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辈的足迹-探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场

欧阳建中

红军长征时,湘江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过去我一直以为,湘江战役肯定是在湖南嘛。因为湘江是湖南最著名的江,既然名为湘江战役,那地点肯定是在湖南了嘛!这场很多亲历者都不愿意提起的往事,过去很少听到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我们后人需要探讨的事情。 1929年12月11日,我父亲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成为了红七军的一名成员。跟随红七军南征北战,七千里征战到了江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5师13团特派员。父亲长征走过的地方,也都是我向往的地方。2019年3月31日至4月5日。清明节期间,全州县湘江战役精神研究会邀请了在京红军后代和专家学者。以及广西重走红军长征路第一团部分成员。举办了湘江战役85周年红军后代公祭仪式等各种相关的研讨纪念活动。我和同是红军后代的夫人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我老丈人黄惠良,当时任军委无线电五分队指导员。实地了解了很多的当年的前辈活动的情况。澄清了很多的模糊认识,听到了许多有关见闻,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地点发生在东边都庞岭,西边越城岭之间的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广西全州(北边),兴安(西边),灌阳(东边),三个县的三角地带,这里是湘江的发源地。也就是毛主席长征诗词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之最西边的两个岭之间。</h3> 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这是一场关系中央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广大干部、战士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殊死的决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11月26日,红军主力进入广西境内,开始形成以红1军团为右翼、红3军团为左翼,红8、红9军团随后,中央纵队和中央军委纵队在中间。红5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 湘江战役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一、二,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22日到达湖南道县。如果继续向西快速挺进渡过湘江,那就不存在湘江战役这个这回事了。也可能是太累了吧,就在道县休整了三天。25号开始向湘江挺进。北路为红一军团目标抢占全州,结果晚了6个半小时,被湘军抢先占领了全州。27日红一军团渡过湘江,控制了 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最后在全州南面的 脚 山铺设防。湘军3个师加1个旅,28日阻击战打响。 湘军头目何健与共产党仇恨很深,按他的话说,他们的老婆都是我杀的。另外,当时他们判断红军的目标,是去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也是在湖南的地界上。因表现积极,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剿总总指挥,所以是拼了命的进攻,不计代价,所以战斗是非常惨烈的。红一军团死拼阻击, 双方损失惨重,红一军团伤亡共6000多人,其中牺牲2000多人。据说在脚山铺阻击战结束后,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望着漫山遍野的红军战士遗体泪如泉涌,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曾到过许多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缅怀,唯独没有来过这里,也不愿意再提起这里。 南路红三军团对付的目标是桂军,地点是灌阳,兴安。开始桂军为了防止蒋军入桂,撤离了全州,兴安和灌阳,放开了一条路让红军通过,结果红军迟迟没有行动。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又重新占领了兴安,向灌阳逼近。当年桂军对红军路过广西的作战原则是不挡头,栏腰,截尾。红三军团在灌阳的 新圩设防。桂军五个师并没有从兴安向北进攻(湘江西岸)阻挡红军过湘江,而是在28日向 新圩 方向(湘江东岸)红军发动进攻。目的是想让红军赶快离开广西地区,实际上也是给红军放开了一条路。后来,在蒋介石的威逼下。桂军29日晚向湘江西岸红军发起进攻,红三军团5师于30日撤离 新圩增援界首渡口,光华铺红军阵地。新圩由6师18团接防,后在桂军的围攻下告急。因红三军团无兵可派,由后卫红五军团34师增援 新圩阵地。因距离太远,到达时,十八团已全军覆没。34师在此一直战斗到最后。光华铺阻击战一直战斗到12月1日中午红三军团撤离界首渡口。为了保证已过江的中央纵队的安全,下令炸桥。当时还有一些部队没有过江,从而改从下游凤凰嘴渡口涉水过江。红三军团新圩,光华铺阻击战,共牺牲了3000多人。 后卫由红五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持滞追击的国民党军掩护后续部队。红三军团的后边是,是红八,红九军团。保持在左侧翼,掩护中央纵队。红八军团是整建制被覆灭的单位,仅存在两个多月。他于9月21日刚成立,主要是兴国县的娃娃兵组成。最大18岁,最小14岁,1万多人,只有三千支枪,最后仅剩600人。开始尾追的蒋军不紧不慢的与红军保持3天的路程。蒋介石想让红军与湘军、桂军打的差不多了,他好坐收渔利。 红军各部队像抬轿子一样护卫着中央纵队和中央军委纵队。但该两个纵队在博古和李德错误指导思想下,拖家带口,带着苏区的全部装备,像蜗牛一样在路上爬。27日,红军前卫占领湘江渡口时,他们距湘江渡口仅80公里。正常行军两天即可到达,但整整走了5天,要不是毛主席发飙,博古才同意将重装备抛弃,还不知要走多少天呢。真不知道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脑袋应该叫驴踢了。这也可能是上天让他们来考验红军的意志,是否顽强吧,但代价是红军战士们的生命。 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脚山铺至界首间湘江两岸被湘、桂军控制。红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战员牺牲。