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那些事

非哥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 / 徐守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民族的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而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积累了数千年的智慧,并将其代代相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闪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末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腊”的本义是“干肉”,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今年的腊月是从2024年12月31日(腊月初一)开始,这一天我们迎来了腊月这个承载着浓厚年味儿的月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月的到来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这个月因准备过年而格外红火热闹。那时候,六十年代的腊月里,生产队集体大汪塘子里热闹起来,各庄撒鱼人撑着大圆桶撒网捕鱼。生产队社场上杀猪过年。记得有一年生产队里杀猪。每家把分到的几条鱼和一块长条形猪肉,用绳索系挂在正屋的梁上,留着过年时吃,也是过年的象征,年味的体现。那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分到的鱼和猪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年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即使今天人们在腊月里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日,在除夕前夕要到先人的坟墓上烧纸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腊祭传统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即有记载,其时间一般在年终岁尾。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即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在这一天要祭祀百神。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道:“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了晋侯假道伐虢的故事。公元前655年,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闻之,向虞公进谏,陈述虢国与虞国唇亡齿寒的道理,极力劝阻给晋国借路。奈何虞公不听劝诫,还是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劝谏不纳,最终带着全族离开了虞国,并痛心无奈地感慨:“虞不腊矣!”在他看来,虞公此番一意孤行,注定不可能再举行年终的腊祭了。古代国君举行腊祭,不仅是礼制的表达,也是政权的象征,腊祭于国于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同时期对于腊祭的叫法不尽相同,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曰腊”,且具体时间也有差异。关于这一点,曹魏学者高堂隆总结了历朝颁定腊日所遵循的原则:“王者各以其行之盛祖,以其终腊。”这里的“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五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为秦始皇采纳。根据五行终始,各个王朝或相克而出,或相延而生,其安身立命之“德”各不相同,所以每年举行腊祭的时间也不同。以水德为例,按照“祖其盛,腊其终”的原则,水“始生于申,盛于子,终于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腊”。也就是说,五行之水,因在申日始生,当子日鼎盛,于辰日终尾,故而奉行水德的君主,应当在辰日这天举行腊祭。以此类推,火行之君,以戌日腊;木行之君,以未日腊;金行之君,以丑日腊;土行之君,以辰日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自己承袭了西汉的火德,故以“火行之君”自居,以戌日为腊,所以才会有许慎所说的“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而高堂隆所在的三国时期,因魏文帝曹丕采纳“五行相生”理论,认为汉之后当以魏为正统,因汉为火德,而火又生土,故定魏为土德,并以“土行之君”的名义把腊祭定在辰日。当然,不管腊祭具体设在哪一天,总归都是在岁终之时。晋代博士张亮说:“腊,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之腊,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相沿至今,每至腊祭皆有庆贺,此为古之遗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汉蔡邕《独断》有言:“腊者,岁终大祭。”卫宏《汉旧仪》曰:“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于民者,皆享之。”唐代孔颖达也在解释腊的具体含义时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无论对帝王将相还是乡间百姓而言,腊祭都是一年之中的大事,要猎禽兽、宰大牲、祀鬼神、报功成。忙忙碌碌了一年,岁事至此,腊祭这天,作为天子,要率百官“祈来年于天宗”“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农民也终于可以休整一下,举行腊祭,祀百神先祖,报一年之功。孔子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言即在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书•何胤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朝文学家何胤,为人崇恩德、讲信义,他在担任建安太守时,每年一到腊日就把收押在监的囚犯放回家,让其归乡团圆祭祖,囚犯感念他的恩义,在行腊祭、祀鬼神、报平安之后,全都如期而返。腊也意味着新故交接,中国传统中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月,表达了首尾相序,辞旧岁、迎新春的意思。民间在腊月有诸多习俗,多承禳灾驱邪、吐故纳新之寓意。据《淮南万毕术》记载,每到年终之时,老百姓会在自家宅院的一角埋下一块圆形石头,辅以桃木制的弓七枚,以祈求来年无鬼魅缠身、无瘟疫降临。《养生要术》则记录了腊夜之时驱除瘟疫的具体方法:“持椒卧井傍,勿与人言,投于井中,除瘟疫。”这些奇方异术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找寻内心平安的良善追求,寄托着期待新岁新象、平安健康的朴素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腊月里总和吃有联系,腊月里人们要焐腊豆子、做豆腐、做萝卜丸子、骨头丸子,蒸馒头、蒸包子……初八这天,民间食腊八粥之俗由来已久,家家都要早起熬腊八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汴京盛事时说,十二月八日这天,寺庙中的僧侣会送七宝五味粥给门徒饮食,“谓之腊八粥,一名佛粥”。明代《燕都游览志》中也提到,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至今新盛街的极乐庵在腊月初八这天早上,要做腊八粥供来人饮食。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腊月为新故交接,至除夕则为交接之极,过了除夕就是新的一年。除夕之日,及其珍贵,无论在外多远的游子,都要回乡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小儿女博戏不寐、望春守岁,大人们在团圆美满中沉醉家国情怀、品纳康泰吉祥。那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仿佛时间都变得缓慢而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责任编辑:韩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提供:晓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守京 ,1986年11月参军,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学习,1990年7月毕业,1997年转业回到宿迁,现任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一级警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