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吾人的迷思

法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惑——吾人的迷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天,我哪远方的一个我十分尊敬的师友,向我推荐了别人的一篇题为《万法归一的时候,一切宗教全会失效吗?》的网文。初看时,我就窥探到它的内容恰似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大拼盘。以我的管见,现将文中有关涉及到佛法内容的谬误,作一个澄清和较正,以防以盲导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网文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佛法云: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归于自性,或佛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佛陀从来没有如是说。这是中国禅宗祖师大德,为扼断学人的胡思乱想而施行的一种“棒喝”呵斥法。目的是当下截断你妄想纷飞的意识流,要你落实于眼前的修习体悟。网文说是“佛法云”,这说明他不知这句禅宗公案的出处和背景因缘,更不存在紧接一句的所谓“一归于自性或佛性”的肯定性答复。因为,禅师所提的问题即所谓的“话头”,是不需学人回答的“参”,只要有个回答,那就是个错,因此,像诸如“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生从何处而来,死往何处而去?”“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类的提问是永远无解的,其功用是卡断迷思,逼迫你悟在当下。只要我们翻翻禅宗的公案记录,就可清楚,没有一个禅师的问话是有明确的语言答复的,顶多也只是某个肢体上的反应。我们最为熟悉的《坛经》中,六祖慧能对慧明启悟的话头是:“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于是,慧明当下即悟,一句话也没有,拍拍屁股就走了。这里,慧明是悟了,但他悟的是什么?经文告诉我们了吗?慧明也没有说。由于网文作者的无知,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后面,竟然还跑出“一归于自性或佛性”的回答语句,这,或是狗续貂尾,或是拾人牙慧,充分暴露出作者的无知,是假道学的面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禅宗祖师启示学人的语言是别致的、气魄的,因为在他们当中,许多人是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学问家,再加之对佛法如理如法的修习印证,所以,他们开口讲话是智慧的同时,常常带有文学或艺术性优美的格调,而这种优美的表现形式,往往又是动人的和诱人的,这对于当时乃至后世那些有一知半解而又不愿深入其中的人,往往又因这种优美的文句陶醉其中,而使得自己不能解读文字背后所藏的真实动机。后人对其语言的格局和气势,喜欢是喜欢了,崇拜是崇拜了,他虽有高山仰止之心,但却无比肩齐贤的能耐,最后只能是如流行歌曲一样,相互传颂却不入心智。这实在是吾人的悲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文中,作者所引用祖师大德其他一些名言而所横生的错误认知,这里我就不屑批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文说“一归于自性或佛性”,那更是妄想。这个问题的背景素材较多,为便于陈述的方便,留到最后再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网文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法指的是成佛的方法</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哦!原来网文作者,他把“法”仅当着是成佛的“方法”来看待的。佛法之“法”是这么肤浅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所谓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二义,这是空有二宗都认可的定义。其中,这里的“自性”,不完全是有宗真常唯心系的“佛性”义,也不是空宗的“无自性”之自性义,而是各具特性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宇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皆各任持各自的特性;因为任持各自特性的缘故,才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对某事某物的分别了解。所谓法,即宇宙万有,含摄了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统括了一切杂染的世间法和清净的出世间法,都是“法”。因为这宇宙万有诸法的事理是无量无边深广无涯的,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称叹说,“法”是“摩诃衍”,“摩诃衍”即是“大”。这个“法”是如此的“大”,那么,它究竟大在哪里?于是,《起信论》对我们说,是“体大”、“相大”和“用大”。这“体、相、用”三大如何理解?你不妨把它倒过来看,即“大体”、“大相”和“大用”,这样,就能体会到“法”的广博无比。为了便于世人认知,对这无比庞大的“法”,唯识学的大德世亲菩萨造专门造了一部《百法明门论》,把它们归纳成“五位百法”,即心法(8)、心所有法(51)、色法(11)、心不相应行法(24)和无为法(6)。而这些法,你能说都是“方法”吗?