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封锁进入陕北苏区采访。他为毛主席拍摄了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虽面容略显憔悴。这是因为刚刚结束长征的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眉宇间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革命必胜的决心。</p><p class="ql-block">1937年,与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指战员在延安合影的毛主席,形象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的他不再那么憔悴,而是更加精神饱满,眼神明亮而自信。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毛主席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更反映出中国革命形势的积极发展。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在陕北逐渐站稳脚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也得到了广泛响应,他在中国革命中的领袖地位愈发稳固,正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在陕北,此时的毛主席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刚刚达到延安,正面临内外交困。毛主席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消瘦,但很有精气神。</p><p class="ql-block">他率领红军经过千辛万苦转战到陕北。在艰难跋涉中,红军部队忍饥挨饿,疲惫不堪。但他们相信毛主席一定会带领他们突破敌人的封锁,找到新的落脚地。也就在长征期间,毛主席下巴的痣越来越明显。</p> <p class="ql-block">刚走完长征路的毛主席,满头皱纹,一脸沧桑,看着让人心疼。</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拍摄地点是陕北。照片中的毛主席,刚走完25000里长征没多久。</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没有任何风采。他衣衫褴褛,满头皱纹,眼窝深陷,嘴巴干枯,一脸沧桑,满是疲惫。</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13年之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取得了全国的政权。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苦难成就辉煌,信仰一定要实现。</p><p class="ql-block">伟人就是伟人,不只是高瞻远瞩,还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谁都打不到他。</p><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此时的毛主席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刚刚到达延安。虽然,危机已经得到暂时解除,但新形势造成的压力又很快出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但脸上浮现出的沧桑感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p><p class="ql-block">此时,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与红军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都压在他的肩头。为此,他也感到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雄才大略的他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毛主席刚走完长征。他面容消瘦,眼窝深陷,眼神中透着疲惫与坚毅。长征的艰难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步都饱含着无数的艰辛与牺牲。</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那个艰苦年代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面对饥饿与困苦时的坚韧与顽强。他们深知粮食的珍贵,经历过饥饿的濒死危机。毛主席的身影,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它提醒着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1936年,毛主席住在延安白云德老汉家的窑洞里。这时,毛主席率领红军艰难走下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整个人看起来虽然很憔悴,但目光如炬,对自己的革命道路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抗战时期,毛主席将自己关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几天没出门。因为,他正在为中国未来的命运谋划出路。他在办公桌前夜以继日的写作,完成了一部抗战巨著《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对抗战做出全面剖析,为抗战指明道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在1936年初冬的陕西延安,一幅珍贵的画面被镜头定格。照片里,毛主席身着朴素的灰棉衣,屹立在略显贫瘠的山岭之前,面容凝重,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正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沉思。就在这时,一只公鸡毫无征兆地闯进了镜头,为这严肃的画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灵动。</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乍看之下或许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美感,然而,其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彼时,革命正处于艰难困苦的阶段,毛主席宛如那破晓啼鸣的公鸡,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为黑暗中的中国带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论持久战》便是他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有力见证。同时,毛主席又似力挽狂澜的英雄,在国家动荡、山河破碎之际,给予人民无尽的希望与力量,带领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稳步迈进。