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的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直接导致“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受到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身处绝境时召开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坏事变成了好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是2019年3月31号到的桂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月1号,和我的滑翔班战友李凯南夫妇汇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为和其他人汇合的时间还没到,有时间到象鼻山潇洒了一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午到桂林北站,和其他坐高铁来的人汇合,然后一块儿乘车前往全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那边,有车来桂林接我们前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岳五岭之都庞岭(东边),主峰韭菜岭2009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岳五岭之越城岭(西边),主峰猫儿山(老山界)2141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灌阳下高速前往全州两河镇鲁水村。为什么要先去鲁水村呢?因为那里是红军长征路线最集中。牺牲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掀起追寻,纪念红军长征之路的关键地区,也望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纪念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长征过全州路线图</h3> 鲁水村位于湘桂古道上,湘桂古道是指湖南永州到广西250公里的商业古道。红军长征基本上所有部队都经过这里。31年广西百色起义建立的红七军去江西苏区和34年9月红六军团西征,也都经过此古道。古道原来都是石板路。后来在改建乡村道路时,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后来,在有识之人员保护下,还存有十来里古路现为旅游之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是鲁水村通往古道的路口,也是现在人们纪念红军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桂古道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关人员在鲁水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村第二次红军街建设座谈会”右1-双河镇镇长吕敏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上享受当地待客的传统晚宴。左二双河镇镇长吕敏婕,右-廖基才原县常委(原办公室主任退休,鲁水村人),他也是后面故事的重点人物。</h3> 照片上的这几个人可不简单,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曲折的故事。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从默默无闻到现在的,轰轰烈烈,离不开这几个人的功劳。左起-廖惠雄(广西日报资深记者,桂林记者站站长),廖基熙(鲁水村人),李凯南,仇湘林,他们四人是广西南宁二中十年甲班同班同学,66年高中毕业。前双河镇镇长吕敏婕。 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拨款3000万给桂北五县处理红军长征时,遗留的烈士遗骨、红军活动遗迹及纪念馆等问题的处理,而且后续每年将都有拨款。早些年,国家民政部也曾下发过文件,要求相关地区上报当地红军牺牲人数,好拨款处理遗留问题。当时,全州县领导认为,牺牲红军的人数不好统计,其实他们也没想到会真拨款,再加上其他因素,所以也没当回事,也就没有理采。但兴安和灌阳按照当时红军领导的回忆录里说的损失情况,统计上报了人数。后来国家民政部的拨款真的下来了。因为全州没报人数,所以就没有得到拨款。这下全州意见就大了。因为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全州牺牲的人数最多,反而没有得到拨款。后到自治区民政厅去交涉,民政厅说,事情已经过了这么久了,而且你们所说的人数将是一笔巨款,到哪儿去搞?时过境迁,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已无法弥补了! 因为这件事,2016年时全州县办公室主任廖基才,在廖氏宗亲集会上,发动各方面人才制造声势,造舆论。通过廖基熙找到了原桂林记者站站长廖惠雄。廖惠雄以记者的敏感性,非常重视这件事情。2016年11月5至11日,与区总工会廖旺月、桂林医务工作者廖旭龙,驱车奔赴桂林全州县两河镇,以民间自发方式,重走一段红军长征路、考察旅游资源。行前与全州湘源廖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廖朝辉联系,作了查阅历史文献等充分准备。一路走下来,在许多还在的当事人的见证下,见 到了许多红军的遗骨和在当地人民的保护下保留下来的荒凉的红军坟头,但没有一个纪念碑。无数的红军遗骨散落在田间地头、河边,山洞里没有得到安置和保护。全州是红军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这场血战,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可见全州在其中重要地位。至今,灌阳、兴安已经迁葬了红军遗骨、建了红军纪念碑,唯独全州还没有……感慨颇为深刻的廖惠雄,回来后写了专题报道《洁 白 山 茶 花》发表于2016年12月8日《广西日报》11版《花山》专刊,主板面还不给他登,只给放到了副刊上。他只是真诚希望:全州县的红军坟、红军遗骨能统一迁葬,并立碑纪念,以慰英灵!但他应该是第一位通过正式渠道走访调查报道的已退休的资深记者,功不可没。 但民间的力量有时候只能是泥鳅,翻不起大浪。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想到了找红军的后代。他们几个同学中,李凯南能和红军的后代挂上钩。他们和李凯南联系上后,李凯南向他们推荐了仇湘林。和仇湘林联系上后,向他出示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文件,说明这是这件事,是有政府背景的。仇湘林便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件事。 2017年2月当广西的红军后代群新春聚会时,仇湘林把这件事情跟大家说了,要组建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活动,打出旗号为“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因为红后代们都知道这活动的重大意义,纷纷报名参加。刚开始和全州联系时,他们还并不买账,要求将全体人员父亲的姓名、职务报来,他们审查后才同意前来活动。第一次先去的是先遣队13人开路探访。4月15日至18日,37名团员共同前往。这支代表团大部分是红七军的后代,还有部分中央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后代,队员大多已是花甲之年。4天时间,他们先后走访凭吊了全州县两河镇古岭头战场遗址、中泉祠红军指挥部和会址、隔壁山古战场、鬼仔岩以及著名的大坪渡、脚山阻击战、屏山渡、凤凰嘴渡、界首渡口等战役遗址,16日,在古岭头战役的核心区域隔壁山村广山红军无名烈士墓群处,革命后代代表团与当地政府共同举行了祭拜悼念仪式。代表团团长仇湘林特地从江西老家带来了米酒祭奠埋骨异乡的红军英烈。他表示,他们要以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后代的身份,讲述长征故事,宣扬红军精神,让人们不忘长征,不忘红军精神。 