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径和花径碑

禾青

<h3>作者在白居易花径刻石留影</h3> <h3>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應福建電視劇製作中心李棟先生之邀,創作三言二拍電視劇本,曾來廬山並小住數日。回想起來已有二十多個年頭,李棟先生不幸英年早逝,今日舊地重遊,憶起老友音容,自有一番感慨在心頭。<br>根據行程到廬山後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花徑。上次來廬山因爲有創作任務,旅遊只是創作之餘得以休閒的意外收獲,所以,仅去了錦繡谷、仙人洞、含鄱口等幾個知名打卡景點,花徑沒有去,這次正好補上。</h3> <h3>花徑瀕臨花徑湖,花徑湖是人工湖,建於1961年,因形狀像小提琴,故又名如琴湖。花徑入口匾額上赫然冩着“花徑”二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字體渾厚飽滿,很有力度。兩旁鐫刻着一副對聯,上聯“花開山寺”,下聯“詠留詩人”。説明這裡以前確實是有寺廟的,而且寺中有花,因爲白居易曾在這裡賞過桃花,冩過桃花的詩,上聯中的花應該是桃花;下聯中的“詩人”當然指的就是白居易了。<br>曆史上廬山有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三座寺廟,這裡是大林寺所在地。唐時大林寺還在,寺內花木繁茂,桃花最多,春天桃花盛開,嫣紅似火,雲蒸霞蔚,將這青燈黃捲的淒涼古寺映照得紅燦燦亮閃閃,煥髮出幾許生機。</h3> <h3>白居易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越職言事獲罪,貶爲江州司馬,曾於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與東林寺高僧法寅及十七位好友來大林寺遊玩。當時,白居易剛建好位於山下的遺愛草堂,一行人從草堂出发盤山而上,一路欣賞廬山美景,談天説地,來到大林寺。當時正是農曆四月上旬暮春時節,沿途桃花俱都開敗凋謝,大家不免有些掃興。當來到大林寺時眼前突然一亮,一片如霞似火盛開的桃花驀地映入眼簾,精神爲之一振。白居易詩興大发,即興口佔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大林寺桃花》詩:“人間四月芳菲儘,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大詩人就是大詩人,即興口佔,卻成爲千古傳唱的佳作。白居易意猶未儘,看到山徑上落滿繽紛的花瓣,乘興揮毫,筆走龍蛇,冩下“花徑”兩個大字。</h3> <h3>花径碑亭</h3> <h3>我來花徑遊覽是陽曆的四月,與白老先生來遊整整早了大約一個月。花徑兩旁的桃花開得正茂盛,有紅有白,交相輝映,爭奇鬥艷。往裡走不遠便來到“花徑亭”。這是一座傘頂圓亭,裡面存放着據考証是白居易親筆手書的“花徑”石碑。</h3> <h3>花径碑</h3> <h3>説起這塊“花徑”石碑還真有些故事。這塊碑是1929年(民國18年)发現的。发現它的是一位叫李風高的湖北漢陽人,當時大林寺還在,他在大林寺遊覽時無意中見到這塊石碑。李風高知道白居易冩《大林寺桃花》詩和“花徑”軼事,覺得這不是一塊普通石碑,而是消失千餘年的古碑,激動驚喜的心情可想而知。邀集社會賢達、文人墨客,籌集資金,築亭存放,以爲永久紀唸。並在寺內栽種了五百餘棵桃樹,再現白居易時滿寺桃花盛開的景象。有了這段傳奇佳話,花徑的名聲便大了起來,成爲文人雅士遊賞聚會的場所。<br>聽導遊講,自李風高发現“花徑”碑以後,人們認定“花徑”二字是白居易親筆手書,沒有人表示過懷疑。實際這塊“花徑”碑卻不是唐時的石碑,碑上“花徑”二字也不是白居易的手書,是贗品。而識破它的是一位偉人,某年偉人來廬山開會,空閒時來花徑遊玩,看到碑上的“花徑”二字,立刻説是假的,贗品。理由是白居易時“花”字還沒有出現,而是“華”字。</h3> <h3>這塊“花徑”碑是贗品不假,據考証鐫刻於明朝,也屬於文物。但我對導遊講的這段偉人辨贗的軼事頗爲懷疑。我雖然對古文字沒有研究,但我知道這個“花”字早在白居易之前就有了。唐朝沙門懷仁曾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名《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就有“花”字。因爲該碑文是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集的字,可見“花”字在東晉時就有了,早於白居易好幾百年。</h3> <h3>到底有沒有偉人“花徑”辨贗這件事?我查了有關資料,那一年偉人確實在廬山開過會,也確實到花徑一遊,時間是7月某日下午,但所有資料都沒有提到辨贗這件事。如果有是絶對不會不提及,而且會大肆吹捧,稱讚其學識渊博等等。所以,我懷疑是導遊爲吸引遊客而牽強附會。<br><br>【刊于2025/1/5《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