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的团”117期 题兴才《心中的止马岭》

缪根山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五年元月十二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戎装数载承军志,奋楫扬帆启新程,让我们共赴山河、再书华章!</b></p>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心中的止马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题兴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部队的老战友,梦寐以求回营房。这几年来,老兵回望老营房,了却心头愿的动人故事不在少数,在媒体上经常可以见到。我也不例外,几十年来,重回止马岭老营房的梦一个接着一个地做,却总没能如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左)与回胶东看望老营房的老战友王永德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64年12月从山东东阿入伍的老兵,在部队服役三十年,驻过很多营房,比如烟台世回尧营房、莱阳东营房、文登豹山营房、烟台军休所等等,营房条件一个比一个好。然而,在我的心中,山东莱西那个很不起眼、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止马岭营房,却让我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大有此生不回,终身遗憾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与老伴回止马岭探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心中的止马岭,实际上就是山东莱西县姜山公社的一个小村庄,处于莱西、莱阳、即墨三县交界的地方,当年全村只有13户村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历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后,中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1963年,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随着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政策的推行,国民经济趋于好转。在这样的形势下,26军决定利用莱西众多的荒地建设姜山农场,因此,就在止马岭村边建起了一个连队小营房,这就是我入伍后进驻的第一个营房。不言而喻,我们229团2营机炮连就是在这里负责开荒种地的军农连队之一,我们的二营营部驻地在止马岭南十里地的即墨县境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夫妇在枣庄冠世榴园与程作华(右)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12月份,与我一同入伍的新兵来到止马岭营房,看到这是一个“三无营房”,无水无电无暖气,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口民用井,晚上照明仅靠一盏限量的煤油灯,每天晚饭前到连部去领煤油,一天领一次,冬天取暖靠一点点煤炭,生活环境和条件是可想而知的。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可以用“晴天一坨泥,雨天软绵绵”来形容,无论是交通还是种地都十分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兵们一个个都傻了眼,“当兵扛枪打仗天经地义,种地不是我的理想”;“来当兵的怎么到了这么个鬼地方,住这种营房还不如在家里呢”;“我们毛头小伙子哪会种地,要种地叫俺爹来”,许多新兵们哭着说着闹着,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份喜悦一下子全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入伍前是名小学教师,已结婚成家,父母曾劝我不要来当兵。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我想就认命吧,所以我不哭不闹,心想既然来当兵,干好干不好都是四年,决心通过军农生产干出点名堂来报答家乡父老。那时,姜山农场除耕地、压场使用拖拉机以外,其余全靠人力干,我们班一共承担56亩地的收种任务,平均每个战士八亩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全家福照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班长是济南人,副班长是青岛人,都不会干农活。我会干农活,我们班里还有一名从山东沾化入伍的新兵叫邵云明,他入伍前当过生产队长,他也会干农活,所以班里的重活轻活全在我俩肩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艰苦环境下不退缩,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样样工作我都走在前,除干农活之外,什么扫地打水搞卫生,读书读报谈体会等我都领先,这为我在艰苦的条件下在部队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连队时兴评比五好战士,什么月评季评年评,我俩是当然的“五好战士”。这时,我已成为连队的“红人”、“尖子”、“佼佼者”和“金子”,处处吃香,什么荣誉都往我头上戴。入伍第二年,全营发展了四名新党员,我在其中,当时比我早入伍三年的班长还没入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这种艰苦环境的磨练,我在部队有了一个好的起点。1966年下半年连队调我到炊事班,拟让我担任上士(给养员),但没明说,我本人心里犯嘀咕,觉得当炊事员丢人,实际是连队在考验我。1966年底,连队又调我到连部当文书,这时连长和排长闹起了矛盾,连长要调,排长不让调,觉得班里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能读报纸的兵,你连长又要调走。我自己也埋怨排长,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让我去?最终我还是被连队调去当了文书兼管理员。后来我一发不可收拾,不断被重用,先后担任了供给排长、副指导员、政治处干事、干部股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1982年调陆军第26军烟台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任副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多年的部队生涯,我东奔西走,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过往。1996年从部队正式退休后,绷紧的弦一下子松了下来,便开始游走祖国,倒腾往事。我于退休当年就前往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山东、江苏和上海,游览了南通、南京、常州和山东、上海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我感叹伟大的祖国发展之快,感恩党的英明领导,感谢全国军民的不懈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退休后的全家福照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能回到老营房看看,是每个战友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虽然退休后走过不少地方,但在我心中仍然有一个梗,那就是不回老营房心不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我的内弟退休了,有空开车带我到处转转,于是,我选定的第一站就是到止马岭去,我带上老伴来到了我当兵的第一站——止马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后,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止马岭的一切也都变了,村的居民已由13户发展到24户,老村庄已重新规划建设,村的面貌非常优雅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与老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止马岭,真让我感慨盛赞。这个地方曾经是我度过了两年美好时光的地方,仿佛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与老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找到了原先那口老水井,由于村庄向北重建,水井的位置从原来的村中间变到了村的南边。我找到了连队营房的老地址,虽然营房已不存在,但那片茂盛的绿树林,还透着那军绿的气息,它是我们当年军营的见证,那鲜红色的领章和闪闪红五星,战友们矫健的身影和熟悉的笑脸,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六十年前的记忆仍然在我脑海中打转。我找到了老乡亲,当年他是一位帅小伙儿,原先他家就住在老水井西边,记得他的母亲有气管炎,还有一个神经不太正常的弟弟,当年他家的情况十分特殊,我专门与他进行了交流,当了解到他家现在的情况很好时,我很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与老伴等在山东游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止马岭,它见证了我们从迷茫到坚定,从不懈努力到取得成果的全过程,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留下了我们的青春。我走到哪里,都会怀念那段美好的回忆,怀念那段充满激情和荣耀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匆匆流过,止马岭的短暂行程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止马岭,我来了,我又走了;我走了,我圆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止马岭,你是我心中的福地,是我人生的圣地,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题兴才四兄弟四妯娌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题兴才,原二二九团政治处副主任、原26军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副政委</b></p> <p class="ql-block"><b>投稿邮箱:512604161@qq.com</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