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游书海7】就是因为读了老人家几本书,就硬是挨着靠着说与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汪曾祺老先生是老乡、近邻,是不是有“高攀套近乎之嫌”?是的,一定会有这样的嫌疑。不过我要说,我与汪曾祺老人家是老乡,那是一点不含糊,相距百余公里;我和老先生是近邻,也是真真切切,在北京相隔只有一二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知道我和汪老先生是老乡,是2023年暑假在昆明的时候。孩子买了一本汪曾祺著《昆明的雨》,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汪老先生的散文。也就是在那本书上看到作者简介,才知到他老家是高邮人。我老家洪泽岔河,我们相隔高邮湖、白马湖,两个地方方言、风俗习惯都非常相近。我和孙子经常一起阅读《昆明的雨》,我很自豪地告诉孙子:“汪曾祺爷爷和我们是老乡,他老家与爷爷老家两湖之隔距离很近”。孙子问我:“很近是多远?”我说:“只有1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怪,虽说过去也听说过汪曾祺这个名字,知道他是著名作家,可没有特别亲近感。自从知道是老乡,对他的作品开始感兴趣了。在短短的一二年时间内,听读汪老先生很多散文。在听读他所写北京人和事的文章时,常常会在字里行间冒出“阜成路”、“甘家口”、“钓鱼台”、“玉渊潭”这些词。而这些是我来北京一直居住的地方附近的地名。我感觉汪老先生曾经一定在我们附近住过。出于对这位老乡的亲近感和猜测可能是邻居的好奇心,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汪曾祺老先生从1950年调北京工作到1997年5月去世,在京城住过七个地方,其中从1965年底到1983年夏天一直住在甘家口阜城路南一楼5门9号, 时间长达18年。我读过王老先生很多文章,就是他住在阜成路南写的。我在高德地图上查了一下,汪曾祺老先生曾经住的地方距离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只有二公里左右。在这样有二千多万人口的大北京,我和王老先生相距这么近,真得感到很意外也很开心。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到了一个著名作家的书,知道与他是相隔百里的老乡,近在公里的邻居,说成是老乡近邻,就是有高攀套近乎之嫌,相信您也能理解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昆明回到北京快两年时间了,我“听读”了很多汪曾祺老人家的文章,越读越有兴趣,越听越上瘾。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上文不用“阅读”而是“听读”?对于爱读书、喜欢码子的人,上了岁数保护眼神是一件大事。也许您也有体会,看书久了,码字多了,眼前要么有重影,要么就变模糊了,这是“老眼昏花”的表现。我现在眼神还算可以,我很关爱我的眼睛,因为我深知,没有好眼神,想看书码字都是白说。近几年我把五官职责分工做了一些调整,让眼睛多休息,让耳朵多辛苦。把部分阅读改成听读,这样早上,晚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了。现在“云听”、“公众号”很多文章都是可以听读的。也因为如此,我每天早上醒来没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听读“清江浦人家”分享的文章。或者听包括叶圣陶、季羡林、汪曾祺等著名作家的散文名著等。当然我听读使用最多的还是“云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我正在听读《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已经是第二次听读了。这部《小全集》共26节,我知道相对于汪曾祺老先生众多作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对于我这个比较重情老乡近邻人来说,已经感觉很“解馋”了。因为这部《小全集》几乎把汪老一生最精华、最闪亮、最隐秘、最高光的东西都融在这26集里。听读这些文章,让我了解到汪老先生家庭出身,祖辈、父辈家境,本人求学道路,成长过程,对文学、对工作态度,小说散文风格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是老乡,我喜欢听读他的《自报家门》、《我的家乡》、《我的家》等等。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高邮,与我父亲岁数差不多。汪曾祺出身与很多作家有相同又有不同。高邮是个小地方却文化底蕴深厚。汪老祖父是个大文人、书画家,同时还是拥有千亩良田的大地主。所以他家祖辈不缺文化更不缺金银,汪曾祺倍受祖父宠爱 ,当然也得到很多真传。汪曾祺父亲,是一位诗文书画全才、会吹拉弹唱、爱练武术。这样家庭出身的汪曾祺,要他不是全才都不行。汪曾祺不但是小说家、散文家、喜剧家,还是书画高手,吹拉弹唱都会。在《自报家门》和《我的家》文章里,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富裕文人家庭的真实生活,是我对当代文人了解最多的一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我的家乡》里写到了很多花草鱼虫,写和小伙伴在湖边玩耍经历。可以说,他每个描述,每个细节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他写扒跟草,细细的有很多根生长在地下,轻轻地拽扒根草时,发出的咯嗒咯嗒响声。这些可能只有我们这些老乡而且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才能感受到真真切切。他写枝枝花,写河边小鱼等,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经常看、非常熟悉的东西。所以听读他老人家文章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是近邻,我很想通过读听他的文章,了解他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可26节里面,直接写他在北京生活工作经历的很少。后来我反应过来了,这个《小全集》(在西南联大)主要是写在西南联学习生活所见所闻。不过在最后几节,也写到了他在北京工作时几位领导同事。比如他写《吴宇森先生二三事》、《赵树理同志二三事》,《老舍先生》。通过听读《老舍先生》,我对老舍这位戏剧创作大师平时生活,工作精神有的点滴了解,同时还了解齐白石老先生与老舍先生与众不同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汪曾祺老先生虽然素昧平生,自从2年前读了他第一篇散文,知道我们是老乡近邻,便产生了对他老人家崇敬亲近之情。虽然汪老先生已经于1997年5月离开了我们,但不影响我对他老人家作品听读兴趣,相反觉得越读越有乡亲,越读越有滋味。我景仰我的老乡、我怀念我的近邻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多才多艺文坛大师汪曾祺老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方圆(朱宝树)</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07日</p><p class="ql-block"> 北京 宽心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eri3vm" target="_blank">难得一见五彩霞</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qbaop" target="_blank">爱好文字有点“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9gqx29" target="_blank">爷孙一起学《规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porbzq" target="_blank">爱孩子 懂孩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znje5h" target="_blank">爷孙晨聊《昆明的雨》</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cz6l6i" target="_blank">回味无穷《将进酒》</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