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相和又相生——题画(照)诗的渊源与写作浅议》讲座

丑牛

<p class="ql-block">《牛头晚报》一月七日消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南国威尼斯城文化艺术大学诗歌协会举办去年入冬以来第六次讲座。由会长孙朝成先生主讲《诗画相合又相生——题画(照)诗的渊源与写作浅议》。</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孙先生的这次讲座内容丰富、新颖,观点鲜明、独到。他说:“照相术发明之前,诗画双璧、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美术与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影响了美术与诗歌艺术的发展。在照相术发明以后,照片与诗相映,摄影家与诗人合作的例子更是多之又多”。基于这个论点,孙先生列举大量古今诗画、诗照相合相生的例子,揭示出“诗中有画(照)、画(照)中有诗”真谛。特别是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多次给画作和照片配诗的过程,使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孙先生多次为南国威尼斯城摄影展中的部分作品题诗。据本编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六、七十首(本编和涂雯雯都有专题介绍)。这次讲座,孙先生把今年元旦摄影展览中为之题诗的九幅作品带到课堂,并特邀南国摄影协会副会长李乾先生到场,请李先生从摄影的角度向大家解析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这种做法,使听众更加深刻理解摄影作品(照片)与题照诗的相合相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本次讲座孙先生一如既往,充分发挥擅于语言表达和学识渊博的特长,说话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本编这次听课带来长焦镜头,除了给孙先生拍照外,还给每位听课的会员们拍了近照。未经本人同意,就发在《牛头晚报》。技术有限,若有不当,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诗画相合又相生</p><p class="ql-block">——题画(照)诗的渊源与写作浅议</p><p class="ql-block">孙朝成</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诗词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上,画与诗相映生辉的事例不胜枚举。就好像两条河流相汇,生出的景象远超画与诗本身,诞生了许多佳作、佳话。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诗画双璧、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美术与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影响了美术与诗歌艺术的发展。在照相术发明以后,照片与诗相映,摄影家与诗人合作的例子更是多之又多。色彩与诗意相互启发,光影与文字相互滋润,无缝相连,使一门艺术变为两门艺术。光影与诗情互相渗透,人们在观赏摄影家镜头所展示的画面的同时,又读到诗人为照片所做出的诗意解读,极大地丰富了照片的艺术观赏性。有时,摄影家自己都未曾留意的构图细节,却能被诗人的慧眼发现,之后写出带有引领性、启发性的点睛文字,来引发观赏者的深入思考,这种二次升华形成新的美学意蕴,极大地提升了图片(照片)原有的审美层次,这是客观存在并不容置疑的。也可以说,一幅画或是一帧照片所表现的物象,会在第一时间冲击观赏者的感官(眼睛),进而引发审美愉悦,滋润观赏者的精神境界,这只是审美过程的开始,并不是终点。画面带给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诗人的冲击力,除了视觉,还会形成对思维的冲击力,如电光石火般引发诗人深层次思考,从照片提供给诗人的细节刻画与多维度表现手法中,诗人用诗的语言进行深度挖掘与再创作,再发现,写出诗意解读的文字。它是基于画面表现的美感元素,重新进行诗与美的再排列,给观赏者提供新的美学启迪,进而丰富画面的表达宽度与深度,让诗情与色彩、光影无缝融合,让照片的美学意蕴更为饱满,更为深刻,更为丰富。因此可以说,摄影家与诗人是天生的一对合作伙伴,就像词作家与作曲家的合作一样,是互为启发、互为融合、互为需要、互为支持的亲密关系。