正因如此,这张照片超越了普通影像的范畴,成为了历史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伟大领袖的智慧与决心,永远被世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岁月里,有一组照片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历史。照片中的毛主席,在黄土高原的质朴环境中,愈发显得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他身形高大挺拔,身姿仿若一座巍峨的山峰,彰显着沉稳与坚毅。行走在延安的土地上,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大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深邃的目光,穿透时代的迷雾,望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的器宇轩昂,不是与生俱来的威严,而是在无数次艰难斗争中磨砺出的领袖气质。无论是与战士们交谈,还是在窑洞前沉思,他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着人心。这些珍贵留影,定格的不仅是毛主席的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不懈奋斗 。</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12月,拍摄地点是陕北保安。抗战时期,毛主席与朱老总在延安的窑洞前并排站在一起合影。这张照片是当时的苏联摄影师奥尔加所拍摄。两位巨人的这张照片影响巨大,曾出现在苏维埃刊物的头版上。</p><p class="ql-block">此时距离两位巨人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整整10年。1928年,两位巨人在南昌龙江书院会师。此后,两位巨人不仅是革命战友,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p> <p class="ql-block">1939年,46岁的毛主席,头发蓬松,十分帅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由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拍摄的,直到2020年,才首次公开。所以这张照片十分珍贵,也让我们一睹中年毛主席的风采。</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毛主席身材还未发福,头发又黑又密又长,脸型俊朗,目光坚毅,看起来十分帅气。</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他一身军装,昂首挺胸,双手背身后,自信满满。毛主席平常在战士们面前演讲时并不需要手持稿件。因为,他对所演讲的内容早已胸有成竹。这次他在抗日军政大学作的报告是《论持久战》。正值民族存亡之际,《论持久战》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能将高深复杂的问题言简意赅地向战士们充分表达出来,并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发表讲话。一般情况下,毛主席发表讲话并不需要拿稿子。他思维敏捷、谈锋极健,随想随说,滔滔不绝。他的口才与文采毫不逊于王若飞。这次发表讲话中,毛主席不仅事先写了稿子,还拿着稿子讲话。可见,这次讲话的内容非常的重要。旁边的战士一边听着毛主席讲话,一边认真地记录着。毛主席总能将晦涩难懂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这样使战士能很容易听懂。</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朱老总与贺老总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主席台上交谈。众所周知,毛主席在交谈中常用手势增补语言的魅力。当他与贺老总交谈时极有气势地伸出了两根手指,与自己的言语相配合。后面的朱老总认真地听着两人的交谈。贺老总非常赞同毛主席所说的。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总结了抗战15个月以来的斗争经验,并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得全党全军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夫人刚结婚时的照片,伟人还梳着分头,看起来相当年轻。</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照片中的毛主席,还没有露出大额头,发型是中分,看起来相当年轻。实际上,那时候伟人的年龄也不大,才45岁。</p><p class="ql-block">夫人挎着毛主席的胳膊,面向镜头,看起来相当有气质。他们结婚才没多久,显得非常恩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拍摄地点不详。照片中的毛主席,端坐在石头上,左手扶膝,右手夹烟,远望沉思,气定神闲。</p><p class="ql-block">转战陕北,3万对30万,危机四伏,还能如此气定神闲,真乃伟人中的伟人。</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夫人,表情轻松,毫无惧色,也非等闲之辈。</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毛主席点烟的经典照片。毛主席叼着根香烟,双手熟练地划根火柴。有人说毛主席吸的不是烟,是对革命事业的深谋远虑。毛主席不嗜酒但极好吸烟。他可以说是烟不离手。毛主席也曾戒过烟,但最终失败了。他认为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烟。即使,毛主席的烟瘾大得惊人,但他也有克制的时候。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却始终没有抽一根烟。他知道这次会议非同小可。他克制烟瘾,将全部精力集中于这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时,因一件小事让蒋介石对其佩服不已。众做周知,毛主席曾是一位老资格的“烟民”。出人意料的是,在重庆谈判时,他却始终未抽一根烟。这对于一个烟瘾很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控制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谈判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一天要抽一听(50支装),但他知道我不抽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与精神不可小视啊!”</p> <p class="ql-block">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年轻时,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积极投身革命的浪潮中。