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絮语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梦之后的早晨,就漫步在2025年的时空了。看到昨夜零点时分熟识的朋友发来祝福的短信,才知道有不少人在寒冷的冬夜里,或于灯光璀璨的街头流连,或于温暖舒适的客厅观剧。而我年近古稀,有心融入这个喜庆的不眠之夜,但睡眼迷离,打盹磕睡似乎是午夜子时的第一需要,匆匆进入似眠似醒之中。新年钟声似乎在朦胧中听到,而附近的都市商业区在夜色中流光溢彩,万头攒动,则是翌日新年视频号中看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一度的新年是喜庆的。尽管处于冬至后的第十天,也在“数九”后的第二“九”中,但喜庆的气氛还是从高速、国道、航空,从热线电话,从虚拟空间,从广场的人群,从街巷的邻里,迅速散发到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在张开臂膀将希望和期待相拥入怀,迎接这个又进一年、又长一岁的重要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年的话题悠久而绵长。新年一名在国人的认知中也有两种诠释。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元制纪元,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传统的“春节”称为“农历新年”。两“年”先后接踵而至,可谓喜庆连连。但在国人的观念中,传统农历的春节似乎更正式而隆重。在民间,传统的春节融入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年夜、初一拜年、正月走亲串友、上元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构成一幅年节欢庆的文化现象。而公历的新年更多地在社会组织层面赋予了年尾年初承前启后的意义。比如,国家和集体的统计数字都从此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总之,城乡百姓多关注于农历新年,它喜庆而有繁多的民俗内容,具有浓烈的民间性,它昭示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团体组织多关注于公历新年,它的喜庆程式比较简约,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昭示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在一生的社会活动中,会遇到许多值得记忆的时光印迹。年节作为每年的重要节日,当然也不例外。旧历新年(春节)的农村民俗活动,曾给笔者留下深刻的记忆,都在笔者的美篇中给予了不吝惜笔墨的记载和叙述。但公历新年在笔者的美篇中却相对较少。缘何?盖因笔者几十年职场生涯中,公历新年每每处于年头年尾的去年工作总结和今年工作计划阶段,起草、报批、研究、定稿、发布,三五要点加五六亮点,四平八稳而面面俱到。此类年节,工作氛围往往胜于日常,程式严肃而认真,年年如此,岁岁继续。这种新年的阅历也颇值得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过数十年节的简约而朦胧的怀旧之页,回到少年和青年那些年代,从尘封的记忆中还真拾捡出一些有趣甚或难忘的事情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初中时代的新年前夕跨年联欢,笔者在寒冷的冬夜里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迎接新岁的活动。猜灯谜、套圈圈、钓鱼以及班级表演的不精致节目等几项活动,使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迎接新年的快乐。犹记猜灯谜中有个小小插曲,村中有一潘姓老者的长女乳名大板,编写灯谜者遂编一灯谜曰“某某家大女儿,猜日本一城市名〞。这个灯谜令许多猜谜者捧腹大笑,最终奖品让一个眼快者摘冠而去。这个新年前夜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经意间,有关灯谜的知识得到了启蒙。此后许多上元节的夜晚,面对都市社区悬挂的各种灯谜,都会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猜上几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匆匆,七十年代中期又一个新年。那个时节,我们将成为又一拨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毕业前的一天,公社教育指导员风尘仆仆赶来学校,走上讲台,掺合着新年的应景之词,一番慷慨陈词,竟激起了我们为家乡亩产过“黄河”达“长江〞的报效之情。虽说新年之际仍是一顿粗涩之饭,但总是一条路已然横在眼前,希望已在憧憬中了。请看下面班级毕业照中,本人帽沿下瘦削的脸庞,不是颇有自信的表情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星河长明,时光轻转。50个寒暑,50个新年。前者曾经扬帆起航,一意追梦。前行的路上,若顺意,便有星辰般璀璨,便有阳光般温暖;若逆境,如风雨般困顿,似坎坷般艰难。往后将进入古稀,又逢岁月静好,未来仍有可期。希冀我们如诗般优雅,似梦般灿烂。我等还须振作,从时下的一个新年走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