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周庭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b></p> <p class="ql-block"> 周宗濂,字印川,男,汉族,1882年8月8日生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北街书香门第周家,父亲周品轩曾任清绿营管带、帅府参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维西周公品轩夫妇七十岁肖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0多年前的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城</b></p> <p class="ql-block"> 周宗濂自幼勤奋好学,1902年到丽江府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廪生后,在县城保和镇万寿宫创办学校当起了私塾先生,半耕半授,后受聘到当时属于维西县阿墩子区任弹压委员书记长,负责管理文书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09年7月,周宗濂从维西跟随马帮徒步辗转到达昆明,投笔从戎并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为第三期丙班一队学员,一年后通过考核选拔转入特别班炮科。</p><p class="ql-block"> 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他与朱德、杨蓁、金汉鼎、朱培德、唐淮源、范石生等贫苦家庭出身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1911年毕业后同在滇军从军,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重九起义等运动,他们均从见习排长开始戎马生涯,并在后来的岁月中结下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教官唐继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护国三杰:系指护国战争爆发时组建的三个军的云南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三人</b></p> <p class="ql-block"> 1915年12月25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了护国战争。周宗濂积极响应,自始至终参加了护国战争,讨袁战争初期,周宗濂随护国军入川作战时,在蔡锷将军直接指挥率领的滇云南护国先头部队第一军刘云峰第一梯团任炮兵营长。</p><p class="ql-block"> 1916 年1 月16 日,蔡锷率第一军全体官兵3100 多人在“拥护共和、誓灭国贼、万苦千难、舍命不渝”的誓词声中,从昆明出发, 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川叙府、泸州、綦江进军。</p><p class="ql-block"> 在叙府、泸州、纳溪战役中,周宗濂英勇善战,取得战功。</p><p class="ql-block"> 1916年1月29日,在著名的叙府白沙场战役中,因战略原因,一梯团田钟谷所部兵力、装备、弹药供应不足,人员伤亡惨重,在情况十分危险时,周宗濂带领独立营从昭通及时赶到增援,周宗濂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指挥炮营官兵与冯玉祥、伍祥祯两个混成旅开展激战。</p><p class="ql-block"><b> 周宗濂炮营战法:</b>具有扎实炮兵理论功底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周宗濂精心布阵,充分考虑四川叙州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北军的弱点等因素,巧妙运用战法,在敌军机枪连即将占领高地时,周宗濂命所部炮连齐向高地连续发射轰之,致使敌军不支而迅速退去,不能停留山上再肆猖狂。</p><p class="ql-block"> 同时,取黄昏时,步、炮连齐向敌军浓密发射,以此迷惑牵制敌军,致使対方不敢轻易冒进,掩护护国军主力部队脱离火力得以安全撤退。</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连续在战场上坚守数日,彻底摧毁了冯、伍北洋军机、炮、步兵阵地,成功击退进犯的冯、伍所部反攻叙府的敌军,掩护护国军脱离敌人机炮火线,护国将士乘胜追击占领泸州龙透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时外国人评论:叙府白沙场战斗之猛烈,是人类自发明枪炮以来所未有,而且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叙府白沙场一战,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以三个营兵力打败冯玉祥精锐部队,从此威名远扬。</b></p><p class="ql-block"> 护国军占领驻守叙府后,因东部纳溪县战场军事吃紧,在川护国军以6000人兵力与北军数万人对决。加上滇军叙府部队、装备即陆续奉调东进,驻守叙府兵力日渐渐弱,久驻不进。</p><p class="ql-block"> 敌方在探准叙府留守滇军的实力情况后,已败退的冯、伍两混成旅所部经整顿后准备再次反攻。</p><p class="ql-block"> 当时第一梯团内意见不一。多数意见认为敌众我寡、兵力悬殊,大部分人主张退让叙府。</p><p class="ql-block"> 而周宗濂则认为叙府为川滇孔道,一旦退去,敌军必将尾追攻滇;况且叙府、泸州、重庆三地互为犄角,如果滇军退出叙府,下游将大受影响。