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英语中有两个相近意思的词汇,“艺术博物馆”(art museum)和“艺术馆”(gallery)是有所区别的。法国的卢浮宫可称得上“艺术博物馆”,其中有各种绘画雕塑,还包括世界古老文明的考古发现。英国则分为两类,一是大英博物馆,其中是远古的艺术文物,二是英国国家艺术馆,展出的是是中世纪以来的绘画雕塑作品。世界各地仿照了这两种模式。譬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是法国卢浮宫的模式,而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就是英国国家艺术馆的翻版。加拿大很长时间内是属于英国殖民地,所以也按英国方式,将“博物馆”与“艺术馆”分开来建。这篇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多伦多的安大略艺术馆算不上世界顶级的艺术馆,但是作为一个主要西方国家,它的艺术馆肯定也不乏世界名画。大约30年前我曾来过加拿大,好像在多伦多或者渥太华等地看过它们的艺术馆,还有在出国之前也曾看过当时的上海艺术馆展出的加拿大画家的特展,北国粗犷有力的画风给我印象很深刻。所以,这次到多伦多,就很想观赏一下这里的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与美国相同,都是后来才收藏艺术品的,相对欧洲的各国艺术馆,藏品比较杂,不专,但从好的一面看,就是内容比较广,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史的一条基本脉络,所以,我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整理我拍摄的照片。当然,拍摄到的只是所有展品的很少一部分,肯定会漏掉一些佳作。</p><p class="ql-block"> 写美篇就像再次游览艺术馆,甚至能更深入,更细心地欣赏;也像是看一部西方美朮史的书,这里浓缩了上千年的西方艺术。现在,网上大多数的游记也好,博物馆的介绍也好,大多只是罗列一些照片,作为一个记录。当然,这篇文章对我来说,主要也是为了记忆而写,但是我喜欢自说自话,胡乱发表一些评论(加黑色框号的),有的不一定正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安大略艺术馆外观(我忘了拍摄外景,下面一张照片是网上转录的。)</p> <p class="ql-block">内景</p> <p class="ql-block">欧洲艺术 1300-1600年</p><p class="ql-block">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欧洲艺术大多具有宗教性质。这些作品常用于教堂,例如安装在教堂内部的绘画祭坛或建筑外墙的石灰石雕塑。一些艺术品则用于家庭中的日常私人祈祷。委托肖像画也是当时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因能够为富有的赞助人创作出赏心悦目且逼真的形象而获得赞誉。</p><p class="ql-block"> 本展厅中展示的一些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是在巴黎、威尼斯、安特卫普和科隆等主要城市中建立的,而另一些艺术家则在较小的地方中心取得了地区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前后,是西方艺术史上很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意大利作品引领世界潮流。可惜的是,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福塞斯大师</p><p class="ql-block">活跃于西班牙韦斯卡【西班牙与法国交界处】, 1302年前</p><p class="ql-block">《圣约翰与哲学家克拉顿的两名弟子》</p><p class="ql-block">约1300年</p><p class="ql-block">壁画</p><p class="ql-block"> 这件艺术品是一幅壁画,通过将色彩鲜艳的颜料涂抹在新鲜的灰泥墙上制作而成。当墙面干燥后,颜色会与表面结合,形成耐久的图像。这块壁画被从原来的背景中移除后,装裱在画布上并作为一幅画出售。</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位被称为“福塞斯大师”的艺术家,我们知之甚少。这一称谓来源于艺术家在西班牙西北部圣米格尔·德·福塞斯教堂创作的一些独特壁画,这些壁画使他得以留名。</p><p class="ql-block">【很典型的中世纪绘画,注意画中人物的眼神,蛮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如果比较的话,下面这幅是与上同时的意大利画家乔多画的。所以为什么,他被称为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画家。(约1267年—1337年1月8日)】</p> <p class="ql-block">比较:乔多的《犹大之吻》</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德尔·比翁多</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356-1399年(要比乔多晚100年左右),逝世于意大利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圣本笃的异象》</p><p class="ql-block">1375-1379年</p><p class="ql-block">蛋彩与金箔,木板</p><p class="ql-block">A.L. 科佩尔捐赠,1953年</p> <p class="ql-block">汉斯·舒赫林</p><p class="ql-block">出生和逝世于德国乌尔姆,约1430-1505年</p><p class="ql-block">《基督下十字架》</p><p class="ql-block">1490年代</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相对比较好的画,几乎与达芬奇同时,明显是北方画派的哪一类,与尼德兰画派的祖师凡. 艾克等人的画作有相同之处,但不如他的前辈们。】</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比较:约早50年前的尼德兰画家罗希尔·范德魏登相同主题的作品《下十字架》(1435年)要比上幅画要好得多!】</p> <p class="ql-block">哈蒂瓦大师</p><p class="ql-block">活跃于西班牙瓦伦西亚,1490-1515年</p><p class="ql-block">《基督受难》</p><p class="ql-block">15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覆布。</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比上一幅更差!】</p> <p class="ql-block">属于克雷斯大师</p><p class="ql-block">荷兰,活跃于1475-1499年</p><p class="ql-block">《耶稣驱逐圣殿中的商人们》</p><p class="ql-block">约1480-150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 在《圣经》故事中,耶稣看到放贷人和商人亵渎耶路撒冷的圣殿后勃然大怒。当他驱逐他们时,那些畏缩在他面前的人展现出充满敬畏的面孔,宛如真实的肖像。