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穿戴篇之一</b></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流行一种服饰叫假领子,其实它是真的衣服领子,而且有少许前襟、后披,穿在外衣里面,虽不能代替衬衣,但可以以假乱真。在人们缺衣少食年代,穿上它,显得体面、上档次,反映了人们在穿戴方面追求美的一种心态。</p><p class="ql-block"> 提起服装穿戴,变化也挺大。五十年代我小时候,基本都是家做的衣服,以蓝、黑色的为主。我穿过対大襟,自己打的蒜疙瘩扣的棉袄。还记得当时有棉马裤(膝盖以上肥大的一种棉裤)。那时买个衬衫也舍不得穿。衬裤也是家做的,裤脚有条布带子,是扎裤腿用的,只有大人才穿,小孩没有。六七十年代买布要布票,买线要线票,买棉花要棉花票。七十年代出了化纤产品的确良,从此服装不再是棉布制品的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至1980年这三十年间,人们都保持一种俭朴作风。正像雷锋日记中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破了,补了又补。我小时候,屁股蛋子、膝盖那最费,磨破了,妈妈就在里面垫块布,用缝纫机密密的匝上。那时候衣服小了,就给孩子们毁了穿(改了的意思)。实在破的不能穿了,就裁成破布,打成袼禙(gebei)(把碎布旧布用浆糊粘成厚布片)做布鞋帮或鞋底用。到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基本不再穿带补丁衣服。</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绿色的军大衣流行,我值夜班在供应科领一件。第一次穿西服是在1989年,当时参加省知识竞赛,花60元钱买了一套西服。九十年代初,政府机关干部外出办事大多穿件风衣,好像有身份似的,我也买一件,至今放在那没穿。1997年到深圳,印务公司老板给我一件“花花公子”牌线织衬衣;同事在夜市看中一件紫条格带暗花的半袖衫,讲完价又不想要,可老板不依不饶的,只好我留下了,让我这种不爱穿新衣服的人,也时髦一把。</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穿鞋,基本都是家做的布鞋,很结实,就是底硬。那时家庭主妇坐在门口或炕头纳鞋底,是经常见到的现象。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里给买双胶皮鞋,把我高兴的够呛。1960年读中专时,穿的还是布鞋。在沈阳冶炼厂实习,发了一双翻毛皮鞋(劳动保护用品),还不适应,把脚后跟磨破了。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正式穿起皮鞋,告别布鞋。近些年大人孩子基本都穿旅游鞋。</p><p class="ql-block"> 1962年在沈阳读书时,买了第一双水鞋,当时买工业品都要工业购物券。据报道,1978年买皮鞋不要券时,一家鞋店的柜台都叫顾客给挤倒了。七八十年代夏天流行穿塑料凉鞋,即方便又凉快,尤其是下雨天优势更明显。坏了,用烧热的锯条烫一下就粘上了。七八十年代冬季都穿布棉鞋,九十年代以后才穿棉皮鞋。我还穿过大头鞋,是在车间劳动时发的劳动保护用品,很笨重,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挺管用的。</p> <p class="ql-block"> 刚解放时,人们还保持一段穿布袜子的习惯,五六十年代穿的基本都是针织厂生产的线袜。那时家家基本都有袜底板(木头做的,和脚的尺寸差不多),用来缝补破损的袜子。七十年代穿尼龙袜子,人们也很喜欢,因为它结实。破了就用一种特殊的胶水粘,很方便。八十年代以后穿丝袜、弹力袜,女人又有了高筒袜、连体袜。九十年代出的袜子不分底面,带松紧的,脚大脚小都能穿。只是市场上货品鱼龙混杂,有的穿不了几天就坏了。</p><p class="ql-block"> 冬天小时候戴家做的棉帽子,后来买布棉帽子,顶上有个园疙瘩,两边耷拉个帽耳子,靠耳朵地方留个小孔,有个棉布帘盖着。女儿小时候戴过一种绒帽,上边像坦克驾驶员的帽子似的,下边两个长长的帽耳子。八十年代末期起基本都是把羽绒服的帽子装上就可以了。近些年毛线或混纺编织的帽子也挺流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夏天基本不戴帽子,六七十年代流行戴蓝色帽子、绿色的军帽,夏天还戴过草帽。21世纪,旅行社发的那种长舌帽子挺流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冬天戴棉手闷子,棉布做的里边絮上棉花,大拇指单独支出,余下四指放在一块,用布带拴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那时天气很冷,就这样还冻手冻脚的。参加工作后,发过的确良的毛手套,八十年代买过皮手套。九十年代以后戴带松紧的尼龙手套,冬天也能过得去。现在孩子们更喜欢戴那种薄薄的手套。</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