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毛主席一直践行着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引领新中国的建设之路,提高了全国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他创建了新中国,建设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1952 年,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在山东曲阜定格。彼时,毛主席亲临视察,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随行陪同。照片里,许世友背手而立,笑容满面,与毛主席并肩交谈,毛主席一手拿着物件,一手自然下垂,身后是绿意盎然的“曲阜竹林”,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途径泰安抵达曲阜,当地县委书记热情接待并充当导游,引领众人参观孔府、孔庙与孔林,这“曲阜三孔”承载着厚重历史,是纪念孔子、儒学学子朝拜的圣地,文物珍藏琳琅满目,兼具极高科学与艺术价值,荣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毛主席漫步孔庙,驻足欣赏康熙的“万世师表”、光绪的“斯文在兹”匾额,在孔府感慨唐代古槐的坚韧,于孔林呼吸历史气息。许世友全程相伴,照片记录下这难忘瞬间,见证伟人足迹。</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毛主席与周总理,两位伟人最后一次谈话是在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当晚。 然而,很少人知道两位伟人人生中第一次见面的场景。1926年3月20日,因蒋介石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并计划对付共产党。当天晚上,多人齐聚李富春家里商量对策。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期间已与李富春夫妇相识,而李富春又是毛泽东的长沙老乡。当天晚上,当毛泽东来到这位老乡家时,28岁的周恩来也在这位好友家里。</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毛主席和周总理两张珍贵合影,最佳搭档,配合默契,亲密无间。两人在出身、经历、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爱好特长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明显的差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富于激情,举重若轻,有纵横江海、气吞山河的气势;周总理则富于理智,举轻若重,有经纬万端、各得其宜的才华。两人相辅相成,彼此信任,又相互依赖,带领新中国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散步照,他俩步调一致,还都背着双手。</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拍摄地点是北京某地。照片中,毛主席和周总理边走边谈工作。</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难得,为何?你看,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迈起了左脚,他俩还都背着双手,他俩的表情一个比一个慈祥。</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这就是步调一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p><p class="ql-block">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一直到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整整41年间,周总理和毛主席的步调出奇得一致。</p><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出一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这样的搭档。前已经确定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洛阳舰并与水兵们在一起。当毛主席登上洛阳舰后进入驾驶室,握住舵轮转动了几下,问道“这是驾驶盘吗?”旁边的舰长回答道:“海军的术语叫舵轮。”毛主席幽默地说:“对,应当用海军术语,我今天也学到了海军术语了。”</p><p class="ql-block">当毛主席走到甲板上后,水兵们都围了上来。毛主席问:“同志们都习惯海上生活了吧?”水兵们齐声回道:“都习惯了。”毛主席点点头,又说:“过去你们在陆地上,那时要求你们爱山爱土,今天你们在水上,大家就要爱舰、爱岛、爱海洋!”</p> <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15日,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在报到处签到。毛主席手持签到笔,端坐着签下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在主席身后,站着朱老总与周总理,并将依次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次参会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报到签名都保留了下来。现在,当翻开这些签名后,每个名字都彰显了深厚的书法功底。</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0日,毛主席与陈叔通坐在午门城楼上。陈叔通将主席的一根竹杖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他应该非常欣赏这根竹杖。毛主席也对这根竹杖爱不释手。原来,这根拄杖是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期间所砍的。</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时,毛主席将这根竹杖带到北京。他并没有将这根拄杖搁置在一边,而是经常使用。因为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5月20日,毛主席就是用这根竹杖登上午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毛主席之所以化名为“李德胜”是极有用意的。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延安。为隐蔽行踪,转战陕北,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毛主席表示赞成,并将名字改为“李德胜”,意为此番离开延安,定能取得全国胜利。毛主席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又根据“敏于行而讷于言”一语,为两个女儿取名李敏与李讷。后来,李讷与李敏这两个名字一直被使用。</p><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在故宫城墙上的留影,坐马扎穿布鞋,真接地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5月17日下午,拍摄地点是故宫城墙上。照片中的毛主席,走累了,就坐在一个小马扎上休息。瞧他伸出去的右脚,穿着千层底的老布鞋。</p><p class="ql-block">坐马扎穿布鞋,这就是毛主席的地气。