同时,等待被出售用于献祭的动物直视着观众,增添了一种既令人不安又略带幽默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画家在作品中充满细节地表现了金钱、权力、宗教、政治和腐败的象征,这些内容对于当时的观众具有特别的意义。例如,背景左侧身着红衣的红衣主教与站在他身后的弄臣反映了对当时教会普遍出售“赎罪券”行为的不满——这种行为是向寻求赦罪的人收费的。</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这幅画的时代,正是宗教改革的前夕。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大字报《九十五条论纲》。所以,艺术反映了一个时代。那种对当时天主教不满的氛围早已形成。】</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布茨</p><p class="ql-block">出生和逝世于弗兰德斯鲁汶(现比利时)</p><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p><p class="ql-block">约150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 <p class="ql-block">【比较:华盛顿国立艺术馆中的杰拉尔·大卫(约1460-1523)《埃及逃亡途中的休息》与上面这幅几乎同时,而且同样的主题。尽管上面的这幅画中圣母的神态,衣服及风景画得相当不错,但大卫的画明显看上去舒服得多,其高下立马可见。】</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谢祭坛画大师</p><p class="ql-block">德国画家,活跃于班贝格</p><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约1480-1490年,油彩木板画</p><p class="ql-block">【也是北方画派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谢祭坛画大师</p><p class="ql-block">德国画家,活跃于班贝格</p><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约1480-1490年,油彩木板画</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在《耶稣受难》这个主题的形象处理,德国人与意大利人有很大的不同。意大利人不喜欢血腥残忍的场面,所以会有意识地修饰,淡化它。而德国人则不管,更追求真实,更强化情感的发泄,如上幅画那样。作为比较,我将拉斐尔的《耶稣受难》转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汉斯·荷尔拜因(小汉斯)创作。</p><p class="ql-block">《亨利八世肖像》【这位大胖子(1491-<span style="font-size:18px;">1547年;1509-1547年在位,</span>先后娶了六位妻子,处决了其中两位。为了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不惜与教皇反目,自立英国教会。伊莉莎白女王是他的女儿。】</p><p class="ql-block">16世纪,油彩木板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艺术馆内看到这幅画大为惊奇,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的画。艺术馆并没说它是复制品,但我还是有点疑惑,在写此篇时查了一下chat got,机器人回复是:“多伦多的安大略美术馆(Art Gallery of Ontario,简称AGO)收藏了一幅亨利八世的肖像画。然而,这幅画并非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原作,而是根据他的作品所作的复制品。荷尔拜因于1537年为伦敦白厅宫绘制了一幅亨利八世的肖像壁画,但该壁画在1698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现存的亨利八世肖像画大多是根据这幅壁画的复制品。因此,安大略美术馆中的这幅肖像画应被视为一件历史复制品,而非荷尔拜因的原作。”我不知道机器人是否对,它有时也会瞎讲,但确实在世上有几幅同样的作品。可是即使是历史复制品,世上也没有几幅如此精采,仍应算是博物馆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小汉斯. 荷尔拜因的父亲老汉斯. 荷尔拜因是前面画《基督下十字架》的汉斯·舒赫林的学生。小汉斯. 荷尔拜因是16世纪很有名的德国画家,是当时伟大的思想家(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先行者)伊拉漠斯的朋友。我们今天看到那位伊拉漠斯,还有写《乌托邦》的英国思想家莫尔,包括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的肖像画都出自他手。】</p> <p class="ql-block">16世纪,意大利画作《春之寓言》</p><p class="ql-block"> 画家雅各布·巴萨诺(意大利语:Jacopo Bassano,1510年—1592年2月14日,意大利画家,出生并卒于威尼斯附近小镇巴萨诺-德尔格拉帕。【与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几乎同时,这两位画家可能相互认识。】他早先在父亲的画室里受训,后在威尼斯从师博尼法齐奥·韦罗内塞。他的画作基本上都是包括风景画及生活场景的带有宗教性的油画。属于威尼斯画派。</p><p class="ql-block">【我拍摄的唯一的一幅意大利16世纪的画作,事实上,16世纪属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当时有很多伟大的画家涌现。】</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尼德兰地区勃鲁盖尔兄弟的作品。注意,外国人名字有点混,不要搞错。他们的父亲老彼得. 勃鲁盖尔在西方艺术史最有名的一位。这两位都是他的儿子,小彼得. 勃鲁盖尔是哥哥,老扬. 勃鲁盖尔是弟弟,都是在16-17世纪之间的画家。尼德兰是世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帝王贵族,所以在艺术上也有许多首创,静物画,风景画,风俗画取代了宗教体裁的画作。普通人也在画面中出现。</p> <p class="ql-block">小彼得·布鲁盖尔</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布鲁塞尔,比利时,1564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弗兰德斯安特卫普(现比利时),1638年</p><p class="ql-block">《乡村婚礼》</p><p class="ql-block">1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在16世纪和17世纪,富裕的城市居民对劳动阶级农民的生活产生了一种怀旧的好奇心。他父亲老彼得·布鲁盖尔(约1525-1569年)创作了许多广受欢迎的乡村婚礼画作,反映了当时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简单、粗犷和喧闹的印象。他的儿子小彼得·布鲁盖尔延续并改编了这些主题,正如这里所展示的作品,与他父亲的风格很像。