回来后,他们将活动情况在网上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后代微信群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并给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有关的五个部门,写信反映情况,信上同样都有每个人的父亲姓名、职务。如何将信传递给自治区主要领导和有关单位,同样是个难题。他们采取了分头包干,各自找关系进行传递。但基本上就是泥牛入海,毫无音信。有位红后代,原是在公安系统工作的领导。自告奋勇要将给自治区主要领导的信通过公安系统传递上去,结果碰了钉子。该系统不允许传递民间信息,又是个退了休的人。最后还是他的姐姐,我的老同学徐小萍的关系,传递成功,立了大功。 该领导将此事批给了全州处理,但该领导不久就调离了广西,此事也就是冒了几个泡儿,又不了了之了。2018年4月份,老乡聚会时,廖惠雄提起了这个事情。当时自治区党委管信息的某位干部得知此情况后不相信,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群众给自治区党委书记写信这回事。因为这就是他负责管的事,当场打电话找了仇湘林证实,后经组织程序查证,确有此事。6月份经自治区党委新到任的书记批准,组织了多部门参加的调研组,到全州、兴安和灌阳等县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的结果证明,第一团报告的内容完全属实。直到11月份才完成了经过反复修改的,给中央的报告。传递上去不到一个星期,<font class="meipian-red">习近平总书记</font>就做了重要批示。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作为建国70周年献礼的项目,见成效。中央政治局各位成员和相关部委共有十几位领导都做了批示。国家各部委积极响应共捐资4个亿。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党和国家的意志让这件事情迅速开展了起来,据说初步阶段还不让地方掺和进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11月25日,县里邀请“一团"仇湘林等成员从南宁赴全州,迎接北京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学者。26日上午,鲁水村刚平整好土地的建设工地前,早已搭起一个临时门楼,门楼横幅:“鲁水红军街”,两边条幅分别是:“湘桂古大道”,“红军长征路”。全州县领导(为了安抚县人民群众的不满,上级交代新任的县委书记,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把红军烈士的纪念馆搞起来)、“一团”成员、当地干部群众代表,正在此迎候北京客人。9时许,北京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学者到了,成员有:刘进(朱德元帅外孙)、刘蒙(刘伯承元帅儿子)、叶莲(叶挺将军孙女)、陈知建(八路军研究会会长,陈赓大将儿子,这次活动北京团的团长)、张光东(张云逸大将儿子)邓欣和邓青青(邓华上将女儿)、韩晶晶,以及袁伟(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李海文(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倪齐生(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编辑部原副编审田越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廷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等约20人。当时还都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已有批示,后来当县宣传部长宣布了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了后,大伙一致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鼓掌。“第一团”和其他和曾经为此事付出努力的人。当天绝大多数都喝醉了。后来北京八路军,新四军后代又主动和仇湘林联系要来,要在清明期间来祭拜红军先烈。我和夫人也就是这次,有幸参加了该活动。他们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该回到我们的事情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天是4月2号,一早我们又享受到了桂北农村的早餐风味,围着火塘吃米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红七军老战士、开国将军韦祖珍的女儿韦海英“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副团长合影。抗战胜利后,我父亲和他父亲同为南下支队某团的领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1-杨平津“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副团长(南宁市委副书记)其父是红四方面军老红军。当时他已重病在身,带病前来参加这次活动,没过几年后去世。他身后的愿望就是身上覆盖“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的团旗。他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深切的怀念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为我和夫人没有去过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因此提出想去看看。鲁水村村长廖小群,亲自开车带我们俩前去拜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安到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廖村长在纪念园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千米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纪念馆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馆内的资料,湘江战役前中央红军战斗序列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园内全景</h3> 兴安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是最早建立的。纪念碑园为什么建在这里?这里又有故事可讲。80年代初,聂荣臻元帅主持军委工作时,委托著名老作家魏巍。到突破湘江战役地区,来看看这里现在的情况。来到界首光华铺红军烈士墓前,心潮澎湃,看到在湘江里戏耍的儿童,捞出红军烈士的头骨。禁不住老泪横流……。回到北京后,老作家与聂荣臻元帅共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抚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当时聂荣臻元帅批了一笔钱给广西,由他们落实这件事。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是红七军老战士覃应机。他委托一位姓陈的副主席去选点。因为这位副主席是地下党出身,不是红军,不不了解情况。所以覃应机给他交代,可在全州和兴安两地选一个地方作为建馆位置。 该副主席先到桂林步兵学校借了两台北京吉普前往桂北地区选址。