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葛公镇,留山与横山南北对峙,两山之间一马平川、千亩良田,黄湓河自留山西山脚擦横山西,由南至北贯穿大畈。 就在留山隔河而望的黄湓河西岸边,一处不起眼的石岩,以“石门”的名字闻名千古,有些个不可思议。 石门曾是古道。宽不足二三米,高不过四五米,长不过十几米,因为废弃几十年,早已经荆棘丛生。 传说远古,石门高大完整,上有门楣、中间有可开启的两扇门。玉皇大帝派遣一名大神管理石门,俨然江南关隘。一日,一名叫“拉叉骑”的妖怪赶走石门大神,霸占了关隘。拉叉骑据卡为虐,凡过路者“雁过拔毛,留下买路钱”,更惊悚的是:每天第一个通关者,妖怪直接吃了。玉帝闻信,立即派雷神下来除害。只见,狂风大作、乌天黑地、倾盆大雨。一阵电闪雷鸣过后,不仅妖怪拉叉骑灰飞烟灭,石门也被锉去大半。门楣、门扇没有了,两边门框成了石墩,就是今天的模样。 下界凡人感激玉帝的恩德,备具贡品。在石门南面,供上猪头、羊头、三刀肉、发粑(馒头),以飨上苍;在石门北面,置备香炉,燃香烛报平安。 猪头。 羊头。 三刀肉。 香炉。 这就是人类除暴安良、平安生活的夙愿。 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五胡乱华、北魏分裂,太原郡晋阳县官民南迁,梁武帝割石城县西部侨置晋阳县,现在的张溪镇、葛公镇、尧渡镇、花园乡便是当时晋阳县区域。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拆侨归土,晋阳县地归属石城县。张溪镇地域隶晋阳乡,其余地隶属太原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拆石城县太原乡置至德县,太原乡一分为二即黄湓河流域置石门乡、尧渡河流域置太原乡,千年石门乡由此而来。 而石门乡便源于此石门。 黄湓河航运止于石门。石门口以上河床抬升,枯水期是滩涂。此处这才有了鲁公堰,成就留山畈、大华畈一望无际的农田。 因为航运,黄湓河两岸形成铺弄、石门两处港埠。 明清徽商兴起,铺弄、坦坦亭成徽饶古道重要驿站。 坦坦亭不在了,故址上建起了一座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