谈到“方法”,说明都是人为的,那么,宇宙万有中的这些“法”都是人为的吗?“方法”与“法”能够等同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非佛作,非化人作,亦非余人作;法,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法性,是本尔如是,是本然如是,是本性如是”的。这是诸多经论对“法”的一致阐述。如是之法,不都是你能够造作的,你只能涵泳其中,随顺法性,正觉正知,同位印证。如是之法,佛无论来不来这个世间,“法”都是存在的,释尊只是通过三大阿僧祛的修证,首先发现了这样的法,而不是佛陀创造了这样的法;法,既然不是佛陀创造的,你说的这个“法”,就如网文说的“法是成佛的方法”,是不是很狭隘?请问,假如没有释尊的应世成佛,那这样的法,将会成就的是什么?这是其一。再就是,网文的作者,把佛之“法”,定义“方法”,这种组词式的定义的草率行为,不免使人感到幼稚可笑,如果仅仅是以小学生的组词模式去定义“法”就是“方法”的话,那么现在,要你给“子”作一个定义,那你是不是就可随备地把“子”定义为“儿子”、“孙子”、“妻子”、乃至“妹子”、“侄子”或“婶子”了?说“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哪有这么简单的认定?有这么浅薄的吗?所以说,世俗的“方法”与觉悟印证的“法”是不能等同的,是无法可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网文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释迦牟尼佛远在古印度传法,为何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中国啊,这片被称为‘神州’的神秘土地,难道真是神选中的土地,以那一个个精心策划的预言为蓝本,在这‘世界的中央之国’上演了三千多年蓝天为幕,黄土为台的历史剧吗?</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由于作者的无知而所犯的一个地理上常识性的错误。是个大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话应为:“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是出自于《佛说四十二章经》。网文作者又不知出处,只是听人浓缩后的口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传入中国已是六百年后汉晋以降的事情。而《经》说的“中国”,并不是指我华夏之中国,而是印度之中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知道,印度的地理是倒三角形的,印度国的东北是西马拉雅山,西北部和南部及锡兰小岛,这三块地方,因为地势条件险峻,人烟稀少,故称为“边地”;在印度的中部,是横亘东西的恒河,地势平坦,沿恒河两岸宜人居住,这就是佛经所指的“中国”。佛陀弘法的四十多年几乎都是在印度中部的恒河流域,这样,生在恒河流域的人民,就能够更多的享受到释尊智慧的法乐,故说“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是说生在印度国中部的人遇到了佛法,既是荣耀,又需珍惜。而印度周边人迹罕至的地方,佛法就难以传入,因而也就无福欣闻佛法,这样,心中的疑惑也就无从驱散,所以“边地”也就称为“边地疑城”,《经》说“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意为今世虽生做为人,却因不能够生在本国中部亲近佛法而感叹。而作者以说明神奇性的预言为先导而冲昏了头脑,就倾向性地误认佛说的“中国”,就是指的我华夏大地,并把他的这种误解,竟然还有脸说成是“真正含义”。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可见作者的无知是到了何种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网文作者,把佛视之为神,神佛合一,且是诡怪异常的。他实在悟不到佛是由人而成,佛并不是神,佛在人间,不在天上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说,就连这些个简单的问题,作者也弄不明白,你还能相信他对佛法及其他宗法所说的更深的义理是正确的吗?试看对下面某些法义上的大问题,他更是不能深解意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网文作者对于“</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万法归一,……一归于自性或佛性</b><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谬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问题,前文已辨过了。下面则对“一归于自性或佛性”的谬论,试加较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说清这个问题,对于不了解佛法的人,需要费很大的周折。难度的关键是,要对佛教思想史有一个概观,及对佛法的基本义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中的“自性”义很广,要看是在什么时教下用的。不同时教下的自性含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可随备任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的判教上,将佛法分为五个时教,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涅槃时。佛法表达“自性”义的第一义谛即真实义,是在第四时教的般若时,它的本义是“自体实有性”。何谓自体实有性?它就是众生要求得的一个单一性、不变性和主宰性的某一个本体。