桂林去兴安有70多公里,到全州有120多公里,原来想是先到全州考察,回来路过兴安再看看。没想到途中在兴安附近遇到大雨,那年代的路况可是相当不好,汽车又在兴安附近抛了锚。没办法,另一台车跑到兴安去求救。县政府领导得知情况,立即将该副主席接到县政府好生招待,并劝说该副主席将馆址选在他们这里,并强调说中央纵队是从他们兴安界首过的湘江。该副主席想选在兴安,也符合覃主席的要求,可能是为了省事吧,也就同意选在这里,也就没有再去全州了。此事也就为后来全州方面的不配合埋下的伏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位于兴安城畔,既然来到这里,哪有不去看之理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的大门</h3>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br>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br>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br>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大小天平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大小天平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大小天平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水到南渠的天下第一陡(分水闸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渠实际上是秦始皇为了征服百粤运军粮而修建的。人少了打不过,人多了,粮食供应不上,所以修建了灵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参观完灵渠,我们就来到了界首。界首红军堂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原名三官堂,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此举也使该堂在文革期间免遭灾祸。1981年8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官堂正面,向东偏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内景观,竖着的那一排木板,是当年的浮桥复制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堂就位于湘江边,这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纪念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三官堂全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界首码头,当然,当年是没有这座桥的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界首湘江景观,右侧为现在的湘江界首大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开界首后,我们来到全州接待我们的酒店入住,和从北京来的红军后代会合。</h3> 2019年清明节期间,“全州县湘江战役精神研究会”邀请在京红军后代和专家学者全州出席“第二届湘江战役精神研讨会”,以及参加在全州县城东南的三江口(因湘江灌江和万乡河在此相汇而得名)举办的“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公祭仪式”。<br>受邀人员有:<br>刘武、徐克敏(朱德元帅外孙、外孙媳)<br>彭宇、张胜华(彭德怀元帅侄孙、侄孙媳)<br>张晓龙、(张云逸大将孙子)<br>黄煦 张小娴(黄克诚大将儿子、儿媳)<br>陈人康 (陈士榘上将儿子)<br>邓欣(邓华上将女儿)<br>伍一曼(伍修权将军女儿)<br>葛江、洋肖(于都老红军儿子、儿媳)<br>胡山(红军后人,中华魂网记者)<br>肖南溪(萧峰将军的女儿)<br>萧江(萧锋将军孙子)<br>阮英利、武英、阮英华(阮平将军女儿)等。 红七军后代合影左起-黄惠良少将之女黄援朝,欧致富少将儿子欧阳建中、张云逸大将孙子张晓龙,韦祖珍少将女儿韦海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2,3为红七军后代(住北京)阮平将军(田东县人)女儿阮英丽,阮英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德怀侄孙彭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月3号一大早,冒雨步行约20来分钟到全州县城东南的三江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的湘江战役精神研究会主持的,湘江战役85周年红军后代公祭仪式活动现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85周年,红军后代公祭仪式活动现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俩在主席台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团长仇湘林和副团长韦海英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德外孙刘武代表红军后代宣读祭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人康.北京八路军山东研究会会长(陈士榘上将之子),代表红军后代向先烈们宣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的红军后代登台与群众见面,并与群众(分批登台)合影留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江里撒花,祭奠红军先烈。当年这个地方堆积了无数的红军英烈遗体,几乎将江面堵塞。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这才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源头三江口(灌江.湘江.万乡河)。上午因下雨,照相的效果不好,所以中午雨停后,我自己专门又跑来。重新照了一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阔的湘江水面,远处(东边)为都庞岭山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灌江,万乡河江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北京红军后代企业“再唱东方红”红色公益行(桂林全州)慈善捐赠仪式:向全州贫困红军后代捐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全州贫困学生捐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全州县校园网络平台捐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县县长周政英对北京红军后代企业,对口全州扶贫捐款感慨发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红军后代和全州贫困红军后代扶贫对象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红军后代和全州贫困学生扶贫对象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红军后代和全州县领导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克诚大将儿子黄煦(音旭)向全州红办赠书。