如一幅雾中的庐山画与照片,初步观赏者的印象只是含蓄的、朦胧的,可看局部而不可求全貌的自然美,这种美的感觉是初步的,甚至是无法清晰体察的。而在读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后,才会认识到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它呈现的时而是连绵起伏、时而是高耸入云,移步换形、千姿百态,这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山是这样,世事亦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就会不同,审美的过程,角度与距离感同样重要。往往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不能观其本源与本质,而当时间过了几十年之后,它反而会变得清晰起来。如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直到二十年之后,时间终于还历史以真相,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p><p class="ql-block">摄影家在拍摄一幅照片时,往往从不同距离,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取材,以表达主题;而诗人在阅读一幅照片时,也要细细体察摄影家的用心,用诗性思维去发现、寻找摄影家镜头背后那些不易察觉细节里的思考与寓意。如毛泽东在写仅有的两首题照诗《庐山仙人洞》与《为女民兵题照》时,就以一个伟人与诗人的敏锐观察力与表现力,来升华摄影者所要表现的照片主题。在给《庐山仙人洞》这幅片题诗时,就给这幅风景照片的主题赋予了新的寓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岁在险峰!”既表现了当时国际形势“乱云飞渡”的险恶,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劲松”形象,不为乱云所蛊惑,进而指出“无险风光在险峰”这一永恒的哲理 ,在攀登进取中捕获与享受奋斗的快乐,其诗中的寓意远超拍摄者最初拍摄的本意。在为《女民兵题照》一诗中又写出了:“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表现了新时代站起来的中国妇女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新的价值取向。新中国的新女性形象,因伟人的一句诗而立时高大起来。这对中国新女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大画家傅抱石与潘天寿,在建国十周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毛泽东诗意画《江山如此多娇》,更是将诗人与画家的情怀推向了一个高远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说到摄影家与诗人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就不能不从诗人毛泽东的题照诗中去汲取营养。摄影家善于用诗人的视角去取材与构图,诗人善于从摄影家的创意中去发现并深化诗意,摄影家与诗人在合作中的联袂发现、联袂取材、联袂表达的过程,用天衣无缝与水到渠成这两句成语来形容也是准确的。</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点数画家与诗人在漫长的艺术历史长河中的合作,研究中国传统诗词与绘画发展的历史,会为我们留下许多的启示。像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时1600多年,成为无数画家笔下创作的题材,诗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学意象启发了历代画家的创作灵感,成为中国诗画结合史上的成功的范例;又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别诗《渭城曲》中,王维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文人执手劝酒惜别的意象表达得凄楚动人,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送别诗的经典,也成为中国历代画家要表现的重要题材;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表达母子亲情的诗,从古到今,都是无数画家最习惯、也最愿意选取的表现题材,灯下慈母老眼昏花、飞针走线缝制衣裳的意像,曾感动过无数游子,