周宗濂恳切地提出应留住兵力固守叙府。</p><p class="ql-block"> 但这个意见在梯团内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还有人甚至提出既然周宗濂认为应固守叙府,那就应该由周宗濂布防并担任作战指挥。为了巩固云南护国军的胜利成果,实现倒袁救国的重大使命,周宗濂当众慨然领命接受。 </p><p class="ql-block"> 当时,护国军决定留守叙府的兵力仅剩下一梯团二支队田钟谷的步兵营、原滇军第九团杨福祯的步兵营、刘国威的工兵连、在滇新招收的游击队三连以及新编刘发良独立营(该营由原昭通地方警卫团临时改编而成,装备简陋,战斗力弱,一梯团内无人愿意指挥该营)。</p><p class="ql-block"> 但周宗濂顾全大局,履军人之天职,临危奉梯团长刘云峰命令,统一指挥留守部队作叙府攻击防御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川宜宾崔锅山、吊黄楼历史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叙府崔锅山、吊黄楼之战:</b>战前,周宗濂亲临前往查看地形,布置兵力。叙府东北城外隔江的崔锅山悬崖绝壁、居高临下,瞰制叙城,直若示掌,不论攻击防御非占领不可。</p><p class="ql-block"> 于是命田钟谷营控制于山顶,附炮一连,机枪一挺。杨福祯步兵营布于吊黄楼前。</p><p class="ql-block"> 刘国威工兵连控置于左翼,新招组建的游击队两队则在吊黄楼以西的平原地带延伸布防,并要求所有各部均留有预备队。布防完毕后,命各部抓紧修建构筑工事,做好迎战准备。</p><p class="ql-block"> 3月1日,战斗开始后,周宗濂坚守崔锅山山顶指挥作战,北军冯、伍所部由中场前进,直向崔锅山山顶发起极力猛攻。</p><p class="ql-block"> 吊黄楼大道,敌军大部由斗牛崖分兵前进,滇军官兵与敌方开展殊死战斗,但由于敌众我寡,护国军死伤十分惨重,刘国威工兵连被敌军包围,全连官兵全部战死,城中滇军各机关不得已弃城撤退。</p><p class="ql-block"> 战役中,坚守在崔锅山的田钟谷营所部兵力、装备、弹药供应不足,人员伤亡十分惨重,近300人的队伍只剩下80余人。</p><p class="ql-block"> 敌军向高地围攻,紧急关头,滇军将士用山上石块击退敌军,坚守阵地与敌军周旋一天,为滇军安全撤退赢得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敌军重重围攻下,周宗濂与田钟谷商定派人下山,获得船1只和船夫4人,二人率队趁夜色从右翼石崖直下梁家沟,经白塔山,将所剩官兵及装备分四次渡江入城,收回丢弃在岷江吊桥上的机枪一挺,第二天拂晓前率队出城。</p><p class="ql-block"> 次日晨,敌军不知坚守高地的护国军部队已经退去,仍然向崔锅山高地开炮轰击,随后北军进入叙府城内,叙府得而复失。</p><p class="ql-block"> 周、田率留守叙府部队剩余人员撤退,默默中有天意在助力,官兵们连续行军100余里,与梯团各机关会合后,求守攻之策,奉命暂守滩头牵制敌人,收整队伍。数日内又收整散落、负伤的滇军队伍约800余人与驻泸滇军主力会合。</p><p class="ql-block"> 经梯团会议研究将收编队伍重新整编,周宗濂根据整编后炮机装备、炮营队伍官兵的实际情况,禀请梯团长刘云峰酌减炮营饷糈,以保证整个梯团队伍的供给和战斗力。 </p><p class="ql-block"> 叙府失守,虽有军团上层在战略决策上的原因,但是作为一名中下层指挥官,周宗濂感到万分痛心,他在给唐继尧的致函中说到<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叙府失守,对泸战造成一定影响,抚心自问,生等实为全军之罪人,但只要尚存一口气,我将与滇军四方志士同寅协恭,绝不让袁氏叛党得一日安宁。”</b></p><p class="ql-block"> 叙州白沙场、牛舌匾、崔锅山、吊黄楼之战,护国军第一梯团的官兵先以勇猛突然的动作,快速挺进,轻取叙州;接着又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各个击败围攻叙州之敌。</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大部兵力调往纳溪,叙州仅余三四百人的情况下,仍然奋力作战,牵制十倍于己之敌,表现了义军的勇敢善战。 </p><p class="ql-block"> 1916年1月16日,护国军第一军分两路向四川进发,1月18日攻占宜宾。</p><p class="ql-block"> 1916年3月中旬,鉴于周宗濂在护国战争中的作用和功绩,经梯团司令部会议研究决定,任命他为滇一军第一梯团上校参谋,田钟谷提任为支队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唐继尧称赞他们“勇气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朱德称赞他:“周大炮(周宗濂)的炮兵团在护国战争中,射击准确,屡立功勋”。</b></p><p class="ql-block"> 1916年5月,经过议和,护国军重新进驻叙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唐继尧1918年2月手书:内容为靖国战争中滇军混成三团(周宗濂团)与混成一团(金汉鼎团)攻克四川泸州后进驻通滩的战况记录,盖有唐继尧印章,云南省档案馆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18年春节前夕,朱德建议军部精兵简政,并亲自点将反攻四川泸州,以善堪一战的金、朱、周三个混成团联合作战,大获全胜。</b></p> <p class="ql-block"> 在靖国战争中,1917年周宗濂任滇军第七旅旅长,滇军在川作战失利留叙府部队经整编后任第三混成团团长,第一混成团团长金汉鼎;第二混成团团长朱德,第四混成团团长杨森。