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芳 . 许成权竹形器皿赏析

君子兰(潘永明)

<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 : 芳权陶艺</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山谷幽兰古风</p>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 : </p><p class="ql-block"> 宜兴陶器,以多变的造型 .雅致的色泽 . 精细的工艺及优良的实用功能名扬天下。尤其是中国文人紫砂壶中以竹为器的 “雅 ”作,风骨境界的师法,富有时代感。 </p><p class="ql-block"> 潘春芳 . 许成权夫妇,少年着力于砂陶之器,霜晨夜雨,打泥做坯,潜心研习而不改其初衷。不仅拜于朱可心门下,还广泛关注顾景舟 .王寅春等其他辅导的作品,走的是一条先求雅正的路子,当然,也是一条艰辛的路子。 </p><p class="ql-block"> 朱辅导素以制作肖形状物的塑器作品而名闻天下,尤其是设计制作竹形题材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朱老门下弟子中,格调卓越不群,首推潘春芳 . 许成权夫妇,60余载不禅寒暑,常以超出常人之灵感,设计 . 创作了许多理趣兼得 . 形神兼备的陶艺作品。全面继承了朱老雕 . 缕 . 捏 . 塑的技巧,作品构思独特。</p><p class="ql-block"> 宜兴陶瓷的 “五朵金花 ” 。潘春芳不仅仅局限于紫砂单一方面,均陶 . 青瓷 . 美陶 . 精陶,甚至是外埠的福建德化白瓷 . 磁州窑黑白瓷等多种材质的陶艺门类上,他都有很深的造诣。</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宜兴窑炼出来的一对金龍玉鳳。龙鳳呈祥,光耀于艺坛几十年,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赞誉。 </p> <p class="ql-block">竹荫遮几琴书润,花气熏窗笔砚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春芳 甲子年画 (1964) </p> <p class="ql-block">绘就青竹一幅图,叶间露珠闪银光;</p><p class="ql-block">笔下飘逸有诗意,愿得清风伴君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竹的韵味,大师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可心 (1904 ~ 1986 ) ,艺名 “可心 ″ 。寓意 “ 虚心者,可师也” ,“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 之意。朱可心的竹形塑器,以其独特的造型,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工艺,传承了中华紫砂文化艺术的内涵,他的每一件作品,如同一段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与紫砂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可心竹形浮雕之式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竹子的赞美由来已久。竹子象征着 “ 虚心 ” 和 “ 气节 ” ,代表着 “ 节节高升 ” 和 “ 虚心傲骨 ” 的精神 。竹子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可心浮雕竹子器皿之式二。</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 . 许成权</p> <p class="ql-block">潘教授竹形器皿的设计理念 :</p><p class="ql-block"> 宜兴是竹子之乡,有一眼看不到梢头的大毛竹,也有种植在房前屋后的 “刚竹 . 淡竹 ” 等类品种竹子,相传前不久周墅乡西望村还有方竹。因此小时候居民家中几乎都有用竹制作的椅子 . 竹篮 . 凉席 . 箩筐等日用品,生长在这样环境下的紫砂器,当然也就少不了受竹的影响了。</p><p class="ql-block"> 历古文人爱竹 . 颂竹 . 画竹,参与设计了多种竹形器皿。它的传统方式主要有 : 一类是用比较写实的手法,用竹筒设计为壶体,再装上竹枝形的嘴把,壶身及壶盖上点缀几片竹叶,自然慰贴。另一类是在几何形的壶体上装上竹节形的嘴把以及几片竹叶,体现了翠竹潇洒的风姿,显得优美高班。</p><p class="ql-block"> 紫砂器皿的“ 形巧工精 " ,形巧就是构思要新奇巧妙,既象形又不落俗套,通过提炼取舍 . 夸张变形来造型,讲究形神兼备。工精是指艺人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运用雕 . 缕 . 捏 . 塑的制作手法,来刻画形象,达到理趣兼得的最佳效果。</p><p class="ql-block"> 设计理趣兼得 . 形神兼备的陶艺新品,就是我们潘春芳 . 许成权夫妻俩长期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30多年来他俩设计制作以竹子为题材的创新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受到人们的欢迎。1972年研发的“ 新竹酒具 ”及 1980年创新的 “ 成竹茶具 ” 被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新品,深得陶艺圈内人士以及收藏家们大家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 : 以上内容摘抄潘春芳论文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其原文载于《江苏陶瓷》1986年第二期。</span></p> <p class="ql-block">许成权竹形器皿的设计理念 :</p><p class="ql-block"> 竹 : 是宜兴紫砂工艺品的传统题材,清乾隆年间吴骞著《竹段壶》有竹形壶记载,“竹节之清,清真莫比” 。