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立无</p> <p class="ql-block"> 除了恩施老城区内的这些古老建筑,恩施最值得游览的古老建筑当数位于老城区之外,矗立于清江河对岸五峰山上的连珠塔。笔者儿时跟大多数本地人一样称其为宝塔,我们兄弟几个每年都会跟随父母去宝塔游玩几次,每次去宝塔游玩就成了我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成年后去外地工作,每次回恩施探亲,也会去连珠塔看看。2018年1月31日夜晚,笔者还特意约朋友一起去五峰山宝塔下观赏“月全食血月+超级月亮+蓝月”三景合一的天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本图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五峰山位于市区东侧,由龙首峰,大垭口、小垭口、宝塔槽、红岩狮五座山峰组成。因五座山峰犹如五颗珠子串连在一起,曾被称为连珠山,连珠塔就建在其主峰龙首峰顶。龙首峰旁约200米高的悬崖之下,就是清江河、巴公溪、麒麟溪、药水溪四水交汇处,站在塔顶环顾四周,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该塔因山而得名。后来连珠山逐渐被人称为五峰山并延用至今,原来的名字连珠山反而少有人知。</p> <p class="ql-block">本图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笔者对五峰山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童年时期在土桥附小(现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上小学期间,每逢清明节就会来到五峰山的烈士陵园扫墓,祭拜何功伟和刘惠馨两位革命烈士(现两位烈士陵墓已迁往就义之地方家坝新建的烈士陵园),让我记忆犹新。上小学期间还多次听取来自五峰山上的两位农民劳动模范史代富、刘元香的先进事迹报告,至今印象深刻。此外,抗战期间因武汉沦陷,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原湖北省教育学院)随省政府搬迁来恩施五峰山,笔者父母同在学校上学,并在这里相遇相识,也让笔者对五峰山更有亲切感。笔者在恩施县师范上学期间的同学兼好友胡少华,其父亲是老红军,去世后安葬于烈士陵园,笔者也曾专程去看望祭拜。</p> <p class="ql-block">五峰山烈士陵园(本图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面二图由笔者拍摄于恩施市抗战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据清同治《恩施县志》记载,清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太守张应桃首倡在连珠山龙首峰建造七级佛塔,经始未几。清道光十一(公元1831)年,恩施县知县姒朝琯鼓舞绅庶,募捐筹款,开始建造佛塔,仅完成七级之二。清道光十二(公元1832)年,知县陈肖仪锐意成之,是秋建成。清道光十三(公元1833)年至道光十五(公元1885)年,在塔前建“揽胜”石牌坊,左建斋堂,周围建花墙,院门,形成了连珠塔完整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 连珠塔前现有两座山门迎接八方游客。第一座山门应该是跟塔身同时期建造完成。其门柱、门楣和抱鼓石均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因年代久远,青石表面被历代游人抚摸的油光锃亮、光鉴照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青石门柱上用阳文雕刻着对联:</p><p class="ql-block"> 秀挺五峰奎壁燦</p><p class="ql-block"> 灵钟六邑冕裳新</p><p class="ql-block">横批为:山辉川媚</p> <p class="ql-block"> 此联为时任施南知府吴式敏撰写。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连珠塔周边秀美景色的由衷赞美。大门左右两边的抱鼓石上均雕刻有“狮子滚绣球”的精美图案,也包含着古人希望吉祥如意、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虽历经近200年,门联和石雕依然清晰可辨,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山门应该是上世纪末政府维修连珠塔时新建的,青砖水泥构成的门墙上镶嵌有刻着门联的大理石石板。