伟人三去紫禁城而不入,表明的是不愿脱离人民群众的态度。</p><p class="ql-block">越看越觉得毛主席亲切,越看越觉得毛主席和蔼。原因无他,他根本和咱老百姓是一路人。</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正与藏族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交谈。两人谈话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毛主席坐在大师的后面,问道:“佛教里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真的有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毛主席:“您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毛主席回道:“看不见。”大师又接着问道:“那您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毛主席听后笑道:“嗯,明白了,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主席来到北京展览馆特意参观了日本商品展览会。毛主席对日本商品展览会上的各种商品极感兴趣。这也让展览会上的日本工作人员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当听了技术人员对各种日本商品的讲解后,毛主席称赞日本展览会办得极好。日方向主席感谢,并赠送了两台录音机,其中一台录音机特意送给主席夫人。当日方提出让主席题字时,主席欣然答应,并题写“看了日本展览,觉得很好,祝日本人民成功”。</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坐飞机的一张经典照片。1957年12月,毛主席乘坐专机,从北京飞往南京。当他坐上飞机后并没有将身上的大衣脱下。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坐在飞机上没有休息片刻。</p><p class="ql-block">他一边批阅着文件,一边与秘书林克谈工作。此时,摄影师侯波在没有惊动主席的情况下抓拍了这张主席的工作照。当林克看到后,想闪到一边,并想将自己的水杯拿开。侯波示意阻止,因此照片上出现了两个水杯。</p> <p class="ql-block">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现场,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了毛主席戴着眼镜观看比赛的场景。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他专注地看着赛场上的动态,眼神中透露出对体育事业的关切。</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平日里多以坚毅、慈祥的形象示人,戴眼镜的画面并不常见。这张照片为我们呈现出毛主席别样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他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它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展现了伟人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关注与支持。透过这张照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体会到毛主席对人民的关怀和对国家发展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视察南京郊区尧辰乡十月村的珍贵画面,村民们紧紧围绕在毛主席身边。这次视察,毛主席提出“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荒山变果园,让荒地变良田”。</p><p class="ql-block">如今,过去分散的田野、村落已不见踪影,代之出现的是宽阔笔直的公路、茵茵绿草地、成荫的景观树、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座座现代化工厂和栋栋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下乡视察,瞧那些年轻人,一个个比毛主席还自信。</p><p class="ql-block">照片右一那位年轻人,手夹半支烟走路,满脸微笑,一点不怯场。照片左一那位年轻人,双手背后走路,下巴微抬,笑容满面,也是自信满满。</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比较自信、阳光、简单。即便在毛主席的面前,也从不畏手畏脚。</p><p class="ql-block">这也难怪,早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毛主席就宣布过: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下乡视察的照片,庄稼长势喜人,伟人笑得像朵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也是农民出身,也从来不介意别人说自己土。即便后来到了北京,他也从没忘记农村和农民。</p><p class="ql-block">陈永贵副总理曾经说过: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了。</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笑得的像朵花,笑得像太阳。哪里有黑暗,毛主席的光就会照到哪里,扫除一切黑暗,温暖老百姓的心。</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下乡视察的照片,在农民伯伯面前,他虚心得像个小学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50年代。照片中,一位农民模样的人,正在给毛主席讲解农作物。我看着像油菜花。</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看着眼前的农作物,弯腰低头,侧耳倾听。看他那认真的模样,就像一个虚心请教的小学生。</p><p class="ql-block">在工人和农民面前,毛主席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工人农民说啥,他都虚心倾听,毫无倦色。</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一行过“独木桥”,那年他65岁,看着让人揪心。</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8月,拍摄地点是新乡七里营。照片中,毛主席等人正在过一座桥。</p><p class="ql-block">这座桥看着特别简陋、特别窄,窄得就像一个加长的独木桥,倘若不是两边简易的扶手,过这种桥,就像玩杂技。</p><p class="ql-block">看照片中众人的表情,大多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足可见,这座小桥并不是那么好走的。要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65岁了。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过“独木桥”,怎么看都让人揪心。