</p> <p class="ql-block">老扬·勃鲁盖尔</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布鲁塞尔(1568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安特卫普(1625年)</p><p class="ql-block">《石制花瓶中的花卉静物》</p><p class="ql-block">约161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 在17世纪,富裕的欧洲人热衷于收藏通过全球贸易路线获得的自然标本,包括贝壳、化石、鸵鸟蛋和动物标本。1630年代的“郁金香狂热”也是这一日益增长的自然世界收藏热潮的一部分。荷兰的收藏家通过收藏的深度和多样性展示他们的财富,画中稀有的双色郁金香更是备受珍视,一度比黄金还要珍贵。然而,郁金香市场的泡沫并未持续太久;当市场崩盘后,许多人失去了所有钱财,只剩下一堆花卉球茎。</p><p class="ql-block">【上面这段说明得很好,“郁金香狂热”是世上第一次出现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所以这幅画间接地显示出这个前兆,蛮有意思。而且,这幅画也非常精彩!可能是我见到最早的花卉静物之一。顺便说一声,他和下面要讲到的画家鲁本斯是好朋友(他比卢鲁本斯大9岁。)卢鲁本斯曾为他画过一幅《全家福》(并不在此馆中)我转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鲁本斯:《老扬. 勃鲁勃尔全家》</p> <p class="ql-block"> 【上面介绍的就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300间的西方绘画。下面是17世纪的收藏,这座艺术馆收藏了不少很好的17世纪画作,很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欧洲艺术:宗教艺术</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是17世纪欧洲最强大的社会力量之一。艺术家通过从《圣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引人入胜的雕塑和绘画,以激发人们的虔诚。他们的作品运用戏剧性的对角线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引人注目的肌肉形态来塑造形象。</p><p class="ql-block"> 资助人会委托创作大规模的艺术作品来装饰教堂的祭坛,同时也会订制小型作品供个人家庭使用。在这一时期,宗教也是推动全球殖民化的最强大社会力量之一。欧洲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被带到海外的殖民地,用作将殖民地居民改宗为基督教的工具。</p><p class="ql-block">【上面说明漏掉了很重要的历史因素,就是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这个运动对罗马天主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为了对应这样的变化,罗马天主教发起了一个“反改革运动”,其中有整顿天主教内部的机构,创建耶稣会等等,但其中相当重要的就是用艺术来重振天主教的权威,所以,巴洛克风格艺术应运而生,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潮。】</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德国西根(1577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比利时安特卫普(1640年)</p><p class="ql-block">《屠杀无辜者》约161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了《圣经》中最暴力的故事之一。耶稣出生时,犹太地区的统治者希律王得知一则预言,说王国中的某个新生儿将来会推翻他的统治。为了保住王位,希律下令杀死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孩。鲁本斯呈现了一幅令人深感不安的场景:母亲们拼命保护自己的儿子,而士兵们从四面八方发动攻击。画面复杂的构图中,交缠的身体、被杀害的儿童、撕裂的肌肤以及鲜血突显了一个人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恐怖后果。</p><p class="ql-block"> 鲁本斯本人生活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并作为一名外交官致力于追求和平</p><p class="ql-block"> 【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艺术的代表!下面这两幅画充分展现了这种风格的特点:对角线的构图,强烈的动感,充满了活力等等。很好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鲁本斯《树起十字架》163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幅画可能是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大教堂的祭坛画《上十字架》的小像,下面转录一下这幅世界名画及介绍:</p><p class="ql-block">《上十字架》:旋风般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整体画作呈现从左上角至右下角的倾斜构图。耶稣作为画面的主体,面对阳光,拥有最醒目的白色肉体,代表了他的纯洁无暇。他被钉在巨大的十字架上,身体任由魁梧的士兵摆布。那些士兵汗流浃背地将其钉上十字架,虽然耶稣动弹不得,但却透露出神圣的英雄色彩。在画中,行刑者的紧张与耶稣的坚定形成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 《上十字架》画中背景昏暗、风雨交加,被肌肉发达的士兵们包围的耶稣更显突出,强烈的对比使整幅画有了一种旋风般的激情画中耶稣虽然任人鱼肉,但他却仍以悲悯之态仰望天空,仿佛被钉上十字架的人并不是他,他与这凡俗一切毫无关系。耶稣任由身边爪牙们将其钉上十字架,其姿态之宁静成为了画面的绝对中心,人们的目光在最后常常汇集在同一点上——耶稣的脸部</p><p class="ql-block"> 此画虽然对比强烈,但并无突兀割裂之感。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动态都与周围空间和其他人物的动态奇妙的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永远会被这一个宁静却又狂野的瞬间所震撼到。迎着阳光的耶稣,背着阳光的士兵们,无一不展现出了画家的激情与理解。】</p> <p class="ql-block">阿德里安·范·德·芬内</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荷兰沃德,1590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荷兰海牙,1662年</p><p class="ql-block">《乡村舞会》</p><p class="ql-block">约163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属于北风尼德兰画派,蛮有意思的是,欧洲天主教国家都在热衷于画宗教画时,北方新教仍然很起劲地画风俗画。】