周雄,全州党史,县志,红办工作人员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伍修权女儿伍一曼,原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向全州红办赠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宇,原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彭德怀侄孙。刘武,总参某部大校,朱德外孙。会场里正在开会,他俩跑出来抽烟,我也跟着出来和他们照了一张相。抗战时期,我父亲是他俩爷爷的警卫团团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月4号,我们从石塘下高速前往灌阳新圩阻击战阵地旧址。</h3> 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距离红军前往渡口的必经之地古岭头只有5公里,唯有将国民党桂军阻在新圩以南,才能保证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承担新圩阻击战重任的是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师政委钟赤兵接到命令,立即率领该师两个团和军委炮兵营急行军赶到新圩。以急行军的疲惫之师迎战以逸待劳的桂军主力部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br>  11月28日天刚放亮,敌人的炮弹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新圩阻击战就此打响。桂军攻势持久而猛烈,但第五师坚守阵地,死守三昼夜后,李天佑接到军委纵队已渡江的消息,遵照命令把防务交给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界首以南打响了光华铺阻击战。<br>  中央首脑机关要从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的界首渡口搭建浮桥过江,如果保不住渡口的安全,就意味着中央首长过不了湘江。<br>  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四师赶到界首防守。他们不仅要构筑工事抵抗敌人进攻,还承担着保护浮桥、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渡江的任务。30日开始,桂军向界首发起了疯狂进攻。红十团坚守阵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控制住了光华铺阵地和界首3个浮桥渡口。30日午夜,军委两个纵队渡过湘江,但红军还有8个师没有渡江。红十团继续阻击至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大部分渡过湘江,部队掩护任务基本完成。而红十团全团损失几近一半,两任团长先后牺牲。<br>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红军烈士致敬,前面领头拿话筒的是全州县红办主任王文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向南看景观,那边就是敌军过来的方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向北看景观,这几个山头应该是当年红军坚守的阵地,扼守右侧那条路的交通要道,阻止敌军北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图就是上图左下侧,那个临时安放红军烈士遗骨检测的简易房。为了安葬好红军烈士遗骨,国家专门派潜水人员潜入酒海井搜寻红军烈士的遗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div><br> 酒海井位于新圩下立湾村,是一个深深的溶洞,因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而得名,实则是一个地下暗河。1934年11月,灌阳新圩阻击战中,红军的临时救护所设在下立湾村蒋氏祠堂里。战斗结束后,由于形势紧迫,红军未能将伤病员及时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救护所里的100多位红军伤病员捆绑起来,残忍地丢进酒海井的地下河,100多位伤病员全部牺牲。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大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2003年开始,灌阳县委、县政府筹资修建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在酒海井前立“红军烈士殉难处”石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纪念园前全体合影</h3> 我们当时去时,该园还没完全完工,这是完工后现在的情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次,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参访团由廖荣辉的红色旅游公司负责接待和导游,左1为廖荣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红十八团全军覆没之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壁山村是一个创造两个第一的地方,这里是“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第一次发现有红军遗骨的地方,也是第一次为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英烈举行公祭的地方。当时起草祭文的是韦祖珍的女儿韦海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侧中间的小路为进村的路口,在桂北红色旅游起飞的路上,有许多人为之付出心血与汗水。其中就有一个由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后代组成的“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口外下广山烧天岭战场红军救护站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广山烧天岭战场红军救护站旧址,因为救护站有很多伤员牺牲后只能草草埋葬,因为当地石多土少,时间长了烈士遗骨裸露出地面。现该地区被中央工作组列为保护地区,不允许破坏,这里也是现在人们祭奠红军英烈的主要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下广山烧天岭战场红军救护站旧址祭拜红军先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县红军墓分布图,最密集的地区就在两河镇区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桂古道交通枢纽古岭头,也就是新圩阻击战保卫的红军大部队的必经之地。