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明湖自古便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闻名遐迩。而遐园,则是这湖光山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心中怀揣着对古典园林无尽的好奇与向往,在暖冬温柔的阳光下,我踏上了前往大明湖遐园的游程。从曲水亭街北头对过的南门走进大明湖,沿着湖边幽静的小路,往西走大约百十米,路西边就是被誉为“咫尺园梦,多方胜境”的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遐园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原为科举考场贡院旧址,后由山东学政罗正钧提议建立山东省立图书馆,并取《诗经.小雅. 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命名为遐园。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书丰富,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之誉。遐园不仅是一个园林,更是一个见证历史变迁的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入遐园,门外北侧横一石碣,上刻篆书“遐园”二字,由山东提学使,湖南湘潭人罗正钧于1909年题写。笔力遒劲,透出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跨过门槛,眼前豁然开朗,一幅精致的中国山水画卷缓缓展开。园中,曲径通幽,古木参天,翠竹轻摇。沿着小径深入,一座座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或隐于林间,或临水而立,每一处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恰到好处。仿佛一步之遥,便穿越了时空,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是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石径可蜿蜒登上山顶,山顶有“朝爽台”,台上有“风亭”,(原名苍碧亭),四面单檐,石质亭柱,俯瞰园内景色尽收眼底。园内山水迤逦,泉流潺潺,花木扶疏,亭台巧置,古朴典雅。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几百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山石小径走下来,此处有一水榭曰“明漪舫”。因船不能驰进遐园,故造船形亭以象征。四周绕以溪水,溪水北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溪西行,曲水萦绕,桥榭相连,此处建有半壁长廊,廊壁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西廊内曾嵌有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石刻,落款为岳飞手书。也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此石刻并非岳飞手迹,系明朝白麟伪托之作,但其笔力雄逸,气韵生动,仍不失佳作精品。驻足细读,仿佛能听见那遥远的声音穿越时空长廊,与我的心灵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不时能遇见几位身着汉服的游客,她们轻提裙摆,笑语盈盈,更增添了几分穿越时空的错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遐园内的建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初入遐园便被其古朴典雅的气息所包围。在这里,让人忘却尘嚣,沉浸在这份静谧与雅致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遐园东南角有一小“山”,山上有台名曰“桃笙”,台上有亭翼然,青瓦红柱,六角单檐,名“浩然亭”。亭名一语双关,既指有亭翼然,又指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登上浩然亭,举目远眺,明湖景色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鸢鸟掠水,画舫穿行,岸边则微风拂煦,园内杨柳依依,黄鹂和鸣,清幽雅静,在这里小坐片刻,看湖中轻泛的画舫游艇,诗情画意油然而起,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佳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遐园背湖(大明湖)面山(千佛山),古朴典雅,景色宜人,创办初期即负盛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来游历,并挥毫写下了“和风飞清响,时鸟多好音”的对联,置于院内竹篱门上。1922年夏天,山东省历史博物展览会选择在这里举办,这个展览规模宏大,分历史、地理、古物、教育、社会风俗、工商、农业七大门类。国内的教育家、美术家、考古家、收藏家纷纷到场参观,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袁观澜、张伯苓、张一麐、陶行知等名人亦莅临遐园,出席展览会开幕式,梁启超等还作了演讲,众人在浩然亭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溪西岸,建半壁长廊,长廊北端跨溪架拱桥,拱形若虹,名玉佩桥。它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寻觅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长廊碑刻亭西行,便是山东图书馆,时任山东提学的罗正钧曾出洋考察,回国后欲效仿西方文化教育,遂于1908年奏请清政府,在原贡院的位置建立图书馆以开启民智。经朝廷核准之后,宣统元年(1909年)3月,罗正钧亲自主持在大明湖西南隅仿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建造了图书馆。 