</p> <p class="ql-block">胡塞佩·德·里韦拉</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西班牙哈蒂瓦,1591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652年</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p><p class="ql-block">1614-161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画布</p><p class="ql-block">【事实上,17世纪是西班牙绘画的黄金时代,格列柯,委拉茨凯维茨,弁里拉,苏巴朗等等。这里好像只有里韦拉(也有译为“里贝拉”)的这一幅。当然这是一幅好画!其画明暗分明,深受当时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画风影响。卡拉瓦乔在西方艺术史上是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我们在以后看到画作上,都能看到受到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画中正在书写的圣杰罗姆是公元4世纪的人物。他是世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圣经旧约原文是希伯莱文,新约原文是希腊文。就是这位圣徒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因为拉丁文在当时国际通用的语言,从此圣经普及到了欧洲的大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特尔·布鲁赫恩</p><p class="ql-block">1588年出生于荷兰海牙</p><p class="ql-block">1629年逝世于荷兰乌得勒支</p><p class="ql-block">《忧郁》</p><p class="ql-block">约1627年</p><p class="ql-block"> 亨德里克·特尔·布鲁赫恩和下幅画家乔治·德·拉·图尔属于欧洲画家的一代,他们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情绪深沉、戏剧感强烈的画面。在他们的作品中,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宁静的夜间场景,显现出忧郁的圣玛丽亚·抹大拉和沉思的圣安妮的面容。画中,玛丽亚凝视着一个骷髅,而安妮则守护着熟睡的婴儿耶稣,两人都在思索着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两幅画都受卡拉瓦乔的风格影响,】</p> <p class="ql-block">乔治·德·拉·图尔</p><p class="ql-block">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维克苏塞伊(现法国),1593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神圣罗马帝国吕内维尔(现法国),1652年</p><p class="ql-block">《圣安娜与婴儿耶稣》</p><p class="ql-block">约1645-165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画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詹·洛伦佐·贝尼尼</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598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意大利罗马,1680年</p><p class="ql-block">《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p><p class="ql-block">1621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雕塑</p><p class="ql-block">【贝尼尼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杰出的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家,这件作品是他23岁时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范·戴克</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弗兰德斯安特卫普(现比利时),1599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英格兰伦敦,1641年</p><p class="ql-block">《米歇尔·勒布隆》</p><p class="ql-block">约1630-163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画布</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主角米歇尔·勒布隆(Michel Le Blon)是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重要顾问之一。安东尼·范·戴克是荷兰著名的宫廷画家,他通过与勒布隆的友谊得以进入英国,并在那里的艺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勒布隆是艾萨克·马萨(Isaac Massa)的挚友,而马萨的肖像画就挂在这幅作品的附近。</p><p class="ql-block">【凡. 戴克是鲁本斯的得意门生,他本人是弗兰德斯人(现比利时),但他开创了英国肖像画的先河,以后著名的英国肖像画大师雷诺茨,庚斯博罗等都深受他的影响。在写这篇文章时,发现他比上面的雕塑家贝尼尼只小一岁,是同时代的人物,也就是那时在罗马贝尼尼在雕塑艺术上大显身手之时,凡. 戴克正在英国宫廷里为王公贵族画了许多传世的肖像画。如果再推一下,荷兰的伦勃朗也只比凡. 戴克小7岁。那一时代,在艺术上真是群英荟萃,他们几乎同时,但在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方式与风格为西方艺术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讲到了我最崇拜的艺术家之一,伦勃朗(1606-1669)在这座艺术馆内倒有好几幅他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与他的画室</p><p class="ql-block"> 伦勃朗指导一个大型画室,在那里他以自己的绘画方法培养学生和助手。一些高水平的学生能够非常出色地模仿老师的风格,以至于很难区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在大师与学生合作创作的情况下。多年来,艺术史学家已经确定了一批公认的伦勃朗作品,其他作品可以与之比较。然而,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这里展出的某些作品的出处仍然存在争议,所以这些作品被标注为“与伦勃朗有关”。</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像我们外行人一般是看不岀其中的区别。