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汉口中山大道老照片

张智海

<p class="ql-block">前些时,在网上看到一张汉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对面街景的老照片,注明拍摄于193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照片中的景象,直到1950年代仍然还是这个样子,没什么变化。照片左边这排两落水坡屋顶二层楼,是中山大道999号,我的初中同学吴秋林,就住在999号楼上。1957年4月29日,国家领导人彭真、贺龙陪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武汉,乘敞篷车经过中山大道民众乐园,我就是在吴秋林家里窗口目睹了“万人空巷迎伏老”的盛况;那天我还现场即兴画了一幅“迎伏老”速写,被正在一旁采访的《湖北日报》记者(美编)伍益辉看到要去(但后来没了下文)。照片往水塔方向不远处,是前进四路口,以刻印章为生计的篆刻名家陈波涛(1915—1993)的店子,就在路囗右角的中山大道上,我常驻足店门口的橱窗前,欣赏展示的微雕、书法作品;对面民生路口的右边是武汉工艺大楼,左边是品芳照相馆,品芳的隔壁依次是盛锡福帽店、体育器材商店……</p> <p class="ql-block">在一般人眼里,这就是一张普通旧照,而我却感到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因为照片里的中山大道999号,有过我的足迹和友谊,有过让我铭记一生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1957年上半年,是我在市五中读初一的下学期,吴秋林与我同班同桌。他小我一岁,爱好文学很讲义气,由于志趣相投彼此成为好友。我和他,还有住在附近的另外两个同学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学习的地方,就是吴秋林家即中山大道999号二楼(一楼为临街店铺,从楚宝前街旁边的小巷内后门上楼)。吴家的住房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算是宽敞的;全然的木结构——木桁架屋顶,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走起路来嘎吱作响,顶棚不高,但采光尚好。吴秋林家是小康之家。父亲吴云山,年近四十个子不高,韶山轮(内河航运的中小型火轮)船长,墙上挂着盖有交通部长章伯钧名章的任命书,待人和善,每次跑船回来,总要与我们说说话;母亲身材矮小,是小脚婆婆,慈眉善目,显得很富态,说话细声细气,我们几个伢在这里学习做功课,她不嫌烦扰还蛮喜欢。兄吴先盛,文质彬彬,一表人才,很会读书,考上了武昌实验中学高中文科班,光耀门庭,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相较之下,我的家境就很惨了。兄弟姐妹五人,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在市铅丝合作社做工(主要是手工编织各种铅丝制品如筐子、菜篮、灯笼、鼠笼等),以微薄的工薪支撑全家,月月入不敷出,温饱都成问题,常常是吃了上餐愁下顿,有时还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举債度日;租住在长堤街1171号(与统一街交汇处)一间十多平方米不见天日(白天也要开灯)的小黑房里,靠墙搁两张木板床,中间窄狭转身都难,我是男孩中的老大,每晚只得随父亲拐过统一街,去小江家院他们的一处工间打行铺过夜。一日,告贷无门面临断炊。那天上午我在吴秋林家复习做功课,想到中午回家没饭吃要挨饿,不免沮丧闷闷不乐。吴秋林看出了我的心事,再三问之所以,我只好如实相告,他即禀之于母。吴妈妈听后嗔怪我“何不早说”,连忙去米缸舀出三碗米(重约2斤)装入小布袋,又拿出一元钱(供作买菜之用。那时过早发米粑粑两分钱一对,油条两分钱一根,面窝、烧饼都是三分钱一个,热干面五分钱一碗;一斤青菜四五分钱,一斤米七八分钱,一斤猪肉三四角钱。按当时物价,一元钱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要先盛、秋林兄弟和我一起立马送去我家。我们三人走过中山大道,从民众乐园侧面的贤乐巷进入统一街右转直奔长堤街。一路上,吴氏兄弟俩大步流星,脸上泛着笑意,有一种施惠济人之难的义举之慨;而我呢,惭愧,感激,心情复杂步履沉重地与之同行。二十分钟后约十一点钟光景便到了我家。正在发愁的母亲听我道过原委,舒展蹙眉喜出望外,接过米和钱连声道谢,还说“这么样得了!”。解燃眉之急的雪中送炭,让我刻骨铭心,永远地记住了这个平常而又特别的日子:1957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过了两天,吴秋林送我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和一张他的肖像小一吋照片。