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成为千百年来表达亲情的经典名句,还将一代又一代传诵下去;又如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是成了一千多年来,画家笔下表达不尽的创作题材,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将唐人的闲适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又如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全诗四句,写泉眼细流、写树荫照水、写小荷蜻蜓,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活泼自然,和谐一体。画面小巧、精致,但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生机盎然,常常用来表现新生事物出现的必然性,也成为历朝历代画家争先表现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又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来展示天地的寥廓与寂静,渔翁的孤傲与清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空灵孤寂,可见而不可及的画面。这种被幻化、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其实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这种美学意蕴上的空寂美,十分耐人寻味,使它成为中国文人守住气节,待时而出的典型意象,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诗,更是点睛之笔。表现这一意象的画作,更是频频出现在历代画家的笔下。</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画家大都会写诗,他们往往在自己的画作上题诗。诗画相和,别有意味。像元代大画家王冕就在自己的画作《墨梅》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将中国读书人的气节和品格刻画得凛然而又大气;像清代大诗人、大画家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将一位下级官吏关心民间疾苦之情表达得谦逊委婉又亲切暖人;像爱国画家齐白石,在自己画作《不倒翁》上题诗:“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你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一些庸官的形象,借“不倒翁”的诗与画作,被揭露的入木三分,令人十分警醒。这幅作品得到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赞赏,认为是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内官僚主义作风的生动写照。画家在作画的同时,题诗解读画作的意蕴,诗画同辉,使诗画艺术并存于人们的心目中,极大地提高画作的艺术启发力,如能熟练运用,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对历代画家的创作是有影响与滋养的。到了当代,由于照相术的发明,摄影作品的出现,激发、感染了当代的摄影家与诗人的情怀,他们互为滋养、互为哺育,并借助新的科技传播手段,在亲密互补的合作过程中,营造出了双赢的效果,真正做到了美美与共,美上加美,美美同生,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诗歌创作经历中,也时常有朋友问我:你认为你创作中写的最得心应手的题材是哪一种,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题画(照片)诗。何也,因为一幅照片,无论是表达什么内容,摄影家已经从构图、视角、细节、重点方面给予你提供了大量可供思考的亮点,诗人只需与摄影家交流,从审美角度找到一致的表述,强化并突破照片的主题,用形象明晰的语言提炼诗意,使诗情与画意相映生辉、光影与文字联袂表达即可。在我的题画诗创作实践中,也是有成功的范例可以说上一说的。2002年10月,我带爱子孙剑缘去陕西旅游,在凤翔东湖公园见到一株柳树,有几百年历史。传说是清代爱国将领左宗棠,出征新疆收复失地的路上亲手所栽,此柳几人才能合抱,其树瘤累累相连,十分醒目,我当时感到震惊,用相机拍了下来。回到北京后,久久不能释怀,反复将照片翻出来观赏,我自己称作是读片。