这座艺术馆所展出的并不是伦勃朗的代表作,但从中也可见他画作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画风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625 - 1631 莱顿时期,受到彼得·拉斯特曼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小幅,精致为特点。画中人物的服饰与首饰被清晰地描绘出来。宗教主题较多。</p><p class="ql-block">* 1634 - 1636 阿姆斯特丹时期,浓墨重彩的大型油画与人物肖像画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 1640后,家庭的悲剧让他的绘画风格变得朴素与低沉。绘画的主题由原来旧约故事变成了新约的故事,浮华的风格变为了深沉的情感表达。油画的尺寸也缩小了,充满了阴影与自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1650年代,伦勃朗重新开始进行大型油画创作并且运用丰富的色彩。他重新采用了史诗与宗教题材的作品,只是更加爱表现在一组群像中孤立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晚年。他绘制了众多的自画像,在自画像中真实的表现了他饱经生活的悲欢离合之后沧桑衰老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与伦勃朗有关</p><p class="ql-block">《烛光下的学者》,约1628-1629年</p><p class="ql-block">铜板油画</p><p class="ql-block">【从画标记的年份看,伦勃朗只有22-23岁,他还没离开他的故乡莱顿。】</p> <p class="ql-block">肖像与头像研究</p><p class="ql-block"> 伦勃朗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从事肖像画创作。在1620年代年轻艺术家时期,他与画室伙伴扬·列文斯(1607-1674)密切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头像研究类型,称为tronies。与画面中心描绘具体人物肖像的作品不同,tronies专注于描绘某类典型人物,例如老年男性和女性,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面孔。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些模特会多次出现,有时甚至被转化为更大圣经题材画作中的角色。不幸的是,这些模特的真实身份可能永远无法得知。</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戴帽老者头像》,约1630年</p><p class="ql-block">【是他24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1642年(36岁),据说伦勃朗用创新的方式画了《夜巡》遭到顾客的拒绝,再加上这一年他有钱的妻子去世。从生活与经济上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在艺术上,他的作品更上了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出自伦勃朗画室</p><p class="ql-block">《持手帕的女子肖像》约1644年</p><p class="ql-block">油彩画布</p><p class="ql-block"> 這幅肖像画多年来被归于多位艺术家,包括伦勃朗及其学生卡雷尔·法布里修斯(1622-1654)。尽管画家的身份可能永远无法确定,但技术分析缩小了范围:画作底层使用的颜料中混有沙子,而历史学家认为这种技法仅由伦勃朗及其工作室的艺术家使用过。</p><p class="ql-block">【画得多好!我们是无法区分的究竟是他本人画的,还是他学生画的。】</p> <p class="ql-block">【1656年(50岁),伦勃朗宣告破产。以后的作品更有深度。】</p> <p class="ql-block">与伦勃朗有关</p><p class="ql-block">《胡须男子头像:圣马太的小像画》1657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双手叉腰男子肖像》,165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是他生命最后10年中画的,尤其前两幅画得非常好!细看其笔触,有力,粗犷,生动!我想到200多年之后画家塞尚的早期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卷发老者的头像》,1659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范·莱茵</p><p class="ql-block">《戴头巾男子头像(拉比小像画)》,约1661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抱膝狗的女子肖像》,约166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与其同时代人</p><p class="ql-block"> 17世纪,荷兰共和国的画家们在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和日益增长的帝国经济中声名鹊起。伦勃朗(1606-1669)及其同时代人因创作出能够捕捉现实的画作而备受赞誉。然而,即使是最逼真的画作也很难是真实反映某人或某物外貌的记录——它实际上记录了画家与委托者希望被看见和记住的内容。从理想化的静物画到生动展现新获得地位的肖像画,这些作品都经过精心构图,以创造一种持久的存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廉·德罗斯特(Willem Drost)</p><p class="ql-block">16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1659年逝于意大利威尼斯</p><p class="ql-block">《自画像:作为圣约翰福音传道者》约1655年</p><p class="ql-block">油彩画布</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手中应该是一个圣杯。这位画家29岁就去世了,这幅画是他22岁画的,蛮有天赋的。这幅画完成时,正好是伦勃朗宣告破产的前一年。伦勃朗中晚期的画作行情下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是荷兰绘画黄金时代,人才辈出,竞争对手实力也相当强大。如果不考虑人云亦云的名气出发,也不以专业的水平来衡量,我们到底能看出究竟有多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迈克尔·斯威尔茨</p><p class="ql-block">161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p><p class="ql-block">1664年逝于印度果阿</p><p class="ql-block">《带头骨的自画像》约1661年</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 也是一幅自画像。自画像的绘制让艺术家得以确保自己的形象在世间长存。迈克尔·斯威尔茨通过画作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甚至大胆挑衅。上面的威廉·德罗斯特22岁时创作了自画像,他梦想战胜死亡。他将自己描绘为圣约翰,这位最年轻的使徒,传说曾奇迹般地在饮下毒酒后仍存活于世。德罗斯特手中的圣杯象征着这一故事。