机构,成立于1922年,主要负责规范各盐垦公司工程,指导垦务,统一调度金融等。图为位于南通城的通泰盐垦事务所。</b></p> 新南垦植公司、大阜垦植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张謇等人在阜宁县创办了新南垦殖公司。上图:新南垦殖公司堤渠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阜垦植公司开办于1920年,地居阜宁县境内。公司面积约20余万亩。该地因系古河道淤积而成,泥沙比例约7:3,适宜种植水稻和棉花。公司由张謇之子张孝若创办并自任经理。下图:大阜垦植公司。</b></p> 淮南垦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海垦牧公司的开发成功,掀起了苏北沿海地区筹办农垦公司的热潮,先后成立的大小盐垦或垦殖公司达40多个。由于该地区旧为淮南盐场的所在,故统称这一地区为淮南垦区。上图为《通泰各盐垦公司总图》,下图为垦区风景。</b></p> 航运水利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3年,张謇鉴于外商小轮航行内河,既失主权又丧民心,为适应大生系统日益繁忙的运输需要,与如皋绅士沙元炳创办了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正式开辟通州至吕四的航线。至1918年,公司拥有小轮20艘,拖船15艘,经营的内河航线有10条,长达千余里。图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b></p> 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1年开辟通沪航班后,张謇即着手建设天生港码头,并于1904年成立了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随着公司的建成,天生港成为南通和苏北的一个重要港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生港轮船公司成立后,停靠通州备港日的轮船仍停泊在江心。为此张謇决定在天生港筹建码头。1904年,天生举世大达轮步公司成立时,已建有“通源”、“通绪”两个趸船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因所开苏北航运直接影响购盐运使和盐商及其所控木船运输商的利益而受阻挠。1915年公司经理蒋报觉特向张謇推荐,由江石溪出任公司协理,以其在扬州一带的社会威望,保证了航线的畅通。</b></p> 大生轮船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0年,大生纱厂为运输机器物料,向上海广生小轮公司包租了一艘“济安”小轮往来通沪之间。同年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批准由大生纱厂自办轮船运输业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1年,大生轮船公司建立,原向上海包租的“济安”小轮,更名为“大生”。</b></p> 泽生水利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港道浅窄,运输不灵”,原料、成品及机器物料面临运输的阻碍,张謇深感“地方自治,交通尤要”提出疏浚运河修建船闸,并为此于1911年在南通天生港设立泽生水利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应张謇之聘到南通从事江岸保坍、涵洞、闸港和桥梁等测量设计工程,1919年在勘测垦区遥望港工程中得病去世。张謇为其公葬于剑山之麓。</b></p> 上海大达轮步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建立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的同时,张謇与李厚佑在上海又筹选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公司于1905年成立,并在上海十六铺建造了码头后还购进数十艘江轮投入营运。</b></p> 仓储堆栈 大储一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交通运输和抵押汇兑业务的发展,为适应需要 ,大生集团从1913年开始,分别在海门、南通、上海经营堆栈业务。最初有南通惠通公栈,后来有各地的大储栈。因当时的棉花商贩掺水严重,影响棉花质量,所以各堆栈兼办打包业务。由总商会派驻棉检人员,作简单的棉花含水检验,故大储栈又名大储堆栈打包公司。张謇等于1917年合资发起在南通唐闸兴建大储堆栈。</b></p> 大储三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南通城区的大储三栈。</b></p> 大储四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海门茅家镇的大储四栈。</b></p> 大储七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启东久隆镇大生二厂投资设立的大储七栈。</b></p> 银行交易所 淮海实业银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10年,张謇为控制通海地方游资和两淮盐务资金。用以服务大生系统,曾筹划创设有关银行,但客观条件未备,未能实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经大生股东常会议决,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宣告成立,总行设南通,次年设分行于海门、扬州、南京、上海、镇江、苏州,并在盐城、阜宁、东台各垦区设立了分理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等人在淮海实业银行门前的合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淮海实业银行壹元、伍元、拾元纸币。</b></p> 江苏银行、中国银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设于南通的江苏银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设于南通的中国银行。