</p><p class="ql-block"> 1917年底,周宗濂率所部行至江门,赵又新、黄疏成两军长以周宗濂混成三团人员器械尚为完整、军容军纪严明,令该团12月27日到达永宁维持一切。</p><p class="ql-block"> 1918年1月初,重庆方面的滇、黔、熊各军分路西攻成都。同时泸州方面败退的滇军,也重整旗鼓,由黄毓成军长率金汉鼎、朱德、周宗濂等三个整编后的混成团再攻泸州,经过一番苦战后,重夺该城。</p><p class="ql-block"> 1月30日,自云南北上的滇军也重占叙府。同年7月周宗濂与朱德、金汉鼎、项铣、耿锡金被唐继尧授予“勋五位”</p><p class="ql-block"> 1918年秋冬,朱德深感唐继尧征伐川境不得人心,逐与金汉鼎、周宗濂联名致电唐继尧:滇军无再战之必要,“川都督一职,军民心理均属于熊军,人心所归,入水就下”。被唐继尧断然拒绝。</p><p class="ql-block"> 1918年7月至1922年2月,周宗濂任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兼云南陆军第一卫戌区总司令官,驻守云南大理。</p><p class="ql-block"> 1920年2月9日,周宗濂与朱德、金汉鼎、卢启泰、杨森、项铣等被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正式授予陆军少将,随后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1922年春,唐继尧从广东返回云南,顾品珍阵亡,因周宗濂是顾品珍的学生、部下,同时与朱德、金汉鼎等同学政见一致、思想相同,唐继尧回滇后他即被撤职。</p><p class="ql-block"> 1926年12月,云南省长唐继尧任命周宗濂为本公署军事参议。</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至1929年9月,受朱培德(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之邀,周宗濂带着夫人、侄女及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昆明经越南、香港、上海展转到达江西南昌、九江、庐山等地休养,同时与朱培德、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老友相见,在江西省南昌居住了一年半。</p> <p class="ql-block"> 1931年6月,周宗濂被龙云任命为讨逆军第十路教导团第三期中将衔少将职副团长(云南陆军讲武堂二十二期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周宗濂先后任云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中将参议、昆明警备司令部中将衔少将职参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在思想上抵制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心理上同情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积极支持在云大附中读高中的儿子周世钟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到昆明环湖七县作抗日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代初期,杨维骏在云南大学读书期间,因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民主宣传活动遭到流氓的威胁侮辱,其母找到周宗濂请求给予儿子进行保护,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即时以昆明警备司令部的公文直接通知滋事的流氓团伙,不得再对杨维骏等青年学生进行骚扰报复,有力地打击了这群流氓的嚣张气焰,有效保护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人身安全。 </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夺龙云各项军政大权,周宗濂同时被免职。</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5日退役,1949年7月被卢汉将军聘任为云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随部起义。</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一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党派组织,也从未卷入任何派系斗争。他从1909年考取云南讲武堂以后,就从未再回过维西,早年间便把父母、姐、弟、原配夫人所生子女等全部家人接到昆明谋生、读书、定居,自己也于1920年在昆明娶妻成家生子。</p><p class="ql-block"> 早年间,周宗濂与维西籍陆军少将赵煜共同筹资接济从家乡维西出来谋生、读书的乡亲和孩子,对在战争中牺牲烈士、战友的家属、子女进行抚恤、帮扶。解放前昆明周家大院被称为“维西同乡会”,维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大词戏是民国时期维西人的“身份证”,只要会唱几句维西“大词戏”的人来到周司令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凡是到昆明后在经济上、生活上有困难的维西人,都会得到周司令的救济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定居昆明几十年,周宗濂怀乡恋土之情始终未泯。