讽刺的是,两位艺术家在完成这些自画像后没有几年便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可能与雅各布斯·莱弗克有关</p><p class="ql-block">1634年生于荷兰多德雷赫特,1675年卒于同地</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可能为亨德里基耶·斯托菲尔斯)》,约165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曾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作品,但现归因于雅各布斯·莱弗克,他在1653年左右于伦勃朗的画室工作。历史学家推测画中女子是伦勃朗后来的伴侣亨德里基耶·斯托菲尔斯(1626-1663),她经常出现在伦勃朗的画作中。然而,她不拘一格的着装和理想化的面容表明,这幅画不太可能是一幅正式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巴伦特·法布里修斯</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荷兰米登贝姆斯特,1624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673年</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约165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画布</p><p class="ql-block">【这是伦勃朗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老年题材深受荷兰艺术家及其观众的关注。扬·列文斯强调了衰老的身体特征,通过展示老妇人布满皱纹的皮肤与精细编织的披肩形成对比。同时,下面两幅列文斯和雅各布·范·坎彭也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女性的内心世界。高龄——因此离死亡更近——常与更强的虔诚和洞察力联系在一起。通过戏剧化的光影处理以及女性深邃的目光,这两点在作品中得到了很突出体现。</p> <p class="ql-block">扬·列文斯</p><p class="ql-block">1607年出生于荷兰莱顿</p><p class="ql-block">1674年逝于荷兰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老妇人侧面头像(“伦勃朗的母亲”)》,约1630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是一幅杰作!这位画家是伦勃朗年轻时的同学及朋友,所以他画的是伦勃朗的母亲。他的名气远不如伦勃朗,但是他的绘画功底也是很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雅各布·范·坎彭</p><p class="ql-block">1596年出生于荷兰哈勒姆</p><p class="ql-block">1657年逝于荷兰阿默斯福特</p><p class="ql-block">《持书的老妇》,1625-16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位荷兰画家,比伦勃朗大10岁。也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欧洲艺术:室内艺术</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中的绘画和雕塑反映了17世纪欧洲人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一个人的艺术收藏展示了其财富与地位——赞助者会将这些作品陈列在城市住宅、乡间宫殿以及公共建筑中。</p><p class="ql-block">17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以绘制静物、神话与宗教场景,以及身着奢华服饰的赞助者肖像为生,从而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归于维布兰德·德·盖斯特 (1592–1661)</p><p class="ql-block">标题: 《男子肖像》</p><p class="ql-block">【也是荷兰画家,比前面讲到的凡. 戴克大7岁,比伦勃朗大14岁。也属于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人物。伦勃朗年轻时曾访问过他的画室。】</p> <p class="ql-block">归于塞缪尔·范·霍格斯特拉滕</p><p class="ql-block">出生和逝世于荷兰多德雷赫特,1627-1678年</p><p class="ql-block">《带弄臣、男孩和狗的大厅景观》</p><p class="ql-block">约1667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这位画家也非常有本事,静物画也画得很出色。他曾经在伦勃朗画室内学习过,非常有意思的一幅画,取景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穿蓝色长袍、手持火炬的男孩》</p><p class="ql-block">戈德弗里杜斯·斯哈尔肯</p><p class="ql-block">(1643–1706年)</p><p class="ql-block">【他曾师从上面的画家胡赫斯特拉特(Hoogstraten)和多乌(Dou)。他以烛光场景画而闻名。晚年,他曾在海牙和伦敦工作,并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普法尔茨选侯的宫廷画家。】</p> <p class="ql-block">亚伯拉罕·苏瑟尼尔</p><p class="ql-block">约1620年生于荷兰莱顿</p><p class="ql-block">1668年逝于荷兰多德雷赫特</p><p class="ql-block">《静物:其中有一幅伦勃朗肖像、一尊雕塑、一颗头骨、羽毛、一只倾倒的葡萄酒杯和一叠画稿》约1668年。</p><p class="ql-block"> 静物画中的物品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表达对名誉、时尚和时间流逝的评论。在这幅画作中,一个画家工作室被呈现:画作左侧的伦勃朗肖像和右侧的头骨都戴着显眼的羽饰帽。羽饰帽在美洲被殖民后风靡欧洲,那里的羽毛艺术传统由来已久。然而,随着欧洲的时尚潮流衰退,这里的羽毛象征了虚荣与稍纵即逝的时尚风潮。</p><p class="ql-block"> 【这幅静物画蛮有意思的,此画创作完成的年代应该是伦勃朗去世的前一年。他把伦勃朗的肖像画放在画左侧,究竟是什么意思?伦勃朗在这几十年前肯定在阿姆斯特丹风靡一时,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荣誉名声昙花一现,正如画中羽毛,头骨(象征生命的消失)一样?这位画家错了,伦勃朗倒是永生的!】</p> <p class="ql-block">归于扬·戴维兹·德·赫姆</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荷兰乌得勒支,1606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弗兰德斯安特卫普(现比利时),1684年</p><p class="ql-block">《静物:酒杯、水果与玫瑰》</p><p class="ql-block">约1632-1634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一位了不起的弗兰德斯画派的静物画家,上面这幅画只是一幅小画,下面我放几张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此艺术馆的荷兰等北方画作的收藏品还是相当不错。