</p><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不惧小桥危险,深入田间地头,关心民间疾苦,只为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很感人的一幕,毛主席和何香凝握手,周总理、朱老总站立等待。</p><p class="ql-block">何香凝是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著名左派人士。她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正在和何香凝握手。而周总理、朱老总、邓公三人也起身站立,等待和何香凝握手。</p><p class="ql-block">这一幕很感人,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党对何香凝女士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四位伟人,齐刷刷站立起来,等待和长者握手。试问,有哪个人见到如此大的阵仗而不感动?这也是毛主席胜利的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劳动模范龙冬范亲切握手,1956年,毛主席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在招待会上的珍贵留影。</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的杂技演员夏菊花女士,是多么的自豪,多么骄傲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举杯的瞬间,在一次晚宴上, 和毛主席一同举杯的人是谁?</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主席会见少数民族代表,大家在一起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主席、朱德、周总理、刘少奇接见全国女劳模的珍贵画面,照片中梳着长辫子的女同志叫吴桂兰,她高兴的同</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在会见一批来自欧洲的客人,大家站在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女客人们,都以仰慕的眼神望着主席,可谓是崇拜至极,那个年代,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伟人,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偶像,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拥护者和粉丝。</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出席会议时的罕见留影,照片从左往右分别是:毛主席、周总理、林帅、刘少奇。</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16日傍晚,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视察成都近郊的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他走到社员温大娘家里,坐下来亲切地与大娘拉起了家常。毛主席一直提倡不论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要走进群众,贴近群众。</p><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在视察途中在车站站台散步。毛主席一生只坐过两次飞机。远距离的外出视察大部分都是坐火车。毛主席工作繁忙,甚至将火车当做临时办公室在上面办公处理事情。</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和小演员合影,这位小演员该是多么的自豪,多么的骄傲呀</p> <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至上世纪 50 年代,一张珍贵的合影将毛主席与李敏的身影留存。画面之中,父女二人并肩而立,身姿皆显挺拔,那场景宛如寻常人家父女的温馨散步,中南海的日光洒下,勾勒出岁月静好的轮廓。李敏望向父亲的眼神里,满是孺慕与敬爱。遥想往昔,李敏幼年身处苏联,从毛岸英的讲述中拼凑着对父亲忙碌身影的想象,画像成为她对父亲最初的具象认知,甚至在回国前夕,还需写信去确认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p><p class="ql-block">战争的硝烟曾使伟人毛主席也难有闲暇尽享天伦之乐,可也正因这份聚少离多,父女间的情感愈发醇厚深沉。他们站在那里,看似平凡的画面却蕴含着深沉的爱与敬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温暖印记,让后世之人观之,亦不禁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家四口温馨合影,1953年,毛主席与夫人、女儿李敏、李讷在北京玉泉山的珍贵留影,幸福温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回溯往昔,一张老照片静静诉说着一段珍贵故事。照片里,年轻的邵华梳着俏皮的马尾辫,脸庞青涩,灵动的眼眸满是朝气,正站在毛主席身旁。彼时的她,二十岁出头,洋溢着青春独有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邵华后来成为毛岸青的妻子,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二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面对行动不便的丈夫,邵华不离不弃,用柔弱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当他们迎来儿子时,77岁的毛主席激动得热泪盈眶,对邵华的付出赞不绝口,称她为毛家的大功臣 。邵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的爱,守护着这个家。这张合影,宛如一座情感的桥梁,连接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见证了邵华的奉献与担当,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1963年,毛主席和家人的合影,这个女婿个子不低,比毛主席还高。</p><p class="ql-block">1963年,毛主席70大寿,和家人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后排左起,侄女毛远志,表孙女王海容,毛主席,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照片前排,李敏的小姑子孔淑静。</p><p class="ql-block">这个女婿个子不低,看起来比毛主席还高。毛主席对这个女婿很喜欢,他曾经对李敏说:我看小孔是老实人,就是眼睛有点小。</p> <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晚年岁月里,张玉凤是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人物。青年时期的张玉凤,容貌清秀,气质温婉。1958年,年仅14岁的她,因家境贫寒辍学,踏上了工作之路,进入牡丹江铁路局担任乘务员。