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刊发于《当代文学家》2025.1.8</p><p class="ql-block"><b><i>《钻井队的往昔时光》</i></b></p><p class="ql-block"><b><i> 柳辉</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在 1976 年的山西芮城,我的家乡,钻井队堪称热门单位。彼时,农村各地全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打井工作备受瞩目,处处吃香。钻井队每至一处,皆能享受美味佳肴,抽上优质香烟,引得众多人羡慕不已。</i></b></p><p class="ql-block"><b><i> </i></b></p> <p class="ql-block"><b><i>城关钻井队坐拥两台钻机,一为磨盘式钻机,一为冲击式打井机,我置身于磨盘式钻机的工作之中。在钻井队的近两年光阴里,我先后在化工厂、北关、令华、董村、西楼、夭头等地打下八九口井。钻井队施行六小时的轮班制,两人一组,分为三组,每六小时一轮换。除我们之外,在哪打井,哪里还会配备两人协助工作。</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芒。钻井队里,最为艰辛的任务当属每根钻杆打完后的换钻杆。卡钻杆的两个大方兜,各自重达百余斤,且需直上直下地拆装,极为吃力。那时的我,年仅十六岁,而且个头矮小,着实不易,然而内心却充盈着快乐,那是一种为了梦想而拼搏的纯粹快乐。</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再者,井打完后的下管工作,不仅耗费力气,更是一门技术活。倘若操作有误,井便会报废。下管时需用八号铅丝捆绑棕垫,八号铅丝坚硬无比,握起异常艰难。我年纪尚小,操作起来更为艰难,于是我日日练习,最终练就这项绝技,能够一次拧到位。每一次的成功,都让我心中涌起无尽的自豪。</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当然,也有艰难的时刻。冬天天气寒冷,泥浆泵最容易出问题。往往天越冷它越起劲“罢工”。冰冷刺骨的泥浆从破裂的管道中喷涌而出,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和鞋子,顷刻就结成了冰凌。抢修的过程更是充满艰辛,凛冽的寒风又不断侵袭着身体 ,冻僵的手指难以灵活操作工具不说,手套挨住泥浆泵就会冻在一起,如果不戴手套,裸手接触再想脱手就是扒你一层皮。真可谓是苦不堪言啊!</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这些都不算什么,不过在钻井队的那段岁月,发生过两起意外事故,至今记忆犹新。其一,1976 年 6 月,我们移机至化工厂打井。立井架时,我在下方井口工作,一名同事于井架之上装配。依操作规程,他理应将活口板子用绳子拴于手臂,可他并未如此。结果,板子从二十多米高的井架坠落,恰巧砸中我的头部,将我砸进刚挖一米多深的井口里,瞬间鲜血四溅,我即刻失去知觉。同事们火速将我送往医院抢救。据医生所言,板子砸偏了,否则性命难保,何其凶险!在医院治疗数日,我感觉头部愈发疼痛,医生查看后,惊诧不已。原来活口板子上口一大一小,大的伤口已趋稳定,小的伤口当时未被发觉,如今已然化脓,真真是疼痛难忍。就这样,我在医院又住了几日,回家休养一个多月,头部才得以痊愈。</i></b></p><p class="ql-block"><b><i> </i></b></p> <p class="ql-block"><b><i>第二件事发生在不久后的 9 月,就在毛主席逝世的前两天。当日下午,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我身着的雨衣被钻井机的大电机风扇吸了进去,我奋力往外拔,雨衣未拔出,左手中指却被电机风扇卷入。当时速度极快,手指起初未觉疼痛,拔出一瞧,顿时傻眼,半截手指没了。匆忙赶到医院,医生赶忙消毒、缝合、包扎。此时,才深切体悟到何为十指连心之痛,简直痛不欲生!这一回,又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这两件事给予我的打击沉重至极,仿佛千斤巨石压在心头,几近摧毁我的一生。当时,我再不愿在钻井队工作,那枯燥的环境让我心生厌倦,那繁重的任务让我疲惫不堪,那渺茫的前途让我心灰意冷,我极度渴望换份差事。可是,当年身处农村,谋求一份工作谈何容易!没有人脉的支持,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便捷的信息,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好在过了不久,经过调整情绪心态,我依然选择了继续坚持。直至 1977 年恢复高考,新的曙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的前程。</i></b></p><p class="ql-block"><b><i> </i></b></p> <p class="ql-block"><b><i>回首钻井队的日子,有汗水挥洒,有伤痛侵袭,亦有成长收获。那些艰难的经历让我知晓,生活并非总是坦途,挫折与磨难恰是成长的基石。尽管遭遇诸多困境,但我从未舍弃对未来的憧憬。正是这段独特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更懂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遇。也使我坚信,无论前方道路多么崎岖,只要心怀希望,奋勇前行,终能邂逅属于自己的光明。那一段岁月,是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不断向前。</i></b></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柳辉,中央国家机关退休干部,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从事杂志主编三十多年,散文和诗歌散见各类报刊和公众号。其中散文《聆听国歌响起》获“我的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大型原创文学作品评选金奖和专家评审奖:“中国原创文学贡献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