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隆瀟鋒

<p class="ql-block">今日腊八,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熬制一碗热乎乎、香甜可口的腊八粥。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感恩,对故乡的眷恋。每一口腊八粥,都仿佛带着家的呼唤,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归途。然而,你是否知道,腊八节的起源远比我们所知的更为深厚?它源于古代的腊祭仪式,这一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南宋 马麟 《层叠冰绡图》</i></p> <p class="ql-block">农历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月,这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主要是以岁时祭祀有关。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中国远古时代,“腊”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中唐 莫高窟第360窟间《放假时露天酒肆 》</i></p> <p class="ql-block">“腊”的本意是“干肉”。岁末十二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鼎</i></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辛鼎上难得地保留了西周腊祭的制度内涵。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鼎,鼎的主人名叫辛。在这件鼎腹内有四行二十五字铭文,虽然字数不多,内容却关乎一种古老的祭祀——腊祭。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青铜鼎铭文拓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晋 《贺大蜡》</i></p> <p class="ql-block">“腊祭”的时间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的说法。意思是,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祭祀。古代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记日子的,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依次对应,“戌”是十二地支中第11位,第三个“戌日”正好在腊月初八这天。虽然汉代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礼记》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各地方政府和民众一起,祈求丰收和吉祥,祭祀祖先和神灵。其时,全国上下杀猪宰牛,各种祭品摆满祭台,周代称之为“腊祭”。所以,腊八节是土生土长的标准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67年,东汉首都洛阳城里来了两位印度和尚,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此二人受汉明帝之邀,以白马驮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专程弘扬佛法。为此,政府出资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 虽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但佛教毕竟属于外来宗教,江湖上流传的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们的道教故事,广大人民群众对佛教并不了解。如何实现佛教本土化,如何争取更多的信众,如何将释迦摩尼词条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让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成了传教者的当务之急。远道的和尚会念经,大和尚自然有大智慧。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印度和尚惊奇地发现,释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天,居然与中国的腊八节是在同一天。</p> <p class="ql-block">据说佛祖当初还叫乔答摩·悉达多王子时,为出家修道,寻求解脱,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曾经长达6年之久不吃不睡不修边幅不洗澡,结果,在尼连河边打坐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幸好河边有两个放牛的少女,一个叫难陀,一个叫波罗,平日里看见佛祖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便挤了新鲜牛奶,跟米和在一起,煮成乳糜粥,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要知道,在这之前,王子为了修行是坚决不吃这些东西的。眼下快饿晕了,命在旦夕,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接过那碗粥,一口气就给喝了。喝完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之后,王子才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徒增对于身体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觉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入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悉达多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修行方法,每天都接受牧女供献的乳糜。一个月之后,王子自觉体力充沛,满血复活,便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来到一颗菩提树下,盘腿一坐,对世人撂下一句狠话:“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如此,王子在菩提树下连坐48天。期间不饮不食,不言不语,一动不动,苦思冥想,一直到腊月初七。佛经记载:“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悉达多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初八日凌晨,天现异象。悉达多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终于修成正果。随后,他创立佛教,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尊称: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从此,腊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一个隆重的纪念日:法宝节。 为了让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腊八节从此被赋予了佛教的色彩,成为中西合璧的节日典范。<span style="font-size:18px;">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始于宋代,</span>宋《梦梁录》记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至少在宋代,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每年的腊八节。各地寺院纷纷效仿牧女煮粥敬佛,并施粥与信众。传统的杀牛宰羊祭祖活动逐渐被吃腊八粥所取代,并流行于民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写出了诗人对食粥养生的喜爱和推崇,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腊八粥一般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红楼梦》曾记载过腊八粥的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大多都为甜味粥。粥内有大米、小米、绿豆、枣、栗子、桂圆、葡萄干、青丝、玫瑰、红豆、花生、冰糖等材料。历史如烟云一去不复返,消失得难以寻觅,但流传久远的腊八喝粥习俗依然沿袭至今,盛兴不衰。</p> <p class="ql-block">“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这首《腊八》是由清代文学家夏仁虎所写,诗中描写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喝,而朝廷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给大臣、诸王、宫妃等。朝廷就是当世的活佛,熬了一锅又一锅。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最大的锅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乾隆《嵩阳汉柏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i></p> <p class="ql-block">而今,尽管时代变迁,腊八节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是人们对家的情感和对新年的期盼从未改变。腊八节,仍然是我们心中的一份美好,一种温暖的期待。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共同品尝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感受那份家的味道,那份乡愁,那份回忆。无论我们身在何方,腊八节都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就像那碗腊八粥一样,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们都能找到那份回家的路,找到那份温暖的家的味道。 腊八节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