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腊八随想</b></p><p class="ql-block"><b>杨莹</b></p><p class="ql-block"> 昨日,妹妹在家族群里热情地分享了她精心挑选的优质大蒜、琳琅满目的豆子以及五彩斑斓的各类米品,为即将到来的腊八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和孩子被她这份用心和热情深深吸引,期待着今天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母亲深情地回忆道,奶奶在世时,每年的腊八节都会精心熬制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这份粥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家的温暖和传统。奶奶会将这碗粥一直吃到大年三十,每天的饭菜里都会舀一勺腊八粥的精华,寓意着岁月的流转和家的传承。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奶奶还会特意留下一些腊八粥,称之为“年年有余”,寓意着家宅平安、富饶丰收。</p><p class="ql-block"> 这种制作腊八粥的方法和饮食习惯,奶奶传给了妈妈那一代人,妈妈又将其传承给了我们这一代。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家族情感的传递。每一口腊八粥都蕴含着家的味道,每一代人的传承都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希望。这份传统将会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永远不断。</p><p class="ql-block"> 每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脑海中便自然涌现出“腊八”。“腊八儿”是北方人对“腊八节”的叫法,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北方传统节日的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其实它既是上古年终祭祀日的延续,也是佛教中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长河中,腊八节并非一开始就固定在十二月初八。魏晋南北朝之前,它的庆祝时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腊日祭祀与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逐渐在官方和民间社会扩大了影响。唐宋时期,腊八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繁盛阶段。虽然从清朝末年开始,腊八节的热闹逐渐消退,但它的文化意义却依然深远。</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的寒冷冬季,腊八节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碌着准备各种美食。剥蒜制醋、泡腊八蒜、煮腊八粥……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节日的庆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腊八粥更是节日的代表。它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丰收和家庭的和谐。每一口都充满了温暖和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是古代腊祭习俗的延续,是“春祈秋报”这一人类自然崇拜活动的遗存。在这一天,人们不仅对来年的农业丰收抱有殷切的期盼,还对祖先的灵魂表示感恩与敬畏。佛教的加入,更为这一节日增添了乐善好施、富有仁爱精神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社会,腊八节还有一系列的习俗。如多子多福的追求、对家庭美满的渴望以及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当腊八节来临之际,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桌,那香气四溢,让人感到身暖心安。这碗粥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寓意着万事“粥”全,希望生活能够像这碗粥一样,温暖、和谐、美满。</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描述,更是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当腊八节过去,春节的脚步也近了。这时,人们更加忙碌地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贴对联等,期待着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节日。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家的温暖、文化的魅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b>2025.1.7(农历腊月初八)</b></p> <p class="ql-block">【杨莹简介】笔名英子、杨子、安娃。当代诗人、作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创始人、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家。2008-2018年期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挂职。著有《纯真年代》《杨莹小诗》《风起雨飘》《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p>