终于在一天从读片中生出灵感,从左公柳累累相连的树瘤这一具体形象入手,写出了《咏左公柳》一诗:“大干粗围有几寻/冠盖接天势如云/周身长满相思结/至今犹系将军魂。”写出来后,自己也觉得满意,感觉写出了左宗棠这位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的凛然之气。尤以“周身长满相思结/至今犹系将军魂”两句写出了感情。当时正逢陕西宝鸡政协向全国征集描写当地历史文物的诗词作品。我邮给宝鸡文友,由他们转投征文组,获得此次征文的特等奖,获奖金三千元。四句诗获三千元奖金,平均一句七百五十元,这也是我诗词创作中获得奖金最多的一次。从这次获奖经历中我感悟到,诗人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敏锐的观察思考力,真是太重要了。从此,我自己拍或从朋友处获取照片,有时间就坐下来读片,读片这件事真的很重要。后来又陆续为长沙岳麓书院爱晚亭照片题诗《咏爱晚亭》:“湘楚大才出书院/岳麓无土不生春/昔日爱晚亭前客/都是翻天覆地人。”为九江琵琶亭照片题诗:“江州司马忧怨深/秋风秋雨黯诗魂/世客未解琵琶语/只因不是不是沦落人。”为广州华南植物园照片题诗:“碧草繁花聚一园/目不暇接喜流连/无穷花木能共处/人类岂可自相残。”为南昌八大山人故居照片题诗:“哭之笑之且由之/风寒月冷雀孤栖/傲骨未随江山改/画笔不肯挂降旗。”为南京长江二桥照片题诗:“眼前突兀大桥横/双塔入云挂繁星/悬索条条如琴弦/弹出金陵好心情。” 等等。为历史遗迹和现实物象照片题诗,必须深入了解历史遗迹和现实物象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密码,并深入解读,才能用少少许文字表达深深的感悟。用传统诗词形式对历史遗迹和现实物象照片做深刻的解读,使我的题照诗创作如鱼得水,且水到渠成。这些创作经历让我认识到,用传统诗词这一形式,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地去表达历史内涵,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像我为西柏坡纪念馆所拍的西柏坡外景图片题的四言诗:“来到西柏坡/青山放课桌/风云演变幻/历史做解说。”就被许多参观者津津乐道,也让我很是高兴了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创作经历中,除去用传统诗词写题画诗外,我还用现代短诗创作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题画(照片)诗,有一些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有一些是他人拍的,也有一些是受地方单位邀请写的,这些题画诗题材大多与历史风貌有关。要写出历史的震撼性和先辈的精神风骨,对于笔者是机会、更是挑战、也是考验。在我担任副会长的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一些年来总是出版诗歌年历,并选用一些历史胜地的照片邀请诗人写题照诗。像2019年我写的《题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块巨石在广场矗立/信仰的骨骼坚韧无比/是一把巨尺在衡量云天/精神的高度,让人仰视/是历史磨砺你,还是你磨砺了历史/来到你身边的人/都在心里解答这道考题。”写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形象与精神高度。像写于2008年的《题丹东鸭绿江断桥》:“我看见的是受伤的桥墩/——受伤但没有低头/我看见的是坚挺的钢梁/折断,但不失坚强//——断桥,日日在晨曦里站立/向参观者做不倦的宣讲/讲述残墩托举的英勇/讲述断梁连接的倔犟//鸭绿江断桥,为历史解开一个方程/正义加战斗等于尊严与力量。”从断桥矗立的形象中开掘出人民的精神品格,用诗句强化了鸭绿江断桥的精神形象。又如2017年为海南儋州东坡书院的东坡铜像题诗:“着一袭长衫,戴一顶斗笠/穿一双木屐,夹一册诗书/如炬的目光穿透岁月/刚直的站立风尘仆仆/风雨中的你是那样从容/泥泞中的你是那样自如/你行走的姿态就是海的姿态/你站立的高度就是山的高度//你生命的根扎在这里/这里就是你诗的国度/在木棉的簇拥中解脱烦恼/在椰风的吹拂中抖落屈辱//我对视你的目光/我触摸你的衣服/我追寻你的足迹/找到了诗的脊骨//今天与你走在了一起/今天与你站在了一处/今天我为你写一首诗/在崇敬中说出了我的感悟。”将一千多年前谪居海南儋州的大诗人苏东坡的形象,用诗意加以刻画与解读,活生生再现大诗人的形象。尤以“在木棉的簇拥中解脱烦恼/在椰风的吹拂中抖落屈辱”两句诗,写出了大诗人苏东坡与海南这块土地的血肉联系,诗句中的感情是滚烫的、也是真挚的。 </p><p class="ql-block">再有:2019年4月,一位诗人朋友在游历了俄罗斯后给我们夫妇发来了一幅俄国大诗人普希金雕像的照片,照片中普希金手举拐杖站立在其故居门前,目光中透出的坚毅让人看了十分动情。