古岭头属于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村委,位于湘桂古道和全灌古道十字路口,解放前是一个交通枢纽,有客栈、布店、烟馆和农贸市场等,往来客人在此歇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岭头村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棵古樟树,在很多的红军战士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就是交通要道的分岔路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道旁的残破旧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村后,踏上了红军当年走过的古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道景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段古道将到尽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道的尽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了这个石板桥,这段古道就到尽头了。当阮家姐妹得知这位老人也是红军后代后,立即出资表示慰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看古道尽头外的路,后面那座山背后就是古岭头。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两河镇新福村委板塘村。位于全灌古道古岭头和江边洞之间。</h3> 红军从古岭头下来被几架飞机用机枪扫射,红军往耳目塘岩洞边跑,一路上被机枪打死很多红军。有一位村民在耳目塘捡到一个红军丢下的小布团,小布团包着一张纸,纸上写有“158”数字(红军伤员的人数)。1969年,板塘村民开荒地时到耳目塘岩洞里面挑土出来填田,在岩洞里面挖出了很多人骨。如今这个山洞里面仍然还发现有人骨。这些人骨应该是当年中央红军伤员的遗骸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来到耳目塘岩洞,祭拜红军英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来到耳目塘岩洞,祭拜红军英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来到耳目塘岩洞,祭拜红军英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耳目塘岩洞洞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远处看耳目塘岩洞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洞口边的山崖下也有红军的墓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耳目塘岩洞位置看板塘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午在板塘村吃顿便饭</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塘村田园风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晓龙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云逸孙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间为伍一曼38.6出生,原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伍修权女儿),右二邓欣55.1出生,原西苑医院药剂师(邓华女儿),右一彭宇,彭德怀侄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体人员在板塘村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较为集中经过的地方。当年河床较宽。听村民说,这里曾有数百红军殉难。这里的摔马石(摔死红军战马而得名)、鬼仔岩(与红军殉难较多而得名。</h3> 全州两河新富村委聂家、隔隔壁山、古岭头这个片区是一个重要红军战场,红军伤亡2000多人;湘桂古道途经全州两河新富村委红水井、竹家、新富洞过新富江到鬼仔岩这一段路,处于新富江河谷平原,没有树林遮挡,中央红军纵队经过这一段古道时被桂军飞机轰炸和用机枪扫射,死伤众多;红军经过的全州两河这一带区域,在山洞里、山地里和古村里发现了红军战场遗址、红军遗骨、红军墓、红军碗、红军锁、红军手雷、红军大刀、红军梭标、红军蓑衣以及失散红军在两河成家生育的子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桂古道鬼仔岩渡口,当年毛主席就是从这个渡口过的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富江景观,右侧为湘桂古道鬼仔岩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塘天坑群红八军团伤病员殉难处简介</h3> 1934年11月30日下午,红八军团赶到全州两河地域,这时新圩阻击阵地已丢失,桂军刚从新圩一带追了过来,抢占了两河乡隔壁山、古岭头全灌大道及湘桂古道边上的山头,与红八军团发生战斗,军团首长下令战斗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击,后部队绕道往鲁荐村,上刘家,水澄到石塘向湘江前进。红八军团战斗部队与随后来到的五军团13师一起,将敌人击溃,赶向湘江,。从上刘村经仙人桥进入石塘天坑群的山路上,有一群50~60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他们相互搀扶着艰难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突然身后响起一阵枪声,一队民团汹涌而至,一边放枪,一边叫喊着,向红军伤病员冲来。伤势轻点的伤病员拿起仅存的一点武器在仙人桥附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大多数红军都重病或带伤在身,根本无法对抗凶恶的民团。很快红军伤病员在天坑边被民团围住。他们手中的枪支成了民团的猎物,因为当时桂系宣传,缴获一支枪奖励三块银元。弹尽粮绝的红军战士高呼着:“我和你们拼了!”的口号,与民团进行搏斗,很多红军伤病员被民团推入天坑,一些不能走动的伤员也被残忍的民团抛入天坑,有两个红军战士不甘受辱,高喊着“红军万岁!”从天坑边跳了下去。六七十年代人们开荒时还在天坑底部发现过红军的残骸。红办史料组深入各村调查时,该水澄村93岁的肖大学老人告诉我们,红军来时,村里有个表兄叫唐仁(系当地民团),听唐仁说,他和民团在石脚盆伏击过一队落单的红军,大约有50~60人左右,他还抢了红军的一把雌雄双刀。红军是从古岭头经仙人桥过来的。在反动民团绞杀红军的时候,仙人桥天坑群下的水澄村,有十几名青年参加了红军的队伍。其中:著名的有副师级干部肖合清。肖合清因在红军长征翻越雪山时背过毛主席,而闻名全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塘天坑群红八军团伤病员跳崖殉难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俯瞰天坑坑底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县安和镇文塘村,红三十四师最后的决战之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场情况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拜红三十四师先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拜红三十四师先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面就是湘江对面的越城岭山区,也就是红军西进的前进方向。