下面再来看看17世纪意大利的绘画。17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也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都明暗分明,像是舞台上的一束光来表现画的主题。那时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创新谈不上, 所以今天我们都已经不大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今天去意大利旅游时,在教堂,宫殿里的天花板,四处墙壁画满了各种宗教画,目不暇接,大多都是他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马蒂亚·普雷蒂(Mattia Prety)</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意大利塔韦尔纳,1613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马耳他瓦莱塔,1699年</p><p class="ql-block">《隐士圣保罗》</p><p class="ql-block">约1656-1660年</p><p class="ql-block"> 圣保罗在埃及的沙漠中独自生活了数十年,专心祈祷。根据基督教传说,他靠每天由一只乌鸦送来的少量面包维持生存。在圣保罗去世前不久,乌鸦送来了双份的面包,预示着圣安东尼的到来——他出现在画面右下角。圣安东尼探访了圣保罗一天,并在圣保罗去世后为其安葬。</p><p class="ql-block"> 马蒂亚·普雷蒂通过光影、透视以及对对角线的强烈运用,构建了一幅戏剧性且情感充沛的画面。乌鸦带着额外的面包到来的那一刻,是圣保罗漫长而孤独生活中的一个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隐士保罗不要与新约里的保罗相混。隐士保罗是公元3世纪的埃及人,是天主教第一位隐居在沙漠中的圣徒。隐居意味放弃了世俗生活,以祈祷、冥想和简朴生活为特征。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影响深远,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包括以后的圣安东尼等,从而推动了基督教隐修传统的形成,后来成为修道主义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这位画家现在大家已经不太知道了,但是在当时非常有名,事实上,现在各大博物馆都收藏他的作品。他去世的地方在马耳他岛上,此岛上一座大教堂属世上最美的教堂之一,当时我去的时候只注意其中卡拉瓦乔的名作,没有注意这位画家在内画了很多的画作,蛮可惜!】</p> <p class="ql-block">卢卡·乔尔达诺</p><p class="ql-block">出生和逝世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634-1705年</p><p class="ql-block">《圣安德烈被钉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约1660年。</p><p class="ql-block">【他是前面提到到西班牙画家里韦拉的学生。里韦拉的后半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并在那里去世。】</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也是他画的。</p> <p class="ql-block">卢卡·乔尔达诺:《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约1653-1692年</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巴蒂斯塔·朗杰蒂</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1635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意大利威尼斯,1676年</p><p class="ql-block">《以撒祝福雅各》创作日期不详</p><p class="ql-block">【这是选自旧约圣经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18世纪的藏品,摄得不多,可能吸引我的并不太多。</p> <p class="ql-block">《杏子罐》——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西美翁·夏尔丹( 1699 年- 1779 年)</p><p class="ql-block">【夏尔丹的作品以表现平民生活为主,即便是静物画也是普通人家的用具,与当时法国宫廷画家布歇等绝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安杰洛·加布里埃洛·皮奥</p><p class="ql-block">1690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p><p class="ql-block">1770年逝于意大利博洛尼亚</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p><p class="ql-block">1721-1770年</p><p class="ql-block">彩绘陶土</p><p class="ql-block"> 【 说明上说属“洛可可风格“,事实上在表现宗教人物形象上,我分不清与“巴洛克风格”的区别。画中人物就是前面提到过西班牙画家里韦拉画的同一主题《圣杰罗姆》。圣杰罗姆(Jerome)年轻时在罗马学习,后来皈依基督教。他毕生致力于宗教研究,并完成了基督教《圣经》的重要拉丁文译本。晚年,杰罗姆选择隐居于沙漠中,过着虔诚的独居生活。杰罗姆于公元420年去世,其遗体被安放在罗马的一个神龛中。】</p> <p class="ql-block">英国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 1727 年 -1788 年 创作:《收获车》</p><p class="ql-block">【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欧洲大陆看成是“乡下人”。确实它在艺术上起步很晚,真正在世界画坛上开始站得住脚的有两位,一是雷诺茨,一个就是庚斯博罗。他俩都受到来到英国的尼德兰画家凡. 戴克的影响,都擅长于画人物肖像画(这里都没有)。庚斯博罗还是英国风景画的祖师爷。因为当时风景画在市场上并不看好,所以他画风景画是一种嗜好,而肖像画是他谋生的主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查尔斯·罗伯特·莱斯利 (1794年)</p><p class="ql-block">拍品132:查尔斯·R·莱斯利的古典大师风格《基督画作》Charles Robert (1794) Leslie</p><p class="ql-block">Lot 132: Charles R. Leslie Old Master Painting of Christ</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奥</p><p class="ql-block">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1754/55-1837年</p><p class="ql-block">《宰克西斯挑选模特》</p><p class="ql-block">1797年</p><p class="ql-block"> 根据希腊传说,艺术家宰克西斯受委托创作海伦的肖像,她被认为是理想化的女性美的代表。