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元帅和彝族头人小叶丹彝海结盟的佳话,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几乎家喻户晓,心心念念要去彝海边走走看看也是多年的心愿了,终于退休有时间自由安排,打点行装,自驾向大凉山进发,到凉山州首府西昌,邛海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一度误把邛海当彝海,环邛海一周,怎么也找不到彝海结盟的任何痕迹,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但西昌的美景、美食、美女让人乐而思蜀,逗留5天后继续向心中的圣地进发!</p> <p class="ql-block"> 彝海又称鱼海,当地彝民叫苏品也叫海子。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彝海镇的羊坪山上,距西昌约117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建有专用公路,道路路面不错,但弯道多,车速不能快,从西昌到彝海大约2小时左右,经过几个彝族村子,羊坪山顶建有旅游服务处,再下一个小坡就到了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馆下坡100米左右就是美丽的彝海。</p><p class="ql-block"> 彝海属高山淡水湖泊,湖面海拔2280米,气候温凉,年平均气温9—15℃,四季多为丽日晴空。彝海呈元宝形,南大北小,南端有出水口,面积233亩,平均水深9.8米,最深处15米,常年蓄水135.3万立方米,属高山深水湖泊。一眼望去,波光粼粼,清澈如镜,四周青松苍翠,芳草茵茵,各种山花争芳斗艳,野鸭成群,鱼儿畅游,一派生机昂然。 登高俯瞰,海子酷似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熠熠闪光的蓝宝石,晶莹剔透。信步海边,犹如融进水墨画的笔峰墨迹之中,令人遐思万千,心旷神怡。步行环湖一周,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我们是下午1点点左右到的彝海,游人很少,湖边有两个摆地摊的彝族同胞,一个彝族大嫂,背上背着一个1岁左右的小孩,叫卖烤苦荞巴巴和烧洋芋,另一个大约70多岁的彝族老大娘,一盆松木🔥火上烤着的苦荞巴巴和洋芋,香味扑鼻,经不起香味的诱惑,坐在火盆边的小凳子上,买了两个苦荞巴巴,3个高山洋芋,一口咬下来,香糯爽滑,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苦荞巴巴,这才是地道的荞巴巴!洋芋也是粉滑芋香,根本就停不下来这口福,一连吃3个,吃饱后又买了20个苦荞巴巴带回家吃,自然环境放置,一周后回到家,苦荞巴巴仍然香甜如初!</p> <p class="ql-block"> 卖荞巴巴和烤洋芋的彝族老大娘!</p> <p class="ql-block"> 彝海结盟涉及到几个关健人物,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先遣队工作队队长萧华,开酒馆的老板陈志喜。小叶丹,生于1894年,是四川冕宁彝族果基家支有声望、有影响的首领。</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为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北上,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当时,从中央红军所在的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越西的“官道”大路,另一条是穿过拖乌地区的密林小道。蒋介石判断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在大路上布下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看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为了避开强敌尽早过河,决定走小路。</p><p class="ql-block"> 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军,准备借道彝民区,抢先渡过大渡河。</p><p class="ql-block"> 5月20日,红军先遣队占领冕宁县后,立即释放了被扣押在城内“坐值换班”的彝族家支人质,并向他们宣传民族平等政策。获释的彝族同胞得到红军发给的食物衣物,回家后当了红军民族政策的宣传员。</p><p class="ql-block"> “在冕宁待了一天后,先遣队到了大桥镇,老百姓告诉刘伯承,借道拖乌地区需要与果基家支的首领,也就是我爷爷小叶丹交涉。”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说,“随后,一位在冕宁开酒馆的汉人陈志喜自告奋勇来当中间人。”</p><p class="ql-block"> 5月22日,萧华与红军总部工作团团长冯文彬一道,由陈志喜带路,率领红一军团侦察连组成的工作团进入果基家支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萧华告诉爷爷,刘伯承表示过,如有必要愿意与他结盟,并向爷爷再次讲了红军的民族政策。爷爷慢慢打消了顾虑,随后他把刘伯承请到彝海边见面。过去国民党把彝族不当人看,爷爷从刘伯承身上看到了尊重,觉得这个人也很可信,与他相见恨晚。”沈建国说。</p><p class="ql-block"> “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我果基约达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去。”5月22日,彝海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伟大的一幕。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虽然没有酒,毕摩(彝族重要仪式主持者)将一只大红公鸡的嘴角剖开,将鸡血滴进了盛着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饮而尽。</p><p class="ql-block"> 结盟当日晚上,刘伯承将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了果基约达,并任命他为支队长。次日,小叶丹带红军进入拖乌地区,直到走出家支领地,才依依惜别。而后,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顺利地通过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p><p class="ql-block"> 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小叶丹与红军结盟进行报复和迫害,逼迫他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但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队旗。