而佛陀认为,这样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是你自我妄执出来的迷思,因而正是佛陀所要破斥和破除的,破除的理念就是,原始佛教的“无我”发展到初期大乘的“性空”思想。对于“自性”的迷思,如果一直执著下去,其往后的道路就会趋入于鬼神、梵天(上帝)等等的邪路上去。佛教是觉醒人间的教育,而佛法的产生正是在反对婆罗门神教的前提下勃发的,它的着落点在人间而不在天道和三恶道,它觉醒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神。“佛”者,觉也,因此,它唤醒你,是教你不断的正觉,不断的提升理念上的境界,而不是妄想升天或成仙。这是对佛法宗旨的一个重要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是什么时候把“自性”或“佛性”当作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的呢?“自性”或“佛性”本体论是如何形成的呢?又为什么把“自性”等同于“佛性”、“真我”、“真心”或“神我”的呢?那是第五时教的涅槃时。这又需要一个迂回的鸟瞰和对过程中细密的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授教的核心内容是因缘法,又叫缘起法。缘起法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这“此故彼”的缘起法的运行过程,是复杂的,是甚深的,是难解的。缘起法之所以是甚深,就在于释尊所宣讲的“缘起性空”义的甚深;缘起法之所以难解,不仅是因为缘起法义的甚深而难解,更因为众生不单单是人性的复杂,还在于众生具有兽性的下劣想,及神性的虚妄想。由此太多的杂念妄想,众生当然是难以悟解缘起性空义理的。实在的说,缘起法的甚深,不在佛陀宣说义的甚深,而是众生本身心念复杂的甚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佛陀是亲切的!缘起法是实际的!然而实际的缘起法是性空的,对此,众生不解,误空为无,不知它是否定单一的独存性、不变的实有性和自我的主宰性之“空”的意趣,而总认为空是空却一切,什么也没有,如此,就偏走到玩空、恶取空的境地,这种迷思所在,又会使众生感到无有希望,惶恐不安,因而使得某些众生不能接受“性空”的大法。众生的特性是,人立于世间,总得有个依赖才可生存,对此,佛陀是了知的。为随顺众生的心愿,于是,释尊就为此类众生,开设了方便之门,再从“空”说“有”。“有”,有的是什么?——释尊慈悲面对他们,说有“自性”,说有“佛性”,说有“真心”,说有“真我”,说有“神我”,说有“如来藏”等等等等,名相虽多,义是一样,都是说你想要的“那个”东西。“那个”是什么?不好说,释尊只好说上面“自性”等等的各种名相,总之,众生想要什么,我就给你说什么——“那个”,给予暂时的安慰。实际上,说这些内容或名相,并不是佛的初衷,也并不是佛要说的真义,因而并不能畅佛之本怀,他只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机,更为了摄化众生先入佛门,佛陀不得已便为其开设了这诸多的权宜的方便之教,然后再引入对深慧的谛观。这种“有自性”或“有佛性”说,一路下来,发展到极端,又回到了神教、梵天的路子上去,于是学佛者就成了“天人合一”或“神佛一如”的“大我”、“梵我”和“神我”的自许,这样,自性与佛性合一,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又等于真我,真我又等同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又等同真心妙有……,如此等等,都是在追求那个不存在的实有自体(性)。到了后期的秘密大乘,这种“自性”更与神性冥想媾合,“天佛一如”,成了“我即是佛,佛即是我”的“佛慢”观,最后终于远离了佛的正法,成了神佛不分的滥觞,而滑向了等同民间迷信“拜拜”的邪教,如西藏某些怪异邪行的秘密教即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的究彻义,叫“第一义谛”,或叫“胜义谛”。佛灭后,部派佛教即声闻佛教兴起、分裂,进而发展到初期大乘龙树菩萨的般若中观时期,产生了“性空唯名”的般若中观思想,它就是佛法中的究竟了义教,即是第一义谛。“性空”,实际上就是“自性空”,或称为“无自性[的]空”,是否定自性的实有。释尊放眼现实的人生,落实当下的践行,把空性的光辉普照到一切众生,明确指出了,世、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成就的,没有任何一法是有自性的,因而也是不可执着的。如果说,你一定要佛给出个自性,那他也只能勉强地说,是以“无性”为其“自性”。无性即是无自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人把中国禅宗祖师大德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启发语,破解为“一归于自性或佛性”,来对照缘起性空第一义谛的“无自性”义,你就能看出当中的妄想谬误,从而说明他对佛法义理没有深入解悟,只是浮光掠影的随备拽到了一个佛法名词,就认为是佛说的那个深义。这只能说他搞的是“佛学”,而不是真正的“学佛”,而搞佛学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到达佛门堂粤的。要悟到佛法真理,必须要用生命的“实验室”,才能有所验证。否则就是以妄想心识,来执著出一个自性体,而“万法归一,一归于自性或佛性”的论调就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法归一”,实际上是中国人把佛教文化变为道教的表达。“法”和“一”,可以说是佛教的;这个“万”和“归”是道教的用词。“归”,依止义、归宿义,表达的是“来、去”的问题。世间的一切法究竟是怎样来怎样去的妄想,这在龙树菩萨的《中论》里早有被斥,文中开篇就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其中,“生灭”是一切法,“常断”是时间,“一异”是空间,而“来去”就是这里的“归”,是指法在时空中的运动。