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和潞州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孤本秘笈能进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皆为国宝级的善本。其中《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更被誉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1933年,《赵城金藏》在山西境内被发现,这是现代佛教文献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的文化界也引起很大的轰动。这部佛教全书,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5</p><p class="ql-block">《金藏》由来1934年10月,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欧阳渐派弟子蒋唯心从南京出发,北上山西赵城广胜寺“检校”前一年刚刚发现的古版经卷,即《赵城金藏》。蒋唯心一路辗转到达广胜寺后,他连续工作40天,写成了《金藏雕印始末考》。此1.5万字的长文对《赵城金藏》的历史谜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论述,迄今仍是这方面的考证文章。</p><p class="ql-block">曾固封《赵城金藏》的山西赵城广胜寺飞虹塔</p><p class="ql-block">根据蒋唯心的考证,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的古版经卷《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刻成的。发起人是潞州(今山西长治市)的崔法珍。崔法珍善良贤淑却口不能言,17岁那年邂逅一老僧得以治愈,终于开口说话,欣喜异常。后与家人赴寺致谢,得知老僧欲刻一部藏经,只是囊中羞涩无力刻印。姑娘遂出门用刀自断左臂,自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在晋陕之间的化缘道路,最终感动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筹得所需资金,大约在金熙宗皇统8年(1148年)开始刻造,历时约30年完工2</p><p class="ql-block">。明代刑部尚书陆光祖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所作《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如此描述:“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永乐大典》与《金史记事本末》均详细记载了崔法珍化缘雕刻藏经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14日,北平和平解放不足4个月,弥漫在华北上空的硝烟尚未散尽,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王冶秋、中国佛学院院长周叔迦、华北大学副校长范文澜、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向达、季羡林等各界人士会聚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研讨《赵城金藏》修复方案。十几天前运抵该馆的4000余卷《赵城金藏》,正在展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图可能看不清,文字版:</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当时人民日报的原文,19490522头版【本报讯】山西赵城广胜寺藏经为国内仅有的金刻经卷,在文化史上极有价值。抗日期间,日寇曾企图抢劫这部经卷。由于寺内老僧民族意识很强,即向八路军游击队秘密送信,当时党的领导人就是现在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同志,接到这个报告后,即决定抢救这部仅存的文化遗产。遂派了队伍去同日寇打仗,还牺牲了八位战士的生命,终于把这部经卷抢救出来。并指定由现任太岳行署主任的牛佩琮同志和另一同志负责保管,他们很秘密地把它藏在一座煤洞里,只有他两位知道处所。每年去检查一次,向上级作报告。胜利后,薄一波同志即把此经交给北方大学保管。范文澜校长派张文教同志负责管理。张同志曾为节约公款,极艰苦负责的去工作,而累得吐了血。北平解放后,经一波同志批准,交与人民的北平图书馆保藏,由华北政府电太行行署负责运送。于四月三十日到达北平,当即交与北平图书馆。经过善本室的初步整理,共有四千三百三十卷又九大包。该馆特于五月十四日举行座谈会,出席者有杨秀峰、晁哲甫、孙文淑、于力、范文澜、马衡、向达、周叔迦、巨赞、韩寿萱、季羡林、王重民、赵万里、张文教、程德清、王冶秋等,由赵万里报告此经的源流和价值,张文教报告艰苦守护及运送经过,范文澜报告共产党重视文化遗产,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用各种方法来保护,甚至牺牲我们战士的生命。并对于今后研究古代文化,应以“好今以及古”的精神去批判接受。巨赞和尚要发动佛教徒捐献装裱的纸张。于力说政府将此经送存北平图书馆。他又说,贺孔才先生捐了他的家藏,以后公私两方这类事将接踵而至,使我们的图书馆成为图书汇集所,可以供大众来参考阅读。晁哲甫要北平图书馆方面作出预算来,以便政府考虑装修。向达最后说,从前国民党特务造谣说共产党不要文化,这部经卷的抢救保护,就是最好的回答。会上大家都希望把经过情形,由各当事人及考证者写出印行。</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农讯》(合订本)是在整理校史资料中于旧书网上偶然间发现并购买的,赠予河南科技学院校史馆。</p><p class="ql-block">《农讯》于1947年创办于北方大学农学院时期,其后坚持出版,经历了华北大学农学院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时期。</p><p class="ql-block">该合订本是华北大学农学院农业教研室主编,全面集纳了华北大学农学院1948年6月至1949年1月间科学研究、生产服务、人才培养和工作总结等方面重要内容。翔实的文字描述,展示了学校那段珍贵时期的一角,让尘封的历史展露出来、鲜活起来,丰富了学校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该合订本封面印有时任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乐天宇题字:“工人农民学生教授开展集体学习研究,科学与群众才能密切结合,农业生产才能增长起来”,这句话与学校“百农精神”内涵相互辉映。为进一步追溯红色校史,践行先辈遗志,弘扬“百农精神”,特由党委办公室、校图书馆在原版基础上扫描印制。</p><p class="ql-block">《农讯》名师荟萃,众多在学校发展中留下浓墨重笔的人物一一现身,包括乐天宇、岳良材、徐纬英、高惠民、王朝杰、郑重、高国景、胡含、叶晓,等等。(详见附后)</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研究、学习校史,弘扬、传承学校精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贡献我们河南科技学院的教育、科技、人才力量。</p><p class="ql-block">守亚伟</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