凭借着流利的普通话、姣好的形象以及温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她在工作两年后被调到中央领导专列,进而在1962年来到毛主席专列。</p><p class="ql-block">自 1962 年起至1976年,这长达14年的时光里,张玉凤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且默契的情谊。她不仅负责照料主席的生活起居,还被赋予了打开主席保险柜的权力,足见主席对她的信任。毛主席对待她如同慈父一般,耐心地为她讲解各种事务,给予包容与爱护,让她在主席身边感受到了毫无距离的温暖与关怀,而他们在火车旁的合影也成为了这段特殊情谊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60年代的一张照片,定格了毛主席与谢静宜在列车旁的身影。彼时的谢静宜,担任毛主席机要员,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17年。照片里,毛主席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亲切地看向谢静宜。而谢静宜满是对主席的敬重,那灿烂的笑容里,藏着对主席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谢静宜不仅是毛主席的机要员,更与毛主席结下了独特的情谊。她的工作经历,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让后人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独特氛围与历史印记。这张照片,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珍贵的情感记录 。</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光影中,留存着一张毛主席的罕见合影。画面里,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大步前行,身旁是陪伴他长达21年的护士长吴旭君。二人脸上洋溢着温暖而真挚的笑容,那笑容仿佛穿越时空,传递出当时愉悦的氛围和积极的情绪。</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吴旭君悉心照料毛主席的生活起居,无论是日常的琐碎小事,还是毛主席出席各类重要活动,她的身影总是默默相伴。这 21 年的陪伴,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一份深厚情谊的见证。这张照片,定格的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画面,更是一段珍贵历史和温暖情谊的永恒印记,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些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过往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相册中,有一张意义非凡的合影熠熠生辉,那是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的珍贵留影。站在毛主席左边的是张玉凤,这位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在毛主席身旁默默奉献了 14 载春秋,以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打理着诸多事务;右侧的则是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她用 21 年的坚守悉心照料着毛主席的健康。</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那些有幸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员,皆秉持着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品格操守。毛主席的言传身教,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收获了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淬炼,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带着这份教诲与品质,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续写着平凡而伟大的篇章,也让后世得以从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高尚情怀。</p> <p class="ql-block">1962年,北戴河,毛主席与众人合影。左边这位穿着连衣裙,坐在椅子上的优雅漂亮的女孩是李敏。这一年,她26岁,在北师大化学系学习;后排右边第一位笑容满面的女孩是李讷,这一年,她22岁,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p><p class="ql-block">右边第二位是王起华,右边第三位是王海容,王海容与王起华是姐弟。他们的父亲王德恒是一位烈士,祖父是湖南颇有名望的教育家王季范,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兄。</p><p class="ql-block">右四男孩是江青的外甥王博文,他是江青姐姐李云露的孩子;右五是孔令华是李敏的丈夫,1959年,两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婚礼;最后一位是毛远新,他是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孩子,此时在哈军工上学。</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历史影像中,有一张毛主席的留影显得尤为特别。照片里,他身着睡衣,脚蹬皮鞋,看似随意的搭配,却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无人能及的强大气场。</p><p class="ql-block">彼时,毛主席正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嘴里夹着香烟,烟雾缓缓升腾,更添几分深邃感。他悠然地翘起二郎腿,身体微微后仰,神色凝重而专注。尽管只是居家的状态,可那从容不迫的神态,彰显着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思索。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丝表情变化,都让人感受到他对民族命运的担当。这张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个画面,而是一个伟人的精神世界,它向世人展现出毛主席独特的魅力与非凡的气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的一张休息照,注意看他手中的竹杖,缠着麻绳。</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60年代初,拍摄地点不详。照片中,毛主席坐在藤椅上,翘着二郎腿,右手握杖,左手比划,笑得像太阳一样灿烂。</p><p class="ql-block">注意看他手中的竹杖,竿头和竿的中间,缠着一圈一圈的麻绳。很显然,这是防止竹竿开裂。