这位诗人朋友主编一本文学杂志《北方名家》,要我为这幅照片写一首题照诗,我思索许久,写下了《是怎样一双眼睛凝望人生——为朋友拍的普希金雕像题诗》:“是怎样一座雕像立在故居/是怎样一种庄严站成神圣/是怎样一颗诗心贴近正义/是怎样一双眼睛凝望人生//你立在那里,用自己的身躯做砝码/为今日俄罗斯,不断地称重。”我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去过俄罗斯普希金的故乡,但从一幅照片上,我读懂了大诗人普希金。虽然俄罗斯发生政治事变,苏联解体,但是,大诗人普希金终身追求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价值,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是不会消失的。因而才有写出了“你立在那里,用自己的身躯做砝码/为今日俄罗斯,不断地称重”的诗句。这首题照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自认为是深刻的。题照诗与照片发表后,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读者认为,这首诗写出了他们对俄罗斯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取向的认同感。</p><p class="ql-block">在我自己的体会中,我认为与摄影家合作用光影与文字表达共同的美学认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题画诗写得有深度、有美学意蕴,首先要感谢摄影家提供的画面带给笔者的视觉与感情冲击力,有此基础,作为诗人能写出具有一定审美意蕴的文字就不难了。</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自2015年末入驻南国威尼斯城以后,同小城众多摄影家相知相熟,小城举办的每次摄影展,我都会认真观赏并深刻思考,也写出了一些自己满意、朋友高兴的题照诗,与小城摄影家合作、与摄影协会合作,让我的题照诗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潮,其间我为司德安、扎西顿珠(张惠武)、耿科、刘军、刘家广、傅国、柳卫平,逆光、陈红民、黄锦平、李乾、洪式亮、张国成、李学峰等众多摄影师的照片写了题照诗,让小城每次的摄影展成为摄影与诗歌联袂的盛宴,为南国小城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诗意的风貌。</p><p class="ql-block">下面仅就2025年元旦摄影展中,选送海南庆祝建国75周年的九幅图片所写的题照诗作谈谈自己的感想:</p><p class="ql-block">题司德安的《安集海大峡谷》:“这里或许是天堂的入口/有多少新奇在将你等候/这里或许是地狱的出口/沐浴过水火的人生会有特别的感受//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会构成世间最奇幻的镜头/如果你有探险的愿望/请到安集海大峡谷走上一走。”自然地理中的的大峡谷,走进去即意味着探寻神奇,也意味着冒险,所以在题照诗中有“这里或许是天堂的入口/这里或许是地狱的出口”的比喻,给司德安老师这幅照片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在用文字吊观赏者与探险者的胃口。</p><p class="ql-block">题刘军的《贵州加榜梯田》:“是拾级而上的天路/是萦绕而美的白云/是高山托起的仙境/是辛勤生长的园林//血汗浇在贵州的土地上/生长的是梦想,是生活的欢欣/当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光影描绘出这块土地的风韵”。刘军校长这幅照片无论是从构图、光影方面欣赏,都是无可挑剔的,它表达了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是梦想,是生活的欢欣”的繁盛景象,是对这块土地意义的升华,让没有去过这块土地上的人(比如笔者)也在欣赏中沉醉。</p><p class="ql-block">题黄锦平的《金色海岸》:“是成人的憧憬照美了夕阳/是孩子的天真闹美了海岸/在金色的余晖中沉醉/在奔涌的海潮中浪漫//人与大海相拥在一瞬/大海与人连接在一岸/扑进镜头的是欢欣/更是人生思索的悠远。”黄锦平老师的这幅作品,色调是温暖的,其所表达的海岸上的欢乐与自由,轻松与安逸,是下了一番构思功夫的,被其照片所洋溢的氛围感染,才有了我题照诗中的“在金色余晖中沉醉/在奔涌的海潮中浪漫”的诗句。