前面的道路及湘江已被敌军占领封锁,无法过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战场的现状,最左侧就是文塘后龙山纪念碑所在地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安合乡大塘村,彭德怀指挥所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德怀指挥所,就在那个古庙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煦中国海洋航空公司工程师(黄克诚儿子)44年7月出生,夫人张小娴49年11月出生,我们都是红三军团的后代。</h3> 阴天雨中,我们的车驶渡过麻子渡口。当年红13团渡江处(父亲所在部队)。全州党史,县志,红办工作人员周雄说:他们那里还没有当年红十三团过湘江的地点资料,正好我父亲的回忆录里有这段记载。明确写的是从麻子渡过的湘江,也算给他们弥补了这一段的资料。当年光华铺阻击战时,桂军一个团偷偷从其它地方渡过湘江,企图从湘江东岸偷袭中央纵队。作为红三军团最后预备队的红13团迅速出击,截住了桂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麻子渡(麻市),虽然不是湘江渡口,但它是湘江的重要支流的渡口,也是中央红军经过的重要渡口,许多红军将士里都有回忆。中央红军出了七个元帅,至少有六个元帅从这里经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边的越城岭山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凰嘴渡口(红军损失最大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凰嘴渡口湘江江面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凰嘴渡口(红军损失最大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凤凰嘴渡口全体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凤凰嘴渡口位置向西看,突破湘江后,前方就是越城岭山区,为红军的前进目标方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夜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州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h3> 全州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县城关岳庙,这里是红七军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召开地,被誉为“小遵义会议”‌。1931年1月3日,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在这里主持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会议决定抛弃“左”倾冒险主义的计划,转向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这次会议具有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意义。‌是红七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挽救红七军、保存这支部队的基本力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月5号,我们结束了这次旅程,告别全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重走红军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团长仇湘林,(1949.10.25天津蓟县)合影留念,离别再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乘坐的动车来了!</h3> 后续的故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2018年11月20日习主席批示后,广西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全力以赴推进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短短9个月时间,完成了68个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项目和红军遗骸收殓、集中安放工作,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革命先辈致敬!</h3>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是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专题纪念馆,位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场旧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等14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指出:“要做好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为贯彻落实好批示精神,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中央各部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主持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建设和布展工作顺利推进,2019年9月12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纪念馆建筑总体积7479平方米,展厅共三层,展陈面积为4545平方米,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众服务、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地标。因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有关长征的资料、实物等收藏展品全部复制到该馆。使她成为全国展示红军长征历史最全面的纪念馆之一。<br> 2019年9月12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在这件事情上,以廖惠雄为先导,全州两河镇鲁水村委和新富村委的廖氏族人(该两村委下辖20多个村庄的人均姓廖),功不可没!“重走长征路广西第一团”团长仇湘林和全体团员功不可没!区党委处理这件事情的人员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吹哨行为,没有他的深入调查和精心编写的给党中央的报告,就没有习主席的批示。没有习主席的批示,这件事只能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h3> 故事到此结束,事情圆满完成。