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过大年

路霸

<p class="ql-block">喜欢陕北的风土人情,我已连续三年到陕北欢度春节。那独特的年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陕北人过年的文化底蕴深厚,年俗活动宛如繁星般丰富多彩。打腰鼓、闹秧歌、转九曲、踩高跷、打花棍、跑汉驴、耍龙舞、吹唢呐、说书、剪纸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在正月里轮番上演。乡亲们自发地汇聚一起,尽情狂欢,肆意扭动,将陕北民俗推向高潮。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烘托出节日的气氛,承载着对新的一年无限希望。</p> <p class="ql-block">延安作为红色之城,每年都举办“延安过大年”活动。宜川的秧歌汇演,壶口斗鼓,安塞腰鼓等精彩纷呈,还有志丹扇骨、洛河战鼓等。千名秧歌爱好者齐聚现场,盛装亮相,载歌载舞,共同欢度春节,场面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陕北地区以黄土高坡为主,地形以山地较多,平地较少,这种开阔地形,便于更多人参与和观看。因此,陕北过年的秧歌、民歌、打花棍、打腰鼓等活动,往往选择在山地或山顶进行,展现出陕北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别具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放赦是佳县白云山地区的一种道教年俗活动。道士在黄河边设坛祭天,做法事,念赦书,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黄河岸边的人们认为,白云山是神山,一头连着黄河,一头连着八仙。每年正月,人们将八仙从山顶放入黄河祭拜,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活动前,先要烧香祭祖,然后在赦绳上打醋,再穿过八神仙。放赦时,两个神仙一组,最后是老寿星,背着赦书,怀抱平安索,意在祈求人们平安。这一传统活动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放赦活动,直接参与工作人员大约30余人,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以旗语、鸣炮为信号,互相呼应。老寿星降临到黄河边时,老少一哄而上,争抢寿星怀中的平安索。据说能带来一生平安,终身长寿,这一活动充满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横山牛王会是陕北过年最丰富、最盛大的民间活动,包括礼仪、手工艺、雕塑、绘画、说唱、秧歌等,成为黄土高原上最大的民俗文化盛宴,被誉为“陕北的狂欢节”。</p> <p class="ql-block">在农耕时代,牛是主要劳动力,牛王菩萨自然成为庙会的主角。每年正月十三,牛王菩萨从华严寺起驾,身穿蓝大褂的纠首,头顶托盘,起驾出府。銮驾彩旗相伴,多个秧歌队跟随,阵势浩大,场面十分热闹,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牛王会上的贡品十分精美,分为蒸贡、炉贡、炸贡,由专门师傅制作,基本上都是素食。这些贡品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贡品分为四季,各48盘,人们顶在头上,向菩萨进贡,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传统活动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整装待发的陕北腰鼓手,这是欢庆节日不可缺少的节目。一般有60名左右的鼓手,装束一律古代将士的便装,或黄或红上衣,白巾包头,显得整齐壮观,充满豪迈之气。</p> <p class="ql-block">陕北横山腰鼓,又称文腰鼓。虽然没有安塞腰鼓那么华丽,但表演风格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别具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横山腰鼓注重舞蹈和表演的形式,并伴以鼓乐的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唢呐不愧是乐器之王,高昂的唢呐一响,整个场面立刻热闹起来。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热情奔放。它把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都倾诉于唢呐声中,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唢呐也成为陕北过年闹秧歌,办庙会等场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热闹。</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榆阳区一年一度非遗文化节,正月十三在鱼河镇城隍府开幕。活动现场,十多支秧歌队,喜着盛装,红火热闹,让大家感受浓浓的过年气氛,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传统,新式的西洋乐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陕北的春节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陕北火塔塔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陕北人过年讲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用柴火搭成塔状物,引火燃烧,火焰上升,寓意红火。围着火塔转圈,转去烦恼,转来幸福和快乐,祈愿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陕北米脂用“铁水打花”喜迎春节。打铁花起源于北宋,盛行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百姓通过这种表演,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陕北说书艺人,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陕北的故事,传承着陕北的文化,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陕北过年做的花馍称为“面花”,在春节里扮演重要角色,称为“指尖绽放的民俗瑰宝”。这些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陕北过年的转九曲,地点通常选在山顶,与浩瀚的黄土高原融为一体,远远望去,气势磅礴,非常壮观。这一传统活动展现出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转九曲又称黄河阵图,是陕北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九曲布阵由八圈九曲十一根桩杆组成,正中央一根天杆,周边设杆360杆,杆顶点灯,象征着人间360天。人们转一圈,寓意一路顺风,四季平安,祈愿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在天寒地冻的高原,陕北人在正月初就开始逛庙会、闹秧歌、唱民歌、唱道情、打腰鼓、剪纸说书等,一般要闹到正月十五后才结束。有的村庄越闹越上劲,会到正月底才收场,红火的新年才落下帷幕。千百年来,陕北人用特有擅长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里有对土地崇拜与依恋的深厚感情,也缔造了陕北民俗特有的文化内涵。这种场景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找到早已失去的过年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