竹形塑器最为出名的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女艺人杨风年制作的《杨氏竹段》壶。</p><p class="ql-block"> 一代宗师朱可心,继承了紫砂前人塑造竹形器皿的手法,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工艺体亲,形成了自已的独特风格,许成权进入紫砂厂,有幸从师朱可心师傅三十余年,她专心研习师傅的竹形塑器技法,加强创作上 “ 巧形 . 巧色. 巧工 ” 的艺术效果,以雕 . 缕 . 捏 . 塑塑器工艺技巧,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许成权创新设计制作的《成竹茶具》,1980 年轻工部举办的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1972年设计制作的《新竹酒具》先后参加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展示,并赴美国工艺品展览会展出, 一致认为是较成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翠竹挺拔,象征坚韧与执着;青翠欲滴,寓意生机勃勃与希望无限。每一笔都是对生命的赞歌和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曰 : “ 壺以砂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p> <p class="ql-block"> 我大哥丁蜀中学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生活上的负担,放弃了学业,报考了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场,几天后丁蜀镇文化馆张榜公布,他被录取了。1955年 10月 1日,就是潘春芳新艺徒报到的一天,他分配到朱可心辅导员门下学徒。三年的成型训练,从打泥条 . 泥片 . 拍打身筒 . 学习徒手搓嘴鋬到制作壶坯开始,由简入繁 . 由浅入深,每个品种学做三用,进入下一品种前要进行 “考工” 。下图这把竹笋竹段壶是潘春芳采用的粉墨绿泥全手工徒手完成的,也是他三年学徒最后的 “毕业创作设计” 。他在壶身上用竹刀铭刻了一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党的领导师傅支持敢作敢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年级 潘春芳 5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最早在紫砂壶上用竹签刻字的是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他自认为书法写得不怎么样,于是就请人在壶坯上落墨,然后他再用竹签按墨刻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风格。</p><p class="ql-block"> 潘春芳在紫砂壶上以竹签刻字,有 “画龙点睛″ 之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墨绿竹笋竹段春竹壶 670 cc 1958年 潘春芳作</p> <p class="ql-block">双线竹鼓壶 1958年 潘春芳作</p><p class="ql-block"> 潘春芳艺徒期间追随师傅朱可心学习紫砂制作技艺时,也下过苦功夫,他在同班艺徒中完成作业以又快又好而出名。他经常回忆起当年朱可心和顾景舟俩位辅导所带的两个班级艺徒的考工作业 “上双线竹鼓壶” ,所有参与评审的老师都一致认为潘春芳制作的作品位于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1958年南京艺术学院朱士杰 . 孙文林教授来宜兴紫砂厂招收专修科学生 ( 吴震 . 储立之等人 ) ,返回南京时为其学院同事捎带了两件双线竹鼓壶,其中高海庚制作的一把给了教务处长王秉舟先生,另外一把是我大哥潘春芳制作的,给了时任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的滕克金先生。</p> <p class="ql-block">双线竹鼓壶 一一 紫砂中的竹子精神</p><p class="ql-block"> 竹,以其高洁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楷模。在紫砂制作工艺中,竹子元素常被艺人巧妙地融入壶身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细看这款双线竹鼓,以其盘状壶底 . 竹形鼓身以及双线作设计,呈现出饱满而有力的视觉效果。壶肩部凹陷设计,使得整体气质显得端正雅致;一弯嘴和圆把均以竹节为灵感,长颈与口盖的子母线设计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壶盖上以堆塑的屈曲竹枝为桥纽,嫩枝抽出生动有力。尤其是竹叶上的处理,新叶隽秀飘逸,竹枝横陈,形成鲜明对比,交相辉映,方见竹品。整器用线条作为壶体的装饰,表达出秀逸 . 刚柔并济 . 丰满厚实的气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圈竹壶 530 cc 1972年 许成权制</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壶盖纽上制作的时候圈竹内特意设计增加了一个活动的小圆环,随着使用者将倾倒茶汤时,它也会跟着一起跃动,真乃匠心独运之举也。</p> <p class="ql-block">  在紫砂艺术文化浩翰的世界里,有着如此丰富的传统产品面前,要设计出有时代感的全新视觉效果的造型,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当潘春芳回想起这段经历,确实,苦功夫不负有心人。</p> <p class="ql-block">新竹酒具 1973年 许成权制</p><p class="ql-block"> 取一段近根部的竹筒为壶体,壶身底部设计成椭圆形,上口为了方便制作及实用性,做成正圆形。利用重心前移的造型处理手法,使之产生动感。不等量地舒出竹枝形状的壶嘴 . 