还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而那面旗子被小叶丹的妻子缝在裙褶里保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军队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西康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把“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队旗献给了政府。如今,这面旗帜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彝海结盟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为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此外,彝海结盟还为后来的民族团结和进步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展示了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小叶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彝海结盟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诸多悲喜剧在那块神奇的土地上轮番上演,这里说几则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萧华队长是一个重要人物,萧华严格刘伯承司令员及徐向前政委的命令,进入彝区的红军指战员,不准擅至向彝族同胞开枪,红军先遣队1935年5月22日进入彝海地区,当时彝族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国民党民族歧视政策的歧视和欺压,与汉族隔阂很深。红军的工兵排进入彝海地区时,不时受到彝民的袭击和骚扰。但红军始终不发一枪一炮,只是不停地向彝族同胞做宣传解释。可是双方语言不通,红军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最后工兵排的指战员被彝民缴了械,衣服都被彝民扒光抢走了,这些赤身露体的红军战士只好躲在草丛中不知所措,要知道,这些红军都是十多二十岁,涉事不深的青年人,可以这么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真可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史上有“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今有红军能忍裸体之耻!</p><p class="ql-block"> 萧华队长找到一个名叫沙玛依姑的爷爷,希望爷爷向小叶丹转达红军的善意:第一,红军只是借道,绝对不会侵犯彝族同胞;第二,红军是主张民族平等的。沙玛依姑的爷爷看出红军是一支好部队,就给萧华出主意说,要取得彝民的信任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与我们的头人结拜兄弟。 但沙玛依姑的爷爷回去向小叶丹汇报时,小叶丹不敢相信。沙玛依姑爷爷就说,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以拿人头担保!这样小叶丹才答应与刘伯承见面商谈结盟。</p><p class="ql-block"> 于是,小叶丹就在我爷爷的陪同下去见刘伯承。见到刘伯承时,小叶丹连忙脱帽下跪,要行叩头大礼。刘伯承见了赶紧迎上去扶起小叶丹说:“我们是兄弟,大家是平等的,不兴这套!”小叶丹十分感动,他说,以前见到国民党的官都是要行下跪礼的,看来红军与国民党的部队确实不一样。经过坦诚友好地交谈,双方决定歃血盟誓,结成兄弟。沙玛依姑的爷爷立即找来一只大公鸡,但是没有找到酒。刘伯承说,只要大家有诚心,有没有酒都不重要。说着他取下腰间的军用水壶,叫警卫员到彝海里装了湖水,倒进两个大碗里。沙玛依姑的爷爷把大公鸡杀了,将血滴进碗里。仪式准备好之后,两人并排跪下,一起端起“血酒”对着蓝天和彝海盟誓。从此,彝民与红军成了一家人。刘伯承还代表红军把一些武器、弹药和一面队旗送给小叶丹。</p> <p class="ql-block"> 跨越半个世纪的牵手</p><p class="ql-block"> 元帅刘伯承的遗憾不言而喻,但令人欣喜的是,杰出红二代李铁映的穿针引线,完成了刘伯承后人与小叶丹后人的牵手之梦。</p><p class="ql-block"> 李铁映的父亲李维汉,革命的元老,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他的母亲金维映,也是一位巾帼杰出人物,可惜在苏联治病期间被德国飞机轰炸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1950年解放大西南,元帅刘伯承在指挥中心指派了184师的政委梁文英执行一项特别任务。他郑重其事地嘱咐:“务必将小叶丹找到,并带他到重庆,中央已经为他预备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重要职务。”这份期待充满了对重逢“结拜兄弟”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但命运弄人,长久的等待换来的却是小叶丹英勇牺牲的悲痛消息,这一打击深深地刻在了刘伯承的心里,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小叶丹牺牲后,刘伯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试图寻找其后代,希望能对其子孙给予关照,这一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小叶丹的后人似乎与世隔绝。</p><p class="ql-block"> 直到1993年,李铁映在一次偶然的媒体报道中得知小叶丹后人的存在。他立即开始了详细的调查和寻找,终于有幸找到了小叶丹苦难中的后代,他们因长年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而生活困顿。</p><p class="ql-block"> 李铁映深知刘伯承元帅临终前的牵挂,于是尽力优待小叶丹的后人。他将他们接至北京,还安排他们的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深化两家的联系,李铁映安排了刘伯承元帅的次子刘太行与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在北京的一次意义深远的会晤。两位英雄后代的团聚,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1995年,小叶丹的家人再次访问北京,这次他们拜访了刘伯承元帅的遗孀汪荣华。老人带着泪水赞扬小叶丹的忠诚和英勇,她的话语充满了对这位传奇英雄的尊敬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 一封求救信</p><p class="ql-block"> 1971年,由于陈志喜过去的经历无从查证,陈志喜的妻女徐宝珍被当地认定为“冒充革命功臣家属”。