门联亦为吴式敏撰写,由当代恩施本地著名书法家吴发乾所书:</p><p class="ql-block"> 巴山万重入蜀境</p><p class="ql-block"> 夷水千迴接楚天</p><p class="ql-block">横批为: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夷水就是清江河的旧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通山门的甬道,两侧空花砖墙向内伸展开去,墙外藤蔓缠绕,绿树成荫,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通过甬道就可以清楚的看见连珠塔的雄姿了。塔下还有一处斋堂,为登塔游览时供游客休息的场所,为四合天井式砖木建筑,老的斋堂似乎已不存在,现有斋堂应该是政府维修连珠塔时依旧样新建的,现临时当做新建的玉龙寺的大雄宝殿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连珠塔塔身七层,采用八角砖石结构,塔刹由7颗大锡珠重叠串联构成,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连珠塔得名于此。每层塔外原挂有8个铜风铃,共计56个,当起风时,风铃随风摇动,嗡嗡直响,声音洪亮,塔周附近农户都能听见。可惜,如今风铃不存,铃声不再,游人们再也见不到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悠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宝塔通高34.8米。宝塔正门前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中门石柱前后分别有一对石狮和石象雄踞两侧,长年守护着宝塔,石狮石象旁仍有抱鼓石。只是石狮、石象和抱鼓石均有损毁,不得不用水泥修补,让人觉得惋惜。牌坊正上方石雕卐字回形纹围绕着“揽胜”两个大字,两边则是两块青石浮雕,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好像展现的是古时官员门身着官帽和朝服升堂办差的情形或者是在戏院包厢看戏娱乐的场景。牌坊背面,同样是石雕卐字回形纹围绕着繁体的“钟灵毓秀”四个大字,两边的青石浮雕也描述着同样场景。</p> <p class="ql-block"> 宝塔底座八角上各镶嵌有用青石雕刻而成的一尊托塔力士,八位力士均长发及肩,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双目或闭或瞪,或蹲或站,有的袒胸挺腹,有的着长衫肚兜,或单手或双手呈用力托塔状,姿态各异,面目狰狞,表情夸张。八尊石雕线条流畅,工艺精美,实为难得的民间艺术精品。可惜第六尊力士文革期间遭到损毁,如今已难见其本来面目。塔周基遍刻海水、莲花,隐喻佛生于莲,莲生于海的佛经故事。</p> <p class="ql-block"> 宝塔大门也有青石构成的拱石门柱。拱石门柱及门额上雕刻有麒麟及龙、凤、鱼、人物、花草等图案和卐字回形花饰。门柱上由时任施南府事的吴式敏亲撰亲书的隶书门联,依然清晰可辨,左侧首为一行小字:道光十一年岁在辛卯七月,清楚说明了建塔时间。</p><p class="ql-block">门联为:</p><p class="ql-block"> 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p><p class="ql-block"> 五峰卓秀,天开图画助文明</p><p class="ql-block">右侧后落款为:</p><p class="ql-block">知施南府事吴式敏撰并书</p><p class="ql-block">并附石刻钤章二枚,因字迹斑驳看不清,应该是吴式敏的名章。作为当时施南府的最高官员,并且是嘉庆年间的进士,时任恩施知县陈肖仪请吴式敏为建造中的连珠塔题写山门门联和大门楹联,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拱形石门上部横挂一块木质门匾,褚红色底板上有金黄色隶书“连珠塔”三个大字。落款处三排小字只有“道光十四年”几个字清晰可辨,表明了宝塔完全建成并命名为连珠塔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道光十一年,时任施南府知事为吴式敏。吴式敏为山东海丰(即今无棣)吴氏族人。吴氏家族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之美称,更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的说法。吴式敏为清嘉庆庚辰(1820)年进士。道光十一(1831)年,吴式敏在施南府知事任上时,连珠塔开始建造,当年仅完成二级。随后吴式敏被钦命分巡甘肃巩秦阶道。现连珠塔外斋堂墙边保存的几块历代连珠塔修建记事石碑上有这样的文字:“钦命甘肃巩秦阶道前施南府正堂加三级吴式敏捐银一对”,清楚说明连珠塔建成之时,吴式敏已离开施南府而分巡甘肃巩秦阶道。</p><p class="ql-block">这块碑上同样记载了大力支持连珠塔建造的前后两位恩施县知县姒朝琯和陈肖仪捐资修造连珠塔的事情。其一为“特授湖北荆州府公安县正堂前属恩施县正堂加一级姒朝琯捐银一对”;其二为“署湖北施南府恩施县正堂加一级陈肖仪捐钱壹佰串”。</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均为笔者202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