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新桥跃龙门 览钦州湾风光

潮涨潮落

<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潮涨潮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5894098</p><p class="ql-block">龙门,是钦州湾内海茅尾海退潮时,海水通过龙门半岛与亚公山形成狭窄的出口狂奔流入外湾北部湾,其形如门,海水如龙而得名。2024年底以前,钦州湾东、西两岸隔海相望,两岸交流必须要绕道湾顶(茅尾海北岸)通行,行程约一个半小时。广义的钦州湾东起合浦县的英罗港,西至防城港市的东兴市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478公里,即是老钦州地区;狭义的钦州湾,是指东起钦州市钦南区大风江口,西至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港,海湾面积908平方公里,湾首和湾口都很开阔,中部较窄(即是龙门),宽1.5至3海里,呈两头大中间细的喇叭状,北部为内湾茅尾海,南部为外湾,海滩广阔,岛屿众多,如钦州古八景之七十二泾,海湾曲折,航道水深,适合建设深水码头,钦州港就位于此处,也是平陆运河的出海口和中转港,是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黄金海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9日,经过建设者四年艰苦卓越的建设,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建成通车,使钦州湾两岸交流行程仅用25分钟。笔者于2025年1月4日,随旅游团飞跃龙门大桥一睹这宏伟的工程,并一路沿钦州湾西岸游览沿海风光。</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 宏伟的龙门大桥新视界</p><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坐落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越了北部湾海域,是丹东一东兴公路(G228)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规划建设的最大跨海大桥和首座单跨超千米的特大桥。</p><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主塔桩基施工于2021年2月18日启动;主航道桥在2024年月8日成功合龙;于12月15日完成荷载试验;于12月29日通车。龙门大桥路线起于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西村淡水龙水库附近,止于钦州港区益民街和龙泾大道的交汇处。全长7.637千米,其中桥梁部分总长6597米。主航道桥设计为主跨1098米的单跨吊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具备让20000吨级邮轮顺利通过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道路两旁,路灯整齐地排列着,像是在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随着车辆的前行,龙门大桥逐渐映入眼帘。这座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座连接两岸人民情感的纽带。它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山峦起伏,车辆如同一群欢快的鱼儿,在这条钢铁巨龙的怀抱中穿梭。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更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远处可以看到一座红色桥梁跨过水面,阳光洒在桥身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不平凡的身世。</p> <p class="ql-block">  钦州古八景之七十二泾风光。</p><p class="ql-block">龙门七十二泾自明清以来就一直是钦州八景之一,古有"南国蓬莱"之称,现称之为"小澎湖",可与中国台湾省的澎湖列岛相媲美。龙门七十二泾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西北部,钦州著名的茅尾海内。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参差错落地散布在纵横10公里的钦州湾海面上,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清朝杰出教育家、诗人——冯敏昌(钦州人),在游览七十二泾后,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龙泾还珠》,诗中描绘了七十二泾的壮丽景象:"碧海茫茫万丈雄,回环七十二溪通。潮来泾口川川合,汐退湾前处处同。鹬蚌呈光千浦绿,骊龙吐气几林红。武陵不是桃源洞,管教翻倒老渔翁"。</p><p class="ql-block">冯敏昌的诗歌不仅再现了大海的空阔和山河的壮丽,还通过文学创作对北部湾滨海一带的地理人文风光进行了诗意点染。</p> 龙门大桥西及龙门生活服务区 <p class="ql-block">穿过那座大型牌坊式的入口大门,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是龙门大桥的西端,北侧是龙门生活服务区。门上“龙门西”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山丘,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这里,是龙门大桥的终点,也是新生活的起点。在新建成的大桥上,一对夫妇笑容满面地自拍留念。他们或许曾经无数次憧憬着这座桥的建成,如今终于梦想成真。这座桥,不仅缩短了空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它见证了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每一个笑容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龙门港镇将军楼和东村海湾风光。</p> <p class="ql-block">在北部湾畔,茅尾海出口,至今仍屹立着一座滨海堡垒﹣﹣龙门港将军楼。该楼位于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东村码头的兴隆岭上,距市区25千米,由民国将领申葆藩所建,当地人称"将军楼"。</p><p class="ql-block">龙门港将军楼建于1919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属西洋式建筑。面阔五间(宽20米),进深五间(长18米),砖混结构,平面略呈方形,高三层,每层均有半月形阳台,四周设券拱式走廊,正面置露天楼梯一座;楼面、天面、梁架为钢筋混凝土,楼顶四角设有炮楼;墙体由青砖砌筑,墙面涂浅蓝色,整体显得沉稳厚重、气势恢宏。登楼顶远眺,可观赏潮涨潮退日出日落美景。