陈志喜的妻子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便给刘伯承写信汇报了此事,刘伯承当即致信冕宁县委:</p><p class="ql-block">“陈志喜是红军向导,是帮助红军过彝区的有功之臣”。</p><p class="ql-block"> 在刘伯承的亲自关心过问下,有关方面确认了陈志喜的特殊身份以及重大贡献,冕宁县委专门发文,澄清了强加给陈志喜及其家人的不实之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5年5月20日,陈志喜在街上卖酒时,被西昌地下党负责人陈荣檀(又名陈野苹,解放后官至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带去见红军首长刘伯承司令员,陈荣檀是陈志喜的邻居,平时关系很好,所以陈志喜爽快答应了陈荣檀的要求。刘伯承请他帮助做红军与小叶丹的沟通工作,帮助红军通过彝区。陈志喜欣然接受了任务,并成功为红军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建立了联系,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有幸得到了当地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彝族向导——陈志喜的帮助。陈志喜是一位具有汉族和彝族双重血统的人物。他的父亲陈敬斋,湖南人。在19世纪中叶随石达开征战四方,战败后逃至凉山冕宁,娶了彝族首领的女儿为妻,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士绅。</p><p class="ql-block"> 陈志喜自幼接受私塾教育,后来又深入学习彝族语言和文化。他的两个儿子更是拜托了彝族两大家族的首领为干爹,这样,陈志喜就成了小叶丹的干亲家,这使得他在彝族地区的行动与协调更加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在与陈志喜深入交流后,更加明确了如何通过这一地带的策略。他在部队中下达了严命,所有士兵在未得到他和聂荣臻政委的直接命令之前,绝不允许擅自开枪,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以和平的方式通过彝族地区,尽可能避免冲突。</p><p class="ql-block"> 带着刘伯承交给自己的礼物,陈志喜亲自去请小叶丹。生性多疑的小叶丹有些顾虑,便让自己的管家跟着陈志喜去打探虚实。很快,管家将红军在冕宁城里给老百姓分财物、送粮食的行为向小叶丹作了汇报,小叶丹深思熟虑之后,答应陈志喜可以和红军合作。</p><p class="ql-block"> 红军队伍顺利通过了彝族区,刘伯承拿出20块银元交给陈志喜作为感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红军走了之后,陈志喜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报复,酒铺被一把火烧光。</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陈志喜只好带着妻女躲到了外地,一直到1943年才悄悄回到了冕宁。原本陈志喜打算重新再开一家酒铺,结果刚到冕宁就被当地保长出卖,国民党很快将陈志喜逮捕并杀害。</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事频繁,刘伯承一直无暇与陈志喜取得联系,一直到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才派人寻找这位革命功臣。在得知陈志喜早在六年前遇难时,刘伯承整整一天都没有说话,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后来,刘伯承多次托人照顾陈志喜的家人,还特意派人照了一张陈志喜妻女的合影留在身边。</p><p class="ql-block"> 1986年刘伯承逝世之后,中央特意将陈志喜的妻子和女儿请到北京参加追悼会,这时陈志喜的夫人、86 岁的徐宝珍女士不顾年迈多病,参加了刘伯承元帅的追悼会。开国元帅与默默无闻的革命功臣之间的友情,也成为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石达开的教训与刘伯承的睿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在安顺场发生过两次著名战役,分别是1863年石达开兵败安顺场和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这两场战役都意义重大,对当时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两场战役中,两支军队面临着极其相似的困境,但结局却截然相反。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简而言之,两者的民族政策及指挥者的智慧不同,石达开过彝区采用武力方式,这位太平天国翼王使尽全部力量,与当地彝民血战了半个月,伤亡精兵两万多,元气大伤,导致兵败,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智取彝区,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过彝区,强渡大度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刘伯承的天才问答。</p><p class="ql-block">顺利过彝区,强渡大度河后,毛泽东打趣地问刘伯承:“你怎么说服彝族头领的?”刘答:“多亏了这位向导!”</p><p class="ql-block"> 毛又接着问:“你们结拜时,是先跪左腿还是右腿?”刘荅:“当时的情形太过紧张和忙碌,以至于并未注意到这一细节。”</p><p class="ql-block"> 缪缪数言,充分体现了两位智者的心有灵犀!</p> <p class="ql-block"> 彝海景区以浓厚的红色文化和多姿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八方游人。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如红军旗杆头、红军和抗捐军用过的枪支等,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此外,彝海结盟纪念碑和彝海书屋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和学习机会。</p> <p class="ql-block"> 终于拜见了心中的圣地——彝海,不虚此行,感悟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通天智慧,更有彝族同胞的善良勇敢和质朴,还有那世界独一无二的绝世美景、苦荞巴巴的香甜,高山洋芋的粉糯芋香,这些必将永远铭刻在心底!</p><p class="ql-block"> 零落成泥</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6日</p> <p class="ql-block"> 彝海结盟取水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