是画面滋养了诗句,是诗句增强了光影,可谓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题李乾的《南迦巴瓦雪峰》:“太阳将你镀上一层金色/辉煌与壮丽是你永恒的表情/几亿年的沉积让你无比厚重/扑进摄影师镜头的是你的从容//看见你就是看见坚强/看见你就是看见苍穹/天地间你要向人们诉说什么/诉说胸怀的博大,诉说境界的沉雄”。李乾老师的这幅摄影照片给我的感觉是影像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对于大自然的构图有精到的表现,因而引发了我写出“辉煌与壮丽是你永恒的表情”的诗句。如果没有画面的沉雄,是不会有诗句的飞扬的。</p><p class="ql-block">题陈红民的《烟雨黄山》:“是云,是雨,是烟/萦绕着神秘的黄山/是诗,是画,是梦/描绘黄山的缠绵//用镜头捕捉黄山的神韵/用神韵放大黄山的奇幻/走进黄山,走进沉醉/走出黄山,眺望高远。”陈红民老师这幅照片捕捉到的黄山最为神秘的瞬间,营造出了黄山奇幻而又悠远的风韵,因而才有了“是诗,是画,是梦/描绘黄山的缠绵”的句子。应该说,是画面牵出诗情,是诗情融入了画面,合作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题刘家广的《呼伦贝尔湿地秋色》:“是谁泼洒这斑斓的秋色/一瞬间便染美了呼伦贝尔草原/让奔流的河水发出欢笑/让莽莽的山脉更加壮观//胡杨挥舞着生命的火焰/广阔的天地让丰收铺满/摄影师将这一切收进镜头/使南国的摄影展变得震撼”。丑牛老师的这幅照片景深大,场面宽,色彩的冲击力让照片呈现出壮丽的景象,感染笔者写出“胡杨挥舞着生命的火焰/广阔的天地让丰收铺满”的诗句。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让丑牛老师的摄影作品以“大”见长。场面大,气魄大,空间大,主题大。</p><p class="ql-block">题张惠武的《牧雪》:“当羊群踏出一条雪路/当大雪覆盖万里山川/天地浑然成一幅画卷/是镜头记录下这片浩翰//马达声是草原唯一的心跳/转场的路变得无比艰难/跋涉是人与羊共同的奔赴/天地间记录着不改的勇敢”。张惠武老师的这幅照片所表现的茫茫草原羊群转场的景象,让观赏者的目光一刻不敢从照片上离开,镜头表现的生活是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因而牵出了笔者“马达声是草原唯一的心跳”与“跋涉是人与羊共同的奔赴”的诗句。拍摄的是草原之冬,表现的却是人生哲理,十分深刻。</p><p class="ql-block">题张国成的《父亲是个老军垦》:“眉宇凝聚着坚毅/目光透露出深沉/爬满沟壑的面庞/书写着创业的艰辛//是一座山峰在眼前屹立/是一尊铜像在梦中永存/父亲是个老军垦,背负七十年历史/你是老军垦的后代,后继有人。”在送展照片中,张国成老师的这幅人物肖像作品,极具震撼力!欣赏者在这幅照片面前,无不被作品所表现人物的沧桑感及荣耀感而深深打动。因而,才有了笔者笔下的“父亲是个老军垦,背负七十年历史”的诗句。感叹中有回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学李峰的《王屋山的早晨》:“只有你横亘千年的山脊/才能托起磅薄而出的红日一轮/当白云为你擦去一身的疲惫/你才真正显露出万山之尊。</span></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诗人的写作功力受着许多条件的约束,而画家与摄影家的作品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引发创作灵感的可能。当读者评价诗人作品中文字表达的画面感和意境时,表明诗人与画家、摄影家具有同样捕捉画面的能力。诗人与画家、摄影家之间的合作,使诗人与画家、摄影家在艺术上互相连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进而实现双赢。正是:“画是无言诗/诗是有字画/诗画相互映/意象无穷大。”今天的这场关于题画(照片)诗的研讨,对诗人与画家、摄影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是极好的机会,珍惜这种机会,让大家都有收获是难得的。 </p><p class="ql-block">在此,我向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摄影家朋友说一声:谢谢!诗人因与你们的合作而极为兴奋。</p><p class="ql-block">2025.1.3——7</p><p class="ql-block">于海口南国威尼斯城米兰园</p> <p class="ql-block">题司德安的《安集海大峡谷》:“这里或许是天堂的入口/有多少新奇在将你等候/这里或许是地狱的出口/沐浴过水火的人生会有特别的感受//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会构成世间最奇幻的镜头/如果你有探险的愿望/请到安集海大峡谷走上一走。”