当年伟大的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先烈们的革命战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我们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吧! 2025年1月20日于广州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展出内容:<br><br>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是根据中宣部机密函件要求,直接复制2016 年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主题展览”。根据中宣部指示精神,经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了解沟通,此部分内容原展陈面积2220平方米,共有6个部分,安排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一层前五分之一展厅和二层、三层展厅,将其中的湘江战役内容扩充为一个独立部分,安排在一层展厅,另有一至三层挑空层600平方米作为湘江战役全景展示区,完善后的基本陈列展陈总面积4545平方米,展线791米。<br>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主题为“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共分为七个部分。<br> 第一部分 战略转移踏征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调集重兵“围剿”各苏区。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其他各路红军也相继实行战略转移。 <br> 第二部分 血战湘江突重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确保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的一个重要篇章。“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血战中,红军指战员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展现了人民军队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br> 第三部分 伟大转折定航向:红军经过血战突破湘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人坚持与“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进行斗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br> 第四部分 浴血奋战勇向前: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率领各路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畏强敌,勇往直前、斩关夺隘,置生死于度外,表现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br> 第五部分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将士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前仆后继,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展现出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各路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真诚维护群众利益,红军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真心拥护与支持。<br> 第六部分 胜利会师开新局:各路红军在战略上团结奋战、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共同北上,于1936年10月在陕甘宁地区实现红军主力大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新的根据地和出发点,开启了中国⾰命的新阶段。<br> 第七部分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br> 馆内展陈丰富,文物、文献、图片、油画、视频、场景模拟、主题雕塑等一应俱全,还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长征全貌,并从军史的角度突出了湘江战役那段血与火的本土历史。<br><br> 界首浮桥的故事:1934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各军团和纵队“自二十九日起至三十日全部渡过湘水。”但先是部队辎重在身行动迟缓,后是敌情紧急欲速不达,使这一计划不得不延后了。12月1日下午,界首渡口西岸终于慢慢地静了下来。为了切断敌军追兵从浮桥上渡过,作战局局长张云逸(1892-1974,广东文昌人,解放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正式向军委工兵营营长王耀南下达了炸毁界首浮桥的命令,随着王耀南一声令下:“轰隆”一声,震天动地,那座曾迎接过成千上万红军队伍渡过湘江的浮桥便不复存。<br> 完成炸桥任务后,王耀南看了看湘江东岸,打算看上最后一眼,然后下达撤退命令,可这么一瞧,让他暗自吃了一惊,只听湘江东岸忽然传来了一阵阵密集的枪声,渐渐地,便出现了一支部队,王耀南拿起望远镜向对岸仔细一瞧,哟,是红军自己的部队,大约有一个支队,正向湘江跑来。再后面跟随而来的是荷枪实弹的桂军追兵,他们正对红军进行追杀,并从两翼向正往湘江赶的红军进行包抄,这让王耀南营长惊呆了!面对这滔滔江水,若没有一定的水性,在这寒冷的河水里,肩负枪弹的战士要想游过这湘江是不容易的。王耀南当机立断,说:“所有会水的战士,立即游过江去接应,不会水的战士,给我向对岸的敌人狠狠地打!”会游水的战士听到命令,便“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向对岸游去。不会游水的战士便拿起枪向尾追的敌人开枪射击。<br> 正向湘江边赶来的这支部队是红九军团第三师第九团肖新槐(1907-1980,湖南宜章人,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团长的部队。他率领红军战士跳进水里,战士们一排排,手拉着手,奋力向湘江西岸游去。敌人不停地向红军渡江部队进行射击,而向来平静的界首渡口这一天却因风大浪高,给泅渡的红军战士带来了危险。浪头一个接一个地打来,不会游水的战士随时有让浪头卷去的危险。有的同志抵不住了,另一些同志便喊:“别松手,别放手!”“肖团长有命令,要死一起死,不许放手!”震憾心灵的喊声,响遍了湘江上空。然而一个浪头打来,一个战士被湘水卷去,连同手拉着手的战士也卷进了水里,接连好几个战士也一同被湘水席卷而去了……<br> 这里为凤凰镇建安司古渡口。从这里到下游凤凰嘴为八、九军团涉水过湘江处。红九团的战士经过一番搏斗,一些人终于游过了河。王耀南愧疚地迎了上去,紧紧握住肖新槐团长的手,连声道歉:“对不起,真对不起!”然后把奉命炸桥的事向肖新槐团长进行了通报。肖新槐团长听了,没有一句怨言,他紧握着王耀南的手说:“王耀南同志,你们做的对,要从大局出发!”说罢,指挥过江的部队继续投入战斗,掩护未过湘江的战友继续过河。<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