他始终认为“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打铁要靠本身硬”,一直保持着“山野村夫”的朴素本色。据民间广泛流传,他常接待造访的普通乡亲,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排忧解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杨蓁将军之子杨维骏晚年回忆录中提到抗日战争期间周宗濂保护云南大学青年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史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省长、国民党内务部部长周钟岳先生赠送周宗濂将军的扇子</b></p><p class="ql-block">南干群峰雪岳尊,阳施阴闭划朝昏。</p><p class="ql-block">真灵自足钟耆旧,馀福还能芘子孙。</p><p class="ql-block">卖药市垣宁论价,结庐人境不闻喧。</p><p class="ql-block">习家池馆多泉石,输与山公夜叩门。</p><p class="ql-block">南方的群峰之中,雪岳山最为尊贵,它随着阳光的照耀和阴影的遮蔽划分出清晨和黄昏。这里真可谓灵气充足,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众多德高望重的人物,而且这里的福泽还能荫庇子孙后代。在市集上售卖药物,哪里会去计较价格高低;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听不到尘世的喧嚣。虽然习郁家的池馆拥有众多的泉水和岩石,但比起这里来,还是甘愿输给山公,让他在夜晚前来叩门拜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云南省省长、国民党内务部长周钟岳先生为我祖父周宗濂将军所创作,并书写在扇面上赠送给我祖父的。它赞美了雪岳山的壮丽景色和灵气,同时也寄托了对我祖父的敬意和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云南和平解放后,周宗濂被划为官僚地主,1951年3月他主动到公安局投案自首,在土改运动中积极减租退押,向云南省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全部图书字画,7月份无罪释放,列为统战对象,被安排到云南省协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参加政治学习,曾多次被陈赓、宋任穷、周保中等领导邀参加省里重要活动和宴会。</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1954年3月23日在昆明病逝,享年72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4年8月朱德委员长曾委派人员到云南邀请他和金汉鼎进京工作,得知周宗濂已经去世3个多月,北京来的工作人员代表朱德,到周宗濂家中进行了慰问,并留下一笔慰问金。</b></p><p class="ql-block"> 周宗濂先后获得过“四等嘉禾章”、“六等文虎章”、“三等文虎章”“忠勤勋章”、“抗战胜利勋章”。</p><p class="ql-block"> 生前撰写了《云南护国外史》、《靖国军作战》等史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张1947年云南省军政界名人向滇西同乡会提名推荐陆军中将马崇六先生为立法委员的推介函署名照片,署名中将我祖父写成周映川,正确应是:周印川,经查证同时代云南军政界确实没有周映川这个人,应该是属于笔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滇西抗战史上,马崇六是一定要提及的抗日将领,他可谓“将门虎子,赓继爱国荣光”。1942年5月5日,日本侵略军攻占滇西畹町、芒市、龙陵后,快速向怒江突袭,计划抢夺怒江天险惠通桥,这位将领果断下令炸毁惠通桥,让日军56师团快速进军昆明的梦想破灭。自此敌我隔江对峙,再也无法前进一步。</b></p> <p class="ql-block"><b>《记祖父周宗濂将军与朱德元帅同窗战友情》——周庭荪 </b></p><p class="ql-block">同窗数载情义长,战友并肩赴疆场。</p><p class="ql-block">宗濂英勇身先试,德帅威名震四方。</p><p class="ql-block">倒袁护法战鼓急,刀光剑影血染裳。</p><p class="ql-block">今朝缅怀前辈事,英雄豪情永不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民国陆军中将周宗濂将军星将牌</b></p> <p class="ql-block"><b>附录:</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将军,字印川,是云南维西县保和镇北街人,滇军早期的高级将领,陆军中将。他与朱德元帅不仅是同窗好友,更是在护国战争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以下是对周宗濂将军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b>一、求学经历</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早年曾在丽江府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考中廪生。后来,他徒步辗转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丙班,后转入特别班炮科专业学习。在这里,他与朱德、杨蓁、金汉鼎等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追求进步,学习成绩优异。