自然地理中的大峡谷,走进去就意味着探寻神奇,也意味着冒险,所以在题照诗中有“这里或许是天堂的入口/这里或许是地狱的出口”的比喻,给司德安老师这幅照片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在用文字吊观赏者与探险者的胃口。</p> <p class="ql-block">题刘军的《贵州加榜梯田》:“是拾级而上的天路/是萦绕而美的白云/是高山托起的仙境/是辛勤生长的园林//血汗浇在贵州的土地上/生长的是梦想,是生活的欢欣/当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光影描绘出这块土地的风韵”。刘军校长这幅照片无论是从构图、光影方面欣赏,都是无可挑剔的,它表达了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是梦想,是生活的欢欣”的繁盛景象,是对这块土地意义的升华,让没有去过这块土地上的人(比如笔者)也在欣赏中沉醉。</p> <p class="ql-block">题黄锦平的《金色海岸》:“是成人的憧憬照美了夕阳/是孩子的天真闹美了海岸/在金色的余晖中沉醉/在奔涌的海潮中浪漫//人与大海相拥在一瞬/大海与人连接在一岸/扑进镜头的是欢欣/更是人生思索的悠远。”黄锦平老师的这幅作品,色调是温暖的,其所表达的海岸上的欢乐与自由,轻松与安逸,是下了一番构思功夫的,被其照片所洋溢的氛围感染,才有了我题照诗中的“在金色余晖中沉醉/在奔涌的海潮中浪漫”的诗句。是画面滋养了诗句,是诗句增强了光影,可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题李乾的《南迦巴瓦雪峰》:“太阳将你镀上一层金色/辉煌与壮丽是你永恒的表情/几亿年的沉积让你无比厚重/扑进摄影师镜头的是你的从容//看见你就是看见坚强/看见你就是看见苍穹/天地间你要向人们诉说什么/诉说胸怀的博大,诉说境界的沉雄”。李乾老师的这幅摄影照片给我的感觉是影像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对于大自然的构图有精到的表现,因而引发了我写出“辉煌与壮丽是你永恒的表情”的诗句。如果没有画面的沉雄,是不会有诗句的飞扬的。</p> <p class="ql-block">题陈红民的《烟雨黄山》:“是云,是雨,是烟/萦绕着神秘的黄山/是诗,是画,是梦/描绘黄山的缠绵//用镜头捕捉黄山的神韵/用神韵放大黄山的奇幻/走进黄山,走进沉醉/走出黄山,眺望高远。”陈红民老师这幅照片捕捉到的黄山最为神秘的瞬间,营造出了黄山奇幻而又悠远的风韵,因而才有了“是诗,是画,是梦/描绘黄山的缠绵”的句子。应该说,是画面牵出诗情,是诗情融入了</p> <p class="ql-block">题刘家广的《呼伦贝尔湿地秋色》:“是谁泼洒这斑斓的秋色/一瞬间便染美了呼伦贝尔草原/让奔流的河水发出欢笑/让莽莽的山脉更加壮观//胡杨挥舞着生命的火焰/广阔的天地让丰收铺满/摄影师将这一切收进镜头/使南国的摄影展变得震撼”。丑牛老师的这幅照片景深大,场面宽,色彩的冲击力让照片呈现出壮丽的景象,感染笔者写出“胡杨挥舞着生命的火焰/广阔的天地让丰收铺满”的诗句。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让丑牛老师的摄影作品以“大”见长。场面大,气魄大,空间大,主题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题张国成的《父亲是个老军垦》:“眉宇凝聚着坚毅/目光透露出深沉/爬满沟壑的面庞/书写着创业的艰辛//是一座山峰在眼前屹立/是一尊铜像在梦中永存/父亲是个老军垦,背负七十年历史/你是老军垦的后代,后继有人。”在送展照片中,张国成老师的这幅人物肖像作品,极具震撼力!欣赏者在这幅照片面前,无不被作品所表现人物的沧桑感及荣耀感而深深打动。因而,才有了笔者笔下的“父亲是个老军垦,背负七十年历史”的诗句。感叹中有回味。</p> <p class="ql-block">题张惠武的《牧雪》:“当羊群踏出一条雪路/当大雪覆盖万里山川/天地浑然成一幅画卷/是镜头记录下这片浩翰//马达声是草原唯一的心跳/转场的路变得无比艰难/跋涉是人与羊共同的奔赴/天地间记录着不改的勇敢”。张惠武老师的这幅照片所表现的茫茫草原羊群转场的景象,让观赏者的目光一刻不敢从照片上离开,镜头表现的生活是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因而牵出了笔者“马达声是草原唯一的心跳”与“跋涉是人与羊共同的奔赴”的诗句。拍摄的是草原之冬,表现的却是人生哲理,十分深刻。</p> <p class="ql-block">题学李峰的《王屋山的早晨》:“只有你横亘千年的山脊/才能托起磅薄而出的红日一轮/当白云为你擦去一身的疲惫/你才真正显露出万山之尊。因一个寓言为人所知晓,因一篇雄文为国而强劲。王屋山的早晨展示了怎样的恢宏啊。这恢宏又提振了怎样的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