</b></p> 交通银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于南通的交通银行。</b></p> 上海银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南通城市日趋繁荣,金融业务也随之发展。1911年后多家官商银行纷纷来通设立分支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为设于南通的上海银行。</b></p> 南通交易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通交易所,全称为南通棉业、纱业、证券、杂粮联合交易所,于1921年9月在总商会新厦开幕。</b></p> 上海事务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7年冬,筹办中的大生纱厂在上海设立帐房,名为上海公所,后改名大生上海事务所。事务所除为大生企业采运物料和 来沪人员提供食宿外,还成立大生公司,专营机器进口业务、南通绣织局和复新面厂产品外销业务,为大生各企业融通资金,并作为张謇等人与政界、新闻界交往的联络处。</b></p> 其他产业 广生油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生油厂初议定由大生纱厂与上海华盛纱厂联合招股筹办,后因资金未招足,于1903年由大生纱厂投资将厂建成开车。1905年华盛将股权全让给大生,大生股资总额达5万两。油厂以大生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生产棉油和棉饼。初期生产规模基小,后又在原厂之东另建东厂,并增购了机器设备,经过扩充,营业状况甚佳。</b></p> 资生铁治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在甲午以后,对张之洞在湖北兴办的钢铁工业很为赞赏,及至他自己办了纱厂和垦牧公司等企业以后,更感到有发展机械工业的迫切需要。1903年,他便开始集资筹办资生铁治公司,公司对外有时统称资生铁冶厂,而实际上先后建成的铁厂和治厂各自独立。图为资生铁治厂表门。</b></p> 颐生酿造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初创南通垦牧公司时,曾划出土地种植大米、高粱,并在垦区设颐生酿造公司,酿制高粱酒。1903年特大风潮袭击,公司厂房被毁,设备原料损失殆尽。灾后张謇在海门富乐镇另建了颐生酿造厂,并请来技术工人自行配方酿制烧酒,产品有十多种。1906年颐生酒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b></p> 复兴面粉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1年,大生纱厂杂务董徐翔林等集资在纱厂引擎车间旁设立大兴面厂(又称通州大兴机器磨面公司),利用纱厂多余动力磨制面粉,并从清政府获得五年内在通海地区独家设厂的专利和产、运、销免完捐税的权利。</b></p> 大山砂石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南通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石材甚多,为防止滥采矿石,保护南通五山山体及名胜古迹,张謇于1919年创办了天生港大山砂石公司。</b></p> 大润灰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投资在南通城郊兴办大润灰厂,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石灰,用以解决南通建筑所需。</b></p> 通燧火柴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商人杨德清鉴于日本和德国的火柴控制着中国市场,在天生港试办火柴制盒工场。但因资金短绌,屡遭挫折。张謇嘉其志向,投资2万元,于1917年购机制造梗木。1919年,集股10万元,在天生港创立通燧火柴梗木公司,并援例请得北洋政府准予专利2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燧火柴公司主要的生产设备,除1917年购置的一部日本火柴制盒机外,1918年又购进日本、德国的制梗、制盒机各一部,并聘请德国技师齐克菲主持工务。梗木原料为通海所产的白杨、火柴产品有“南通、“麒”、“鲸波”销苏北各地及南京、芜湖、安庆一带。</b></p> 天生港电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謇晚年非常关心电厂的建设,于1920年集资兴建厂房建造电厂,并向英商订购两整套发电机器设备。由于种种困难,电厂建设搁置。1931年大生董事会秉承张謇夙愿,重新规划建设电厂。于1934年建成发电的天生港电厂对南通地方工业的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图为电厂办公楼及天生港电厂远眺。</b></p> 大达公电碾米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6年,张謇等集资1万元,在唐闸兴建厂房、堆栈,购置机器,利用大生纱厂多余的电力,创设了大达公电碾米公司,代客碾米。数年后,其它碾米厂相继设立。至解放前,南通的碾米厂已达三十余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濠南别业“实业肇基 强国富民”馆,深深被张謇实业救国的壮举所震撼!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亡之际,张謇以士负国家之责的自觉,毅然放弃仕途,力行实业救国壮志,开拓工农商诸实业,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并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书写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传奇,这是实业救国的典范,这是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下篇请跟随我继续参观濠南别业中的“教育广兴 启智育才”馆和“公益溥施 示范全国”馆。(文中展板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为展馆摘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