其大门朝东,为一中西合璧风格的高大门楼。建成后,罗正钧请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题写“山东图书馆”馆名。自1909年建馆以来,在115年的山东省图书馆历史中,王献唐等诸多先贤于国难中继保国粹,战火中载书播迁,赓续齐鲁文脉。其中,要追溯那段于炮火中守望文明的过往,不得不提的便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奎虚书藏”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遐园向西望去,有一座红色的小楼被绿树掩映,这座民国时期的红砖建筑就是“奎虚书藏”楼,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在当时属”摩登建筑”,在空间上与遐园融为一体,由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亲笔题写楼名“奎虚书藏”。其意为“奎星主齐,虚星主鲁,奎虚者,齐鲁分野也,括齐鲁之疆域”。其寓意深远,旨在通过园林的优美景致来怡悦读者的心神。建馆藏书就有9100多卷,后来陆续收购和接受大量的私人捐赠藏书,到1916年藏书己达13万卷。然而,1928年遭日军攻击被毁,1937年再次被焚。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1935年建成的奎虚书藏遗址,而遐园的原碑依然矗立在旧址上,见证了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避园内“奎虚书藏”楼,内藏丰富,既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又有不少金石文物及旧拓精本。有报导称其是当时北方仅次于北京图书馆的第二大馆。成为当时国内知名的文化中心,许多名人学者如蔡元培、傅斯年、叶圣陶等都曾来这里交流思想,访书问道。对于喜爱文化探索的游客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宝藏。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很慢,可以静静地翻阅一本古籍,让心灵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充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追溯那段于炮火中守望的历史过往,不得不提见证这段历史的“奎虚书藏”楼。1945年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并将中国受降范围划分为16个地区。1945年12月27日适为济南沦陷8周年之日,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代表何应钦总司令,济南青島德州地区受降典礼,在十一战区司令部大礼堂隆重举行,此礼堂即山东省立图书馆“奎虚书藏”大阅览室。作为举行受降典礼仪式的“奎虚书藏”楼,被布置得肃穆壮观。礼堂正面高悬孙中山遗像,像前交叉着中国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礼堂内四周悬以青白红三色布幕,用示青天白日满地红之国徽。左壁悬挂蒋介石及斯大林画像,右壁悬挂杜鲁门和丘吉尔像,左右分悬“永奠和平”四个大金字。签字完成后,日军代表摘下佩刀,齐赴受降主官席前行礼,将佩刀献上,至此山东全体日军缴械投降。“奎虚书藏”楼见证了强寇低首,河山光复,扬眉吐气的这一庄严时刻被永久地铭记下来,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象征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荣耀得到了恢复和彰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受降仪式中,受降主官及各观礼来宾的签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日本签降代表解甲投降的佩刀。签字完成后,日军代表摘下佩刀,齐赴受降主官席前行礼,将佩刀献上,然后退两步,再行鞠躬礼。到此,山东全体日军缴械投降,山东人民的八年抗战终于彻底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仪式结束后,李延年奋笔写下“我武维扬”4个大字,后被制成牌匾题有“中华民国卅四年十二月廿七日受降纪念”,落款“李延年”。此匾一直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为保护其不受破坏,省图书馆职工把牌匾制成一张桌面,在阅览室里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弦歌不辍,永葆初心。如今的“奎虚书藏”楼东南侧的“尼山书院”,通过“图书馆-书院”建设,旨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引领风尚中的作用,延续图书借阅、国学讲座、国学体验、展览展陈等社会教化功能,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遐园划归大明湖公园,成为园中园,罗正钧题写的石匾幸存,安放于遐园正门北侧地面至今。睹物思往,抚之欷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园外游客如织的景象相比,遐园更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每一刻都充满了宁静。如今虽是大明湖的一处景点,但它的清雅气质依然无法掩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明湖遐园,它不仅仅是一个景点,而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秘境,更是一段旅程,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收获了美好,关于历史,关于生活的深刻感悟。这份记忆,将如同大明湖的碧波一般,永远荡漾在心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