看得出来,毛主席很珍爱这根竹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来没有用过精致的拐杖。他爬山或走路,累的时候,就随手捡一根木棍或竹竿当做拐杖。</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国的领袖,一个翻天覆地的人物,一个对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竟然舍不得掏钱给自己买一个像样的拐杖。</p> <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定格在毛主席接见英模代表的珍贵画面。在人群之中,有一位特别的“养猪姑娘”冯健。站在第一排 3 名女孩后方,身着白色上衣、留着乌黑长辫的她,眼中满是崇敬与激动,而这也成为了她此生唯一一次与毛主席的近距离同框。</p><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对于冯健而言,意义非凡,它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与深刻的记忆,成为了她生命中最珍视的宝贝。此后岁月,照片始终被郑重摆放在家中最为显眼之处,每当目光触及,往昔的澎湃便涌上心头,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她在人生道路上无畏前行,追逐着榜样的力量,续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影像中,有一张极为罕见的合影,记录着毛主席与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的特别缘分。1959年,毛主席于庐山参加重要会议,钟学坤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被选派担任毛主席的保健护士。在那一个月里,她工作一丝不苟,勤奋好学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时光悄然流转,1965年,毛主席重返庐山休养,钟学坤有幸再次与他相见。这次重逢,毛主席眼中满是慈爱,关切地鼓励钟学坤要努力学习。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亲自挥毫,为她写下 “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的题词。这寥寥数语,不仅是对钟学坤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誉,激励着钟学坤,也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人民发光发热。</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空军地空导弹兵“英雄营”全体指战员。这是我军历史上毛主席唯一一次接见一个建制营。此营正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他们在1964年6月6日的全军大比武中获得这一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二营组创建于1958年12月26日,而这一天恰好是毛主席65岁的生日。1959年10月7日,二营首战告捷,击落一架敌高空侦察机。之后,二营又连续击落敌高空侦察机。</p> <p class="ql-block">在浩渺如烟的历史影像中,有一张照片,每次端详都让人内心震撼。那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留影,只见他身姿挺拔,手中夹着一支烟,周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虽只是一瞬的定格,却蕴含着无尽的历史厚重感。彼时,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无数重大时刻,毛主席站在那里,背后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他手中的香烟,在烟雾袅袅间,仿佛是他对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深思熟虑的具象化。透过这张照片,我们能真切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坚定决心。它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珍藏的记忆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铭记。</p> <p class="ql-block">1965年,一个普通又不平凡的时刻,被镜头永远定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外,毛主席与邓颖超并肩而立,他们刚刚结束对客人的送别。两人脸上绽放着如暖阳般的笑容,默契地向众人挥手致意,动作协调一致,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深厚的革命情谊。</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不仅是简单的影像记录,更是一段历史的生动注脚。它展现出中国领导层在外交场合的亲和态度,彰显了党内同志间的团结协作。透过这张照片,我们仿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个时代的庄重与温馨。它承载着伟人的风采与情怀,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当与责任。这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供后人瞻仰、铭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散步照,稳如泰山,气场十足,他像一阵春风,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春,拍摄地点是武汉东湖。照片中,毛主席正沿着湖边散步。</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走路的姿势很稳,双手背后,不紧不慢,阔步向前。如果说毛主席坐着稳如泰山,那他散步的走姿,犹如移动的泰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气场,犹如潮水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来越高,让人忍不住赞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路走过,就像春风,不仅绿了江南岸,还绿了江北岸,吹绿了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中,毛主席站在轮船上,身姿挺拔,向着水面挥手。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游长江时留下的画面,彼时他已70多岁,却依旧精神矍铄。</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毛主席对游泳有着独特的情感,游泳横渡长江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他用行动诠释了坚韧的意志与不凡的体魄。长江的水承载着他的豪情与壮志,他在水中畅游,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那个特别的时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生活的热爱。