壶鋬,再点缀几片竹叶,加强了翠竹潇洒飘逸的效果。酒杯造型与酒壶相协调,也取前倾形态,用一颗竹芽作点缀,以达 “ 画龙点晴 ” 之效。泥料选用黄龙山出产的本山绿泥,烧成后呈现米黄色色泽效果,更显清奇秀美。</p><p class="ql-block"> 壶嘴根部有二片笋壳包裹,紫泥型制而成,其配色以达 “ 以假乱真 ” 之实效。壶身近底足处以紫泥点缀一圈笋痣,烧成后变幻成竹笋上紫红色的小苞苞点,用以表达鲜 . 嫩之逼真状,整体取得隽永秀美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许成权平时注重细节,将生活中遇见的看到的都默记于心。看到酒具下部身筒上用心点缀的红色小苞点,不禁拍手称妙啊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泥塑严格恪守前人规范,但运用得生动自由从容不迫,恰当加以渲染,仿佛融进了生生不息的竹海之中,呈现出虚静空明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紫砂精品的创新者,都强调了三个方面 : 一 是精神的超越;二 是作品装饰的简约;三 是境界的深远。对此,古人语 : “画以简约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孤存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 . “造化之理,至静至深。”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与自然的恽然融化,合为一体 一一 “ 幽情秀骨,技在竹尖 ”。</p> <p class="ql-block">  这件创新作品曾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参会者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1978 年,一代宗师朱可心在悉心指导许成权制作 “一节竹段壶” 。</p> <p class="ql-block">一节竹段壶 1978年 许成权作</p><p class="ql-block"> 壶身上下对称设计,呈现出优雅形态,壶嘴采用三弯式设计,壶把环形回转,壶纽扭曲成枝节状,两侧附有分岔的竹枝和叶片,整体造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 ~ 1980年,潘春芳在中央美院攻读研究生期间,受福建省轻工业厅邀请,前往福建德化瓷厂为我国外交部主持设计国家领导人出访用的礼品瓷。在瓷厂工作两个月,汲取了明代德化瓷的造型以及装饰技法,完成了八件 (套) 瓶 . 炉 . 酒具 . 茶具作品,得到中国外交部和德化瓷厂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翠竹酒具 壶 400 cc 1979年 潘春芳作</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佛肚竹笔筒 高 140 mm 1979 潘春芳制</p> <p class="ql-block">成竹茶具 壶 510 cc </p><p class="ql-block"> 江南多翠竹,宜兴紫砂竹形茶壶品种繁多,成竹茶具是 1980年许成权创新设计制作的新品。她长期构思,反复推敲,突破传统竹形茶器造型框架固有形式,将壶身分作两部分处理。上半部吸取传统手法,取一节自然型的竹节为身筒,下半部将壶体收小成一个钵盂形,使造型稳重中又见灵巧,富有曲折变化,增加了美感,又有利于烧成。底平面内敛缩小使造型显得更灵巧,底足也改变了传统壶的形制,使造型匀称秀丽;壶把手及盖的纽则重点加强了竹枝柔韧弯曲自如的特点,设计处理成圆环形、从而体现一种新颖的匠心独运的造型,整套茶具形态潇洒飘逸,泥色古雅,制作精细。</p><p class="ql-block"> 成竹茶具在1980年轻工部举办的 “ 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中获得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82年,作为我省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 “ 金陵饭店 ” 在南京新街口动工建设。南艺承担了室内装饰设计工作,潘春芳接到了为该饭店设计制作陶瓷陈设品的艰巨任务。由于平时他对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和装饰手法深入的研究,终于完成了一批造型 . 装饰手法及肌理富有时代气息的青瓷陈设作品,其中青瓷窑变荷口尊作为国礼赠送给给当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夫妇,以及中国展览公司出国展览用之展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佛肚竹咖啡具 壶 800 cc 1982年 潘春芳作</p> <p class="ql-block">一 . 设计灵感 :</p><p class="ql-block"> 这套咖啡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佛肚竹。其造型取自佛肚竹的竹形。宋代大诗人苏轼名句曰 : “ 宁可使食无肉,不可看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这句诗与壶身的设计巧妙融合,展现了写意创新风格与宜兴青瓷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壶的造形高挑,壶身为一整段佛肚竹段,以竹为形,更显高雅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二 . 文化內涵 :</p><p class="ql-block"> 佛肚竹壶咖啡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典藏的实用器物,它继承了传统仿生器的韵味,融入了现代线条之美。器物坚韧挺拔,留香纳气;壶身的设计结合了宜兴青瓷实用性强的特征,造型新颖而优雅,外观奇巧,做工精良。</p> <p class="ql-block">三 . 精神内涵 :</p><p class="ql-block"> 佛肚竹咖啡具象征着大肚能容量,高风亮节之质,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宽容 . 