对于这万法的来去归宿,只要深入缘起性空的道理,即可明白。但这缘起生灭法的大论,这里无法解说。为适应世俗的理解,我暂先用世间法的演绎、归纳等方式来推论判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立论:“万法归一,一归于自性或佛性。”无有是事,归无所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文的论述,我将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多角度上,对此问题给予验证,即可证明,请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须明白:“万法”是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万法,也没有离开万法的空间和时间——这是第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空间上,我们总想着,最大的是什么?最小的又是什么?于是,就搜肠刮肚,万分的比较,比来比去,发觉这空间原来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到最后一无所有,还是无解。在时间上,我们总想着要去追寻得一个最初点,或去寻找一个最终点,找来找去,发觉这时间是前无起点,后无终点的,这样,又无着落。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归处无寻的——这是第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照第一、第二步的理则,我们就会发现:既然空间和时间的最大与最小极值找不到,那么,这个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万法”之大小极值也是找不到——这是第三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既然这个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万法”之大小极值找不到,那么,这个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一”法之极值也是找不到——这是第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而,既然这个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一”法之极值找不到,那么,这个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自性或佛性”法之极值也是找不到——这是第五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论:由第五步显示的结果表明,“万法归一,一归于自性或佛性”之法,从前往后,无从所归,归无所归,故不成立,是无中生有的妄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是从正面验证“万法归一,一归于自性或佛性”的不成立。下面,我们再用逆证的方法验证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步:如果说,我们承认“自性或佛性”法是“一”法的极值,那么,我们就得承认“一”法就是“二”法的极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步:既然我们承认“一”法就是“二”法的极值,那么,我们就得承认“二”法就是“三”法的极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步:既然我们承认了“二”法就是“三”法的极值,那么,就得承认“三”法就是“四”法、“五”法……乃至于“万”法的极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步:依据第一到第三步的推论理则,从“自性或佛性”法,到“一”法、“二”法、“三”法乃至“万”法之间,就会出现万余个极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步——拷问:从“自性或佛性”法,到“一”法、乃至“万”法之间,真有这么多个极值吗?既然极值这么多,那还能叫做极值吗?如果真有这么多的极值,这岂不是很荒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论是:从“自性或佛性”法极值,到“一”、“二”、“三”法,乃至于“万”法的极值,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从后往前,归无所归,故不成立。所以,“万法归一,一又归于自性或佛性”的论说,是十分的谎谬和错误的,足见其是个大妄想,大执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间法很繁锁。其实,用类似于现代逻辑学的古印度外道的“因明法”推断,就很简单,它的推理模式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宗:万法(包括一)归于自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喻:如时、空,无归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法与时、空不可分,是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故尔,法亦无处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你对此验证还是不甚明了,那么,我们就缩小范围,直接从“自性”入手,看看有没有答案?假如我问:“自性归于何处?”你可能说:“自性归于佛性。”