日记本的扉页上,以工整的字体抄题高尔基的名言:爱好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还有格言“不经长途,不知马骏,不经患难,不出英雄。”不用说,这是他的一番用心和情意表达,鼓励我努力读书,不要因当前的困境而气馁;我们友谊永存,相片作为留念。为此,我更加心绪难平,又感动了好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过了几个月,1957年秋,父亲工作转入新成立的江汉钉丝绳厂,上班地点在解放大道新华路长途汽车客运站下首,于是我家搬到了附近“河南棚子”(当地贫民窟的代称)一带的精武左路1号。我仍在市五中上学,虽与吴秋林不在一个学习小组,但彼此关系密切友情依旧。1959年是我们初中的毕业年。元旦那天,原在中山大道999号吴秋林家学习小组的四个同学,相约去逛江汉路,然后在中心百货商场斜对面的启新照相馆拍合影。照片中,前左为吴秋林,后左为我;前右为夏国金(1943—2019),后右为熊国蛟。熊国蛟住楚宝街,而夏国金则住吴秋林家后面的楚宝前街2号。</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后,我按班主任崔老师指点报考武汉一师,结果却被市一中录取,因家里实在太困难,只得放弃升学去做临时工。吴秋林在市二中继续就读,彼此很少见面,也就渐渐疏远了。不久听说他患病休学,我也经过努力迎来转机,于1960年春考进了新开办的武汉给排水专科学校。当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一年后因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这所学校就停办了,按政策,我和城市户口的同学一起转入武汉城建学院,毕业后分配至辽宁抚顺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公司工作。在抚顺,我收到过吴秋林来信和附寄的照片。信早已散失,而保存下来照片与背面的钢笔字:“智海留念秋林敬赠1965年12月于潜江西大垸农场”,确凿地记载了他与我最后一次联系的时间。西大垸农场为军垦国营农场。至于他何时去的潜江,又因何到了农场,就不记得了。此后几年我回汉休假,还专门去过中山大道999号探访他家,得知住房早已易主。一直住在附近且与我有联系的老同学夏国金,竟也不知道吴秋林他们一家搬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在国家石油战线从事工程建设二十多年后,我于1987年调回了家乡武汉市城建委,几年中多方打听吴秋林的消息,杳无音信。直到1990年代前期,偶在市乡镇企业局的一份材料上,发现吴先盛之名,不禁心头一震,这不正是吴秋林的长兄么?!经找相关人士证实,果然是他,而且很快有了他家的住址,心想,这回总该能够见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友吴秋林吧!</p><p class="ql-block">这天,我怀着难以言表的兴奋之情,提着水果茶叶等,来到汉口饭店后面青年路旁小巷内的乡镇企业局宿舍,敲响了二楼的一家大门。开门的正是吴先盛,他的模样还在那里。我自报家门。吴先盛愣了一下,才恍然所悟连连发声“啊,啊,是了,是了”,让我快进屋。彼此述过别后概况。他告诉我,父母已先后过世。吴秋林于二中病休两年后,身体才好了,他不想复学,一时又找不到事做,这时有人牵线,说潜江西大垸农场子弟学校招教师,他去应试后就在那里上班了。在农场干了几年返城回汉,到一所小学教语文,直到三十岁上才成家,住在汉阳。提起当年他们兄弟俩遵母命,一起去长堤街送米送钱接济我家的故事,吴先盛听了显得很惊讶,说还有这种事?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临别时,我留下家址和电话,请转秋林与我联系。过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天天盼着等着。然而让我遗憾、失望和不解的是,最终啥也没有等来。我思忖,可能年头久了,情感淡薄,再者各人情况变化很大,也许他对这曾经的友情,已不那么看重而无所谓了。这样想,我的心思从此也就放下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晃又是二三十年,直到这次看到中山大道旧照中999号的老房子,勾起往事,念及故人,尤其是那二斤米一元钱的恩情,才动手把它写出来告诸世人;同时怀揣美好愿望,希冀先盛、秋林兄弟和其亲朋友好能够看到,与我联系。</p><p class="ql-block">如今,武汉三镇旧城改造力度空前,民众乐园对面为“旧改”楚宝片,前进四路口往上的中山大道上,是外形洋气画满老汉口风情的半永久性围墙,原中山大道999号吴秋家和周边的一切早己消失殆尽,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个现代化的商居新区;拙作如能留下些许历史人文信息,就令人欣慰了。(2025.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