和谐 . 淡泊明志 . 莫为名利的高尚品质,寓意着平安吉祥 . 节节升高。其精妙的构思和创新特色,造型完美又不失优雅。</p><p class="ql-block">四 . 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它的造型特征和人文内涵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挢梁,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使得整套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兼有收藏和鉴赏价值。</p><p class="ql-block">五 . 深远意义 :</p><p class="ql-block"> 此壶的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理念,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的和谐统一,其创作过程注重形 . 神 . 气 . 态的特点,传达出潘春芳教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并且以不同的艺术造型解读了 “ 竹 ”的品质 . 禀赋和内容。</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南艺教学示范 (一)</p> <p class="ql-block">南艺教学示范 (二)</p> <p class="ql-block">南艺教学示范之三</p> <p class="ql-block">碧叶扶疏映日辉,紫砂竹影共幽微;</p><p class="ql-block">香茗一壶浸心脾,愿此佳气伴君飞。</p> <p class="ql-block">四方竹节僧帽壶 200 cc 1987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圈顶竹段壶 220 cc 1988年 许成权制</p> <p class="ql-block">笔筒文具 1989年 潘春芳 . 许成权合作</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将竹与梅 . 兰 . 菊合称为 “ 四君子 ” ,成为文学 . 绘画及各种工艺品的传统题材。</p> <p class="ql-block">三角竹段壶 220 cc 1991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小圆竹节壶 200 cc 1991年 许成权制</p> <p class="ql-block">松竹梅小圆三友壶 200 cc 1992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  松竹梅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松树 . 竹子 . 梅花这三种植物。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迎寒绽放,故称 “岁寒三友” 。</p><p class="ql-block"> 松竹梅是取 : 松石丑而文 . 竹瘦而秀 . 梅寒冰雪,是三益友之意。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 . 竹 . 梅这三位 “好朋友” 欣欣向荣,一派生机。</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将竹与梅 . 兰 . 菊合称为 “ 四君子 ” ,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 . 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 . 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成为 “文三友” 逐渐地演变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成为学绘画及各种工艺品的传统题材,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圆竹段壶 160 cc 1992年 许成权制</p> <p class="ql-block">佛肚竹壶 260 cc 1992年 许成权制</p> <p class="ql-block">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p> <p class="ql-block">胆竹壶 360 cc 1992年 许成权作</p><p class="ql-block"> 所制胆竹壶泥料选取家藏清水泥,此泥特点在于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亲近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整件作品造型将竹的神韵表达出来,装饰的竹叶随风飘扬,很有动感,整件作品表现出一种大气之风。</p> <p class="ql-block">底款嵌章 “许成权制″ 。</p> <p class="ql-block">  此壶竹枝从壶把手侧出,布局有序,竹叶飘逸,典雅大方,创新之处在于该作品壶肚重心前移,动感十足,让观赏者触摸到许成权积累多年的紫砂技艺之功底,可谓独具匠心。既有新意,又在视觉上更显精神,体察到她对人生澄澈的理解与积极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竹壶 400cc 1993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罂竹壶 500 cc 1993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破传统竹形茶壶造型的框框,经长期构思 . 反复推敲,终得成功。韵竹提梁壶是潘春芳颇为得意之作。在圆浑的壶体上,圆竹为箍,由两支细竹交接成梁,充分显示翠竹飘逸潇洒的风姿。</p> <p class="ql-block">韵竹提梁壶 500 cc 1993年 潘春芳作</p> <p class="ql-block">小竹枝及竹叶,坯壶成型时直接堆贴上去,舒出自然生动。