那么我再问:“佛性又归于所处?”你又可能答道:“佛性归于真我。”我再问:“真我又归于何处?”你可能答:“真我归于如来藏识”……如此等等,没完没了,无有穷尽。你说,象这样的无解戏说,是不是无聊?是不是愚痴无明?结论与上说三种推论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也有这么一种人,他就懒于思惟,所以他就说:“你上面的验证方法,太烧脑筋了,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能否有一个简单而又直接的方法来告诉我,他说的万法归于自性或佛性是不对的理由?”回答是:有,那就是释尊说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前提是,你得有智慧认可这三法印。“印”,是印章印鉴的意思。释尊在世时,就有这种情况反映在《阿含》中。当有人听别人讲经说法而无法判断它是否正确时,释尊说,你就用这个“三法印”去检验他。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就是后来初期大乘经说的“无自性”的“空”义。“无我”就是没有一个自性不变的实体我,它向前通“无常”,向后趋“涅槃”,所以,三法印既是验证一个人说法是否正确的试金石,也是修行者从发心渐趋于圆满的修习过程。“自性”,“佛性”,“真心”,“真我”,“如来藏”等等,就是永恒、不变和实有的“妙有体性”为我所有。而常恒不变实有的“自性、佛性”等谬见,正与“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和寂静涅槃”义相违背,所以说,有自性、有佛性等,则都是不正确的妄识妄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人的生性,是既无聊又无知,有事没事间,总要在“有”与“无”之中求得个什么,到最后,搞得是迷茫不定,走不出迷惑的圈子,作茧自缚,荒废岁月,空过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佛法中常说,有自性,有佛性,有真常,有真我,有真心等等,而你说没有这些,岂不是与佛法相违?不错,如《遗教经》,《大般涅槃经》等等都说有这些。须知,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方便说是佛应中下根性众生的权巧说和假名说,是不了义教;而究竟说才是佛的真实说,是第一义谛的了义教。所以,你不要把不了义的方便说,当成了究彻的了义说。如果仅在方便说上停滞不前,那就永远不能认识万法的实相,说有自性、佛性者就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祖师大德说只要众生具足了真心妙心,就可不学一法、不须修证,当下即了。如网文作者就引用了“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即是……”的话,那是他只图嘴上的一时快活。他实不知,祖师大德已经过了之前长长久久的修习、反复验证之后的心得总结:“啊!原来涅槃寂静的真实智慧,不是用嘴可说的,能用语言说的都不是那个证境”,这正是“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境界。真理实相既然不是用语言说,那是怎么得来的?言下之意是,言思妄想都无用处,而是要你通过修习亲证的,并且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亲证的,不仅此生如此的亲证,而且是生生世世去用生命亲证的。那些无修无证浅薄偏见者,对祖师大德所说“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即是”的话,是不解其中的意趣,却是粗心大意,只看那朵智慧之花开放结果,却无视花开之前孕育的过程,于是乎,便从执著于之前“万法归于自性”的“有”,现在又偏向了执于“不假修证”的“无”。这真是哪里的歌动听就唱哪里的歌,却是弄不懂各方曲子里的词。祖师大德是有这么无修无知的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执有执无都是犯的同一个错误,那就是妄想和执著,他们不知道万法的“相”是幻化存在的,而其“性”是空的;而空与“无”的本质差别,自性见者却是无慧根了别,总认为他已是“万法归一、一归自性”的圆满者,至此也就可以成为大殿中央受人顶拜的那一尊,孤芳独赏此边的风景,视“自性或佛性”为全部,于是也就认为功德圆满,仅至于此,故也就“不假(借)修证”了。而实不知,这正是他自性妄见所框定的牢笼,从此,外面的“空性”风光是多么的宽广,他也就无从欣赏了。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久了一样,只是暂时的栖息,而你的心,你的身,终归是呆不住的,必然希望出关,走到外面来沐浴这通透明亮的时空。但在心识上,对那个坚执地囿于自性见而又不肯“回小向大”的人,即使佛菩萨也拿他没有办法的,那,我们也就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修习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智少信多的“信行人”,说有自性或有佛性的就是这种人,以有宗的如来藏思想为最多;另一种是智多信少的“法行人”,即是以空宗的般若中观思想者为多。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法行者。社会上佛教界绝大多数都是修习的如来藏思想,即以“真我”、“真心”为主体的“佛性论”的修习。修习纯粹的中观般若的“性空论”为极少数。如果要问,究竟哪个是第一义法,老实说,即是般若中观的缘起性空论才是畅佛之本怀的究彻大法,《大智度论》中有“四悉檀”的辨别,就是此义的分类。之所以要说这些,因为它们并不是题外话。如果你真的懂得了这些,那么,我下面应答于众生究竟有没有佛性的问题,你才可能有一点理解,否则是会惘然的。