他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p> <p class="ql-block">1966年的夏天,庐山的水库波光粼粼,毛主席畅游其中的画面被相机定格。照片里,毛主席的头发已逐渐泛白,可他在水中的身姿依旧矫健,每一个划水动作都充满力量。</p><p class="ql-block">这看似简单的一次游泳,实则意义深远。它不仅展现了毛主席旺盛的活力,更彰显出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在那个特殊时代,毛主席以实际行动向人民传递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大家感受到他的亲切与力量。这一珍贵画面,早已超越了个人爱好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性记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一刻,时光为我们捕捉到毛主席晚年的一个珍贵画面。在室内,一张沙发上,毛主席身着笔挺的军装,身姿挺拔,正沉浸于报纸的世界。此时的他,头发已染上岁月的霜白,却无损那份与生俱来的气质。只见他左手稳稳地拿着报纸,右手轻夹香烟,平静庄重的神态里,隐隐透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p><p class="ql-block">尽管画面中毛主席并无过多动作和表情,但那股由内而外散发的强大气场,却似无形的力量,直抵人心。他就如同广袤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光芒内敛却又震慑四方。凝视这张照片,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伟人相连,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与非凡,也让我们对这位改变历史进程的领袖,有了更为深刻且直观的认知 。</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张罕见合影,照片中毛主席一边鼓掌,一边慢慢的走向镜头,身后跟着的是周总理,旁边的是护士长吴旭君。她双手背在后面,看起来比主席还有范儿。</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夫人看节目,旁边挠耳朵的那位是林总。</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一边鼓掌,一边微笑,看起来兴致很高。毛主席的坐姿很随意,笑容也很朴实,给人一种和蔼可亲之感。</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夫人,坐姿端正,表情放松,喜形于色。我猜,他们正在看的节目是样板戏。样板戏,这可是毛夫人的得意之作。</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右边那位挠耳朵的人是林总,林总的右边是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周总理林总的合影,注意看周总理的走位,在林总之后。</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拍摄地点不详。照片中,毛主席一马当先,走在最前。林总,稍微靠后。周总理则走在二人之后。</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周总理的地位一直仅次于毛主席。从1966年8月开始,周总理甘居第三位。总理并不计较这些,他也是有心培养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接见外宾。在与外宾交谈中,两位老人同时露出慈祥的微笑。毛主席穿着一身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舒适的老北京布鞋,周总理也穿着一身中山装,脚上穿一双凉皮鞋。</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后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标签。毛主席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即使在战争年代,毛主席也坚持不懈地读书。在延安时,他更是主张办学让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他自己坚持做表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极为罕见的照片。在中南海书房,毛主席亲切接见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这也是一位伟人与一位科学巨人的会面。科学巨人对伟人表现出仰慕之情,伟人对科学巨人表现出欣赏之意。两人同时伸出双手,四目相对,感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年轻人仰慕这位平易近人的伟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伟人欣赏年轻人,爱惜这样的国之栋梁。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全在青年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时光回溯至 70 年代,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被永恒定格——毛主席与周总理最后一次握手的画面。那轻轻一握,饱含着近半个世纪的相识相知、风雨同舟。岁月在他们脸上镌刻下痕迹,却未曾磨灭他们眼中的光芒与坚定。</p><p class="ql-block">从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到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他们并肩作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倾尽全力。这张合影宛如一部无声的史诗,见证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深厚的革命情谊,也铭刻下他们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他们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脊梁,让后世之人永远敬仰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照片集,每一张都很精彩,共有33个头像。</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确实惊呆了,看了半天。不知道哪位有心人,把毛主席各个时期照片的头像合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每个头像,都很精彩,毛主席各个时期的风采,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我数了数,一共是33个头像。</p><p class="ql-block">我想,古今中外,除了毛主席,没有哪个人的照片,令如此多的人着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