</p> <p class="ql-block">竹形茶则 1993年 长138 mm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茶海 . 公道杯 . 茶洗 . 茶叶缸 . 茶则</p> <p class="ql-block">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王庭筠《绝句》</p> <p class="ql-block">一节竹段壶 600 cc 1994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1994年,许成权在制作园竹段壶</p> <p class="ql-block">圆竹段壶 600 cc 1994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竹罂壶 300 cc 1994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半窗青竹摇翠影,一轮楼月迎曦明。</p><p class="ql-block">心随曙光蒸腾起,帘卷轻寒又春晴</p> <p class="ql-block">小圆三友壶 200cc 1995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洁竹壶 300 cc 2002年 潘春芳 . 许成权偕学徒周净洁合制</p> <p class="ql-block">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 制作三弯竹节壶嘴,鋬 . 钮时,先用紫砂泥搓成粗细不一样的圆条,再弯曲成心里需要的合适形状,稍晾干些再在上面制作出竹节 . 芽苞 . 水槽等。</p> <p class="ql-block">绿竹提梁壶 400 cc 2015年 许成权作</p> <p class="ql-block">2015年潘春芳徒手作紫砂作品</p> <p class="ql-block">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p><p class="ql-block">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之。</p> <p class="ql-block">清风壶 360 cc 2018年 潘春芳创新设计壶</p> <p class="ql-block">《清风壶》 360 cc 2018年 潘春芳创新作品</p><p class="ql-block"> 某一位紫砂超级爱好者,不时到宜兴购买一些名人壶。有次他到丁山化高价购买了一套有名人印鉴及收藏证书的的高档紫砂产品,后经专家鉴定竞然是假冒产品 “代工货” ,被人欺骗感到非常之气愤 !由于自己不了解紫砂壶是怎么样制作成的。考虑再三,他决定深入了解一下。正巧他认识丁强先生 (潘老师外甥,现《潘春芳紫砂艺术馆》馆长 ) 。丁强介绍他与潘老师认识,并表示他想请潘老师现场制作,看看是如何将一块泥巴用全手工技艺做出一把竹形壶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欣然接受了他这一要求,当场即兴当他面,不借助任何样版,徒手做给他看。此壶坯身筒前面贴塑竹枝 . 竹叶,背面用竹签刻制 “清风” 两字。从开始到结束,他眼睛也不敢眨一下地看到完,当场惊讶的他当场脱口而出说 : “ 这是我有生以来有幸遇见这样精湛的制壶技艺,这也是我除了事业以外,还从来都没有对一件事这样上心过。” 连连拍手称好 丨这就是真正紫砂手工制作技艺的魅力所在 !此壶烧制好后他购买并私藏起来,不时邀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共同品茗欣赏之,不亦乐乎 !</p> <p class="ql-block">双竹茶器 220 cc 2022年 私人订制壶形 </p><p class="ql-block"> 84 老人潘春芳泥坯设计稿。</p> <p class="ql-block">  《双竹茶器》,是潘春芳老师专为镇江中医正骨大师周斌特制,感谢周大师为他用传统中医正骨疗法医治右腿膝盖毛病。</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外甥丁强先生,主理 “潘春芳紫砂艺术馆” 的日常工作,周大师是他好朋友。周大师喜饮武夷山岩茶,这款茶为大叶茶,用普通形制紫砂壶泡易堵塞嘴孔。于是,潘老师精心为他设计了这款壶口大 . 出水爽的茶器,壶把 . 壶的盖纽 . 壶嘴均以双竹缠绕塑成,并特意设计为 “心”形状的嘴孔,寓意深长。其器为紫砂壶艺界历史上从没有的全新造型。</p> <p class="ql-block">壶嘴 “心” 形出水口的设计理念 :</p><p class="ql-block">寓意之一 : 仁爱之心,作为医者,在行医中常怀一颢仁爰的正义之心。</p><p class="ql-block">寓意之二 : 一个值得深交的人,需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心朋友心连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山离海不离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双竹茶器烧成后的成品壶</p> <p class="ql-block">鉴赏印章 : “ 周斌雅玩 潘春芳制 壬寅秋”</p> <p class="ql-block">翠竹摇风舞翠袖,月映婆娑影自幽。</p><p class="ql-block">临窗细品一壶茶,心境如斯清雅流。</p> <p class="ql-block">  我大哥潘春芳,为中国著名的陶艺家 . 紫砂文化专家。为表彰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授大哥潘春芳,为中国著名的陶艺家 . 紫砂文化专家。为表彰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授于他 “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荣誉证书。