更重要的是可观控百里海面,军事位置极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驻龙门海军司令部;后改为海军招待所,今闲置,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申葆藩(1877-1929年)字介臣,钦州市人,出生于龙门霍家,因家庭生活艰苦,2岁时被乡人申四公收养,取名申葆藩,后迁到钦北区大直镇定居。长大后,追随当时广西军阀陆荣廷征战两广,战功赫赫,官至广州江防司令。有一段时间他追随孙中山官至革命军广东司令官,后来追随陈炯明八属军,官至副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申葆藩在钦廉任职期间,在大直圩铺街道、筑码头、建小学,还设立普益公司,经营合浦至北海、合浦至钦州公路运输。在钦州设立电灯局,建中山公园及图书馆等。为发展家乡经济文化事业做过有益贡献。1925年下野后回龙门港居住,直至1929年去世。</p><p class="ql-block">龙门港将军楼见证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方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也是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和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东村是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以其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民俗文化活动而闻名。东村位于"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出海口,龙门大桥西岸关卡点,是钦州茅尾海养蚝的核心地区。这里海湾养殖的大蚝肉质肥美,味道鲜嫩。此外,东村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七十二泾"、"将军楼"和"青云梯"等景点。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东村以其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平静宽阔的大海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岛屿。一艘艘船只停泊其中,像是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的繁华。这里,是龙门港镇东村海湾,它见证了无数船只的来来往往,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富饶的企沙镇渔港风光</p><p class="ql-block">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是广西第二大渔港,海洋资源丰富,以养殖鱼类、虾蟹和贝类的海滩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产量约29000吨;拥有捕捞船1214艘,年捕捞产量13万吨,渔业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九十三。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富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美丽富饶,胜过一的县城或城市城区。</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高耸入云的钟楼矗立在海边,小码头上停放着几辆摩托车,等待着出航的时刻。这里,是企沙镇的一个角落,也是这片海域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无数渔民的辛勤付出,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码头边,人们忙碌地准备着出海的物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第三篇 遍地黄金的簕山古渔村海滩风光</p><p class="ql-block">簕山古渔村地处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南面,距离企沙镇约10公里,距防城港市行政中心约25公里,为一个面积约480亩的半岛村落,村前为一片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浅海沙滩。簕山古渔村海岸礁石奇特,受海浪日久侵袭遍地黄全姿态各异,形成一道自然风景线,观赏价值高。海湾与钦州三娘湾隔海相望,因海湾无污染,常有海豚出没。在每年夏至前后,受强降雨和强天文潮汐的影响,筋山古渔村会出现天文大潮景象。在天文大潮来临时举办的每年一度"与浪共舞"民间观潮节,滔天巨浪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潮、旅游。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养殖和捕捞沙虫、牡蛎、青蟹、文哈、对虾等海产品。整个海滩是天然养殖场,村民靠海吃海,依靠天然养殖场从事海养渔业和捕捞,家家户户还从事民宿旅业,收入可观,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村庄树林清幽,礁石魔幻,岗楼威赫,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部湾历史较为悠久的渔村部落。现为防城港市著名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3日,簕山古渔村当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p> <p class="ql-block">在“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石碑旁,游客微笑着留影。这里,是簕山古渔村,也是这片海域的一个美丽角落。石碑上的字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礁石上,游客摆出胜利的手势,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里,是簕山古渔村的海滩,也是这片海域的一个美丽角落。礁石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了奇特的形状,宛如一件件天然的艺术品。这里的每一处礁石,都承载着自然的力量,见证着这片海域的神奇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走在海边礁石上玩耍,他们看起来非常开心,这片海滩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礁石间的海浪轻轻拍打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簕山古渔村海滩风光(视频)。</p> <p class="ql-block">感谢黄艳琴大师提供部分视频和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