由于没有一位女性能够完全符合他的美的标准,他决定从五位模特中挑选各自最美的部分进行组合。</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画中,蒙西奥描绘了宰克西斯从一群赤裸的白人女性中挑选模特的场景。画作右下角有一位跪着的黑人女性,她的侧身形象被安排在画面底部。她的存在表明,在蒙西奥所处的社会中,黑人美被置于“白人理想”之下。</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上面这段说明有点牵强附会。画中的黑人女性是一位女仆,当时欧洲画中黑人女仆经常出现,她根本𣎴是在“美女”的竞争范围之内。那时黑人地位是很低,但是,不是什么“黑人美被置于“白人理想”之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法国画家,属新古典主义风格,受法国画家大卫影响较大。蛮有意思的是他的学生路易·勒特罗纳(1790年-1842年)画过一幅很著名的《贝多芬年轻时的素描》。】</p> <p class="ql-block">19世纪的欧洲与北美艺术</p><p class="ql-block"> 本展厅展示的艺术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劳动者、模特和贵族赞助人的肖像与从城市到乡村的风景画并列展出。女性在这些作品中既是重要的创作主体,也是创作者,尽管当时性别歧视仍然存在,这些作品代表了女性艺术家在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在加拿大1867年联邦成立前后的几十年里,加拿大艺术家经常在欧洲进行创作。本展厅中来自大西洋两岸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他们艺术的历史联系,以及安大略美术馆(AGO)所在的Michi Saagiig Nishnaabeg土地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我拍摄了很少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扬·库佩茨基 (1667-1740)</p><p class="ql-block">标题:《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㨗克艺术家。主要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为维也纳王室画了不少肖像画。这幅画中其表情蛮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当时觉得画中人物表情蛮奇怪,也蛮生动,就摄下了,但是忘了摄它的作者说明。回来用谷歌图片索引,大跌眼镜,发现这是法国巴比松画家米勒(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我们常见的是他以写实手法描绘的乡村风俗画闻名法国画坛,代表作有《拾穗》《晚祷》等,真没想到他的肖像画也画得如此精彩!】</p> <p class="ql-block">纳西斯·维尔吉尔·迪亚兹·德拉佩尼亚</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法国波尔多,1807年</p><p class="ql-block">逝于法国芒通,1876年</p><p class="ql-block">《风暴》(约1871年)</p><p class="ql-block">油画,画布</p><p class="ql-block"> 乌云密布与诡异的光芒在这幅戏剧性的风景画中唤起了大自然的力量。迪亚兹·德拉佩尼亚以极其克制的蓝色、灰色和白色调,呈现出光线穿透不祥天空的效果。画布中央的小人物增加了脆弱感,他抬头凝视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当我们想象远处的雷鸣声和草丛中的蟋蟀声时,画家邀请我们跟随这个孤独的人物进入画中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肃穆与震撼。</p><p class="ql-block">【这个说明写得很好。谷歌上对他的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的父母为西班牙人。在十岁的时候,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成为孤儿。他的脚在森林中被爬虫类咬伤,导致他失去一条腿。十五岁时,他进入塞夫尔工作室,先在瓷器场工作,后来转向绘画。1831年,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认识泰奥多尔·卢梭,他非常崇拜泰奥多尔·卢梭。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后来发现卢梭的风景画非常出色,决心以同样方式作画。】</p> <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法国韦索尔,1824年</p><p class="ql-block">逝世于法国巴黎,1904年</p><p class="ql-block">《古陶画家:“雕塑赋予生命,绘画亦然”》</p><p class="ql-block">1893年</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常常能够让我们相信他们的画作是真实的。热罗姆精通并利用了这一技巧,通过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极为光滑的表面,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与幻象的认知。这幅画的核心信息是生命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绘制雕塑的过程中,这位陶器画家仿佛为它们注入了生命。画中人物仿佛将自己的生命赋予这些对象一样,她变得如此静止,以至于似乎自己也逐渐化为雕塑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这段说明也写得好。这位就是我之前写的华盛顿艺术馆最近举办的《印象派150周年》中第一厅中与印象派画家莫奈《日出》并排的那位比表古典主义的画家热罗姆,确实,他的作画的功底不同寻常。】</p> <p class="ql-block">《那不勒斯的渔童》(Pêcheur napolitain à la coquille)</p><p class="ql-block">大理石,1857年至1861年之后</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蒂斯特·卡普奥</p><p class="ql-block">法国人,1827年-18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与华盛顿国立艺术馆中那座一模一样(有时雕塑家会自己复制)。巴黎歌剧院门口的几座雕塑也是出自他手。他是法国雕塑大师呂德的学生,吕德就是巴黎凯旋门上浮雕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下一篇写此馆收藏20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