大嫂许成权,从1958年开始就肩负培养青年人的历史重任,为紫砂厂培养艺徒的辅导员老师,1985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后,担任陶瓷工艺美术系实验室指导老师工作,60 余载所培育过的学生超几百人,在陶瓷艺术教育和推广上作出3重要贡献。是他们夫妻俩太优秀了,促使小弟以美篇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于他 “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大嫂许成权,从1958年开始就肩负培养青年人的历史重任,为紫砂厂培养艺徒的辅导员老师,1985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后,担任陶瓷工艺美术系实验室指导老师工作,60 余载所培育过的学生超几百人,在陶瓷艺术教育和推广上作出3重要贡献。是他们夫妻俩太优秀了,小弟为他们夫妻俩而引以自豪!感到骄傲!所以促使我谨以此美篇来弘扬他们无为 . 无私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宜兴紫砂工艺班全体学员合影,图片摄于东坡书院。</p> <p class="ql-block">  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工艺美术系 93 年毕业生合影,图片拍摄拍鸟可是上瘾嗷,老师拍摄快乐开心!于南京艺术学院校园内。这张照片时隔 30 多年,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当我看到这张合影,拍鸟可是上瘾嗷,老师拍摄快乐开心!许多同学里面找来找去,可就是找不到管唯皓,他人呢?原来,这天他当上了摄影师,照片就是他用自己的照相机拍摄留下了珍贵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 潘春芳 . 许成权师生座谈会 ”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到会的有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华等领导;原宜兴紫砂中学学生顾绍培 . 周尊严 . 张红华等紫砂工艺大师;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生 . 进修生管唯皓 . 周菊芳夫妇 . 汤鸣皋 . 许艳春等陶瓷工艺大师以及许成权自 1958年以来历年培养的各届艺徒。师生们回忆昔日浓浓的师生情谊以及几十年共同走过的紫砂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摘录《中国紫砂》2010年第一期</span></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 </p><p class="ql-block"> 潘春芳 . 许成权竹形器皿的神韵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设计灵感 . 文化寓意以及艺术价值上。</p><p class="ql-block"> 一 . 竹形器皿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竹子。紫砂壶作品通常呈现竹节的形态 . 壶嘴 . 壶把和盖纽也都设计成竹节的形状,整体造型古典而结实,给人以坚实稳健之感。这样设计不仅保留了竹子的自然形态,还通过巧妙构思,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生机。例如 : 将紫砂壶的流与鋬设计灵感取自新抽嫩枝 . 竹叶自然舒展,为壶身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生机。</p><p class="ql-block"> 二 . 在文化寓意上,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 . 坚韧和生机,寓意着步步高升 . 品格高尚等美好意愿。竹形器皿不仅要在外观上酷似竹子,更要在文化内涵上与竹子元素相契合,象征着坚韧不拔 . 高风亮节等的品质。有时会在紫砂壶上刻绘如 : “清风摇竹形” 或 “ 君子之交淡如斯 ” 之类的诗词,以增加文学与艺术上的雅趣。</p><p class="ql-block"> 三 . 艺术价值上,竹形器皿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其成为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潘春芳 . 许成权在制作紫砂壶竹器时,特别注意注重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实用智慧和匠心精神,</p><p class="ql-block"> 以竹塑器,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好的作品,描摹形态,型造精神,大多追求者表现竹节之高风亮节,或飘逸 . 或劲健,在似与不似之间,常常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 “ 抟砂观器, 芳权陶艺 ,在竹形器皿设计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制作技艺精致老到。紫苑耕耘,跳脱出传统紫砂花货器形,其作品装饰上沉稳大气,令人耳目一新。紫砂壶线条设计上讲究筒洁明快,其壶嘴 . 鏊 . 盖纽上装饰的肖形竹枝 . 竹叶,布局有致,与壶身相呼应。竹叶为经典贴塑手法,秀气典雅大方,协调且优美。整体韵味上,更显竹之劲健,不臃肿不突兀,取舍有节,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赏潘春芳 . 许成权竹器,典雅别致,隽永灵秀,布局有序,用泥考究,质地细腻光滑,色泽温润雅致,爱好者不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还能感受到一种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作者潘永明甲辰龙年腊月初八写于 “东贤居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全文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