回到问题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众生究竟有没有自性或佛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答:“第一句话是,为易解法性的众生说没有自性或佛性,为难解法性的众生说有自性或佛性。第二句话是,为可度众生说有自性或佛性,为不可度众生说没有自性或佛性。皆无所得,不可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这两句话能懂得多少,这就要看对前文的论述理解了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是大智慧者,他早就知道众生有这样那样的无明妄想,所以在最为诚恳的《杂阿含经》中就记录这样的例子:“摩诃拘尸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于明,何须更求?”《法乐比丘尼经》也说:“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盘者,无对也”。经文的大意是:“大比丘拘尸罗呀!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的追问呢!你的这些戏论是无法穷尽的,而你这样的问法,就连真理实相的边毛也摸不到。如果圣者弟子们已断除无明(愚昧)而生于智慧之中,那还还要再去求个什么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理实相不是用说的,而是亲身验证的。因为凡是你所问答的,都是从世间的表义名言出发的,都是戏论,它们不可能触及到生命本质的真相;而世间的表象是非常庞杂的,所以,对表相的层层问答也是不能穷尽边际的。这里,释尊的意思很明确:单一的问答有可能断除你单一的愚痴,但如果断除了这一愚痴又层出不穷的生出了另一个愚痴,哪最终还能求得个什么呢!所以说,如果你断除了无明妄想,那还有什么可问可求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间众生就是这样,特别是有些自认为有世智辨聪的学者,更是比一般脚踏实地的普通人多了一层迷惑,他们如在“有”的问题上弄不通,只好就把它归之于“无”;但这个“无”究竟是什么东西,又去追寻,弄来弄去弄不通,只好又把“无”归之于“道”;道究竟又是什么,又是弄不清,只好就把它归之于“德”,乃至归之于“阴阳平衡”……如此这般,只是在名相上打转,转来转去,晕头转向,困惑困扰。最后没办法了,惊疯失性,只好自杀,而自杀了,正好违背了人生的第一根本大戒即“杀戒”,于是,生死轮回,往复循环,无有期限,这就是世人迷思的惑业苦。历史上,某些所谓追求真理的大哲学家和科学家即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是务实的人,比如数学家,即能知道,在他一生精于数字打交道的生涯中,他从不妄逐所谓的一个最大值或最小值,因为,他在短短有限的数轴上,即已了知两端的无限,所以,他只计算他当下应当计算的数题,解决当下的问题,否则,无谓的追求就是浪费生命。这也是禅师古德呵斥弟子所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原因所在,而不是真的要弟子去回答那个问题。打断一切无明妄想,当下截断妄流即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无上遍正等正觉之法。佛法是着眼于现实的人生与宇宙间矛盾所引起的苦痛,而加以如法的协调之法。说人生就是说的我们自己,说宇宙实质上就是说的生存环境。故此,佛法是现实的,是切实的,是行持的,而不是沉沦于妄想执著,来在嘴皮上过一把瘾的。自己与环境,如何调适,如何觉悟,这正是佛法的着眼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众生看世界时,总是雾里观花,模糊不清,花园越多越乱奔跑,花簇越杂就越分不清良莠,蜻蜓点水,不肯下沉,总以为一切万法是彼此彼此,差不多差不多,这真是迷糊透顶。网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杂说妄论就是如此,把字面上的同一词语,当着是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的同一意义来妄加乱用,把佛法与神性等同,将佛法与外道相类,拿佛法与杂学并论。他好像是全知全能,博学多闻,纵横捭阖可极尽能事,实质上是浮光掠影,头重脚轻,根基浅薄。我从他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他的心理,他想要比肩圆融的《华严经》,貌似要囊括一切去圆融一切,糅合一体,理事无碍,实质是六神无主,内心分裂,无所适从,智慧缺失,无法抉择。请问,哪里有这么不通义理、不着边际的圆融法?说到最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文字,不仅使自心迷乱,还有可能迷乱了别人。是十足的迷思表现。迷思的结果,只能是起惑,起惑后就是造业,造业后就是受苦——惑、业、苦,循环无端,如其妄执自性一样,终无了时,这正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纯大苦聚集”的十二因缘所示,轮回不已,无有出期。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卿卿性命”的诮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文作者罗列拼凑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在形式上,好像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在内容上,实质是败絮其中,食古不化。这样做,得不偿失。何苦来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树 写於2020年3月2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月8日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