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六<br>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br>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br>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br>【注释】《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准备出师北伐,临出发,上此表给刘禅。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br>《陈情表》是西晋军事、战略、文学家李密(字令伯)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作者先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矛盾的方案,即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br>《祭十二郎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给侄子十二郎的一篇祭文。十二郎 是韩家仅存的香火 ,本应与韩愈在世上相依为命 ,但韩愈为了赴任和侄子相别, 没想到这一去竟是天人永隔, 连侄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最后 只剩他一人孤独地在这个世上。在对孤单的痛苦 对侄子的歉疚和思念迸发时,写下来这篇祭文。<br>【今译】读三国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掉眼泪的人,这个人一定对君主不忠诚;读西晋军事、战略、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陈情表》而不掉泪的人,这个人一定对父母不孝敬;读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为侄子十二郎写的《祭十二郎文》不掉眼泪的人,这个人一定做不到兄弟之间相互敬爱。<br>【出处】[宋]赵与时《宾退录》。 <br>二七七<br>强项者未必为穷之路;<br>屈膝者未必为通之门。<br>故铜头铁面,<br>君子落得做个君子;<br>奴颜婢膝,<br>小人枉自做了小人。<br>【注释】强项:颈项僵直,形容政治刚强不屈服。铜头铁面:头是铜铸的,面是铁打的。形容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奴颜婢膝:奴才脸部的表情和下跪的样子。形容奴气十足,谄媚、奉承主子的丑态。<br>【今译】刚强不屈、不肯低头的人,不一定无路可走;卑躬屈膝、低眉弯腰的人,不一定畅通无阻。所以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君子落得个做君子;满脸堆笑、低三下四,小人白白地做个小人。<br>【出处】[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br> 二七八<br>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br>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br>【今译】天性纯洁干净的人,就是饿了吃渴了喝,不过是为了保养身体和精神;心思深深迷恋某种事物的人,即使谈说佛教、教义解释佛经中唱词,也全都是摆弄魂魄毫无意义。<br>【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br>二七九<br>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br>【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br>【今译】事事都要求满足,什么时候才能满足,知道满足就是满足;总想不忙碌闲下来却得不到休闲,挤时间忙里偷闲就休闲。【出处】[清]金缨《格言联壁·惠吉类》。<br>二八0<br>知足常足,终身不辱;<br>知止常止,终身不耻。<br>【今译】知道满足,经常满足,一生不会遭到屈辱;知道适可而至,经常适可而止,一生不会蒙受羞耻。<br>【出处】[清]金缨《格言联壁·惠吉类》。<br>二八一<br>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br>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br>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br>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br>【今译】用积累货物钱财的心劲去积累知识学识,用追求功业和名誉的心劲去追求品德的修养;用爱惜、爱护妻子的心思爱惜、爱护父母,用守卫官位的心思去守卫国家。<br>【出处】[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br>二八二<br>读书无论资性高低,<br>但能勤学好问,<br>凡事思一个所以然,<br>自有义理贯通之日;<br>立身不嫌家世贫贱,<br>但能忠厚老成,<br>所行无一毫苟且处,<br>便为乡党仰望之人。<br>【注释】资性:资质秉性。苟且:不守礼法、道义的;随便的行为。乡党:乡里。<br>【今译】读书不管天性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不耻下问,不论什么事,都想出来为什么会如此,自然会有经义学问伦理道德全部彻底了解的那一天;在社会上立足处世,不介意家族身世贫穷低贱,只要能够忠实宽厚,做事没有一点敷衍马虎的地方,就能成为家乡的父老所看重,敬仰的人。<br>二八三<br>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秋在清凉台上;<br>穷不可遣,而穷愁可遣,春生安乐窝中。<br>【今译】炎热不可能驱除,炎热造成的烦恼却可以驱除,清凉的秋意在清凉台上;贫穷不可能排遣,贫穷造成的忧愁却可以排遣,温暖的春意发生在安乐舒适的住所。<br>【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br>二八四<br>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br>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br>【今译】富贵贫贱总是难以合乎人的心意,知道满足就会称心如意;山水花竹,没有永久不变的主人,有闲时间欣赏就是主人。【出处】[清]张英《聪训斋语》。<br>二八五<br>谈经济外,当谈道义,可以化人;<br>谈心性外,当谈因果,可以劝善。<br>【今译】讨论财富创造问题之外,应当讨论道德和正义,(讨论道德和正义)可以教化人;讨论性情性格问题外,应当讨论因果关系,(讨论因果关系)可以勉励做善事。<br>【出处】[清]金缨《格言联壁·惠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