</p><p class="ql-block"><b>二、军事生涯</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毕业后即在滇军从军,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重九起义等运动。在护国战争中,他积极响应,自始至终参加了这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讨袁战争初期,周宗濂随护国军入川作战,在滇一军刘云峰第一梯团任炮兵营长,属于护国军的先头部队。他英勇善战,在叙府、泸州、纳溪战役中取得战功,被誉为护国军中射击准确、屡立功勋的“周大炮”。</p><p class="ql-block"><b>三、职务与荣誉</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在军事生涯中历任多个职务,包括云南陆军第一卫戍区总司令官、第八混成旅旅长、云南公署军事参议、昆明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他因战功卓著、文武双全,先后获得过“四等嘉禾章”、“六等文虎章”、“三等文虎章”等荣誉。此外,他还撰写了《云南护国外史》、《靖国军作战》等军事史料,这些史料在解放后被多家刊物登载收编。</p><p class="ql-block"><b>四、同窗情谊</b></p><p class="ql-block">周宗濂与朱德将军的同窗情谊深厚。他们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就志同道合,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在护国战争中,他们并肩作战,屡建奇功。战后,他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那份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却历久弥新。朱德将军曾称赞周宗濂为“护国周大炮”,这既是对他战功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之间友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周宗濂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者,他与朱德元帅的同窗情谊和并肩作战的经历更是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祖父1920年驻守云南大理时为大理名门望族董太夫人60大寿所书写的寿序,由丽江著名书画家王协中撰文。该《寿序》被云南明清老字画工作室收存,在抖音上被我发现,特收存纪念。</b></p> <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中云南护国军使用的大炮主要是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和克虏伯1903型75毫米野战炮。</p><p class="ql-block"><b>一、大炮类型和产地</b></p><p class="ql-block">1、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这是当时云南政府从德国原装进口的20倍径75毫米山炮,前后总共进口了132门,编成2个炮兵团和3个独立炮兵营。该炮在抗日战争前期是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身管火炮之一。</p><p class="ql-block">2、克虏伯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这款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基本型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经过简单改装后,可以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受到中国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p><p class="ql-block"><b>二、护国战争背景</b></p><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是1915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云南蔡锷等领导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进行反抗的事件。护国军在战争中使用了上述两种大炮,这些武器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性能和战斗力,对袁世凯的北洋军构成了威胁。</p> <p class="ql-block"><b>护国岩(四川护国岩摩崖石刻):</b>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永宁河畔。</p><p class="ql-block">护国岩三个大字刻于石壁上层,字高1.6米,宽1.3米。铭文刻于石壁中层,长3.2米,高0.8米。下层是序文,长3.82米,高0.82米。由于工艺讲究,至今仍字迹清晰,屹立于永宁河畔。</p><p class="ql-block">字迹清晰可辨,是蔡锷将军护国讨袁战争在纳溪重要历史遗迹,为研究蔡锷思想史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实物见证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教材,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